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收到律師函發現律師函本身內容並不屬實,委託人描述情況不實際,該怎麼回復律師函
其實,律師函並沒有太大的作用,這個函件基本上是律師聽到了一方人員的陳述,在此基礎之上所做的法律分析,至於這個陳述是否屬實,就沒有能力知曉了。
然後具體到這個問題,可以不去理會律師函,如果與原單位有勞動糾紛,那就直接去仲裁就可以了,是否認定該函件所述的事實,並不靠律師函本身而是靠證據。而且因為沒有簽勞動關系,這個律師函反而能證明與該單位存在事實的勞動關系。
⑵ 在處理合同糾紛中,如何正確運用律師函
律師函在解決合同糾紛中的作用:
1.正式函告,督促履約。
合同糾紛中很大一部分是拖欠貨款或工程款糾紛,通過訴訟程序解決將耗費巨大的時間成本和訴訟成本,並且執行起來也比較麻煩。通過發律師函的方式,闡明主張,分析法律後果,有履約能力的對方當事人在考慮訴訟等各方面成本後往往會選擇繼續履約,支付欠款。
2.澄清事實,創造證據。
對於委託人證據不足的情況,可以通過發律師函的方式,在跟對方往來的過程中通過還原事實創造新證據。
3.進行協商,促成和解。
通過通知對方在指定期限來人、來電或來函方式進行協商,解決了委託人自己找不到對方當事人進行協商的問題。
4.通知解除合同。
根據《合同法》九十三條關於合同的協商解除規定、九十四條關於合同的法定解除規定和九十六條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 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5.中斷訴訟時效。
一般的債務糾紛訴訟時效為2年,在債務到期後的2年內,如沒有證據證明債權人曾向債務人要求過支付,債權人2年後起訴,對方以時效抗辯的,法院將不支持債權人要求債務人支付的主張。通過律師簽發律師函,可以起到中止訴訟時效的作用。
6.其他事項告知。
如通知追認無權代理人的代理行為、不安抗辯權的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行使、先訴抗辯權的行使、通知合同無效、撤銷權的行使等等,凡是當事人具有的告知權利,都可以通過律師函來完成。
⑶ 收到律師函,該怎麼辦
如果你認為你沒有問題,也不怕對方起訴,那麼對律師函就不需要管了。
律師函本身不會產生法律後果的,只是一種警示。
律師函是表明你的糾紛對方已經對你們之間的事情准備訴訟到法律的一個提前告知。如果你不想打官司,收到律師函之後與對方協商一下如何解決。
律師函一般被視為訴訟威脅,有可能是當事人為了取得談判優勢而向對方施壓,逼迫對方主動求和;也有可能是當事人對沖突解決喪失信心,而發出的訴訟預警。當然,其中也可能包含當事人或者律師向對方刺探虛實、誘惑信息等目的。
收到律師函,並不意味著你將承受律師函上所述風險,也不排除當事人言歸於好的可能嘛,何況是非自有法院公斷!所以大可不必因為律師函而自亂陣腳、輕舉妄動。你可以保持沉默並跟蹤事態進展,也可以聘請律師商量對策,或者反過來向對方發送一份針鋒相對的律師函。
當然,律師函中又能會傳達當事人催告、拒絕、解除等意思表示或者意思通知,這些將產生一定的法律後果,你可能需要對此謹慎評估。
(3)收到處理合同糾紛的律師函不回復擴展閱讀:
律師函(Lawyer's letter)是指律師接受客戶的委託就有關事實或法律問題進行披露、評價,進而提出要求以達到一定效果而製作、發送的專業法律文書。
律師用律師函對某一事實進行法律評價和風險估計,其目的在於以法律尺度和律師的判斷,對送達對象曉之以法律事實,動之以利弊得失,讓送達對象得出自己的「法律評價」,即「傳法達意」。
它的本質是一種委託代理進行意思表示的法律行為,對於訴訟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⑷ 收到律師函該怎麼應對
如果你認為你沒有問題,也不怕對方起訴,那麼對律師函就不需要管了。收到律師函後及時與對方溝通,並回函。
律師函本身不會產生法律後果的,只是一種警示。事先要和客戶溝通好,一旦對方回復,我方如果答復,還得做好替代方案。。如果我方要回復對方,最好以書面的方式來回復,一來律師勞動有形化了,二來也便於做好證據的採集工作,為下一步行動做好准備。
(4)收到處理合同糾紛的律師函不回復擴展閱讀:
律師函發出去以後,對方沒有回復,或有回復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時候就得跟客戶溝通是否有必要採取進一步行動,實施制裁措施。一般律師函在「律師意見」部分都會要求對方在「指定的時間內,做出相應的行為,否則實施相應制裁措施」的字樣。
一封好的律師函應該在委託人提交的材料及委託人陳述的基礎上,通過有組織、有邏輯性對案件事實進行敘述,使送達對象相信你列舉事實的合理性及真實性,並迫使其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行為。
⑸ 收到律師函一直不答復,有什麼後果
收到律師函一直不答復,是否有後果不能一概而論,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律師函是一種委託代理進行意思表示的法律行為。律師函形式上是嚴肅認真並具有法律意義的證件,如欠款、欠費發出的律師函就有催促的作用,頗有先禮手兵的意味。使受函方將現實問題與法律後果作一番比較,並作出評價,是自行履行還是選擇訴訟。
