① 有一個辯題:醫患矛盾是觀念問題還是制度問題
制度問題,要是全免費了,不說其它的,至少糾紛要少一半吧。
② 辯題,找出理由說明「祖父母外祖父母不應成為探視權主體」,求高手,急!!
探視權廣義上泛指一方看望另一方的權利,婚姻法中規定的探視權具有特定的含義,是指基於血親或擬制血親關系的父母在婚姻關系解除後與未成年子女之間沒有財產內容的一種探視、看望行為的權利。筆者對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人民法院2001年以來探視權案件進行分析,就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完善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第一,探視權主動實現難。婚姻法僅籠統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母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權利,但對行使探視權的方式和時間未加以明確規定,而是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的,由法院判決。實踐中,常常出現監護一方堅持不讓對方探視,或雙方對探視的方式、時間、地點和頻率等無法達成一致,探視權往往難以主動實現的情況。
第二,探視權糾紛審理難。實踐中,探視權糾紛案件的被告通常不積極到法院應訴,四處躲避甚至遠走他鄉,拒不簽收相關法律文件,從而造成法官無從得知子女現實的生活、學習等隋況,難以確定最有利於子女健康成長的科學合理的探視方式,從而增加了處理此類糾紛的難度。
第三,探視權糾紛執行難。一是執行標的確定難。探視權糾紛案件的執行內容是探視權及其行使方式,因執行標的具有抽象性,往往難以確定。二是執行措施實施難。探視權糾紛案件當事人的子女並非案件的執行對象或執行標的,因此不能對子女本身採取查封、凍結、扣押或代為履行等民訴法中規定的強制措施。三是執行協助義務界定難。實踐中,對於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的其他親屬或相關機構,如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案件執行中阻撓行使探視權的,是否應作為被執行人不履行協助義務處理,尚有爭論,難以採取一定措施保障探視權的執行。四是孩子拒絕接受探視。有時直接撫養孩子一方,對孩子進行錯誤的教育和引導,使孩子對不直接撫養的父或母感情淡漠或印象很壞,導致孩子拒絕接受探視。
二、存在的法律問題
第一,《婚姻法》第三十八條未明確規定子女享有探視權。探視權雖然以親子女血緣關系為基礎,但立法的本意應理解為是從子女利益出發而設立,而不只是為父或母之利益來設立探視權。
第二,《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行使探視權的是「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排除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探視。然而,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至今已有三十年,一對夫婦一般只生一個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望孫子女是人之常情。如不賦予祖父母、外祖父母一定探視權,有違基本人情,也與我國傳統家庭倫理及善良風情民俗相悖。
第三,《婚姻法》第三十八條限制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探視權之所以在實踐中難以有效的實現,與對子女意志缺乏必要的尊重密切相關。
第四,《婚姻法》第三十八條中「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這里的另一方單指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指向面太窄。
三、立法角度的法律思考
(一)子女是應當成為探視權的主體。
現代親權之設立,其目的已非當初家長對子女人身之控制權,而以子女利益為最優先考慮,親權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探視權的設立也不應當僅從父母之利益出發,而應當從子女利益出發,故探視權不僅為父或母之權利,更應為子女之權利。因為子女要求會見未直接撫養的父或母乃基於人倫血緣之上的固有權利,未成年子女思念父或母更甚於父母思念子女,其要求接觸、交往之權利不能無故加以剝奪,也不因父母之間的離異而被阻礙。探視權制度最優先考慮的是未成年子女利益。處在無獨立意識能力或限制意識能力階段的未成年人,其權益的實現需要得到來自社會、家庭的協助,這種對協助的主張就是未成年人的權利,這種協助就是社會和家庭的義務。
(二)祖父母、外祖父母應納入探視權主體范圍。
首先,從立法上看,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之間存在的義務或權利是親權的體現。《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等對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作了相應規定。這種規定的背後實際上隱含了對這些當事人血親、親情的肯定。既然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定條件下有撫養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義務,為什麼不能享有相應的探視權? 其次,設立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孫子女、外孫子女的探視權符合中華民族傳統倫理和親情需求。中國傳統上是宗法社會,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孫子女、外孫子女是直系血親。尤其施行計劃生育後,很多家庭都是幾代單傳,孫子女、外孫子女成為幾個家庭共有的血脈延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自然也會成為共同的精神寄託。肯定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他們的探視權符合廣大的倫理和親情需求。
