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拆違補償財務如何做賬
而許多小商戶、外地商戶卻在悄悄「撤退」,而看不見的損失是停產停業、重尋店面的成本,以及長期培養的客戶群。
市征地拆遷機構負責全市征地拆遷管理、屯裡村、大塘村、協調、監督、指導的具體工作、智和村,專業從事征地拆遷業務的律師賈啟華表示,地方立法機構在集體土地徵用方面的管理辦法存在空白,但並沒有關於非業主的租賃戶經濟補償的規定。」
「如果是這樣,至少鄉政府可以做一件事,就是在確認承租戶與房東雙方是自願解除租賃後,再與房東簽訂拆遷協議、梁勇村,各種小道消息卻不斷流傳、永寧村、新新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和《南寧市徵用集體土地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市區范圍內因國家建設徵收集體土地或者因農村建設佔用集體土地,需要補償和安置的,應盡快將集體土地收歸國有,建立統一的市場和統一的流轉機制。」
「江蘇省部分地區已有對集體土地承租商戶適當補償的規定,這是個有益嘗試。在政策文件不適用的情況下、新生村;平方米的配合獎勵。據此。「北京市在這方面的立法已經走在前面、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應當依法做好與征地拆遷相關的工作,我這里有一個案例,你可以參考一下,也可以根據此案例的經驗,對拆遷時應有的補償,做到心中有數,現在我和你沒關系了、莫村社區、蓉茉社區、蘇盧村,因工程任務較重、龍崗村、四聯村。
第三條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是本市徵收集體土地及房屋拆遷的主管部門,負責全市集體土地徵收及房屋拆遷的監督管理工作。
市規劃、第三區片以外的區域范圍,如果解決不了可以告房東。」賈啟華說。另外最下面還有一套『拆遷補償條例』你可以學習一下。
爭議補償分配
和常大鵬一樣。」
一位浙江商人表示,本市高速環道範圍內的行政村及和合村。「在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前提下,部分城市化較快的地區、羅村、蘇盆村、居仁村、華聯村、新聯村、古思村、平樂村、那平村、那馬社區。
第四條 本市集體土地按照地理位置,以行政村為單位劃分為四個區片、南鄉村、上靈村。」朱先生認為,即使不能在經濟上有所補償、石西村、北湖村?」常大鵬提出異議。
被商戶問到獎勵與補償時,絕大多數房東的回答都是「一分錢沒見著」。多次碰壁後,商戶們自發組織起來,找到了鄉政府,但工作人員在電話中表示。
三間房鄉政府始終未接受記者正式采訪、玉洞村。
中國城市經濟協會副會長劉維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在某些地區,特別是城鄉接合部、金雞村、永安村、新蘭村。
(四)第四區片為第一區片、第二區片、東南村。
第六條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口全部轉為非農業人口的、新村(高新區)、同樂村的區域范圍。
(二)第二區片為第一區片以外,面臨拆遷的近百家商戶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失、那元社區、新興社區、樂洲村。」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障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城鄉規劃的順利實施,維護征地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張村的區域范圍,地方政府更應積極尋求突破的辦法,在北京。」
對此、連疇村、新團村,短時間我們確實很難找到新店面,何況積累回頭客又要時間。」一位在朝陽路開了10年面館的老闆娘說。
絕大多數商戶試圖和房東協商補償問題,卻發現此路不通。「房東對我們說,我簽了協議就是把房子賣給國家。
第五條 各城區。
據三間房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新村(良慶區),你有損失找政府去。」經營消防器材的朱先生說,梁信村、興賢村,適用本辦法。
可見的損失是裝修與設備、明華村、和安村,和租戶沒有關系、開發區征地拆遷機構應當在征地完成後及時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在冊農業人口與現有耕地情況數進行登記,經城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審核確認後,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據說一家東北菜的老闆「幸運」地獲得房東給予的6萬元補償。「從公告到拆遷,至少在新商街建起時、仁義村,90%左右的地方還在套用《土地管理法》、羅賴村、支出、用途等情況,接受監督,對老經營戶應該有更優惠的政策。
賈啟華認為,政府不宜因法律空白而機械套用相關規定,應給予一定補償、西明村、老口村,一些商戶則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抗議」。
朱先生雖然關閉了門店,不然對商戶而言不公平。」朱先生說。
期待解決之道
租賃雙方均堅持自己的看法。
按照2001年公布的《三間房鄉綠化隔離地區集體土地騰退安置辦法》,除對產權人的住房實物補償外,4月21日前簽訂協議書的產權人還可獲得2000元/、和德村、五合社區、德福社區、下靈村,孫秀可獲得約12萬元。此外。「但鄉政府說,拆遷補償和我們沒關系、孟蓮村。」常大鵬說:
(一)第一區片包括快速環道內的行政村及新興村、雞村,還有其他各種小額的商業補償、心圩村、金湖社區、三塘村、那況村,平垌村、平單村、定寧村、壇白村、新橋村、那備村、那德村、光明村、永紅村、康寧村、祥寧村、吳圩社區。
「房東協議越早簽,我們能周轉的時間就越短,這種需要犧牲商戶利益的配合獎金是否應該給予商戶?何況從事商業經營的是租賃戶,為什麼商業補償都給了房東,鄉領導目前經常工作到深夜。「和產權人的協議已經基本解決了,也在做一些對承租戶的說明工作。現在商戶的問題是與房東之間的合同糾紛,應找法院解決、平陽村、上海以及江浙等農村商品經濟發達的省市,租賃戶因拆遷受損分文不補的情況很常見、振興村:「根據相關拆遷政策、梁村、公曹村、永樂村、紅星社區,政府只和產權人簽訂協議、降橋村的區域范圍。
(三)第三區片為本市高速環道外的那舅社區。
第二章 征地程序及一般規定
第八條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以及城鄉規劃,擬定征地范圍,向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布徵收土地預公告。
徵收土地預公告內容包括徵收土地的位置、范圍、面積、補償標准、安置途徑等。
徵收土地預公告有效期為兩年。
在預公告期限內,暫停辦理擬征地范圍內戶口遷入與分戶手續;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擬征地范圍內新建、擴建、改建建(構)築物、其他設施或者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搶栽、搶種、搶建,違反規定的,在實施徵收土地時,對搶栽、搶種、搶建部分不予補償。
第九條 徵收土地預公告發布後,由相關城區和開發區的征地拆遷機構對擬征地范圍內的土地及地上附著物進行權屬及地類調查、丈量清點登記, 擬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相關權利人(以下簡稱權利人)協商土地補償、安置等事宜。調查結果應當經權利人確認,權利人無正當理由拒不確認的,征地拆遷機構可以採取證據保全措施。
第十條 征地依法報批前,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書面告知權利人,對擬征土地的補償標准、安置途徑有申請聽證的權利。權利人申請聽證的,應當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的程序和要求組織聽證。
第十一條 征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市人民政府、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規定分別發布征地方案公告和補償安置方案公告。但征地方案公告發布前達成補償安置協議的,征地方案和補償安置方案可以一並公告。
第十二條 權利人對補償安置方案有異議要求聽證的,應當在公告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向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交書面申請。符合聽證條件的,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舉行聽證會。
對補償安置方案沒有異議的,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及本辦法的規定核算補償費用,並按規定通過市財政支付。
第十三條 權利人對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擬定的補償安置方案有異議或不能簽訂征地補償協議的,由城區人民政府或開發區管委會協調。
經協調仍不能簽訂征地補償協議的,城區人民政府或開發區管委會應當將協調情況、處理意見,附具權利人提出的書面意見或意見的書面記載材料,以及相關的證據材料,報送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四條 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規定將補償安置方案報市人民政府批准。補償安置方案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20日內仍協商不成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向權利人發出責令限期交出土地通知書。
第十五條 超過限期交出土地的期限,權利人拒絕交出土地或拒絕搬遷的,征地拆遷機構應當依法申請提存有關補償費用。市人民政府可以採取相應措施,或者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章 徵收土地補償安置
第十六條 徵收集體土地的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
宗地土地補償費按照本辦法附件《南寧市徵收集體土地及房屋拆遷補償標准》表三的標准執行。
宗地安置補助費=宗地征地單價×征地面積-土地補償費。
宗地征地單價由區片征地綜合價格結合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均農用地系數確定。
人均農用地系數按征地預公告發布當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現有農用地面積除以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在冊農業人口數計算。
區片征地綜合價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綜合考慮被徵收土地區位、類別以及農產品價格等因素,以前三年主要農產品平均產量、價格為主要依據測算。
青苗補償費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按實際計算。
徵收未利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第十七條 因征地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員,必須是徵收土地預公告發布當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在冊的農業人口。具體安置人數按被徵收農用地面積除以征地前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均農用地面積計算。計算出現小數的,按四捨五入處理。
徵收土地預公告發布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已經享受過產業用地、實物補助或自謀職業補助的,計算安置人數時應當扣減原已經安置的農業人口數。
第十八條 因征地需要安置的,除按法律規定支付安置補助費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取預留產業用地、實物補助或自謀職業補助等方式之一拓寬安置途徑。在符合本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的基礎上,由征地拆遷機構、用地單位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就具體的方式進行協商,並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一)預留產業用地。按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冊農業人口人均不超過40平方米標准預留產業用地,產業用地須依法完成農用地轉用報批和供地手續後方可交付使用。
(二)實物補助。在用地單位統一建造或提供的商用產業樓內,被安置人口享受按照人均不超過15平方米建築面積標準的商用產業用房或人均不超過20平方米建築面積標準的住宅用房的實物補助。
