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獲賠8000萬 華為勝訴三星的專利侵權案究竟咋回事
福建泉州中院受理的華為公司維權案一審宣判。判決認定天津三星、惠州三星、回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等三被答告構成對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的專利侵權,需連帶承擔8000萬元人民幣的賠償金,並支付華為公司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50萬元;電訊公司和電器公司應立即停止相關侵權行為。
目前這個案子的判決書還沒能從裁判文書網上查到,歐陽九律師也在密切關注,有消息的話會第一時間分享給大家。
Ⅱ 香奈兒訴華為商標侵權案敗訴,怎樣的行為才會被認定是侵權行為
香奈兒訴華為商標侵權案敗訴,怎樣的行為才會被認定是侵權行為?
(1)行為的違法性。即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和強制性規定,包括作為和不作為。
但執行職務的行為,正當防衛的行為,緊急避險的行為雖然造成了損害,因其不具有違法性,故不為侵權行為。
(3)侵權行為是加害於他人的行為。 侵權行為的對象包括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侵權行為所侵害的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物權,繼承權,知 識產權等絕對權,一般不包括債權。除民事權利以外的其他合法利益,也屬於侵權行為法保護的范圍。
(4)侵權行為是應承擔侵權責任的根據。侵權行為是一種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這種法律後果 就是侵害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Ⅲ 美國為什麼要起訴華為
沒有關系。25日凌晨,華為公司宣布在美國和中國提起對三星公司的知識產權訴訟,包括加州北區法院和深圳中級人民法院。華為在訴訟中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這些知識產權包括涉及通信技術的高價值專利和三星手機使用的軟體。
Ⅳ 華為、中興在美國被起訴專利侵權,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華為,中興在通訊領域已確犯了,所謂美國利益第一的底線,使美國在這方回面的利益受到答了沖擊,才以專利侵權為題起訴華為中興。
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偉大的中國,產品也能以優質高效科技去戰領,世界通信行業一席之地。
華為中興振起,以更髙的技術領先世界而奮斗。
Ⅳ 三星反訴華為侵權的無效專利有多少
據報道,2016年5月25日,華為率先以專利侵權狀告三星,對外宣布正式在加州北區法院和深版圳中級人民權法院對韓國三星公司提起知識產權訴訟,一審法院認定,三星公司共計22款產品認定構成專利侵權,三星不滿法院判決結果,宣告復議。
截止目前雖然還有一件尚未公布復審決定,但是三星反訴華為專利侵權的涉案專利無效佔比總體已高達62.5%,三星的防禦情況並無樂觀,用「大潰敗」形容並不誇張。
Ⅵ 華為訴三星勝訴侵犯專利一審勝訴,華為為什麼要起訴三星
這其實是幾年前就開始的案子了。從2016年起,華為和三星就專利問題展開了纏斗,5月,華為率先狀告三星專利侵權,在美國加州北區法院和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對三星提起知識產權訴訟;6月,華為再度將三星起訴至泉州中院,索賠8050萬元,而在2017年這種現象也更加頻繁了。
而它們之間的爭斗始終是圍繞著專利侵權方面。
而這件案子最終評判的結果也是讓人滿意的,華為勝訴且法院宣判三星立即停止製造、銷售、允諾銷售等方式侵害華為專利權。
法庭審理認為,三星違反了標准專利談判中的公平、合理和無歧視原則,故意拖延談判,三星和華為通訊領域的標准專利實力相當,但許可給華為的授權使用費是華為許可給三星的三倍,此判決之後雙方可繼續進行談判。
這件案子關繫到的不僅僅是兩個公司,而也是中國地位的體現,並且也喚醒了人們對於知識產權侵權的嚴重性的意識,並且加緊對相關的法律的填補,一切都使中國向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Ⅶ 華為勝訴三星專利侵權案究竟怎麼回事
