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本人收到了侵害商標權糾紛的民事起訴狀。。郁悶啊。怎麼辦
被告銷售的滑鼠屬於生產商生產的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那銷售行為也屬於侵權行為,根據我國《商標法》規定
第52條第2項: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但因為你只是銷售商,且你在進貨時可能並不知道對方的生產已構成侵權。
第56條第3款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根據該條規定,你的銷售行為雖然構成對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侵犯,但依法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只需停止銷售即可。
適用該條規定免責的,需要你能夠證明你在銷售時不知道所銷售的產權系侵權產品;同時你還要證明你通過合法途徑取得商品,並能夠說明商品的提供者。
(1)商標侵權和解協議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底,我國商標累計申請量2784.2萬件,有效注冊商標量1492萬件,僅2017年商標注冊申請量就達到574.8萬件。
我國每萬戶市場主體的平均有效商標擁有量為1520件,商標注冊證不僅是企業經營的品牌,其所具有的商標專用權更應得到有力保護,在日常經營中所發現的疑似侵權行為應得到重視並採取最合適的方式維護自身權利。
如何界定商標侵權
現行商標法第五十七條列舉了七項商標侵權情形,是商標侵權判定中最核心的法律適用標准。相關法律規定還包括涉及不侵權抗辯的第五十九條、涉及侵權賠償額的第六十三條、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情形的第六十四條等,在商標侵權案件中基本是圍繞上述法律規定審理的。
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還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馳名商標保護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經濟形勢下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若干問題的意見》。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不同案件中可能運用到相應法律規定、司法解釋或意見等。
商標是否相同或近似、商品或服務是否相同或類似,以致具有混淆可能性,這是商標侵權案件的焦點問題,包括相同商品或服務上的相同商標。
這里的「相同」除標識、商品或服務本身完全相同,還包括因細微差異但不影響認知的相同和盡管名稱不同但實為同一種商品或服務的相同;
相同商品或服務上的近似商標、類似商品或服務上的相同商標、類似商品或服務上的近似商標,這里的「類似」指商品或服務在功能用途、消費群體、銷售渠道、服務方式等方面趨同,「近似」指標識在音、形、義方面的近似。
當然,除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一項規定的相同商品或服務上的相同商標情形屬構成侵權外。
對於相同或類似商品、服務上的近似商標及類似商品、服務上的近似商標是否構成侵權均需以是否具有混淆可能性作為最終判定標准,此時則需要權利人結合標識的近似、被控侵權標識使用的方式方法、被告是否具有攀附惡意等方面舉證,後由法院或商標行政管理部門作出裁決。
本著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權利人需在根據商標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中的情形舉證支持因侵權行為而應獲得的賠償數額,但多年實務證實侵權賠償額的舉證是「維權難」的難點之一。
權利人需證明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或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該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合理倍數。
