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產品召回侵權責任

產品召回侵權責任

發布時間:2021-07-20 07:09:30

A. 我國最新的侵權責任法和以前的侵權責任法中關於產品責任法的區別以及對承擔責任的影響

一、明確「產品責任」的性質為侵權責任

產品責任是指因產品有缺陷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我國民法學者一般認為產品責任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而不是一種違反合同的責任。《侵權責任法》首先規定了生產者的侵權責任,該法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同時,該法也規定了銷售者的侵權責任,該法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的上述規定比《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的「賠償責任」更為明確。「侵權責任」與「違反合同的責任」不同,它不以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為前提,而是基於產品缺陷造成他人損害這一事實而產生的,它是對法定義務的直接違反而產生的法律責任。因此,無論是與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有直接合同關系的消費者、用戶,還是其他第三人,因使用缺陷產品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受害人均可要求賠償。從舉證責任上講,只需要證明產品的缺陷、損害、使用有缺陷的產品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二、未規定排除適用「產品責任」的情形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了生產者三種排除產品責任的情形,即生產者能夠證明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等情形不承擔賠償責任。然而《侵權責任法》對這三種排除情形未作規定,從立法進程來看,最終頒布的法律成文刪除了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的「依據法律,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內容。也就是說,從《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精神來看,只要產品缺陷確實造成了他人損害,生產者都不能免責。從法律適用的原則來說,同一層級的法律規定,「新法」優先於「舊法」。因此,從這一條款來講,無論是否投入流通,生產者必須承擔產品缺陷引起的侵權責任,加大了企業的責任,促使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的意識。為了平衡受害人與生產者、銷售者的責任,《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及時採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未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據此,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生產者、銷售者及時採取警示、召回等有力補救措施的,可以不承擔侵權責任。這一條款也是「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依據。相比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於經營者發現嚴重缺陷採取措施,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告知消費者,《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為消費者提供了更高層次的保護,更加符合產品質量狀況「符合性標准」達標、「可靠性標准」不符合的新形勢,鼓勵企業在發現產品存在缺陷時採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

三、第三者過錯造成產品缺陷可追償

雖然《侵權責任法》沒有直接規定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產品責任,但是該法明確規定了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對第三人責任的追償。《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這一新的規定明確了造成產品缺陷第三人的過錯責任,保護了生產者、銷售者的合法權益,也是對「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等規定的發展,體現了民事責任歸責的新要求,符合當今產品生產製造分工日益復雜多樣的實際情況。

四、「產品缺陷危險」可以預先介入

「產品缺陷危險」是指產品缺陷可能產生危害人身、財產安全的後果,但尚未發生損害後果的情形。《產品質量法》僅對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規定了救濟措施。《侵權責任法》除了對已造成損害的情形進行調整,還對產品缺陷危險規定了承擔責任的形式。按照《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因產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生產者、銷售者承擔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通過及時排除、消除缺陷產品損害的危險,防範於未然,能夠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

五、懲罰性賠償適用於「產品責任」

懲罰性賠償,是由法院所做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懲罰性賠償是嚴厲性程度最高的一種民事責任形式。懲罰性賠償是在承擔補償性民事責任基礎上承擔的增加賠償責任,其用意在於涉及責任人的精神痛苦,即國家通過強制性手段對責任人財產施加損失以達到懲罰的功效。《侵權責任法》新規定了「產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在對消費者給予補償性賠償之外,還對責任人處以懲罰性賠償。該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這一規定,一方面提高了受害人獲取賠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樣板作用,懲罰過去的行為遏制未來類似的行為。這無疑對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經營者產生巨大威懾作用,使他們不敢肆意妄為。相比較之前我國僅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關於因欺詐產生退一賠一的懲罰性賠償規定,《侵權責任法》的新規定作為立法的亮點,引發生產經營者、消費者的很大關注。從操作性上看,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懲罰性賠償的「倍數」,關於「缺陷」的界定還要更謹慎,如何證明生產者或銷售者「明知」,值得思考。

六、「產品責任」作為侵權責任應當優先

《侵權責任法》在第一章「一般規定」中確立了「侵權責任優先」的原則,即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在法律實踐中,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產品質量違法行為可能同時產生兩種以上的法律責任,而有時數種法律責任又不能相互取代,當這些法律責任都要以財產支付為內容時,可能出現違法者財產不足以同時承擔全部財產責任的情況,這時應當優先承擔產品責任。這是對《產品質量法》規定的延續和發展。《食品安全法》也體現了民事賠償責任優先的精神。產品責任優先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以人為本,以消費者為本,以受害人為本的法治理念。通過違法者的損害賠償彌補受害人財產上的損失和精神上的損害,真正體現法律的公正性。