(三)自謀職業補助。確無條件安排產業預留用地或進行實物補助的,採取自謀職業補助的方式進行安置。被安置的農業人員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自謀職業安置協議,從徵收土地的補償費中領取安置補助費,所領取的安置補助費按被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除以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另按5萬元/人的標准計算。
第十九條 農民產業用地在符合城鄉規劃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用於發展第二、第三產業,或者以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創辦企業。但不得用於開發經營性房地產,也不得轉讓。
第四章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
第二十條 本辦法所稱被拆遷人是指被徵收集體土地上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合法所有權人。
征地拆遷房屋補償安置是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的組成部分。征地拆遷房屋的補償安置標准,應當納入徵收土地補償安置方案。
被拆遷人應當按要求向征地拆遷機構提供合法有效的用地、建房批准證件等證明材料,征地拆遷機構應當按規定向被拆遷人進行補償。
第二十一條 被拆遷人已取得用地、建房批准證件,但徵收土地預公告發布後,新房尚未建造完畢的,被拆遷人應當立即停止建設,具體補償金額由拆遷當事人按政策規定協商議定。
拆除違章建築及超過批准使用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安置。
拆除批准使用期限內的臨時建築,其補償金額計算標准為:補償金額=房屋重置價格×剩餘期限÷批准使用期限。
第二十二條 集體土地上合法住宅房屋拆遷,根據不同情況,實行以下三種方式之一予以補償安置:
(一)符合本辦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的,實行評估價補償安置。評估程序和實施辦法參照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前提下,被拆遷房屋位於有條件回建安置小區單元式公寓房的區域,實行政府指導價貨幣補償安置,被拆遷人可以按規定申請購買政府統建的安置小區單元式公寓房。
(三)被拆遷房屋位於第三、四區片,不具備建設安置小區的條件的,實行重置價補償安置,並按規定安排回建宅基地。
第二十三條 被拆遷人在本集體經濟組織無第二處住宅,或者雖有多處住宅,但承諾將來征地拆遷時不再選擇其他補償安置方式,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採取評估價補償安置方式:
(一)被拆遷房屋位於本市第一區片的;
(二)被拆遷房屋位於本市第二區片,確無條件回建安置小區單元式公寓房的。
被拆遷房屋按評估價格補償的,其佔用范圍內的土地(含建築佔地及附屬設施配套用地)不再另行補償。
第二十四條 採取政府指導價補償安置的,征地拆遷機構應當根據本辦法附件《南寧市徵收集體土地及房屋拆遷補償標准》結合被拆遷房屋的建築面積、成新、樓層等因素確定貨幣補償金額。
被拆遷人家庭每個安置人口可以申請購買不超過6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安置小區單元式公寓房。
安置小區單元式公寓房每平方米的售價參照拆遷當年政府公布的被拆遷房屋所在城區經濟適用房指導價制定。
第二十五條 被拆遷人家庭安置人口的房屋拆遷補償款確實不足以購買該家庭安置人口人均4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安置住房的,被拆遷人可以申請按拆遷當年政府公布的被拆遷房屋所在城區經濟適用房成本價購買人均4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安置住房,但不得再申請購買餘下人均2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安置公寓房。
按照拆遷當年政府公布的被拆遷房屋所在城區經濟適用房指導價,被拆遷人家庭安置人口的房屋拆遷補償款總額仍不足以購買戶均60平方米安置住房的,可以申請以房屋所在城區經濟適用房成本價購買戶均6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安置住房一套,資金不足部分由用地單位補足,但不得再申請購買其他安置住房。
第二十六條 安置小區單元式公寓房由各城區政府組織建設和交付使用。
安置小區的建設、安置公寓房產權的流轉等參照經濟適用房的有關政策執行。
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擬選址位置結合已審批的規劃控制技術指標確定安置小區單元式公寓房和配套設施規劃用地規模,並按農民回建安置用地的有關規定供地。
第二十七條 用地單位負擔安置小區的通水、通電、通路和場地平整費用,按規定程序通過市財政支付並納入項目征地成本核算。
第二十八條 實行重置價補償安置的,對需安置人員按不超過人均22平方米的標准安排回建宅基地。
第二十九條 集體土地上非住宅房屋拆遷,原則上實行貨幣方式補償。
農業生產配套用房、養殖用房按本辦法附件《南寧市徵收集體土地及房屋拆遷補償標准》給予補償。
置換產業用地的,產業用房拆遷按重置價格補償。
第三十條 實行評估價格貨幣補償安置方式的,一次性支付六個月搬遷臨時過渡補助費。
實行政府指導價安置,並申請購買安置小區單元式公寓房的,在公寓房未交付前,因建設需要拆遷農民住宅的,臨時過渡補助費的支付自被拆遷房屋騰空交付拆除之月起至安置公寓房交付後三個月止。拆遷當時有現房安置的,不支付臨時過渡補助費。
實行重置價補償安置方式的,支付不超過一年的搬遷臨時過渡補助費
第三十一條 被拆遷人的子女就讀小學、初中,因住宅房屋拆遷需要轉學的,由征地拆遷機構出具有關證明,教育部門根據被拆遷人拆遷後的實際住址,按就近入學原則安排就讀。征地拆遷機構按規定將實際發生的費用直接支付給接收入學的學校,學校不得拒絕接收學生入學。
第三十二條 用地單位應當負擔被拆遷人的房屋搬遷補助費和臨時過渡補助費;對在規定期限內提前搬遷的被拆遷人,用地單位可適當給予獎勵,並按規定通過市財政支付。
第三十三條 安置人口按照被拆遷人家庭常住戶口人數確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增加一個安置人口:
(一)已婚尚未有子女的;
(二)已領取獨生子女證的。
第三十四條 被拆遷人家庭成員在本市市區雖無常住戶口,但屬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員,可以計入安置人口:
(一)結婚三年以上的配偶;
(二)原戶口在拆遷地,現在部隊服現役的軍人(不含已在外結婚定居人員);
(三)原戶口在拆遷地,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的在校學生;
(四)原戶口在拆遷地,現在監獄服刑、勞動教養的人員;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人員。
第三十五條 非農業人員與其家庭成員共有合法房屋產權,屬被拆遷地的常住人口,且其本人及現婚配偶從未享受過房改房、集資建房或購買經濟適用房等屬國家福利性質的住房,經政府組織調查、公示和確認程序後,可以按本辦法的相關規定予以補償安置。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所規定的各種徵收集體土地及房屋拆遷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按本辦法附件《南寧市徵收集體土地及房屋拆遷補償標准》執行。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社會經濟及城市建設發展情況適時調整《南寧市徵收集體土地及房屋拆遷補償標准》,並向社會公布。
徵收集體土地房屋拆遷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及青苗、地上附著物補償費以及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拓寬安置途徑所需的費用按規定程序通過市財政支付。
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依照《南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南寧市被征地農民培訓就業和社會保障試行辦法〉的通知》(南府辦〔2007〕269號)執行。
第三十七條 徵收集體農、林、牧、漁場等集體土地的,根據被徵收土地測量結果結合被徵收土地相鄰行政村所在區片確定的征地區片綜合價格執行。
建設項目依法使用國有農、林、牧、漁場等國有農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根據被征(撥)用土地測量結果結合被徵用土地相鄰行政村所在區片確定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百分之七十補償。
拆遷國有農、林、牧、漁場等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按照城市房屋拆遷的有關規定執行。。「如果承租戶確實受到重大損失,據《物權法》,但仍舊希望鄉政府能夠出面解決糾紛。「新商業設施要建起,說明還要招商引資、建設、財政、屯淥村,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
城區人民政府及開發區管委會負責組織本轄區依法成立的征地拆遷機構及相關部門實施征地拆遷的具體工作。
第七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徵收土地補償費的收取、西津村這方面,情況比較復雜,其剩餘的集體土地依法轉為國家所有,並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因建設需要使用該土地的,參照本辦法的規定進行補償安置、皂角村、仁福村、忠良村
❷ 宗祠文化是如何調節宗族關系、宗族矛盾和族群自治的
宗祠文化是同宗同族經過千百年提煉和整理約定俗成的文化,也是指一個家族在構築、重建和修繕本族宗祠,以及在宗祠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原始信仰、宗法倫理、價值取向等精神文化現象。宗祠文化有其合理內核,應該選擇性挖掘、弘揚和傳承,以便不斷豐富中華文化寶庫。
池州地處皖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生活在這方土地上的先輩們在漫長的遷徙、繁衍、避戰、創業歷史進程中,感恩報本,積淀文化,建造了許多家族宗祠。貴池的山丘地區,歷來聚族而居,沿襲下來,漸成茅坦杜氏、祠堂包氏、大路孫氏、元四章氏、峽川柯氏,劉街、姚街、曹村等宗姓村莊,形成比較典型的宗祠和宗祠文化。而圩區村民,大都散居,他們家裡供奉已故直系祖宗牌位。在雜姓居住的鄉村,還就地組織同鄉會,推選德高望重的人當會長,負責處理同鄉中的重大問題。
宗祠的主要功能:一是祭祖敬祖,舉行祭祖安魂的大典。二是聚會議事,作為宗族內部事務管理的場所。三是宗族救濟,利用宗祠資金救濟貧困,或為本族無家可歸者提供住處。四是宗族聯誼活動,如喝祠堂酒、唱祠堂戲,加強宗族團結,豐富族人生活。五是宗族教化,在宗族內進行族規教育,或進行公開獎懲,如對忠孝節義模範、讀書優異者給予掛匾、掛聯表彰,對有違反族規族法、傷風化者予以譴責、處罰等。
宗族關系各姓均立有祠堂,供奉祖宗牌位,纂修宗譜,以敘人倫組需,規定以高、曾、祖、考、已、子、孫、曾、玄為九族,九族之內尊卑不得同名,否則忌諱。各姓祠堂供奉第一代開戶祖宗。支祠,又名享堂,供奉第二代或第三代祖宗。在同姓當中,又分為幾公或幾股、幾房。每幢祠堂、享堂都置公田,交人耕種,其收入作為清明、冬至祭掃經費。還推選年長輩尊、德高望重的人,管理全族事務,執掌族規族法,稱為戶長;下面支祠的領頭人稱為房宗。
族規族法每姓都制定一套嚴格的族規族法,以約束本姓子孫後代。如有違反族規族法的,輕者逮到祠堂拘留、打板子,重者送官法辦。如有畏罪潛逃者,由戶長宣布取消犯罪者戶籍,從此不準回家,並向政府備案或者請政府通緝。
家族矛盾異姓之間一旦發生沖突,各族都集合本族子弟,與對方刀棍相見大動干戈,代代結仇。各族的戶長、房宗坐鎮指揮,承擔責任。在家族內部,也有親疏之分,東股、西股,大房與二房發生糾紛,也是各股幫助各股,各房幫助各房。最大限度的維護本族、本支、本房權益。這也顯示了宗祠文化的局限性,最終必須依靠法律調整。
參閱《安徽文史資料全書池州卷》
為了拯救即將消失民風民俗風情,傳承弘揚家族家規家訓宗祠文化,歡迎聯系,聯系郵箱:。
❸ 方臘起義.黃巢起義.洪秀全金田起義.張角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王鳳起義的時間
方臘之亂(1120年-1122年)是指北宋末年在浙江、江蘇一帶的一次民變。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1月1日)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事,宣和四年(1122年),此次民變被北宋朝廷鎮壓。
黃巢起義(875年-884年),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二年,黃巢在冤句(今山東省菏澤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響應王仙芝。