上述情形均難以確定的,則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在三百萬元以下酌情裁判。實務中,在此權利人需盡量證明權利商標的使用時間、知名度、因侵權而造成的市場份額流失事實、侵權人因侵權行為在網路銷售、銷售額信息發布、所涉及行業商品或服務的利潤構成等,此部分需要當事權利人的配合。
當然,侵權賠償數額中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權利人在維權時的律師費、公證費、訴訟費等合理支出實則是先行墊付,在侵權判定成立時上述費用會由法院判令由被告償付。
這盡管不是「先投入再產出」的關系,但應成為權利人在自身合法權利受到損害時敢於維權的後盾,是法律賦予權利人進行合法維權的保障。
如何應對侵權訴訟
實務中,很多當事人作為被告收到法院發的訴狀及相關材料後選擇了不作為的方式應對被訴。但作為國家審判機關,法院行為具有公權力特徵,即使被告不應訴也仍會依照《民事訴訟法》中缺席審判的原則作出與之存在直接利害關系的判決,其判決具有公信執行力。
來自法院的文件與消息絕不是不理就能解決的。所以,當事人應與法院取得聯系,按照應訴通知准備相關文件,積極應訴是解決訴訟應踏出的第一步。
通過法院轉發的訴狀及證據材料,基本可以了解原告所訴被告具體的侵權行為、涉及的法律規定、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的數額等案件焦點問題。
針對不同的焦點問題需要做好抗辯,具體分為以下三種:
1、不侵權抗辯。商標法第五十九條規定了三種不侵權情形:
一為注冊商標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稱、圖形等及直接表示商品的質量等或含有的地名,注冊商標權利人無權禁止他人正當使用;
二為三維標志注冊商標中含有的商品自身的性質產生的形狀、為獲得技術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狀或者使商品具有實質性價值的形狀,注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他人正當使用;
三為在注冊商標申請日之前,他人已經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標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注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該使用人在原使用范圍內繼續使用該商標,但可以要求其附加適當區別標識。具體是否適用,需根據具體案情進行抗辯。
2、侵權不賠償抗辯。根據商標法第六十四條規定,一為注冊商標專用權人不能證明此前三年內實際使用過該注冊商標,也不能證明因侵權行為受到其他損失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二為作為被控侵權產品的銷售商,如不知道是侵權商品的,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3、賠償無依據抗辯。根據商標法第六十三條規定, 侵權賠償數額是按照一定賠償計算標准順序計算的,根據此規定被告可從原告是否能提交證據證明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商標許可使用費等方面進行原告的賠償數額無事實與法律依據的抗辯。
訴訟往往被認為是解決爭議的最後途徑,但實務中原告選擇訴訟方式可能不僅是一案之糾紛,面對訴訟糾紛,可以選擇遵從法院安排通過審判後的判決執行,當然,也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選擇最有利解決方案。
如與原告取得溝通達成調解,在法院同意下撤銷訴訟,減少自身訴累,或經法院途徑簽署調解書,不僅可相應減輕責任還可具有公信力。如通過訴訟的介入與對方促成了更為積極的商業合作機會,那也不失為一種收獲。
Ⅱ 為什麼涉及物權知識產權確權的調解協議法院不受理
物權:復是指權利人依法制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知識產權:公民或法人等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其從事智力創作或創新活動所產生的知識產品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又稱為「智力成果權」、「無形財產權」,主要包括發明專利、商標以及工業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組成的工業產權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的版權(著作權)兩部分。