七、「產品責任」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是我國在現行法律中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產品責任也適用這一精神損害賠償規定。侵害人身權益包括侵害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等,但不包含財產權。如果侵害了財產權益,就要根據財產的損失給予賠償。《侵權責任法》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還比較原則,比如「嚴重精神損害」的標准,需要作進一步的具體規定,或通過案例指導進一步具體明確。然而,這一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明確規定將對追究產品責任產生積極的影響。當人們由於產品缺陷受到精神損害時除通過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獲得救濟外,受害人也可以請求經濟賠償來救濟和撫慰。精神損害賠償兼容了撫慰性、補償性和懲罰性,既是對受害人精神權益的民事權利救濟,同時也對侵權人彰顯了一定的經濟懲罰性,以示制裁和訓誡。因此,精神損害賠償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消費者的精神權益,體現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

B. 產品侵權責任的侵權者是誰責任主體是誰

你好

根據侵權責任法,產品責任侵權的責任人是產品的銷售者與生產者。如果是回產品本身的問題,最終責任答人為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可以向生產者追償。如果產品本身沒有問題,是銷售者的過錯情致了產品的問題,最終責任人是銷售者,生產者賠償後,可以向銷售者追償。

C. 求產品缺陷責任或產品侵權責任方面的文獻綜述

本文在概論部分一開始介紹了產品缺陷、產品責任的概念,在比較了世界主要社會經濟發達國家法律關於產品缺陷的定義後,提出了自己的定義;簡單介紹了產品責任制度在美國的發展歷程;概括討論了英美法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產品責任的歸責理論,除早期的合同關系原則外,主要有過失責任原則、擔保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理論。作者隨後討論了中國產品責任歸責原則,認為我國《產品質量法》實行的是單一無過錯責任原則,而不是對生產者實行無過錯責任,對銷售者實行過錯責任。作者認為,所謂「過錯責任」實際上是產品提供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後,對連帶責任內部分擔的規定。最後,作者簡要概括了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 在本文第二部分即「判定產品缺陷的標准」一章,作者首先對產品缺陷和產品安全性在侵權法上和公法上的不同含義作了區分,提出了缺陷產品的階段劃分這一概念。在以上基礎上,並參考《歐盟通用產品安全指令》,提出了產品缺陷判定的邏輯上的標准,也可稱為產品缺陷的構成要件。作者還提出了公法上的「相當產品缺陷」的概念。以上邏輯上標准為基礎標准,隨後作者提出了兩項實體層面上的標准,即消費者期望標准和風險效益平衡分析。這兩項標准都起源於美國法院,對美國產品責任法產生了重...
英文摘要: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thesis, the author presents his personal definition of "proct defect" after having first compared various definitions of proct defect that are set out in the laws of the major developed nations of the world. The author also briefly introces the background of procts liability in America and imputation doctrines of procts liability occurring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ommon law. These doctrines mainly address negligence for defective procts, implied warranty of m...
目錄:前言 11-13
一 產品缺陷與產品責任概述 13-29
(一) 產品缺陷的界定 13-16
(二) 產品責任的概念 16-21
1、產品瑕疵擔保責任與產品缺陷侵權責任 16-18
2、產品責任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18-21
(三) 產品責任的歸責理論 21-28
1、合同關系原則和過失責任原則 21-23
2、擔保責任理論 23-25
3、嚴格責任理論 25-26
4、中國產品責任歸責原則 26-28
(四) 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 28-29
1、產品存在缺陷 28-29
2、消費者遭受損害 29
3、缺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29
二 判定產品缺陷的標准 29-48
(一) 判定產品缺陷之邏輯上標准或基礎標准:產品的不安全性 30-36
1、邏輯上標准之提出及產品安全性的不同含義 30-31
2、缺陷產品的階段劃分或產品缺陷過程 31-32
3、邏輯上標准之內涵 32-36
(二) 來自消費者之實體層面上標准——消費者期望 36-42
1、美國法院的消費者期望標准(Consumer Expectation Test) 36-39
2、德國《產品責任法》中的消費者的客觀化了的期待 39-40
3、建立中國的消費者期望標准 40-42
(三) 來自製造者之實體層次上標准—風險效益平衡分析 42-46
1、傳統成本效益分析 42-43
2、在設計缺陷的判定中應用風險效益平衡 43-44
3、風險—效益平衡的適用性分析 44-46
(四) 缺陷判定的最低標准——產品質量標准 46-48
1、產品質量標准與產品缺陷 46-47
2、產品質量標準是缺陷判定的最低標准 47-48
三 產品缺陷分述 48-58
(一) 製造缺陷 48-51
1、概念 48-50
2、製造缺陷的特點 50-51
(二) 設計缺陷 51-55
1、概念 51-52
2、固有危險與「明顯危險規則」的興廢 52-54
3、決定設計缺陷的多種因素與合理的替代設計 54-55
(三) 指示性缺陷:說明或帶示不足 55-58
1、概念 55-56
2、指示性缺陷的法律基礎以及後續安全警告 56-57
3、指示性缺陷的特性 57-58
四 產品責任具體問題研究 58-72
(一) 產品責任之責任主體 58-62
1、產品提供人 58-60
2、產品責任主體的責任承擔 60-62
(二) 缺陷產品召回與危險消除義務 62-65
1、產品召回的概念、分類和歸屬 62-63
2、產品召回與產品缺陷 63
3、危險消除義務的違反與懲罰性賠償 63-65
(三) 產品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 65-69
1、懲罰性賠償的含義 65-66
2、在產品責任制度中適用懲罰性賠償 66-69
(四) 在無過錯歸責原則中適用缺陷自證制度 69-72
1、事實自證制度簡介 69-70
2、在無過錯產品責任案件中適用事實自證制度 70-72
五 完善我國產品責任制度的思考 72-78
(一) 完善我國產品責任制度的必要性 72-73
1、是「以人為本」這一指導思想的必然要求 72
2、是應對入世挑戰的必然要求 72-73
3、促進產品完善、杜絕「故意侵權產品」 73
(二) 從立法上完善我國產品責任制度的措施 73-77
1、體系創新 73-74
2、完善產品缺陷的定義 74
3、擴大產品責任主體的范圍 74-75
3、確立民事懲罰性賠償 75-77
(二) 司法制度上的完善