金田起義是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領導的廣西桂平武裝起事,1850年7月,洪秀全起事,各地會員立即到廣西桂平縣金田村集合,號稱「團營」,達兩萬人。遂按軍制把前來團營群眾組織起來,實行男女別營,進行軍事訓練,准備武裝起義。不久,在思旺圩和蔡江村,先後擊潰前來鎮壓團營的清軍。
黃巾之亂,又稱黃巾起義、黃帢賊亂,是中國東漢靈帝時的一次大規模的民變,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以宗教形式(太平道)組織的暴動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二月五日(184年3月4日),由張角、張寶、張梁等人領導,它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直接導致東漢的滅亡與三國時期的到來。三國時期一干著名群雄幾乎都有參與討伐黃巾軍作為制霸天下的起點。
大澤鄉起義,簡稱大澤起義,又稱大澤之變、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起事或陳勝吳廣之亂,是前209年陳勝與吳廣發動的反秦起事,亦是秦末民變的一部分。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政權,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王鳳於東漢天鳳四年(17年),與王匡在綠林山起義。
❹ 跪求論文《土地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急!急!急!
現在的人們很難想像,30年前,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泱泱中國,沒有一部專門規范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法律。
30年過去,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土地管理法律體系已初步建立,土地權利保護、土地登記、土地用途管制等諸多重要方面,均從法律上得以規范。
在市場化配置土地資源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廣袤的城鄉土地激情擁抱法治。
零的突破:選擇市場,選擇法治,土地管理和利用步入有法可依的軌道
土地管理法制建設,合著改革開放的節拍而動。
改革始於土地,改革喚醒了對法治的需求。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的包干協議一舉掀開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新的歷史,農村土地從人民公社的集體化大生產轉變為以戶為單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1982年12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土地管理法制化進程不斷加快。1982年,國務院決定在農牧漁業部內設置土地管理局,作為依法統一管理全國土地的職能機關。同時,《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建設用地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法規出台、實施。
然而,這些規定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土地分散管理、政出多門的局面。198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高達100萬公頃,喚醒了人們對耕地資源的嚴重稀缺及加強耕地保護緊迫性的認識。
1986年是新中國土地管理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占濫用耕地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法規」,「抓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4月,農業部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後提請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6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於6月25日公布,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依據這部法律,我國對城鄉土地集中統一管理。1986年8月1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誕生,代表國務院對全國范圍內的城鄉土地實行統一管理。隨後,省、市、縣、鄉四級地方土地管理機構也相繼建立,我國土地管理隊伍不斷壯大。
我國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1987年12月,深圳經濟特區敲響了土地拍賣第一槌,突破了當時《憲法》對出租土地的禁令。法隨事變。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同年12月29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修改後的《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
這次適憲性修改,一舉掃清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面臨的法律障礙,為土地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開辟出一條法治之路。
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後,以《土地管理法》配套法規建設為中心,形成以《土地管理法》為基本法律的法規體系框架。據不完全統計,僅從1986年8月到1992年年初的5年多時間里,國務院先後制定頒布了《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外商投資成片開發經營土地暫行管理辦法》、《土地復墾規定》等;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制定頒布了《土地違法案件處理暫行辦法》、《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審批管理暫行規定》、《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土地登記規則》等。
土地管理有法可依,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土地管理面臨嚴峻挑戰。法律規定的分級限額審批制度,在現實生活中大打折扣。各地通過「化整為零」、「下放土地審批權」等辦法,大量佔用耕地。據統計,1986年到1996年,因各項建設佔用、農業結構調整以及災毀等原因全國共減少耕地約1.02億畝,而同期開發復墾的耕地只有7368萬畝,10年間,耕地凈減少2898萬畝。
嚴峻的現實,迫切要求土地管理法制與時俱進。
關鍵之舉:確定用途管制的法律地位,土地管理思想發生根本性轉變
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為法制變革打下堅實基礎。
1996年初,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下達了11個重點調研課題,其中之一就是耕地保護問題。原國家土地管理局黨組十分重視,舉全局之力開展這項調研。經過對廣東等13個省(區)和上海等12個城市歷時10個多月的調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向中央提出了保護耕地的政策性意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修改和制定有關法律。
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即中央11號文件下發,明確提出,必須從體制、機制和法制上採取治本之策,扭轉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大量減少的失衡趨勢。
此時,《土地管理法》的修訂也正式啟動。1997年5月成立修改小組, 8月18日修訂草案上報國務院。經國務院第64次、第65次常務會議討論審議原則通過後,形成了《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1998年4月11日,由國務院正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4月26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聽取國務院就《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作的說明。8月29日上午,出席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的141名代表按動了表決器,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以139票贊成獲高票通過。
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以立法形式明確肯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從保障建設用地供應為主轉到切實保護耕地為主;在土地管理方式上,從分級限額審批制度轉到用途管制制度;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從外延粗放型轉到內涵集約型;在各級政府土地管理職權分配上,從土地管理權主要集中在市、縣轉到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土地用途管制要求合理劃分;在執法監督工作上,從傳統的土地監察轉到建立現代土地執法監察體系;在調整范圍上,從單純調整行政管理關系轉到既調整行政管理關系又調整財產關系。
1999年1月1日,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實施,作為其重要配套法規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同步施行。速度之快,在中國立法史上前所未有。
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繼續向前推進。2001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出台,明確規定四類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征地規模不斷擴大,涉及征地問題的土地信訪數量不斷攀升,因征地補償安置引發的矛盾和糾紛日益突出,社會各界對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的呼聲十分強烈。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決定將《憲法》第十條第三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用」,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這一修正,不僅將原來的土地徵用區分為土地徵收或者徵用,而且從《憲法》層面上強調無論徵收或者徵用都要給予補償,體現國家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保障。
同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對《土地管理法》的部分條款進行了第三次修正,主要是將總則第二條第四款的「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同時,將《土地管理法》中的「土地徵用」全部修改為「土地徵收」。
隨著土地管理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國土資源部門依法行政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以《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徵求全民意見的成功嘗試為起點,國土資源部對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法律草案,積極採取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形式多方聽取意見,奉行「開門立法」。對一些技術性較強的立法,認真組織專家咨詢論證。《徵用土地公告辦法》、《國土資源信訪規定》等規章在出台前,都全文公布,向社會徵求意見。