物權與知識產權都屬於民事權利中不同的權利,各自有不同的性質,只有對他們性質進行比較,才能正確認識他們的性質,更好地利用和保護物權與知識產權,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相同點:1、性質上都是一種支配權;2、都有對世性3、絕對權4、法定性5、公示性6、排他性不同點:知識產權的客體主要是無形物,而物權主要是有體物;期限上不同;知識產權有地域性,而物權沒有;取得方式不同
Ⅲ 商標侵權案,沒開庭前,原告同意合解賠嘗,應該給被告出示協議嗎
原告同意合解賠償,既墨認撒銷起訴,無需再走法律程序。如原、被告雙方同意一致同意合解賠償雙方必須要立一紙協議,而且協議的內容也必須全面明了,雙方各執一份。
Ⅳ 商標侵犯著作權怎麼辦
1、和解:當事人有來自行自解決的意向,可以協商處理版權糾紛。2、調解:當事人可以委託第三者(版權局、著作權保護機構如中華版權代理總公司、版權保護協會、律師事務所,以及自然人等)調解著作權糾紛。3、仲裁:當事人可以根據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或者著作權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4、訴訟:當事人沒有書面仲裁協議,也沒有在著作權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Ⅳ 商標共存協議模板
您好,商標共存協議模板可在商標網下載。
(一)了解共存協議的法律性質和作用
了解共存協議的法律性質,及其在商標注冊程序中的作用,是訂立共存協議的基礎。共存協議是當事人為確定相應權利義務關系而訂立的合同,受合同法規范。其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明確雙方就商標共存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一方違約時應承擔法律責任。二是是向商標主管機構或人民法院證明,引證商標權利人同意不對申請商標提出異議;且雙方認為,通過協議的履行,可以明確區分消費群體,以防止誤導消費者現象發生。共存協議的具體條款,應以前述為基礎。邏輯上講,沒有比商標權人更關注自己商品或服務的消費群體會不會因申請商標共存而產生混淆。換言之,引證商標權利人承認的事實,應比審查員或法官主觀思維,更具有事實基礎。若審查員或法官不接受引證商標權利人主張的事實,則必須拿出更具有說服力的證據或事實依據。
(二)共存協議基本條款及其功能
1、事實陳述(statement of facts)或「鑒於條款」(whereas clauses)
該類條款常用於國際合同的序言;但在共存協議中更具實用性。因為,它可以開宗明義地表明當事人訂立共存協議的背景。如雙方若系母子公司或合資公司關系,陳述如此事實,應使主管機構或法院了解當事人訂立協議的經濟基礎,進而以此為前提,審視商標共存導致消費者混淆的可能性。如果當事人出於因歷史原因訂立共存協議,則首先證明爭議當事人在約定條件下,對以往糾紛達成和解的事實。主管機構或法院應盡可能尊重當事人的決定,進而有利於穩定當事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2、「不異議」條款
既然當事人訂立共存協議的首要目的,是助力申請商標被批准注冊,那麼有必要明確約定引證商標權利人負有不對申請商標注冊提出異議的義務。然而,既然合同講的是「對價」關系,則應明確引證商標權利人履行「不異議」義務的前提,是商標申請人嚴格遵守協議各項約定。如若商標申請人沒有履行協議義務,則引證商標權利人可以選擇的處理方式有:
(1)直接在該類條款中約定,如若商標申請人不履行約定義務,或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共存協議自動解除;進而使共存協議成為合同法中的「附解除條件的合同」。當然,共存協議是否繼續有效,不對主管機構或法院審理與申請商標注冊相關的案件,產生實質影響;但引證商標權利人至少可以此為由,對申請商標提出異議,並不因此承擔違約責任。此外,引證商標權利人還可以相應證據證明,商標申請人違反約定使用商標,是導致消費者可能產生混淆的重要因素;等等。
(2)或者約定,如果商標申請人違約,則引證商標權利人有權解除合同。此為合同法中的「約定解約權」。一旦事實條件成就,引證商標權利人可以決定是否單方面解約。從合同法角度講,引證商標權利人可向商標申請人發出解約通知,而共存協議自通知到達商標申請人處時解除。若後者對協議解除有異議,可訴諸人民法院或裁決機構予以確認。無論爭議解決機構如何認定,引證商標權利人都可據此對申請商標提出異議。當然,若糾紛審理機構未支持引證商標權利人的「違約指控」,是否應為異議申請商標承擔違約責任,則需依具體爭議情節而定。
