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醫療糾紛舉證責任
醫療糾紛舉證責任:
一、醫療糾紛舉證責任:患者的初步證明責任:
我國的醫療事故糾紛訴訟以醫療機構承擔舉證責任倒置的證明責任為核心,但並不是說患方就不負有任何舉證責任。在醫療侵權損害賠償訴訟中,患者應當對其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成立,負有初步的舉證責任。即原告(患者)首先要證明其與醫療機構之間存在醫療服務合同關系,接受過被告醫療機構的診斷、治療,並因此受到損害的事實。損害包括病員生命和健康的損害,患者本人及其親屬的財產損害和經神損害等。接受醫療的事實可以通過掛號、交費等診療手續來證明。如果原告(患者)不能對上述問題提供證據予以證明,則其賠償請求權無法得到法院的支持,則原告將承擔敗訴的責任。
二、醫療糾紛舉證責任:醫療機構承擔的舉證責任——舉證責任倒置;
從2002年4月1日起,在我國因醫療行為侵權的訴訟中,開始實行舉證方式上的重大改革。患者不再承擔對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以及醫療行為有無過錯的舉證責任,而改由醫療機構來承擔。這一轉變來源於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一款第(八)項,該規定為:「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這與《民事訴訟法》中「誰主張、誰舉證」的方式正好相反,即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主張而由對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這就是通常被稱為的「舉證責任倒置」。
(一)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的依據
關於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在醫療糾紛訴訟中,確定「舉證責任倒置」主要是基於從醫患雙方的舉證能力等因素考慮,由於醫患雙方地位的不平等與信息不對等,導致患方存在舉證上的障礙,因而以舉證責任倒置平衡雙方的利益關系,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它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理由:
首先:患者的醫學知識非常有限,而醫療服務具有專業性強、技術性高的特點,患方往往處於被動服從的地位,其對醫學知識的匱乏以及對診療手段,診療方案等的有限了解很難提出證據證明醫療機構存在醫療過失行為。
其次:診療護理雖然都有病歷記載,但這些病歷都在醫師或醫院的實際控制和支配之中,患者無法接近或獲取。即使《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患者有權復制病歷,也僅局限於門診病歷、住院志、醫囑單、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等客觀病歷。而對於主觀病歷則患者很難取得,更談不上舉證,而按照舉證責任的實質分配標准,舉證責任應當由距離證據最近或者控制證據的一方當事人負擔,醫療機構則是距離證據最近、控制證據的一方,應由醫療機構負擔舉證責任。
再次:在有些特殊情況下,患者對醫療行為有無過失不可能認知、分辯。如患者處於植物人狀態等情況,而醫療機構則是完全可以控制、提供證據的。
最後:對因果關系和醫療過失的認定,涉及醫學領域中的專門問題,一般都要通過鑒定才能認定,而這種情況下醫療機構要做的不過是申請鑒定,啟動鑒定程序,並非加重醫療機構的舉證負擔。
(二)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范圍
關於醫療糾紛舉證責任,首先:舉證責任倒置僅適用於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醫患類糾紛案件可以依民事責任法律性質分為醫療服務合同的違約糾紛訴訟和醫患間的侵權訴訟,而醫患間的侵權訴訟又可分為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和因非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明確將舉證責任倒置僅限於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就意味著因非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和因醫療服務合同違約的訴訟均適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
其次:舉證責任倒置僅適用於因果關系和過錯是否存在的范圍,醫療機構按照該規定的責任分配,是負責舉證說明自己的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以解決醫患之間爭議的醫療行為是否恰當,是否是這種醫療行為給患者造成了損害的事實問題,而對於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中的其他問題,仍應適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
再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審判實踐中出現的濫用舉證責任倒置的現象從法律上予以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對醫患雙方都是有利的。從患者方舉證責任分配的內容來說,需要通過舉證證明自己是適格的原告,所受侵害的權利是法律予以保護的,包括當事人自己的身份、與醫療機構醫療關系的存在、損害結果的存在和程度等內容;從醫療機構來說,舉證的目的是證明自己的行為與原告方的損害結果沒有因果關系以及不存在過錯等,包括醫療機構的資格、醫療關系是否存在、損害結果是否存在、醫療行為與後果的關系、醫療行為有無過錯、患者是否存在過錯等內容。
2. 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是什麼
《侵權責任法》第七章十一條規定了醫療損害責任。其中,第五十四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該條款明確了醫療損害責任是過錯責任,如果醫療行為沒有過錯,醫療機構不需承擔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提出「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即通常所說的舉證責任倒置。
也就是如果醫療機構對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不能進行舉證,法院將推定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有過錯,實行的是過錯推定責任。《侵權責任法》明確了醫療損害責任是過錯責任,而不是過錯推定責任,因此,舉證責任不再倒置,需要患者一方對醫療行為存在過錯進行舉證。
第五十四條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五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3. 醫療糾紛中如何分配舉證責任
陝西方強律所律師為您解答:
舉證責任是指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提出證據並加以證明的責任。任何一方當事人為了支持自己的主張或反駁對方的主張,均應提供相應的證據來加以證明。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而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在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證明。 從本案的實際情況來看,在訴訟過程中,患者高某應承擔的舉證責任主要有:一是高某在A醫院接受手術和侵害結果存在的證據;二是在醫院治療的病歷和相關票據;三是在B醫院的病歷及相關票據。院方則應承擔以下舉證責任:一是醫院在為高某治療過程中無過錯的證據;二是醫院為自己的診療行為與患者的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4. 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時舉證責任如何確定
一、患者的初步證明責任;
我國的醫療事故糾紛訴訟以醫療機構承擔舉證責任倒置的證明責任為核心,但並不是說患方就不負有任何舉證責任。在醫療侵權損害賠償訴訟中,患者應當對其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成立,負有初步的舉證責任。即原告(患者)首先要證明其與醫療機構之間存在醫療服務合同關系,接受過被告醫療機構的診斷、治療,並因此受到損害的事實。損害包括病員生命和健康的損害,患者本人及其親屬的財產損害和經神損害等。接受醫療的事實可以通過掛號、交費等診療手續來證明。如果原告(患者)不能對上述問題提供證據予以證明,則其賠償請求權無法得到法院的支持,則原告將承擔敗訴的責任。
二、醫療機構承擔的舉證責任——舉證責任倒置;
