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出現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合同優先的具體解決方法是什麼
(1) 根據《合同法》第122條之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2) 盡管新《合同法》規定了當事人有完全自由的選擇權,但是兩者競合的解決方式在我國尚處於發展階段,理論不是很成熟。加之法條本身也存在缺陷,所以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一般會對當事人的自由選擇權稍加限制。
(3) 多數學者認為,侵權法的這一介入僅僅是對合同法的一種補充,而非替代。如果不分清本末,在合同債權保護中濫用侵權責任制度,將嚴重損害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加重合同債務人或第三人的負擔,乃至損害合同法的價值。
(4) 實踐中法院一般會依據實際情況按照以下幾種方式對競合進行處理:1.如果因不法行為造成他人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賠償的,當事人之間即使存在合同關系,也應該按侵權責任處理。2.如果雙方當事人事先存在著合同關系,但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侵害合同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則由於惡意串通的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的行為構成共同侵權,第三人與受害人間又無合同關系存在,應按侵權責任處理,使惡意串通的行為人向受害人負侵權責任。3.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事先通過合同特別約定,雙方僅承擔合同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則原則上應依照當事人的約定處理,一方不得行使侵權之訴的請求權。但若合同關系成立後,一方基於故意或重大過失,使另一方遭受人身傷害和死亡,則仍應承擔侵權責任。4.如果法律特別規定在特殊情況下應減輕當事人的注意義務和責任時,則應依法律規定合理地確定責任。5.如合同中存在免責條款且這些免責條款依法有效,則不能因當事人免除了違約責任而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㈡ 試述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多發生在合同標的物致損的情形下,比如在買賣合同中,賣方賣給買方的回貨物存在質答量缺陷,並且這種質量缺陷給買方造成的人身或者財產損失。此時,買方可以對人身財產損失請求賠償,也可以根據合同要求賣方承擔違約責任。但是根據法律規定,只能選擇其一請求。實踐中,通常按侵權請求。
具體可參考: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35588
㈢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及兩者競合時的處理規則
(1)區別:①歸責原則的區別。我國對侵權責任採取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而我國合同責任采
取的是過錯推定責任;②舉證責任不同。在一般侵權責任中,受害人有義務就加害人的過錯問題舉證;而在特殊侵權責任
中,應由加害人的反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而在合同責任中,受害人只需證明違約方已構成違約,而不必證明其是否有過錯;③責任構成要件不同。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並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承擔責違約任。但是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④免責條件不同。在違約責任中,法定免責條件限於不可抗力,但當事人可以事先約定免責條款和不可抗力的具體范圍。在侵權責任中,當事人不可約定免責條件,但法定免責條件不限於不可抗力,還包括意外事故、第三人行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免責條件"也可寫作"免責事由")⑤責任形式不同。違約責任包括損害賠償,支付違約金,定金,實際履行等,損害賠償可由當事人事先約定。侵權責任的主要形式是損害賠償,此種賠償不得由當事人事先約定。⑥損害賠償的范圍不同。違約損害賠償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人身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侵權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還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⑦對第三人的責任不同。在合同責任中,如因第三人的過錯導致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債務人首先應對債權人負責,然後才能向第三人追償,在侵權責任中貫徹的是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原則,行為人僅對自己的過錯致他人損害的後果負責。(2)競合時的處理規則在發生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允許受害人選擇一種責任提起訴訟,而不能同時提起兩種訴訟。
㈣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如何處理
如果競合,要以對當事人最有利為原則進行選擇。
㈤ 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應如何處理