(3)如若當事人未約定上述條款,則在商標申請人違約時,引證商標權利人也可以考慮主張合同法項下「履約抗辯權」,進而對申請商標提出異議,並以此抗辯商標申請人的「違約指控」。從主管機構或法院角度講,盡管無權審理認定引證商標權利人主張的「履約抗辯權」是否成立,但可以就此認定引證商標權利人訂立共存協議後,對申請商標提出異議的事實;並闡明,至於如此行為是否違反共存協議,不是該程序審理的重點。
3、確定申請商標的條款
援引二者商標並對申請商標加以明確限定,盡可能使二者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並明確約定,商標申請人不得未經引證商標權利人同意,單方面變更申請商標使用形式及范圍。
4、申請商標使用限定
從商業交易地位角度看,一般多為商標申請人要求引證商標權利人訂立共存協議;因而後者應處於更為有利的談判地位。為此,嚴格限定申請商標的使用方式和范圍,不僅有利於引證商標權利人的商業利益,而且減少消費者混淆的可能性。例如,若涉及相同商品類別,引證商標權利人可以要求商標申請人只能在該類別的若干商品上使用。若後者違反該約定,盡管不一定構成商標侵權,但應為此承擔違約責任。因為,商標法定使用范圍與當事人約定范圍有別;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也不同。此外,當事人還可以對申請商標的包裝裝潢、標識、使用地域、銷售渠道、廣告宣傳等做出約定。而與如此約定相關的,更多涉及違約責任。
5、允許使用條款
該條款約定的主要內容是,雙方同意,如果主管機構沒有基於共存協議允許申請商標注冊,則商標申請人有權在約定地域內使用申請商標。一旦商標申請人通過使用使其商標為相應消費群體認同,則仍有權基於該共存協議再次申請注冊其商標。如此約定對商標申請人具有特殊商業意義,即在獲得引證商標權利人同意前提下使用申請商標,並可能通過使用使其商標具有可注冊性。當然,引證商標權利人是否同意此類約定,需要雙方協商及如何約定相應條件。
6、一般條款
(1)協議期限:應視當事人具體考慮而定。例如,從引證商標權利人角度講,可以考慮這樣的措辭,如「若申請商標未被批准注冊,則協議自生效行政決定或法院判決之日自動解除。如果主管機構採信本協議並批准申請商標注冊,則本協議有效期至申請商標失效或被無效之日。」如此約定的主要考慮因素是,既然共存協議涉及申請商標的注冊與使用兩種不同的交易,那麼若前一個情形發生時,則共存協議亦無存在必要。但如若申請商標被批准注冊,則共存協議效期與商標有效期保持一致,至少使商標申請人受到合同約束(如使用范圍的約定);且在違約時承擔法律責任,以增強對引證商標權利人的保護。
如果從商標申請人角度講,則可以約定,「本協議有效期至引證商標失效或被無效之日。」這樣即使申請商標未能被核准注冊,商標申請人也可以依據前款中的「允許使用條款」,先行使用申請商標。在通過使用獲得更高顯著性後,再次嘗試申請注冊。此外,在引證商標失效或無效後,商標申請人就可以不再受合同關於使用方式、范圍等的合同約束。
(2)違約責任條款:鑒於共存協議更多涉及對引證商標權利人的保護,因而有必要明確商標申請人的違約責任,包括由此產生的引證商標權利人的單方面解約權、商標申請人應承擔的支付違約金責任、商標申請人是否須停止使用商標;如此等等。
有些特定的共存協議,需要考慮加強對商標申請人的保護,比如商標真正使用人與商標搶注人達成的共存協議。如果商標搶注人的違約成本低於其通過違約可能獲取的「利潤」,則商標搶注人很可能會單方撕毀協議,再度訴諸異議、無效等程序。這類協議應特別注意採取預防措施,例如可規定高額違約金條款等。但共存協議中,引證商標權利人往往處於較強的談判地位。如此,一般只在共存對價比較豐厚的情況下,才可能達成如此違約金條款。
(3)適用法律條款:在一方當事人為境外當事人情形下尤為重要。合同准據法適用於對合同條款的解釋,以及對當事人履行合同行為的判斷。既然共存協議旨在用於在華注冊商標的程序,約定適用中國法是適當的。
(4)爭議解決條款:既然涉及合同法律關系,且一方當事人可能居於境外,選擇仲裁方式十分必要。這不僅因為仲裁員多為各領域專家(包括知識產權領域),而且仲裁裁決可以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得到承認和執行。
三、與共存協議相關的糾紛
與共存協議相關的糾紛大致涉及這樣幾種類型。
1、契約性糾紛(主要涉及與共存協議效力和違約責任相關的糾紛)如:
(1)引證商標權利人以申請商標未被批准注冊為由,主張共存協議無效。當事人應當理解合同未成立、未生效、無效或可撤銷、解除等不同法律概念。主張合同無效必須具有法律依據(如我國合同法第52條所述條件);而前述引證商標權利人主張的理由,不應導致合同無效。就引證商標權利人主張而言,其可以選擇訂立「附解除條件」的共存協議,即明確約定「若申請商標未被批准注冊,則協議自動解除(或終止)」。
(2)引證商標權利人以商標申請人違約而單方面解除合同。法律上講,當事人單方面解除合同一般被視為違約,除非解約方享有約定或法定解約權。前者為當事人在共存協議中約定,如若商標申請人違反協議約定時,引證商標權利人有權單方面解除合同。後者則涉及合同法項下有關當事人單方面解除合同的規定(如我國《合同法》第94條)。無論是約定或法定解約權,都會涉及適用條件是否成就的事實認定。當事人對此應予以特別注意。
(3)商標申請人若違反共存協議約定並給引證商標權利人造成損失的,後者可以要求前者承擔違約賠償責任;但具體數額必須以有證據證明的損失為限。或者當事人直接在合同中約定違約金數額或計算方法。其優點是,守約方僅依據合同約定數額或計算方式主張違約金,而無須為此承擔舉證責任。當然,違約方依據我國《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享有提出「違約金過分高於實際損失」的抗辯,但應為此承擔舉證責任。若糾紛審理機構認定「過分高於」的事實,可以「適當減少」約定違約金數額。而「過分高於」與「適當減少」之差,體現違約金所含有的「處罰性」。
2、行政性糾紛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共存協議在申請商標注冊程序中,僅作為證據使用。故,無論其是否有法律效力或當事人之間就協議存在什麼糾紛,都不會對商標主管機構審查是否准許申請商標注冊,產生實質影響。當然,引證商標權利人若否定其在共存協議中有關「不混淆」的表述,應為此提出更具有說服力的主張及證據。
引證商標權利人可能以商標申請人違反協議為由,對申請商標提出異議;商標申請人以共存協議對引證商標權利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為由,請求商標主管機構拒絕接受後者提出的異議。如此情形下,商標主管機構應當指明,共存協議是否對引證商標權利人有約束力,皆不能阻止主管機構受理引證商標權利人所提異議,並進行獨立審查(包括自行判斷如若准許商標共存,是否可能導致消費者混淆)。
需要指出的是,商標主管機構只能將共存協議作為相應行政程序中的證據使用,而無權就該協議項下任何實體問題進行認定。
3、侵權性糾紛
申請商標未被批准注冊,而商標申請人依照共存協議約定使用申請商標,引證商標權利人起訴商標申請人侵權。如此爭議涉及「契約」和「侵權」兩種法律關系。審理侵權糾紛的法院需要認定的是,被告是否經商標權人允許使用被控商標。如此事實認定,可能會以對共存協議項下爭議的認定為基礎。如果共存協議被認定有效且未終止,則與之相關的事實是,被告的使用是依據其對原告享有的合同債權;進而原告侵權指控難以成立。
但若共存協議被認定無效或被撤銷或解除,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如協議被認定無效或被撤銷,則其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進而被告的被控侵權行為,可以被追溯至協議簽訂時。如若協議被認定解除,則被告的被控侵權行為的起始時間,就有可能到協議解除之日。而之前的使用行為,因有有效合同依據,則不應構成侵權;除非被認定為「具有回溯力的解除」。
如果共存協議沒有約定仲裁條款,則審理商標侵權糾紛的法庭,很可能同時審理共存協議項下契約性爭議,並據此認定與侵權爭議相關的事實(是否經授權使用)。但若共存協議載有仲裁條款,則審理糾紛的法庭無權審理共存協議項下實體爭議。當事人需先就協議效力問題訴諸仲裁,再以裁決書為證據,證明「是否經授權使用」的事實。
總之,簽訂共存協議時充分考慮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形,並就此做出相應約定,十分必要。
Ⅵ 阿迪達斯與阿迪王商標侵權案 「和解」是真的嗎
阿迪達斯相關負責人表示,阿迪達斯與阿迪王相關案件仍在審理之中,協議尚未最終確定。
Ⅶ 侵害商標權起訴讓賠2萬元 和解需要多少
侵害他人商標權,對方起訴要求賠償2萬元,這個是對方提出的訴訟請求。當然,民事訴訟是允許原被告之間進行協商和解或達成調解的,也就是所謂私了。所謂和解,就是雙方當事人之間自行協商達成協議以解決糾紛的方式。既然是自行協商,主要看溝通的效果了。如果你積極誠懇向對方表示認錯和歉意,盡最大可能取得對方原諒,並希望對方理解自己的困難,這樣才是達成和解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