UC頭條報道,泉州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華為公司維權案一審已經宣判——三星公司等被告構成對華為公司的專利侵權,需共同賠償8000萬元
除了三星公司,華為還將惠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天津三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福建省某電訊公司、泉州某電器公司等相關製造、銷售企業一並送上了法庭。
華為起訴稱,2010年年初,華為就逗一種可應用於終端組件顯示的處理方法和用戶設備地的技術方案申請了發明專利,2011年6月5日獲批,其中包括16項權利要求,有8項被三星侵犯
華為在國內市場上購買了Galaxy S7、Galaxy S7 Edge、Galaxy J5等三星手機,經過分析認為,三星這些手機的技術特徵與發明專利權中的權利要求的所有技術特徵一一對應。
經過進一步深入調查分析,華為認為五家被告共有20多款產品涉嫌侵權,包括手機和平板。
華為認為,惠州三星、天津三星未經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大量製作、使用、銷售、許諾銷售被控侵權產品;三星投資公司、電訊公司、電器公司以生產經營為目的銷售、許諾銷售被控侵權產品,這些行為均侵犯了華為公司對涉案專利享有的發明專利權
為此,華為要求五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要求惠州三星、天津三星和三星投資公司連帶賠償8000萬元,此外還要求惠州三星、天津三星、三星投資公司連帶承擔華為公司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50萬元。
泉州中院經過審理後一審判決,惠州三星、天津三星、三星投資公司應立即停止對華為公司享有的涉案發明專利權的侵害;電訊公司和電器公司也得立即停止相關侵權行為;惠州三星、天津三星、三星投資公司應連帶賠償華為公司經濟損失8000萬元,並支付華為公司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50萬元。
Ⅷ 思科的競爭與爭論
2003年,思科對華為提出起訴,稱華為竊取了思科的代碼。當時的思科,號稱是「永遠也不會倒下」的設備製造商,而那時的華為,不過是一個以「低端」形象示人的中國電信設備廠商。這單官司,在當時被業界視為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事件。
2004年7月,兩家握手言和,官司以和解告終。但兩家的對抗遠未結束,在華為被禁止參與澳大利亞NBN項目投標時,錢伯斯說:「華為有信任問題」。
2012年10月,華為、中興被美國認定威脅國家安全。隨後,思科又「翻出舊帳」表示,華為對2003年兩家公司之間的專利侵權糾紛做出了錯誤的表述,思科因此公布了此前機密文檔的部分內容。其並指控華為抄襲自己的代碼。思科總法律顧問馬克·錢德勒(Mark Chandler)在其博客中公布的密封文件內容稱,「注釋和間距的精確一致性不僅表明華為獲得了思科的代碼,而且表明思科的代碼已被以電子方式復制下來,並被嵌入(華為的代碼中)。」
思科試圖用「抄襲門」,向外界質疑華為的創新能力。2012年早些時候,思科執行副總裁羅布·勞埃德(Rob Lloyd)就曾指出:「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的客戶十分看重思科的創新精神,但他們無法從華為身上看到同樣的能力。我們明確重申,模仿並非創新」。
思科更向其客戶散發7頁文件名為「華為和國家安全」的文件,文中稱,「華為難以脫離其同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政府的關系,盡管其公開否認」。思科本周還單方面宣布結束與中興為期7年的銷售合作夥伴關系。
思科方面稱,結束與中興的合作「是獨立調查之後的結果」。2012年初中興被報道向伊朗出售被列入禁止銷售的計算機設備,而這些設備來自思科和美國其它公司。針對此事,思科展開了調查,也同時導致了美國商務部、國會和聯邦調查局的介入調查。
對此,華為予以否認表示,思科是本次美國國會出台對華為和中興不利報告的幕後推手,「思科試圖利用美國貿易保護,通過壟斷美國市場獲取高額利潤,即便華為和中興在美國市場只有很少的份額」,也因為華為在企業網等諸多領域對思科構成諸多挑戰。