2,在法律意義上講還具有中斷訴訟時效的作用,如律師接受當事人的委託,面向債務人發函,一旦簽收了該函就會發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效果。
3,律師函的內容是關鍵。律師函沒有法律強制力,一般律師函的目的不是讓你回復,而是起到告知作用。不回即認為認可。
4,如果律師函中的陳述內容違背事實,也可以起訴其負法律責任。
樓主朋友提前離職,公司告他毀約,應了解勞動合同中個人的責任條款如下:
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勞動合同的當事人不履行勞動合同債務行為發生以後,應依據何種根據使其負責。歸責原則體現了對勞動合同當事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和是否盡到注意義務的行為的法律上的價值判斷,體現了對勞動合同當事人違約結果承擔責任的不同態度。勞動合同違約責任歸責原則主要有兩種: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
一,前者是指對當事人違約責任的追究不僅要有違約行為,還要有當事人的過錯,即當事人在主觀上有故意或過失,在客觀上有沒有盡到必要的注意義務的行為。
二,後者是指只要當事人有違約行為,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對該違約當事人的主觀上有無過失及是否盡到注意義務不予考慮,即使該當事人無任何過錯,也要承擔違約責任。
我國現行的合同法採用的是無過錯的歸責原則。在大量的勞動法的著作中,對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的闡述大多數都沿用了原合同法的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即過錯原則,即無論用人單位或者勞動者,其承擔勞動合同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是違約行為和過錯。而基於這種歸責原則我們就得考慮違約方的過錯程度。因為違約方的過錯程度在處理勞動合同糾紛、確定違約方承擔的責任大小時,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如果合同的履行僅對債權人有利益而對債務人無利益,債務人不履行合同時僅就故意和重大過失負責,對於輕過失不承擔責任。
2、如果合同履行不僅對債權人有利,而且對債務人也有利,或者僅對債務人一方有利,債務人應就其故意和一切過失造成的合同不履行的後果承擔責任。
3、損害賠償時是否減輕責任。對於故意和重大過失違約行為,不得減輕違約方的賠償責任。而在違約當事人有輕過失責任時,可以相應減輕其賠償額。其中,對於故意造成損害,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合同管理機關還可以依法予以罰款;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對違約金的調整。實踐中,處理合同糾紛時,輕過失違約的,可以相應減少違約者承擔的違約金數額。
5、責任免除。由於故意和重大過失違約行為人表現了對合同義務和他人利益的漠視態度,因此法律規定對故意和重大過失違約責任不得通過免責條款加以免除。
6、雙方共同違約時的責任劃分。這里所說的共同違約,是指雙方合同當事人都有違反合同規定的行為,而不是指一方當事人單方面違約。這種行為不包括一方在另一方嚴重違約時根據法律或者合同規定單方解除合同的情況在內,因為此種情況下單方解除合同的行為是合法行為。
7 、在雙方當事人都違反合同的情況下,如何劃分、確定雙方的違約責任,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雙方違約時,一般情況下根據各自過錯大小按比例承擔違約責任。從司法實踐經驗來看,按照下列方法劃分雙方違約的各自責任: 如果能確定雙方各自過錯的大小,則按各自的過錯大小承擔責任,即過錯大的一方當事人承擔主要的違約責任,過錯小的另一方當事人則承擔次要的違約責任。如果不能確定雙方過錯的大小便使用推定的方法。 如果雙方違約都是由於不可抗力或者其他免責原因所致,那麼,可根據情況部分或者全部免除雙方的違約責任。
(5)收到處理合同糾紛的律師函不回復擴展閱讀:
律師函本身不會產生法律後果的,只是一種警示。
收到律師函,並不意味著你將承受律師函上所述的風險,何況是你可以保持沉默並跟蹤事態進展,也可以聘請律師商量對策。
當然,律師函中又能會傳達當事人催告、拒絕、解除等意思表示或者意思通知,這些將產生一定的法律後果。
律師函是指律師接受客戶的委託就有關事實或法律問題進行披露、評價,進而提出要求以達到一定效果而製作、發送的專業法律文書。
律師用律師函對某一事實進行法律評價和風險估計,其目的在於以法律尺度和律師的判斷,對送達對象曉之以法律事實,動之以利弊得失,讓送達對象得出自己的"法律評價",即"傳法達意"。
它的本質是一種委託代理進行意思表示的法律行為,對於訴訟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