(三)探視權應當體現子女的意志。
賦予未成年子女參與制定探視協議的權利,應當考慮未成年子女行使權利的能力。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在判決小孩歸父方或母方撫養時,如果小孩是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得征詢子女的意見。同樣,探視權的行使方式以及探視權行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得充分征詢子女的意見。如果小孩是10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也不得隨意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子女,而應當充分考慮子女自身的感受。筆者認為,探視權不能對子女強制執行,同時,賦予子女拒絕探視權是必要的,如果探視對子女利益不利或者探視明顯違背子女意願的,子女有權向法院申請中止父或母之探視權。
四、應明確「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中的「另一方」不僅指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還應包括對未成年人實際上履行監護或者看護職責的個人和單位。
對被探望的未成年子女實際履行看護義務是協助探望者行使探視權的前提和條件。離婚後的父或母在取得了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權後,由於種種原因並未實際與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或是雖然與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但由於失去了履行協助義務的能力,委託該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其他親朋好友或單位(如寄宿制幼兒園、學校)代為看護子女或代為履行協助另一方探望的義務,再或是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不具備監護條件,其他個人和單位依法取得了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在這些情況下,接受委託或依法取得監護權的個人和單位是探視權的協助義務主體。對於這一點,可以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十六條「未成年子女、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對未成年子女負擔撫養教育義務的法定監護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權的請求。」和第三十二條「對拒不執行有關探望子女等判決和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的規定,是指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的有關個人和單位採取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的規定中得到證實和體現。
③ 大學生經典法律辯論賽辯題
大學生經典法律辯論賽辯題有很多的,以下幾個很有深度。
一、當代中國是否應廢除死刑?
二、依法治國重要不是以德治國重要?
三、律師應以當事人利益為重還是以國家法律為重?
四、中國憲法有無約束力?
五、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高還是低?
六、民事糾紛應該尋求私力救濟還是公力救濟?
七、刑訊副供所得的證據是否可作為定案依據?
八、抽象行政行為應當不應當作為行政訴訟審查對象?
九、惡法是不是法?
十、公平與效率那個為重?
④ 急!!辯題:大學生就業難不難!不難
正方難。
1 可以從近幾年的就業率來辯論。(可以把數據參考進來,)有限的崗位,不高的就業率,
2 從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不符合。 大學生自己期望過高,好強好勝沒有經驗,沒有人脈資源等等來分析
3 從大學生自己期望過高,好強好勝沒有經驗,沒有人脈資源,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化等等來分析
4 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明晰,也都意識到了學好一技之長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職業技校出現,他們所學的更有爭對性,也導致就業率降低
反方不難