對於此次華為遇到的沖突,中國政府可能會採取一系列未經宣布的措施來支持華為公司,中國大型公司可能會得到建議,不要從美國公司購買網路設備,新的電信基礎設施設備投標工程可能會不均衡地分配給中國公司。繼美國以安全質疑為由封殺華為、中興後,思科在中國的第二大客戶中國聯通,正在更換已經使用的思科網路設備。中國聯通及江蘇聯通表示,截至10月底,中國兩大骨幹網之一的China169骨幹網江蘇無錫節點核心集群路由器已搬遷完成,被更換的正是思科的設備。這類報復措施可能會給思科等美國公司帶來沉重打擊。對思科公司而言,中國是一個重要市場,在這個市場的增長率大大超過其全球平均增長率。 被西方國家及媒體頻頻指責是安全威脅源的中國,正處於一個無形的網路安全陰影之下。
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抽樣監測顯示,2011年有近5萬個境外IP地址作為木馬或僵屍網路控制伺服器,參與控制了我國境內近890萬台主機,其中有超過99.4%的被控主機,源頭在美國。而仿冒我國境內銀行網站站點的IP也有將近四分之三來自美國。另外來自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2013年的數據顯示,中國遭受境外網路攻擊的情況日趨嚴重。
這組觸目驚心的數據,顯示出中國網路安全的脆弱現狀。中國的信息安全在以思科為代表的美國「八大金剛」(思科、IBM、Google、高通、英特爾、蘋果、Oracle、微軟)面前形同虛設。在絕大多數核心領域,這八家企業都占據了龐大的市場份額。一位在信息安全領域浸淫了20多年的專家稱:「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幾乎是赤身裸體地站在已經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八大金剛』面前。」
多位信息安全專家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表示,在全球范圍內,除美國在信息安全方面採用進攻型策略以外,其他國家都只能防守。而如何防範可能被插進體內的獠牙,國內相關部門應當拿出更多辦法。
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九成的網路戰發端於美國。而網路設備正是網路戰必備的武器。
需要警惕的是,早在2001年10月26日,美國就頒布了《美國愛國者法案》。根據法案的內容,警察機關有權搜索電話、電子郵件通訊、醫療、財務和其他種類的記錄;減少對於美國本土情報單位的限制。
在此法案下,「八大金剛」或主動或被動地開始向美當局交付信息。谷歌就曾公開承認,已根據《美國愛國者法案》的規定,把歐洲資料中心的信息交給了美國情報機構。微軟也坦承該法案可獲取歐盟雲端資料。
方興東認為,這兩家美國公司的表白,證明歐洲的資料已不安全。「可以進一步推想,在美國政府的某種理由之下,任何一家美國公司,不論是谷歌、微軟還是思科,都可能無法保護有關的資料不受到檢查。」思科是全球最大的路由器、交換機骨幹網路設備製造商。方興東說:「思科和谷歌、微軟、高通等不同,思科主要的領地在網路基礎設施領域,這是整個網路的命脈所在。」 2005年7月12日,承載著超過200萬用戶的北京網通ADSL和LAN寬頻網,突然同時大面積中斷。根據事後統計,此次事故影響了至少20萬北京網民。最初有消息將矛頭指向網通員工操作失誤,隨後北京網通負責人公開澄清稱此次事故主要原因是互聯網路由器出現問題。而肇事的伺服器,正是思科提供的設備。
事故發生後,思科對外表態稱此事件「不說明思科產品存在安全隱患」,更矢口否認思科控制了骨幹網路,僅認為這是一起孤立事件。
但事實證明這起曾引發業界警醒的事件並非偶然。自2011年至今的兩年時間內,全國各地因為思科「設備故障」引發的通信事故密集上演。2011年初,廈門電信城域網使用的思科設備經常出現下掛IPTV業務異常問題,平均每兩周出現一次,故障很難定位。
與此前一樣,思科一再辯稱設備不存在問題。但經專家多次研究分析,確認思科設備出現錯誤,思科才被迫承認該設備存在「技術漏洞」,並直至2011年6月27日才提供了新的軟體版本解決。 2010年的黑帽大會上,IBM互聯網安全系統公司的研究人員Tom Cross論證說,黑客可輕易地利用思科IOS操作系統中的後門,在忘記密碼的情況下,通過恢復系統的出廠配置對路由器進行管理配置,這會將整個網路都置身於不可預知的風險中。