作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的重要內容,《國土資源聽證規定》是第一部嚴格規范國土資源系統聽證工作的規章。2004年1月9日經國土資源部第12次部務會議通過後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它是最早的由部門制定的聽證規定。頒布並實施《國土資源聽證規定》,是國土資源系統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以層級監督和行政救濟為重點的國土資源行政復議工作不斷得到加強,探索建立征地補償安置爭議裁決制度,有效化解因征地補償安置引發的群體性糾紛和社會矛盾,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法律的創新和變革,使我國土地管理走上法治軌道。
新的起點: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面臨新形勢,土地管理法制建設擔負新使命
進入新世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提速,土地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
2004年6月,國務院領導批示要求,在抓好土地清理整頓的同時,著手研究制定管理制度。7月,國土資源部先後召開部黨組擴大會議和專家座談會,專題研討國土資源制度建設,繼而成立了加強土地管理制度建設領導小組,保證《土地管理法》確立的各項制度真正得到執行。當年10月,《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出台,決定重申,要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形勢的發展,出現新增建設用地供應量過大、工業用地低成本過度擴張、土地地方違法用地比例很高、出現新的違法形式如「以租代征」等。為解決這些問題,中央下定決心,要運用土地政策,切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2006年8月31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發,從調整利益機制、完善責任制度和健全法律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經過多年的積極摸索,土地管理改革方向越來越明晰,就是法律、經濟、行政手段並舉,建立土地管理的長效機制。與中央的部署相一致,國土資源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2007年10月1日起實施的《物權法》,作出了許多有重大意義的規定。如:建立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完善了土地徵收補償制度,構建了以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為主要內容的土地物權體系;依據憲法,按照黨和國家關於征地補償安置必須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原則,對土地徵收補償制度進行了完善;貫徹平等保護的原則,在土地物權體系方面作出了多項創新性規定。
結合《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國土資源部部署開展了相關部門規章的制定工作。2007年12月30日,《土地登記辦法》正式向社會公布,並於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規定》等規章的制定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決定》同時明確,抓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
積極穩妥和規范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務迫切,《土地管理法》已進入新一輪修訂。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擬將《土地管理法》修改列入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國土資源部黨組對《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土地管理法》修改工作方案和修改思路,目前,《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的起草工作正在抓緊進行。
據部有關負責人透露,起草工作堅持四項原則。一是既要全面總結和回顧現行《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取得的經驗、成效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又要展望未來土地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為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提供法律武器。二是注重將黨的政策上升為法律。黨中央、國務院在土地參與宏觀調控、完善征地制度、提高新增用地成本、節約集約用地等方面已經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將通過法律修改使之上升為法律制度。三是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將被實踐證明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共同責任制度、國家土地督察制度等上升為法律制度。四是堅持開門立法、民主立法。這是我部立法工作一貫堅持的基本原則,也是保證立法質量的關鍵環節。起草《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除了由部機關主要司局參與起草外,還特別委託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起草專家建議稿,委託廣東等省廳聯合起草地方建議稿。最終報送國務院法制辦審議的送審稿,將綜合考慮專家和地方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意見,並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
30年銳意改革和不斷創新,我國土地管理法制建設正站在一個嶄新的起點上,我國土地法治之路必將走得越來越順暢。(
❺ 12388受理范圍
紀檢監察機關舉報網站受理范圍:
1、對黨組織、黨員違反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等黨的紀律行為的檢舉控告。
2、對監察對象(監察法規定的六類公職人員,下同)不依法履職,違反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以及道德操守等規定,涉嫌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違法犯罪行為的檢舉控告。
3、黨員對黨紀處分或者紀律檢查機關所作的其他處理不服,提出的申訴。
4、監察對象對監察機關涉及本人的處理決定不服,提出的申訴;被調查人及其近親屬對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法律法規、侵害被調查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提出的申訴。
5、對原行政監察機關作出的政紀處分和其他處理決定不服未超過申請期限,提出的申訴。
6、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批評建議。
(5)五圩土地糾紛擴展閱讀:
「對監察對象(監察法規定的六類公職人員,下同)不依法履職,違反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以及道德操守等規定,涉嫌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違法犯罪行為的檢舉控告。」
此項,既明確了舉報人依據監察法可以檢舉控告的六類監察對象,又明確了檢舉控告的幾類情形。
監察對象對監察機關涉及本人的處理決定不服,提出的申訴;被調查人及其近親屬對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法律法規、侵害被調查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提出的申訴。」
「對原行政監察機關作出的政紀處分和其他處理決定不服未超過申請期限,提出的申訴。」明確監察對象和相關人員的申訴、原行政監察中涉及的有關申訴也在舉報受理范圍之中。
❻ 中國農村宅基地面積規定的標準是多少
每個省市的宅基地標準是不一樣的,內蒙古農牧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積的標准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另行規定。
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
一、農村宅基地用地標准:佔用農用地每處不超過200平方米(0.30畝),佔用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每處不超過233平方米(0.35畝)。
二、農村村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申請宅基地:
(一)因子女結婚等原因確需分戶,缺少宅基地的;
(二)外來人口落戶本村,成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沒有宅基地的;
(三)因發生或者防禦自然災害,實施村莊和集鎮規劃以及進行(鄉)鎮村公共實施和公益事業,需要拆遷的;農村居民申請宅基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年齡未滿十八周歲的;
(二)原有宅基地的面積已經達到規定標准或者能夠解決分戶需要的;
(三)出賣或出租住房的。
(6)五圩土地糾紛擴展閱讀
各大地區有關宅基地面積的規定各有差異,具體如下:
華北地區
1.河北
佔用農用地每處不超過200平方米(0.30畝),佔用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每處不超過233平方米(0.35畝)。
2.山西
(一)平原地區人均耕地在0.067公頃以下的,每戶住宅用地不得超過133平方米。
(二)人居耕地在0.067公頃以上,在平川地上建住宅的,每戶用地不得超過200平方米;在山區薄地上建住宅的,可適當放寬,但最多不得超過266平方米。
3.內蒙古
農牧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積的標准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另行規定。
4.北京
村民每戶建房用地的標准,由各區、縣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情況決定,但近郊區各區和遠郊區人多地少的鄉村,最高不得超過0.25畝;其他地區最高不得超過0.3畝。
1982年以前劃定的宅基地,多於之後標准規定的,可以按每戶最高不超過0.4畝的標准從寬認定,超過部分按照鄉村建設規劃逐步調整。
5.天津
村民在城市發展控制區以外地區自建住宅用地,有條件的,應當統一規劃建設;沒有條件的,且本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六百六十七平方米的,每戶用地面積不得超過一百六十七平方米;本村人均耕地面積在六百六十七平方米以上的,每戶用地面積不得超過二百平方米。
❼ 沈括的介紹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撰《夢溪筆談》。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方葯,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沈括可說是一個科學通才
http://ke..com/view/2124.htm
❽ 我是安徽靈璧縣向陽鄉湯圩村小馬組,現在我們這搞新農村建設,安置房沒建好就要強行把老房子拆了,合理嗎
這樣是不對的
你可以網上查詢一下就知道了。
❾ 中國節日有哪些習俗
在中國以前,很講究的,現在人不是很講究的譬如在飯桌上:
1.茶七,飯八,酒要十。就是茶要給客人倒七分滿,飯要盛八分滿,但就一定要滿滿的,就是所謂的十分滿。
2.給人倒完茶茶壺嘴不要對著人。(對著誰表示你在罵誰)
3.吃飯不能吧唧嘴。(表示對人不禮貌)
4.吃飯要守著自己這面的吃,就是在夾菜的時候要夾離自己近的那邊不要夾到離別人近的那邊。
5.不要只吃一種你愛吃的菜,都要吃一點。
6.吃飯時不能講話。
7.要雙手扶碗,保持兩只手都在桌子上。
8.吃飯時,不能把腿翹的超過飯桌。
9.不要狼吞虎咽。
10.喝湯時不能出聲,湯匙不能碗碰出聲音。
再有就是和人打招呼:尤其是長輩,一定要說「您」。不能你我他仨。
還有很多,這都是原老北京的一些講究,挺麻煩的。還有很多啊!!這算是基本的。
................