問題的提出不法行為人的同一行為既符合侵權行為法的有關侵權責任之構成要件,又符合合同法的有關違約責任之構成要件,產生侵權民事責任與違約民事責任相互沖突的現象。由於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在歸責原則、舉證責任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法官面對當事人的不同訴訟請求應如何處理?魏律師點評在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乘客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所涉及到的民事法律關系有以下幾種:其一,因租乘計程車所產生的出租客運合同法律關系。在此法律關系中,作為出租承運人,其合同的主要義務是將乘客安全運抵目的地,因此,承運人如不能將乘客安全運抵目的地,依法不能確定免責的,即是違反合同義務的違約行為,承運人因此應承擔違約責任。對於此點,司法實踐中也是這樣認定的。據此,乘客對計程車主享有實體上的請求權,也就對計程車主享有了程序上的訴權。其二,乘客因租乘計程車,在計程車運行中,計程車被其他車輛所撞,其他車輛與出租汽車公司均對事故的發生負有責任,雙方之間產生人身傷害侵權賠償法律關系,其他車輛和出租汽車公司作為侵權一方負有賠償受害方人身損害的義務。據此,乘客對兩侵權行為人享有實體上的請求權,也就是對其他車輛的車主有了程序上的訴權,乘客是可以起訴其他車輛的車主和出租汽車公司的。乘客同時享有違約賠償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但賠償是為了填補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受害人不能獲得超過其損失的賠償,這是賠償責任的目的和功能所在。因此,受害人因同一事件受到損害而產生對不同法律關系的義務人的實體請求權,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請求權行使。
㈥ 試述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加害給付因行為的復雜性和損害後果的多重性,不僅產生侵權責任,而且產生合同責任。
加害給付是因為不履行合同義務而發生的,在當事人之間仍然要產生合同責任問題。事實上,我國現行立法也並沒有完全否定加害給付所產生的合同責任問題。例如《產品質量法》在規定加害給付的侵權責任的同時,也於第28條明確規定了「生產者之間、銷售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訂立的產品購銷、加工承攬合同有不同約定的,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執行。」顯然,合同責任是有法律依據的。合同責任在許多情況下更有利於保護受害人。
1、從責任競合的觀點來看,由於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在舉證、歸責原則、責任構成條件、免責條件等方面存在著重大區別,選擇不同的責任也將會對訴訟的管轄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允許當事人選擇合同責任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是有利的。
2、從賠償的范圍來看,合同的損害賠償旨在賠償受害人期待利益和信賴利益的損失,從而使受害人獲得從交易中應該得到的利益,如果因加害給付使受害人遭受了重大的可得利益的損失,受害人並可以就此舉證,那麼允許受害人選擇合同責任並使其獲得可得利益的賠償,顯然對受害人是有利的。
加害給付與侵權責任
債務人因交付不合格產品,致使債權人或其他人人身、財產權益遭受損害,既侵害了侵權法所保障的權益范圍,又符合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例如,出賣人因過失未告知汽車剎車有毛病,使得買受人因車禍受害,就構成了侵權行為。
受害人可以按侵權行為責任提起訴訟的情況:
1、由於債務人的不適當履行行為造成了對第三人的損害。
由於第三人與債務人之間並無合同關系,對第三人的損害也是當事人訂約時所不可預見的,如果使用合同責任,債務人既可以合同相勸性規則否定其存在,也可因其訂約時不可預見違約後果要求減輕或免除其責任。這對第三人來說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認為應當將加害給付造成第三人損害作為一種單獨的侵權行為對待,由加害人直接對第三人負侵權責任。
2、因為加害給付造成了受害人的人身傷害。
按照我國判例和學說的一般觀點,在債務不履行的情況下,債務人主要應當對其違約行為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違約責任。而對違約造成的人身傷亡,則因為是在當事人訂立合同時不可預見的,因此不應由債務人賠償。對於人身傷害的損害賠償,主要應通過侵權責任來加以解決。從合同法和侵權法所保障的利益來看,合同法所保護的履行利益和信賴利益都是財產利益;而侵權法所保護的利益則是指現有財產利益和人身利益。因此加害給付造成人身傷亡的後果已侵害了侵權法所保護的利益,必須按侵權責任來處理。
3、因為加害給付時造成受害人精神損害。
例如債務人交付的食物腐爛,受害人食用後造成精神痛苦,是否可依據合同責任獲得賠償,對此國外的判例學說存在不同觀點,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並不允許受害人根據合同責任而獲得精神賠償。筆者認為,由於精神損害是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以預見的,同時這種損害又難以通過金錢加以衡量,因此原則上受害人不能通過合同之訴獲得精神損害賠償。如果將精神損害納入合同法的范圍,則會使因合同不履行行為而使債權人產生焦急、不安、憤怒、憂慮等都要求精神賠償,從而會人為地增加各種不必要的賠償糾紛;所以在因加害給付而造成精神損害的情況下,受害人只能按侵權責任獲得賠償。
希望對你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