更令人想不通的是,在現有思科路由器產品中,仍然在使用上世紀70年代的加密演算法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數據加密標准),這種演算法已經被多次證明不再安全,能用窮舉搜索法對DES演算法進行攻擊。即使一台普通的PC機,也能夠在10分鍾內完成DES演算法的破解。更為糟糕的是,思科居然在OSPF協議設計中也使用了這一極其脆弱的DES演算法,來實現協議報文的認證。那麼,如果一個人希望看到某個人的賬號口令的明文,他只需要在OSPF協議口令設置時,把這個人賬號口令的密文件作為OSPF協議的密碼,通過在網路上抓包,就能夠截獲出用戶的明文口令,進而造成密碼泄露。
2012年7月2日,一位匿名用戶在科技資訊網站slashdot上發布訊息稱,思科Linksys路由器產品E2700、E3500、E4500三種設備遠程更新固件,監控用戶網路使用情況。
網路安全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濱興認為,一般來說,與電腦軟體類似,只要是連在網路上的設備,包括計算機、伺服器、路由器等網路上的運行設備,如果留有「後門」,那就會有風險。通過「後門」,可以將網路設備中的信息自動獲取,並發送給後台。
實際上,在網路世界「後門」無處不在。比如微軟操作系統的「自動更新」功能,正是通過「後門」程序來實現的。不同的是,微軟的這種「後門」是得到用戶認可和公開進行的,而思科的這種「後門」則是在用戶根本不知情的狀況下暗中進行。 美國 「棱鏡門」揭秘者斯諾登稱,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思科路由器監控中國網路和電腦。而思科參與了中國幾乎所有大型網路項目的建設。
據稱,美國通信巨頭思科參與了中國幾乎所有大型網路項目的建設,涉及政府、海關、郵政、金融、鐵路、民航、醫療、軍警等要害部門的網路建設,以及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電信運營商的網路基礎建設。
然而思科卻是美國政府和軍方的通信設備和網路技術設備主力供應商。安全專家擔心一旦戰爭爆發,美國政府極有可能利用思科在全球部署的產品,發動網路戰,對敵國實施致命打擊。
事實上,2013年美國封殺華為、中興之時,就不斷有安全專家呼籲政府應重視我國的網路安全問題。「棱鏡門」事件是一個更大的警示,或許接下來我國將會對網路安全立法,對政府、央企、軍方等采購的國產化作出明文規定。
Ⅸ 思科訴華為:中國人如何走出知識產權冬天
我說「情理之中」,並非預見到了這場官司。而是預言「知識產權與知識共享之爭,將是引發未來100年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沖突的總的導火索,是矛盾的靶心中央。」這是中國加入WTO後,第一次在靶心問題上的交火。我感到「意料之外」的,是一上來就是產業的「野戰軍主力」在「擦槍走火」。由此,可以說「驚天地」。 不過,我統計發現,「在以爭奪『土地』為主題的第一波世界范圍沖突的高潮中,成吉思汗曾殺傷2億多人,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以爭奪「資本」為主題的第二波世界范圍沖突的高潮中,通過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確切說應是「工業世界大戰」),世界人口被殺傷1億3。」照此推論下去,以爭奪「知識」為主題,不知死傷人數會在6000萬人之上還是之下?按這個標准,這場官司不過小事一樁,「泣鬼神」是無從談起了。 說正經的。思科訴華為知識產權案,從很多意義上說,都具有「第一案」的特徵。對於進攻方來說,我相信有許多「狼」在門外等著,只等思科開個「好」頭,准備隨後一擁而上;對於防守方來說,與其說是考驗華為,不如說是考驗我們長城背後的戰略縱深,考驗我們對整個知識浪潮的應戰程度。 案子本身的是非,要根據法律來做出判斷。但把這個知識產權案子,放在更大的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看,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集中到一點,我在思考,為什麼我們要被逼到知識產權這個轉不開身的小角落裡,跟別人打架?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本是一個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而知識產權,不過是這個廣闊天地中的一畝三分地。我正面的意思是想說:我們需要認真考慮對於知識產權的替代政策。(具體主張,詳見另外一篇文章《奇平視點:對知識產權的替代政策》網上完全版)。這一案不管打成什麼樣,我認為這才是結論。 說實在的,打這類官司,我怕的不是思科。