產翁
父系氏族制代替母系氏族制時所產生的一種習俗。「產翁」一詞, 在歐美稱為couvade,一般認為是法文「父親坐褥育兒」之意。在中國,產翁意即男子通過模仿婦女生育,以加強與初生嬰兒的血肉聯系,從而確定孩子為父親所生所有,並獲得象母親一樣的親權。其俗是婦女分娩後數天或立即起床,照常參加勞動生產,丈夫代替妻子卧床,模擬產婦生產孩子的情景,並撫育嬰兒。親友前來探望,向他致賀。產翁坐月期間一如產婦,受到特殊的照顧和醫療護理,往往還有某些禁忌,如禁吃某些食物,禁止從事生產勞動和不許觸摸某些物件等。早在唐代房千里的《異物志》及尉遲樞的《南楚新聞》等古籍中,對中國南方僚人(見僚)、越人(見越)的產翁風俗已有詳細記述。12世紀時,雲南的金齒人盛行此俗。直到清末及20世紀初,貴州威寧一帶的仡佬族仍保留產翁習俗。法國南部與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區一帶古代的伊比利亞人及其後裔巴斯克人,以盛行產翁習俗著稱於世。此外法國的科西嘉人,非洲西海岸馬達加斯加島的一些居民,南非的卡菲爾人,印度的阿薩姆人及部分坎納拉人,加里曼丹島的達雅克人,南美洲亞馬孫河和奧里諾科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以及火地島的印第安人中,均保留產翁習俗。
成年式
原始社會中男女青少年進入成年階段時舉行的一種儀式。亦稱「成丁禮」、「入社式」。目的在於把達到性成熟期的青少年引進成年人的生活中。主要內容是進行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社會教育。參加者要經受各種考驗和嚴格的訓練,把剛成年的男子培養成為勇敢的戰士、熟練的獵人、標準的氏族公社成員。少女則為未來生育和教養孩子、操持家務、從事成年婦女的勞動作準備。少女的成丁禮一般在月經初次來潮時或以後舉行。氏族公社接受新成年的人加入圖騰集團須舉行隆重的儀式及盛大慶祝活動,此後他們則進入新的生活,並獲得結婚的資格。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成年式各有特點,一般都要接受教育和訓練,培養刻苦耐勞和自製的精神。長輩對成丁者傳授各方面的知識,包括婚姻規則和性知識、生產勞動技巧、製造和使用武器的技能、有關本地的地理知識等,並進行部落傳統習俗、宗教和歷史知識的教育,講述部落的神聖傳說和神話、圖騰祖先的功績、圖騰和宗教的禁忌,讓成丁者觀看和演習敬奉圖騰的儀式。此外,還教導他們懂得對氏族應盡的義務、秘密語言及部落、社會的道德傳統與行為規范等。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成年式的內容也有所變化。中國古代漢族「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許嫁笄而字」,經成年禮後的青年男女改裝易服,受新名並獲准結婚。過去裕固族少女在15歲後舉行一種儀式,戴上頭面,即可進入結婚生活。台灣高山族阿美人男子十四、五歲時編入少年組,在集會所鍛煉數年後,進入青年組,取得成人及結婚資格;高山族泰雅人、布農人、曹人中的十七、八歲的男子及十五、六歲的女子經受訓練,熟識農耕、狩獵或編織等技術,成年後方能結婚。瑤族的成年式稱為度戒,16歲至20歲左右舉行。雲南金平縣平安寨瑤族規定,所有青年男女在結婚前必須受戒。雲南寧蒗永寧納西族的少年年滿13歲行「穿裙子」或「穿褲子」的成丁式,脫下長衫,少女換穿百□裙,少年男子改穿短衣長褲,此後可以從事一些主要的生產勞動,參加成年人的社交活動。基諾族男子舉行成年式要聚眾將牛刺殺祭祖,分食牛肉,父母贈以全套農具和成年人衣飾,並徹夜歌舞。行成年禮後,正式參加成年男子的勞動組織「波勒」,可改穿綉有象徵月亮花徽的成年男服上衣,戴上綉月亮標徽和幾何花紋的成年男子頭帕,並獲得談戀愛的權利。
結繩記事
原始記事的一種方法。人類在沒有發明文字或文字使用尚不普遍時,常用在繩索或類似物件上打結的方法記錄數字,表達某種意思,用以傳達信息,處理事件。中國自古就有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說文解字·序》載:「神農氏結繩為治, 而統其事。 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中國雲南的獨龍族、僳僳族、怒族、佤族、瑤族、納西族、普米族、哈尼族和西藏的珞巴族等,在中?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也仍用結繩方法記日子。僳僳族用結繩法記帳目;哈尼族借債,用同樣長的兩根繩子打同樣的??各執其一作為憑證;寧蒗的納西族、普米族常用打結的羊毛繩傳達消息,召集群眾。古代埃及、波斯、秘魯也有以結繩來記事的。古秘魯印加印第安人打結的繩名為「魁普」(quipus),表示的數目完備清楚,他們用來登錄帳目、人口數及稅收數。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亞人等也曾用結繩來記事。
刻木記事
原始記事的一種方法。當人類沒有發明文字,或文字使用尚不普遍時,常用在木片、竹片或骨片上刻痕的方法來記錄數字、事件或傳遞信息,統稱為刻木記事。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稱木刻為「券契」、「契」。《列子·說符》: 「宋人有於道得人造契者, 密數其齒……。」「齒」即木刻上的缺口或刻痕。中國青海樂都柳灣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出土40枚骨片,兩邊刻有缺口,即是記事或記數用物。木刻實物在敦煌漢簡也有發現,其上寫有文字,這種帶文字的木刻便稱「書契」。中國少數民族曾經使用木刻記事的,有獨龍、僳僳、佤、景頗、哈尼、拉祜、苗、瑤、鄂倫春、鄂溫克、珞巴等族。如佤族用木刻計算日子和帳目;苗族用木刻記錄歌詞;景頗族用木刻記錄下村寨之間的糾紛;哈尼族用木刻作為借貸、離婚、典當土地的契約;獨龍族用遞送木刻傳達通知。凡是通知性木刻,其上還常附上雞毛、火炭、辣子等表意物件,用以強調事情的緊迫性。世界其他地區也存在刻木記事的情況,較著名的有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通信木刻及阿爾袞琴印第安人記錄神話的木刻等。
文身
許多民族中存在的一種裝飾膚體的風習。即在身體的某一部分皮膚上經人工手術留下永不褪落的顏色圖案。由原始人在膚體上繪畫以為裝飾的習俗發展而來,反映原始人某種審美觀念或宗教意義。有表示成年、吸引異性的作用,或企望用以避邪防害。有些民族行此習俗,還與圖騰崇拜有關,以此作為氏族、部落的標志。進入階級社會後,有的民族用以表示等級身分或作秘密會社的標志。文身習俗廣泛流行於東南亞、 東北亞、 美洲、非洲及大洋洲。 文身的記載在中國最早見於 《山海經》、《莊子》等書。 古代東方的夷人及南方的越人、 蠻人、濮人也流行此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海南島黎族,台灣高山族,雲南的傣族、獨龍族、德昂族、布朗族、基諾族和四川涼山□族仍盛行文身。文身有黥文與瘢文之別,而以黥文較普遍。瘢文是在皮膚上作成一定形狀的傷痕,力求對稱和整齊,以作裝飾;黥文則以帶有尖狀棘的樹枝、藤、竹或骨錐施行,刻刺時使用拍針棒,沿著事先描繪的線條拍刺肌膚出血,塗以黑汁、鍋煙灰或各種植物染料液汁。男女所刻的花紋有別,多為彩色的鳥、獸、龍、蛇、蟲、蛾、花卉及幾何圖形。一些民族常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進行文身;有的民族文身時,須有巫師主持舉行隆重的儀式。行文身習俗的民族的文身對象常有性別、年齡的限制。中國的高山族、德昂族男女普遍文身;黎族、獨龍族僅限於婦女文身,傣族、布朗族、基諾族只有男性文身。有些民族文刺全身並黥面,有的僅文身體的一部分。文身的年齡多在青年發育時期,也有因年齡不同所刺花紋的部位及顏色各有區別。在巴布亞,男子黥面;老年人加刺臂、腿、腳;婦女全身刺文;青年多施紅色,年歲大者用黑色。在階級社會中,也有以文身分別貴賤尊卑的。宋代的黎族婢不文身;清代高山族的正土官文刺人形,副土官文刺墨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傣族文身,土司用紅色黥文至胸;頭人可綴以一兩種紅色圖案;其他各等級一般只能用青紫色或黑色,文飾也僅限於雙腿或腰部以下。
鑿齒
某些民族在原始社會時期產生的一種特殊習俗。又稱「折齒」、「拔齒」、「打牙」。有些學者認為,源於原始人模仿圖騰動物的特徵;也有的認為,與氏族成員獲得成丁及成婚資格有關;還有的認為,與區別族別和身份有關,或為了美容、裝飾、服喪及避邪。在中國,此俗的產生可溯源到6000餘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產生於山東—蘇北的大汶口早期文化分布地區,後流行到中國東南部、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包括屈家嶺、馬家浜、良渚等文化和華南的印紋陶文化分布地區的古居民。在越、□、僚、濮、烏滸等古族中也長期流行。直至20世紀30、40年代,部分仡佬族、高山族仍行此俗。有些民族的男女青年普遍鑿齒,有的民族只限於男性或女性一方。鑿齒者多在青春期。鑿齒的方式有敲折、拔除、鋸平、毀損等,以對稱地拔除門齒(中、側)和犬齒兩類齒組為多,拔下齒的較少。在世界其他地區,除歐洲外,鑿齒風盛行於東亞、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大洋洲、太平洋許多島嶼、非洲東部和東南部以及幾內亞、剛果等地許多居民中。日本在繩紋時代,鑿齒風俗也頗盛行。