1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即便是在學校無法滿足時間要求,也不斷了解了社會競爭趨勢,有針對性的加強了能力培養,打造了見識的知識基礎,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 之所以覺得就業難是因對自身期望過高,試問有誰一開始就能成功。?如果市場需要包子,你認為自己是香噴噴的蛋糕不願意放下身段,市場當然也不會歡迎。
3 從國家對大學生就業的幫助以及為此提出的政策
簡單的說了下 一字一句打出來的阿。。。真的很困了剛忙完自己工作。希望能夠幫助你。
辯論賽首先要准備充分要了解雙方大概的觀點以及出發點,在後面的辯論中就要注意力集中仔細聽了。加油
⑤ 我馬上要進行「民事糾紛尋求私力救濟還是公立救濟」的辯題,我是正方私立救濟,應該尋求什麼依據
我覺得:1.法律的不完善,滯後性是最明顯的,比如共享單車和套路貸,另外還有法律漏洞,這個說不完,要你自己去找。2.司法腐敗的情況變少了,變隱蔽了,但是還是存在。3.司法體制,法院運行的體制非常不合理,法官太忙,待遇相對較低,所以現在一直說要改革,但是實質上還沒有改革,法院缺人法官自然沒有提升的壓力。
其實還有很多,你接觸的少很難講明白。
⑥ 辯題:律師是以當事人的利益為重還是以國家法律為重
律師的職業宗旨是最大限度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不與國家利益相沖突的情況下,律師會以當事人的利益為重。
律師的具體作用如下:
第一,律師精通包括實體法、程序法在內的法律法規,具有對案件如何進行調查的能力,不僅如此,律師還養成了從法律角度進行思考的習慣,能夠把眼前的具體案件與法規范恰當地聯系起來,通過法律推理提出具有一定客觀性和說服力的主張,並及時提示給法院。
第二,律師在其擁有的法律法規知識和法律推理能力基礎上,還能夠根據具體案件對有利於自身委託人的論點和證據材料加以組織並以邏輯嚴密完整的樣式來展開辯論,而且這樣的辯論在不一定與律師個人所持有的信條或好惡有直接聯系。
第三,律師熟悉法律實務尤其是其中關於訴訟的實際事務。做一個好的律師,往往經過反復處理大量的案件而逐漸領會掌握了種種程序上的技術,這不單是個知識的問題,還包括經驗和技巧。這顯然是當事人所不具備的。
第四,從與案件或糾紛本身的關聯來說,當事人本人是直接的利害關系者,往往只能站在自己主觀的立場上來對待訴訟,而律師則因案件本質上屬於他人的問題,能夠保持一定距離,較客觀冷靜地把握情況。
第五,律師作為從事專門職業的人員,接受職業團體特殊的倫理規范制約。雖然他與法官同屬從事法律專門職業,但律師畢竟不是司法機關的附屬部分。他以一種中間的獨立的立場參與訴訟。
⑦ 辯論賽 辯題是 醫患關系中病人是弱勢群體 求有力無漏洞的攻辯問題 有加分
這個辯題如何辯論,關鍵在於如何定義「弱勢群體」。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資源不對等、信息不對等、政策不對等的情況下,弱勢群體就產生了。凡是資源、信息、政策等等客觀條件佔有較少的一方就是弱勢群體。醫生與患者來說,醫生佔有更多的技術資源,懂得更多的政策,了解更多的潛規則!所以說醫生對於患者是絕對的強勢群體。而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往往是被動,大多數不了解相關政策,更不了解技術,除了潛規則就沒別的選擇,是相對的弱勢群體。
強勢與弱勢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相互之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強勢群體也回轉化為弱勢群體。比如醫生與患者,在產生糾紛的時候,病人往往會得到來自於社會上的更多的同情,也很可能通過社會的同情「綁架」某些醫療規則,在這里醫生又變成了弱勢群體。這種狀態也正說明病人是弱勢群體的例證。只有弱勢群體才能被大眾所關注,被社會所長期同情。
⑧ 辯題大學生畢業後是就業還是繼續深造。我方辯題是就業,作為正方二辯,要給反方提出哪些問題,非誠勿擾,
你現在所讀的專業,和你將來所從事的工作,有什麼必然的聯系么?
如果你所讀的專業,你將來工作中壓根用不到怎麼辦?
如果你先確定了自己將要做的工作,再來確定要讀的專業,是不是節約很多時間?少走很多彎路?
明白並切實的體驗過就業的壓力後,是否會更加明確深造的目的性,以及求學的迫切性?
暫時的迴避就業的壓力而選擇深造,是不是將來就不需要再面對就業的壓力呢?
將來能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這點本來就存在未知性,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本來就是個很普遍的問題,更何況金融危機下,能有一份工作就不錯了。因此確定工作我覺得並不是那麼容易。當然,通過深造逃避就業壓力是不可行的,蛋糕就那麼大,你現在不吃,以後能不能吃得上就很難說了!
⑨ 店家一個蛋糕向廠家索賠25萬的案件,店家的行為構成還是不構成敲詐勒索罪首屆律師辯論賽
屬於敲詐勒索罪,根據刑法上的定義去解析這個案件,就是典型的買蛋糕的顧客,利用蛋糕里有紅色的塑料繩為要挾向店主所要25萬元。符合敲詐勒索罪的各個要件。
附敲詐勒索罪定義: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
但是,我想他可以作為一個辯論題目提出來,是因為案件本身,有店主的過錯在裡面吧,看似顧客是正義的一方。
⑩ 辯題:哭與笑哪個更難的主持詞,急急急
個人覺得哭難些。
理由:
1 人們願意記住快樂,忘記痛苦。所有的人類都是一樣的。比方說你喜歡吃生日蛋糕,你就會千方百計的找機會去吃啊。
2 每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慾望,慾望驅使你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成功了,你快樂。不成功,你也走在快樂的道路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