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離婚後財產糾紛案件一般會怎麼判
關於離婚是的財產分割是有嚴格的法律依據的,根據《婚姻法》第十七條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一)一方的婚前財產;(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第十九條 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第三十九條 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第四十條 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第四十一條 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第四十二條 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㈡ 離婚後財產糾紛案開庭需要做些什麼准備
法院的庭前准備一般有以下四點:一、初步確定當事人爭議焦點,二、安回排開庭時間,並提前通知雙方答當事人,送達傳票舉證通知書等。三、開庭公告。四、庭前調解。作為原告而言,遞交起訴狀後,如符合立案條件,法院立案,送達舉證通知書和傳票,作為原告應在規定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明自己主張的證據,並積極准備應訴材料,如調查階段陳述,辯論階段陳述。准備好材料後准備開庭,原告可以本人開庭也可以委託訴訟代理人代為開庭。
㈢ 離婚後財產糾紛
離婚後財產糾紛,我國法律規定了兩種離婚方式,一是登記離婚,二是訴訟離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每對夫妻或多或少都有共同財產。離婚後,夫妻身份關系消失,夫妻共同財產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必須進行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一般在離婚時分割,但離婚時未分割或雖進行了分割而後反悔或發生可以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情形時,即產生離婚後財產糾紛。
㈣ 離婚後財產糾紛和離婚後損害責任糾紛可以並案處理嗎
1、首先,兩個糾紛案件不可以並案審理;
2、其次,兩種糾紛屬於不同的法律關系,根據《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第二部分第12條、第13條,財產糾紛不屬於侵權糾紛,只是婚內財產的再分配,而離婚後的損害責任糾紛屬於侵權,其由侵權責任來規范;
3、最後,可以同法官積極溝通,爭取同時審理,而非並案審理。
㈤ 關於離婚後財產糾紛案件,如何處理高分懸賞!!!!
我想你可以這復樣我認為觀制點二不成立。據我所知,股權的轉讓和普通的夫妻共同財產有所不同,不是自動分一半的。因為股權涉及其他股東的利益,股權的轉讓(除非是股份有限公司)需要其他股東的同意。因此即使物權法規定那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其效力不宜高於公司法。這是根據特殊法優於一般法的效力原則。
我同意法院不宜支持甲的請求。但我的理由和觀點一有所不同。觀點一試圖通過證明乙沒有實際出資來駁回甲的請求。但我覺得這有困難。因為工商局的登記證明力是很高的。張三李四的證詞僅能證明他們沒有實際出資,最多證明這幾個股東中存在虛報出資的情況。但這不足以推翻工商局的登記記錄,因此無法證明乙的出資僅僅是名義上的。個人認為即使甲和乙的生活不富裕也無法證明乙無力出資。因為乙完全有可能節衣縮食以投資。
我認為甲的請求不應得到支持的理由是前面說到的,股權的轉讓必須經過其他股東同意,或至少是優先購買,而不是憑夫妻關系自動轉移。
㈥ 離婚後財產糾紛案件法院怎樣收訴訟費
1、如果是離復婚案件每件交納制50元至300元。涉及財產分割,財產總額不超過20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2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2、離婚後的財產糾紛,按一般財產糾紛收取訴訟費;
3、依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案件受理費分別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一)財產案件根據訴訟請求的金額或者價額,按照下列比例分段累計交納:
1.不超過1萬元的,每件交納50元;
2.超過1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2.5%交納;
3.超過10萬元至20萬元的部分,按照2%交納;
4.超過20萬元至50萬元的部分,按照1.5%交納;
5.超過50萬元至10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
6.超過100萬元至200萬元的部分,按照0.9%交納;
7.超過200萬元至500萬元的部分,按照0.8%交納;
8.超過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7%交納;
9.超過1000萬元至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6%交納;
10.超過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