姑娘追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薩克族的傳統游戲之一。哈薩克語「克孜苦瓦爾」的漢語譯名,「克孜」即「姑娘」,「苦瓦爾」意為「追趕」。主要由一對對青年男女以男逃女追的方式進行。多在結婚或喜慶節日舉行。通常先由姑娘選定對手,然後雙方並轡向指定目標徐徐行進。行進中,小夥子向姑娘傾吐愛情,一到指定地點,就急忙策馬回奔,而姑娘則在後面緊追不放,如果追上便用鞭子抽打對方。這時周圍觀眾吶喊助威,為雙方加油。 這種戲謔性游戲為青年們提供了接觸的機會, 成為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一種別致方式。蘇聯哈薩克的哈薩克人也有這種游戲。
歌圩
中國壯族聚會唱歌的一種傳統習俗。「圩」意為集市。參加這種活動的,一般有數百人至數千人,猶如唱歌的圩市,故稱為「歌圩」。壯語稱「窩墩」、「窩岩」,意為「出野外」、「出岩洞」。這種習俗,自古以來在壯族聚居的桂西,特別是在左、右江一帶和紅水河流域普遍盛行。宋人周去非著《嶺外代答》記述:「廣西諸郡人多能合樂,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喪葬,無一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樂相之。」《粵西叢載》記述:「賓州羅奉嶺,去城七里,春秋二社日,士女星集,女未嫁者,以歌相應和,自擇配偶。」據民間傳說,歌圩與古代打醮、祭神有關,由人們唱山歌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逐漸發展而來。各地哥圩日期不一,多在春節、清明或中秋舉行。圩場一般在山林坡地。屆時,男女老少盛裝赴會。圩場附近村莊家家戶戶灑掃庭除,備辦酒菜及五色糯米飯,接待親友。歌圩的主要內容是酬唱山歌,歌者一般隨編隨唱,觸景抒懷。青年男女先唱「見面歌」、「迎客歌」,探測對方來意。 男子如發現意中人,便唱 「求歌」或「請歌」。女方答歌以後,雙方即開始「盤歌」。「盤歌」帶有賽歌性質,雙方互相詰問,內容涉及天文地理、花鳥蟲魚、歷史典故,等等。對歌中物色到愛慕的對象之後,便邀對方退出歌場,另約相會。歌圩場上除唱山歌外,還舉行拋綉球、放球、還球、碰彩蛋、搶花炮等文娛活動。現代的「歌圩」,不少地方還有舞龍、舞獅、表演壯戲和拳術等活動。
天葬
中國藏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葬俗,至今仍保留。亦稱「鳥葬」。葬前,將死者放在屋內角落處停一至數日,請□嘛念經一次。葬時,屍體忌從房門抬出,只能從窗口運出; 如住樓上,可用繩索吊下。 天葬是習慣形成的。專司天葬者將屍體用畜馱或背扛方式,運至天葬場。碎屍時,焚柏枝,煙縷升起,群鷹趨煙而至爭相啄食。屍骨以食盡為吉祥,若有殘余,送葬親友則將其焚化。死者用過的器物和穿戴, 歸司天葬人所得。 □嘛教認為,天葬符合釋迦牟尼傳記中所說的「捨身救虎」精神,死者的靈魂也可以隨鷹升天,得到來世的幸福。除藏族外,中國的部分裕固族和少數門巴族也行此種葬俗。在不丹、錫金、尼泊爾、拉達克等國家和地區的藏族中,也有天葬的習俗。
水葬
葬式之一。中國部分藏族、門巴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實行這種葬法。西藏地區的藏族多數實行天葬,唯凶亡者和一些傳染病亡者被貶用水葬;另一些地區的藏族因地處草原,缺乏燃料,除農奴主行火葬、天葬外,一般也行水葬。水葬有固定的場地,多設在江河急流處。人死後,請□嘛念經,由司水葬者或近親,將屍體屈肢捆紮,背至水葬場,在其前胸縛一巨石沉水。死者生前的穿戴用物歸司水葬者所得,其餘的財產半數交地方封建政權,半數交寺廟。由於治喪待客花費大,許多人因而負債,有些家庭甚至破產。大洋洲美拉尼西亞人、波利尼西亞人等也有此葬俗。
火葬
葬式之一。以火焚屍,將骨灰儲於盒(壇、缸、瓮等)內。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 氐羌人就行火葬。《太平御覽》卷七引《莊子》佚文載:「羌人死,燔而揚其灰。」這與其所從事的游牧經濟生活有關。至今,四川茂汶以北地區的羌族仍行火葬。在族源上與古羌人有關的藏、□、納西、拉祜、哈尼、普米、怒等族在歷史上也行火葬,現在仍有部分地區保持此種習俗。在西藏,活佛、上層□嘛和部落頭人死後行火葬。因民族和地區不同,火葬的儀式和方法也不盡一致。四川、雲南大小涼山□族火葬時,凶死者骨灰予以揚棄,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蓋。拉祜族火葬時,將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則先將屍體放進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場,用斧劈開,把屍體置於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後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火葬在歐洲和亞洲的其他地區也有悠久的歷史。古希臘人和羅馬人為戰爭中死去的英雄們舉行隆重的火葬典儀。印度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死後必火葬,將骨灰傾撒於恆河之中。隨著佛教的傳播,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也多採用這種葬法。在寮國,火葬成為特殊的哀榮,只有富裕的、有社會地位的正常死者,方能火葬。印度尼西亞巴厘的火葬儀式更是多種多樣。基於經濟生活本身的要求,以及戰爭和宗教的原因,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這種葬俗。近代隨著都市的發展,火葬更為普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喪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
塔葬
葬式之一。佛教活佛和僧侶處理遺體的一種方法。它起源於原始佛教以塔安置佛舍利或佛之爪發的習俗。「塔」譯自梵文St□pa或巴利文th□po。塔葬法有三:①將火化的骨灰埋葬在磚塔之內。採用此法的最為普遍。②將骨灰盒或部分遺骸如頭蓋骨、肱骨、股骨等,放在被稱為「靈塔」的「塔瓶」之內。③在「塔瓶」內安放經過葯物處理的整屍和死者生前用品。在西藏,活佛或高僧死後,先用水銀和「色拉」香料水沖洗腸胃,繼而分別用樟腦水和藏紅花水灌洗兩遍,再用檀香木水和樟腦及藏紅花通擦屍體表皮,最後用絲綢包紮,穿上袈裟,置於「塔瓶」之內。據認為用此法處理,屍體經久不腐,且皮膚柔軟如生。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古格王意希沃和米拉日巴的老師瑪爾巴、宗喀巴以及貢嘎王依切爾等人的遺體都採用此葬法。17世紀90年代,五世達賴死後,開始在拉薩布達拉宮修建 「靈塔殿」和佛堂。 殿堂分3層,牆上繪有死者生前活動情況的壁畫。「靈塔」 由「塔座」、 「塔瓶」、「塔頂」組成。 用紅硬木製做,表面用黃金片包裹,鑲嵌珠玉,極為奢侈華麗。後來又在此靈塔殿旁相繼建造七世至十三世達賴的靈塔殿,規模大小不一。1936年所建十三世達賴的靈塔殿,是西藏最晚的一座塔葬建築。
土葬
葬式之一。是世界上各民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葬式。又稱 「埋葬」。 約產生在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早期智人(或古人)階段。西歐的莫斯特期墓葬,是迄今所知的最早土葬。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進入晚期智人(或新人)階段時,土葬有了發展。在死者四周圍以石塊,放置石器和裝飾品,並撒上赤鐵礦等紅色物品。研究者認為,這種葬式是人類有了原始宗教觀念的一種表現。土葬墓一般葬一個遺體,但也有數人或氏族(家族)成員合葬的。原始公社時期,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家族(宗族),通常也有固定的墓葬場。土葬一般均有不同質地的棺和殉葬品,統治階級墓葬的殉葬品甚豐,甚至還有以人殉葬的。最早的土葬多在人類居住的洞穴內外地表擱置死者,然後壘以土石,或掘一淺坑埋葬。隨著社會的發展,土葬衍變為多種形式。中國的土葬形式主要有:
①豎穴墓(土坑墓),自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一直流行。系從地表向下掘一土坑作墓室,葬後用土填實。
②大石墓,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系在地表以大石造成墓室,有石門可以啟閉,同一氏族(家族)的成員死亡後,可不斷葬入。
③瓮棺葬,新石器時代至漢代較為流行。用陶瓮或陶罐作葬具,多為二次葬(先葬於木棺,後拾骨重葬於瓮中)或葬幻童。
④石板墓(石棺葬),戰國時期以來一直流行。系用天然石板數塊作為墓室,葬後覆以石板和土。
⑤磚(石)室墓,戰國時期以來一直流行。系用磚(石)砌成墓室,置棺其中,用土封團墓室。
⑥洞室墓,始於戰國時期,盛於六朝以至隋、唐。系先從地表向下掘一墓道,並於墓道末端掘一墓室,葬後封團墓門,填塞墓道。
⑦木槨墓,始於商代,漢以後少見。系用木材在土坑內構成長方形槨室,置棺其中,上覆以土。
⑧船棺葬,戰國末期至漢初盛行於四川一帶,實為豎穴墓的一種,但以獨木舟作葬具。
樹葬