思科也許在有些人看來是巨無霸,可放在我上邊說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一看,還不跟小螞蟻一樣!我怕的是我們自己在知識產權問題上沒有清醒認識,錯過正確的應對機會。 思科表面上氣吞萬里如虎,看那眼神斜斜地瞅的地方,再聽聲音,我怎麼聽怎麼象那首兒歌「老鼠怕貓,那是謠傳……」。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本月早些時候舉行的投資者大會上,思科首席執行長錢伯斯並不認為該問題有多嚴重,稱很高興看到中國政府將充分保護西方企業的知識產權。Chandler稱中國政府官員非常重視思科的顧慮,因此預計該訴訟不會影響到思科在中國市場的銷售。 各位看官,你看,思科他期待什麼,害怕什麼,自己都說出來了。 我真正擔心的是,我們自己把發展知識經濟的賭注,都押在了知識產權上面。這樣我們就沒有了別的選擇餘地,這樣我們就只能聽別人怎麼說怎麼是。 我更擔心的是,國際社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於知識產權對發展中國家的利弊,早有公論;而我國學者卻持談判桌對方觀點。真如此,則未戰,勝負定矣。不必戰矣。 我還擔心的是,一個月前某省農業廳網路工程項目那樣的招標。據參與的企業反映,技術招標明文規定的技術規格完全是依照思科公司的產品系列描述的。如果中國的技術標准都成了人家的專利,再談產品還有什麼用。如果人家再聲稱擁有網路介面、網路服務標准(如BEPL4WS規格),甚至「超鏈接」和網頁瀏覽基本方法的專利,你還能往哪裡退? 說到底,信息戰爭,是標准之爭,是技術標准之爭,政策標准之爭,真理標准之爭。至於官司,不過是「下兵攻城」而已。 那麼,我們不怕什麼呢? 民不懼死,耐何以死懼之。 華為不怕貼身肉搏,錢伯斯也懼它三分,稱華為是恩科最大的對手。華為人說「我們完全有能力逐鹿國際領域的高端市場,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競爭者」。如果真到市場上公平競爭,我對中國人有信心。 至於辦法,也不怕沒有。只要想一想我們的實力在哪,就會知道辦法在哪。 不信,我舉個例子。 澳大利亞相關國情特點與中國類似,高技術產品市場巨大而復雜,跨國公司對打入市場有強烈興趣。而本國公司希望得到跨國公司知識轉移,以打入國際市場。難題是如何讓跨國公司轉移R&D成果。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巧設一計,提出「信息技術和電子通信領域的夥伴開發計劃」(partnerships for development program)和「固定合約安排計劃」(fixed term arrangements program)。中心聯邦利用市場准入的控制權,鼓勵大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增加R&D和出口活動。這個計謀果然取得了奇效。最初參加夥伴開發計劃的22家合作者,R&D投入竟一舉提高6倍多,年均增長35%;出口增加8倍。參加者越來多,達到60家以上。 反觀「思科訴華為知識產權案」,如果我們沒有一套組合拳,光把挨揍的一面湊過去,讓人家左一拳右一拳地打,不發揮自己市場優勢,中國不成了大傻瓜一個了嗎?這種市場換技術的政策戰術,前有第三代移動通訊標准上的成功運用,後有計委對付微軟的合理選擇,不說「戰無不勝」,至少還沒見特別失敗過。 論起此案的形勢來,我認為綜合的形勢是半斤八兩,但局部和眼下的形勢顯得對我不利;如果我們局限在知識產權上,就事論事,可能會陷入沒完沒了的細節糾纏中。我們一方面要據理力爭,一方面要站在戰略和全局上思考和出手,沒有什麼事件不能通過談判解決。 這件事本身即使能過去,但我想,其中顯現苗頭的那些隱患,比這件事本身還大,而且會長期潛伏下去,等待真正的爆發。中國人如果不想以華為的冬天為起點,走向整個知識經濟的沖突,需要對知識及其經濟,進行正本清源的重新思考。需要練好與知識產權配套的組合拳,再走出知識產權的冬天。編輯:付昱
Ⅹ 求一個最近的貿易摩擦或知識產權糾紛案例、
中外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的重要事件回顧