D. 產品出現問題廠家未及時召回的,造成消費者損害後要賠償嗎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9條規定:「經營者發現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財產安全危險的,應當立即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和告知消費者,並採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無害化處理、銷毀、停止生產或者服務等措施。採取召回措施的,經營者應當承擔消費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費用。」經營者對於其提供的有危及人身、財產危險的商品,應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6條的規定:「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及時採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未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由此可知,對於缺陷產品,生產者、銷售者應當採取召回措施,以防止損害的發生。若未及時採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而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E. 侵權責任法對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是如何認定

侵權責任法對產復品責任的責任主體制是如何認定?
答: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是生產者和銷售者,運輸者、倉儲者等不是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產品責任的歸責事由都是無過錯責任,兩者對被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均不以其存在過錯為前提,但在其中一方向被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之後,可以向有過錯的另一方追償,這種追償是最終責任承擔意義上的追償,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所承擔的不是連帶責任,而是不真正連帶責任。

F. 產品責任侵權責任有哪些內容

產品責任又稱產品侵權責任,是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因其生產的產品、出售的產品造成他人人身、該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而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G.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的第五章產品責任

第七十九條 【同時起訴生產者或者銷售者的責任承擔】
被侵權人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三條起訴,但同時起訴生產者和銷售者為共同被告的,人民法院可以在調查清楚事實之後,直接確定應當負有最終責任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判決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在判決執行過程中,按照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主張中間責任和最終責任。
第八十條 【產品缺陷的界定及類型】
產品缺陷是指由於製造、設計中的原因或者警示說明不充分、未盡召回警示義務而導致產品存在的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
警示說明充分的標准,是產品存在合理性危險,但按照產品的警示說明使用,該危險就不會發生。
未盡召回警示義務的跟蹤觀察缺陷,應當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認定。
第八十一條 【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解釋】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的其他第三人,是指產品的零部件提供者或者原材料提供者等。
第八十二條 【被侵權人有權向第三人行使賠償請求權】
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行為導致的產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失,在生產者、銷售者不能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下,准許被侵權人直接向運輸者、倉儲者起訴,要求他們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第八十三條 【產品責任的免責事由】
產品生產者或者銷售者以及其他第三人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
(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
第八十四條 【懲罰性賠償金的計算】
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確定懲罰性賠償金,應當在賠償實際損害之外,另行確定不超過實際損失三倍的賠償金。
確定懲罰性賠償金應當根據侵權人的主觀惡意程度以及實際損害的數額等因素,綜合確定。

H. 產品侵權責任和產品瑕疵責任的區別

產品侵權責任,顧名思義,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屬於特殊侵權行為的回一種,是由於產品本身的缺答陷導致受害人人身財產的的損失,應當承當民事責任的行為
與產品瑕疵責任相比主要有3個特點
1.產品侵權責任是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2.侵權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可以要求損害賠償,造成人身傷害的,還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等
3.侵權責任的形式,范圍都由法律明確規定而不允許當事人協商改變,因而具有極強的強制性和制裁性
和樓上一樣,產品瑕疵責任屬於質量問題應當承擔的維修,更換或者退貨責任

閱讀全文

與產品召回侵權責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