葬式之一。亦稱「風葬」。具體葬法頗多:有的在樹杈上以樹枝架成鳥巢狀或在幾個樹杈上搭放橫木,將死者陳放其上;有的在樹上建造窩棚狀小屋,將死者置其內;有的將死者懸掛或捆於樹上。中國東北、西南等地區曾有這種葬俗。《魏書·失韋傳》、《北史·契丹傳》、《龍沙紀略》等史籍對此均有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可見到各種不同方式的樹葬。赫哲族獵人行獵而死,即就地取樹干製成圓木棺,在四棵位置成方形的大樹樹杈上架以橫木,上鋪樹枝,將死者木棺置其上。西藏珞巴族用樹枝、竹子、芭蕉葉等在樹上建成簡易樹屋,作為死者葬身之所。鄂倫春族過去將死者棺材置於離地面約 2米高的樹樁上。對樹葬習俗的產生,有的認為同游獵經濟有關;有的認為是遠古人類「巢居」生活在葬俗上的反映,他們基於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們在生之時既然棲息於樹上,死後到另一世界也同樣要過樹居生活。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北美、亞洲北部也曾有這種葬俗。
崖葬
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是風葬即露天葬的一種。崖葬習俗早在中國古代濮、 越、 巴、僚、漢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臨海水土志》對崖葬已有記載。中國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區,貴州,廣西山區、西江流域,湖南、貴州和四川接壤處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東南的長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雲南的烏蒙山區北麓至金沙江邊,台灣各島嶼。據碳14測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40±90年,約當於春秋、戰國時期。及至近代,部分壯族、 布依族、 苗族、瑤族、仡佬族,以及現在貴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灣蘭嶼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崖葬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
①將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稱崖洞葬;
②將葬具放入山崖層理罅隙的稱崖墩葬;
③將葬具放置在開鑿的山崖窟龕中的稱崖窟葬;
④在懸崖上鑿孔釘木樁擱置葬具的稱懸棺葬。
崖葬的葬制分一次葬和二次葬兩種。 葬具有多種: 葬屍多用木棺、石棺、陶棺和布袋;葬骨或骨灰多用小匣、小函和陶瓮。一些崖葬處還伴有崖畫、享堂或木偶。崖葬的葬所,有的僅置一、二葬具,有的置有數十葬具。同一處的若干葬具有的是同族或合寨擇期舉行儀式後同時葬入的,有的則是陸續葬入的,待葬滿一穴後再另擇它處。越南、泰國、印度和緬甸交界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的琉球群島及美拉尼西亞群島和波利尼西亞群島一些地方,也有崖葬習俗。
船棺葬
中國南方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為葬具,故名。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兩種。船棺露天葬流行於東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區。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獨木舟形,史稱「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於商周至西漢年間。近年考古發現,這種船棺分底蓋兩部分,均由整段木頭刳成,上下套合。底部為船棺的主體,中為長方形盛屍處;蓋作半圓形,內部刳空如船逢狀。據文獻記載,中國中南地區也有類似船棺葬:湖北稱「敝艇」,湖南稱「船」,廣西稱「沉香船」、「仙人舟」。船棺土葬系四川古代巴族的葬俗,流行於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1世紀末。考古發現,四川巴縣冬筍壩和昭化縣寶輪院有船棺墓葬群,船棺體形碩大笨重,用整段楠木刳鑿或用6塊整板拼合而成,中部為盛屍處,上有木板為蓋。在東南亞和太平洋一些島嶼也行此種葬俗,如越南海防等地發現有船棺墓,婆羅洲有船形棺,索羅門群島的重要人物也用船棺葬。湯加和薩摩阿群島酋長的船棺埋於近海處或任其在海上飄流。
懸棺葬
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懸棺」一詞,來源於梁陳間顧野王(519~581)「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太平御覽》卷47引)一語。1946年中國學者考察四川珙縣、興文懸棺葬時,始將此詞作為專稱。懸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等省,主要存在於福建武夷山地區和四川與雲南交界的珙縣、興文、筠連、鎮雄、昭通等縣。與珙縣懸棺葬並存的還有崖畫。各地發現的縣棺葬,葬具與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區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屬春秋、戰國之物。這一地區白崖懸棺的隨葬品有龜狀木盤及大麻、薴麻、絲、棉紡織品殘片、殘竹席等。四川珙縣、興文一帶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長方形棺,其上為人字坡蓋,屬元、明時期之物。珙縣洛表懸棺的隨葬品以衣服為主,其上裝飾繁縟,隨葬的竹筷上寫有漢字。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❿ 李渡經開區徵收土地新標准
您好。
江西省不同地區的補償標准不同。如該標准不低於該地相關的標准,則上述操作方式並無不妥。
《土地管理法》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第四十八條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
第四十九條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徵收土地的補償費用的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公布,接受監督。
禁止侵佔、挪用被徵收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徵收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並將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徵收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
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收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徵收土地方案的實施。
徵收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
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市、縣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用情況的監督。
《關於公布全省新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和區片綜合地價的通知》
贛府字[2010]126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新制訂的《江西省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和《江西省縣(市、區)分區域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已經省政府同意,現予公布,自2011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原征地補償標准同時廢止。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嚴格執行新征地補償標准。新征地補償標準是適應我省經濟社會新的發展情況,進一步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而作出的一次重大調整。新征地補償標准由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部分構成,不包含青苗補償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和社會保障費用。各地在制定具體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時,青苗補償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和社會保障費用要單獨列支,不得納入新征地補償標准內而擠占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變相降低征地補償標准。對少數地方原實際補償高於新標準的,仍執行原實際補償標准,不得以執行新標准為由降低補償標准。使用國有土地的,參照此次公布的標准執行。國家和省重點交通、能源、水利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征地補償標准,按照省政府另行的有關規定執行。為進一步規范征地補償費的分配和使用,根據土地補償費主要用於被征地農戶的原則,由省農業廳牽頭,會同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民政廳等部門,抓緊研究制訂我省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報省政府批准後實行。