1.DVD知識產權糾紛。2002年1月9日,深圳普迪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運往英國Felixtowe港口的3864台DVD,被飛利浦通過當地海關扣押 (1) 。緊接著,惠州德賽視聽科技有限公司出口到德國的5850台DVD播放機,也被當地海關扣關3900台。自此我國DVD生產企業開始受到專利權糾葛的困擾。擁有DVD技術專利的3C聯盟(由飛利浦、索尼和先鋒組成,簡稱3C)和6C聯盟(由東芝、松下、日本勝利、三菱、日立和時代華納組成的集團)開始向中國DVD生產商索要專利費。6C聯盟向中國DVD企業生產的每台DVD索要13.8美元、3C聯盟索要5美元的專利費。與此同時,湯姆遜、杜比、DTS、MPEG-LA等跨國公司也就解碼技術、音頻壓縮技術、圖像壓縮技術等專利費問題與我國展開談判。受此影響,我國DVD生產成本大幅增加,中國企業幾乎已經賺不到利潤,以致2004年我國100多家DVD企業現在只剩下20多家。
2.彩電業遭遇專利費通牒。2002年11月,歐洲主要彩電供應商法國湯姆遜公司又向中國彩電企業提出索要專利費的通牒。湯姆遜公司按照彩電的大小規格向中國彩電企業提出了不同等級的專利費要求,平均每台在1美元左右,使中國彩電企業再次受阻於歐洲市場。而早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擁有多項彩電專利技術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就要求中國企業為其47項專利技術支付專利費用。中國企業為了不失去北美市場不得不付出昂貴的「入門費」。
3.思科訴華為知識產權侵權案。2003年1月,全球最大的網路設備製造商美國思科系統有限公司向我國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發難。思科公司在美國德州馬歇爾的聯邦地區法院正式提起訴訟,指控華為及其美國分公司抄襲思科IOS源代碼、技術文檔以及「命令行介面」,侵犯思科公司在路由協議方面至少5項專利。這場知識產權訴訟糾紛歷時一年半、被喻為「中美IT知識產權第一大案」,最終以和局告終。華為公司為了避免爭端的再發生,同意修改其命令行界面、用戶手冊、幫助界面和部分源代碼,並停止銷售訴訟中所提及的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只銷售經過修改後的新產品。
4. MP3專利糾紛。2005年1月20日,英特爾美國總部正式向深圳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起訴狀,指控深圳東進公司研發的DN系列語音卡侵犯了其產品SR5.1.1軟體中的「Intel頭文件」的知識產權,並訴其幫助和教唆用戶非法取得或違反該文件的許可協議,要求東進賠償796萬美元。由於索賠涉及金額巨大,該案被稱為「2005中外知識產權第一案」。 2005年4月,東進通訊曾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交反訴英特爾壟斷訴狀,雙方之間的專利糾紛宣告升級。直至2007年5月,糾紛雙方基於各自企業戰略及業務經營等方面的考慮,都認識到繼續訴訟無益於各自的最佳商業利益,因此在法院推動下,簽署一份聯合聲明,宣告雙方的專利糾紛以和解告終。歷時兩年多的專利糾紛讓雙方消耗了大量時間與精力。
5. 溫州打火機遭遇歐盟CR法案。早在1994年,美國就實施了有關打火機安全的CR法案(Child Resistance Law兒童安全法案),在實施這個法案之前,所有的CR鎖都被申請了專利,這讓當時的中國打火機企業措手不及,只能無奈地退出美國市場。而到2006年,歐盟歷時4年的有關打火機安全的「CR法案」經過各成員國的審議後正式通過。新法規與舊法規相比更加嚴厲,而其中「打火機的使用壽命必須在5年以上,否則必須安裝安全鎖」這一規定,使佔世界產量七成的溫州打火機廠家必須購買安全裝置的技術專利,生產成本必然上升,價格優勢因此會喪失殆盡。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浙江的打火機生產企業將從歐盟市場「出局」,損失巨大以致根本無法估算。 除以上這些典型、重大的知識產權貿易摩擦外,我國遭遇的知識產權糾紛案還很多,比如:2002年年初,日本摩托車企業聯合代表團包括本田、川崎重工等來華打假,向中方遞交了大量指控中國同行侵權的材料。最後由主管國內摩托車企業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日本自動車工業協會協商簽署《中日摩托車產業界知識產權合作項目》備忘錄,確定了解決中日兩國摩托車知識產權糾紛問題的方案;2004年8月底,德國科尼茲瓷器公司向德國侵權產品受理機構舉報:中國進口到德國的茶杯假冒其商標和圖案設計,侵犯其商標權。漢堡海關因此將一萬只中國產茶杯銷毀,嚴重損害了中國產品的聲譽。
希望你能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