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發生征地糾紛應該怎麼解決
先找有關部門協商解決,在看補償差距有多少,因為找律師也是需要花費一定的費用,具體案情咨詢專業律師團隊
② 征地拆遷糾紛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歸結於:
1、徵收程序存在違法現象,徵收地塊未經有權機關審批即開回始徵收程序,或是存答在不張貼徵收公告等不透明行為;
2、補償安置的標准不依法制定,未經審批或聽證,致使補償標准明顯不合理;
3、因歷史遺留問題致使房屋產權證明缺失,徵收部門以此降低補償或者強拆房屋時有發生;
4、補償協議簽訂不明確或是簽訂後不依約履行,致使拆遷後續糾紛發生。
③ 土地徵收補償糾紛怎麼解決
土地徵收補償糾紛怎麼解決?法律處理方式主要有行政訴訟、行政復議、行政復議裁決、民事訴訟、征地補償協調、裁決等方式,根據個案的不同特點應當啟動不同的法律程序。
1、征地糾紛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最大特點是可以跳出某個區域,如對某省國土資源廳的行為不服則可以向國土資源部申請復議,如果在承辦案件過程中擔心某地方存在地方保護,則應該選擇這樣的救濟途徑。
2、征地糾紛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有人民法院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裁定的司法程序。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民告官」,這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制度。
3、征地糾紛中的民事訴訟
在征地糾紛中,大多數進行的訴訟屬於行政訴訟,民事訴訟並不多,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程序都要走行政訴訟,有時候也可以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如果民事訴訟對我們更有利的話,則就應該設法走民事訴訟的程序。在征地糾紛中常發生的民事糾紛有:征地補償協議糾紛;土地侵權糾紛;土地承包經營糾紛。
4、征地補償協調裁決
征地補償裁決也可以稱之為征地補償協調與裁決,是指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這是國家為減少、解決征地糾紛而推行的制度。機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協調,而是裁決,協調是裁決的前置,未經協調的不能進入裁決。
5、征地糾紛聽證制度
征地糾紛聽證制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管部門依職權組織的聽證,一種是申請人申請才組織的聽證。依職權組織的聽證有:擬定或者修改基準地價;編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擬定或者修改區域性徵地補償標准;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④ 農村征地拆遷補償糾紛
由於可能涉及到地方政策,建議你咨詢你們寧夏當地的律師。
⑤ 房屋拆遷補償及財產分割
拆遷補償有一套相關的程序,1要下拆遷通告,2要對補償的情況公示,3拆遷時出示拆遷補償方案,4拆遷要和當時人進行協商(因為拆遷的附著物不一樣,按你家的情況定,如裝修、房屋完好情況、建房時間、建築結構等等)。如果在補償方案內的,給你補償,你無權拒絕,。如果低於補償方案的,你有權拒絕,維權方法,上述到法院。你父母的房產,母親去世房產權是你父親的,你父親再婚,那就是和你繼母共同財產,如果是合法的那麼你後母帶來的孩子和你一樣有繼承權。同時,也好,在拆遷補償上多了個人頭。能多給部分房屋面積。
⑥ 人民調解如何化解征地拆遷糾紛
很多征地拆遷糾紛都源自於補償不合適,雙方達不成一致。如果想要雙方都回滿意,那麼首先第一,答被拆遷人首先得認可拆遷補償的標准,而拆遷人提供的補償標准必須是經過有權部門批準的,而且是符合法定原則的的,即不低於周邊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值。
所以說只要標准沒有問題,對於按照標准去計算補償也不會有問題。
還有一部分矛盾的在於,拆遷被拆遷人資格的認定或者安置資格的認定,有的是房產方面本身就存在糾紛的,所以只要這一部分糾紛解決了,被拆遷人是唯一確定的,那麼很好解決。
對於徵收集體土地上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所以都是一些地方性規定,或者是地方政策,所以很多時候沒有明確的參照標准,只有大家各退一步,站在合理的范圍內去思考問題,才有利於糾紛的解決。
⑦ 征地拆遷糾紛處理方式有哪些
方法有好多種,比較有效的還是找專業律師介入談判,找專業人員辦理還是有必要的。
⑧ 如果在征地拆遷中遇到了糾紛,一般以什麼方式來解決比較好
你好,如果是中的案件中遇到的糾紛,最好採用法院起訴的方式解決比較穩妥。
⑨ 拆遷款分配糾紛該怎麼解決
搜集證據,對方拆遷決定或補償決定不服,可以申請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內
參考《國有土地上房屋容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十四條被徵收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徵收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六條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
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
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