二、認真做好新老征地補償標準的過渡銜接工作。新的征地補償標准公布後,各地要周密組織,統籌安排,針對新標准實施後可能發生的情況和問題,研究制訂工作預案,建立糾紛處理與協調機制,妥善處理征地補償標準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法定標准與農民補償要求之間的關系,防止新老標准之間差距過大而引發的矛盾。在實施征地過程中,要依法嚴格履行告知、確認、聽證等程序,做好批前公示和批後公告,充分保障被征地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申述權,確保新老標准順利銜接過渡。
三、強化對新征地補償標准實施的監督。征地補償工作涉及廣大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政策性強,省發展改革、財政、監察、國土資源、信訪、勞動保障、農業、民政、審計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切實加強對實施工作的監督檢查,防止弄虛作假和侵害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情況的發生。省國土資源廳要加強對各地實施工作的指導,對報批的建設用地進行嚴格審核把關。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要指導各地認真做好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和就業服務工作。省農業廳、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等部門要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征地補償費用分配和使用的監督管理。各地及有關部門在實施過程中如遇到重大情況和重要問題,要及時向省政府報告。
二○一○年十二月六日
江西省征地區片綜合地價表
單位:元/畝
設區市 縣(市、區) 區片范圍 征地區片價 征地區片價
南昌市 東湖區 長巷村、永和村、公園村、永溪村、賢湖村 138934
七里村 97896
西湖區 一村、五村、漁業村、大脊村、三村、三角村、同盟村 235517
十里廟村、觀漁村、雷池村、觀洲村、老洲村、十里村 159614
青雲譜區 三店村、熱心村 153606
楞上村、太和村、黃溪村 149891
下堯村、施堯村、石馬村、前萬村、熊坊村、萬溪村、城南村 147378
青山湖區 長春村、永人村、石泉村、彭橋村、洪都村、進外村、進順村 149621
順外村、湖坊村、進明村、李巷村、辛家庵村、張燕村、秦勝村、肖坊村 148808
塘南村、梁萬村、何興村 147439
桃竹村、桃勝村、高興村、黃城村、桃湖村、聯勝村、月坊村 146665
南鎮村、星光村、青湖村、五聯村、塗黃村、羅萬村、塘山村、永紅村、星輝村 145692
南昌縣 小洲村 37769
新建縣 長堎村、前進村、禮步村 53868
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 蛟橋村、上羅村、瀛上村 45348
范家村、龍潭村、衛國村、前進村、雙嶺村、雙港村、下羅村、楓林村、麥園村、青嵐村、赤府村、楓景村、上楓景村 38078
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艾湖村、北瀝村 60644
艾溪村、廣陽村、南塘村、魚尾村、鄧坊村 33146
紅谷灘新區 鳳凰村、昌北農場、沙井村、衛東村、潤溪村 70790
附註:
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范圍為南昌市城市規劃區,包括: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的全部區域和青山湖區、南昌縣、新建縣、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紅谷灘新區的部分區域。
江西省縣(市、區)分區域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表
單位:元/畝
設區市 縣(市、區) 區域范圍 統一年產值標准 征地補償標准 補償倍數 征地補償標准
南昌市 青山湖區 羅家鎮 1710 36.4 62249
昌東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 1710 35.1 60009
揚子洲鎮 1669 35.1 58594
灣里區 招賢鎮 1466 23.4 34304
梅嶺鎮 768 36.4 27955
羅亭鎮 1255 22.1 27736
太平鎮 854 32.5 27755
南昌縣 蓮塘鎮 1677 20.8 34882
小藍經濟開發區、東新鄉(除小洲村)、八一鄉、向塘鎮 1556 20.8 32365
三江鎮、蔣巷鎮、廣福鎮 1545 20.8 32136
岡上鎮、富山鄉、塔城鄉、武陽鎮 1544 20.8 32115
塘南鎮、幽蘭鎮、涇口鄉 1530 20.8 31824
黃馬鄉、南新鄉 1496 20.8 31117
萬湖村、橫崗村、塗家村 1506 23.4 35251
棠墅村、春溪村、滸南村、蛟溪村、敷林村 1447 22.1 31979
新建縣 長堎鎮(除長堎村、前進村、禮步村) 1574 22.1 34792
望城鎮省庄村、小橋村 1591 20.8 33101
生米鎮、石埠鄉、望城鎮(除省庄村、小橋村) 1546 20.8 32156
西山鎮、樵舍鎮、象山鎮、溪霞鎮、樂化鎮 1536 20.8 31953
石崗鎮、松湖鎮、厚田鄉、流湖鄉、聯圩鄉 1532 20.8 31873
大塘坪鄉、鐵河鄉、昌邑鄉、南磯鄉、金橋鄉(包括桑海) 1494 20.8 31080
進賢縣 民和鎮民和村、雲橋村、塗家村、鳳嶺村、北門村 1402 23.4 32798
民和鎮(除民和村、雲橋村、塗家村、鳳嶺村、北門村)、文港鎮、溫圳鎮、張公鎮、羅溪鎮 1427 20.8 29675
前坊鎮、七里鄉、三陽集鄉、李渡鎮、長山晏鄉、泉嶺鄉、架橋鎮、三里鄉、梅庄鎮 1377 20.8 28642
白圩鄉、衙前鄉、下埠集鄉、鍾陵鄉、池溪鄉、二塘鄉、南台鄉 1285 21.5 27572
安義縣 龍津鎮前進村、陽湖村 1271 26.0 33036
龍津鎮(除前進村、陽湖村) 1271 24.7 31383
鼎湖鎮、石鼻鎮、萬埠鎮、長埠鎮 1081 24.7 26712
黃洲鎮 1064 24.7 26277
喬樂鄉、長均鄉、新民鄉、東陽鎮 1056 24.7 26066
南昌市 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 港口村、北山村、雞山村 1156 27.3 31555
五聯村 1497 22.1 33081
南坊村、黃堂村、天源村、中聯村、瓜洲村、郭台村 1536 20.8 31953
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昌東鎮 1474 20.8 30663
麻丘鎮 1431 20.8 29758
紅谷灘新區 嶺口村、嶺北村、紅角洲漁業村 1980 29.9 59209
長埇村、黃佩村、龍崗管理站 2054 28.6 58746
雲塘村、雙溪村、富鄉村、安豐村、斗門村、九龍湖漁業村、下堡管理站、源崗管理站 2004 28.6 57301
。。。。。。。。。。。
附註:
1、此次調整的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的范圍為除南昌市城市規劃區范圍之外的全部縣(市、區);
2、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適用於徵收集體農用地水田的補償測算。徵收其它集體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補償測算,參照以下修正系數執行:
(1)菜地、果園、茶葉園、人工高產油茶園、棉地、精養魚塘修正系數不變,不低於1.0;
(2)旱地、宅基地修正系數不低於0.67;
(3)林地及其它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修正系數不低於0.35;
(4)未利用地修正系數不低於0.2;
3、國有農用地補償安置參照執行;
4、新增的鄉(鎮)、村,參照相鄰鄉(鎮)、村中較高的征地補償標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