從2002年4月1日起,在我國因醫療行為侵權的訴訟中,開始實行舉證方式上的重大改革。患者不再承擔對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以及醫療行為有無過錯的舉證責任,而改由醫療機構來承擔。這一轉變來源於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一款第(八)項,該規定為:「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這與《民事訴訟法》中「誰主張、誰舉證」的方式正好相反,即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主張而由對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這就是通常被稱為的「舉證責任倒置」。
(一)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的依據
在醫療糾紛訴訟中,確定「舉證責任倒置」主要是基於從醫患雙方的舉證能力等因素考慮,由於醫患雙方地位的不平等與信息不對等,導致患方存在舉證上的障礙,因而以舉證責任倒置平衡雙方的利益關系,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它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理由:
首先:患者的醫學知識非常有限,而醫療服務具有專業性強、技術性高的特點,患方往往處於被動服從的地位,其對醫學知識的匱乏以及對診療手段,診療方案等的有限了解很難提出證據證明醫療機構存在醫療過失行為。
其次:診療護理雖然都有病歷記載,但這些病歷都在醫師或醫院的實際控制和支配之中,患者無法接近或獲取。即使《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患者有權復制病歷,也僅局限於門診病歷、住院志、醫囑單、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等客觀病歷。而對於主觀病歷則患者很難取得,更談不上舉證,而按照舉證責任的實質分配標准,舉證責任應當由距離證據最近或者控制證據的一方當事人負擔,醫療機構則是距離證據最近、控制證據的一方,應由醫療機構負擔舉證責任。
再次:在有些特殊情況下,患者對醫療行為有無過失不可能認知、分辯。如患者處於植物人狀態等情況,而醫療機構則是完全可以控制、提供證據的。
最後:對因果關系和醫療過失的認定,涉及醫學領域中的專門問題,一般都要通過鑒定才能認定,而這種情況下醫療機構要做的不過是申請鑒定,啟動鑒定程序,並非加重醫療機構的舉證負擔。
(二)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范圍
首先:舉證責任倒置僅適用於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醫患類糾紛案件可以依民事責任法律性質分為醫療服務合同的違約糾紛訴訟和醫患間的侵權訴訟,而醫患間的侵權訴訟又可分為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和因非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明確將舉證責任倒置僅限於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就意味著因非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和因醫療服務合同違約的訴訟均適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原則。
其次:舉證責任倒置僅適用於因果關系和過錯是否存在的范圍,醫療機構按照該規定的責任分配,是負責舉證說明自己的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以解決醫患之間爭議的醫療行為是否恰當,是否是這種醫療行為給患者造成了損害的事實問題,而對於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中的其他問題,仍應適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
再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審判實踐中出現的濫用舉證責任倒置的現象從法律上予以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對醫患雙方都是有利的。從患者方舉證責任分配的內容來說,需要通過舉證證明自己是適格的原告,所受侵害的權利是法律予以保護的,包括當事人自己的身份、與醫療機構醫療關系的存在、損害結果的存在和程度等內容;從醫療機構來說,舉證的目的是證明自己的行為與原告方的損害結果沒有因果關系以及不存在過錯等,包括醫療機構的資格、醫療關系是否存在、損害結果是否存在、醫療行為與後果的關系、醫療行為有無過錯、患者是否存在過錯等內容。
5. 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醫療機構應當承擔哪些舉證責任
問: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醫療機構應當承擔哪些舉證責任?
答:君同法律在線咨詢為您解答
關於醫療糾紛的賠償問題: 《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11條規定:「病員及其家屬和醫療單位對醫療事故或事件的確認和處理有爭議時,可提請當地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由衛生行政部門處理》。…… 也可以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本辦法第18條又規定:「確定為醫療事故的,可根據事故等級、情節和病員的情況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民法通則》第119條的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醫療事故的賠償項目跟計算標准大致如下: 1、 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2、 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3、 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4、 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5、 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6、 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7、 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8、 被撫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產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撫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撫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撫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9、 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10、 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 11、 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
6. 醫療糾紛案件誰承擔舉證責任
現實困惑
胡某的妻子周某在縣人民醫院接受剖腹產。但是,他的妻子連同嬰兒卻命喪醫院。事後,胡某找到醫院要求醫院賠償,醫院卻說周某子宮受到過創傷,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由於患者的體質所致,拒絕賠償。醫院領導態度強硬,他說如果胡某想要得到醫院的賠償,就要拿出證據來。胡某隻是一個農民,他並不懂醫也不懂法,所以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辦。那麼,醫療糾紛案件應由誰來承擔舉證責任呢?律師點評
在現有的醫療服務水平下,對於誤診與否、治療及時與否、手術及處置適當與否以及使用的材料是否合格等問題,別說患者一無所知,有時甚至連醫務人員在診療當時也缺乏非常精確的認識,因此據此來判斷醫務人員有無過失比較困難。至於醫療過失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認定,更需要專業人員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進行,普通患者是無法證明作為專家的醫務人員的過失與損害之間因果關系的。
為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更好地實現保護受害人的立法宗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即醫院如果不能證明自己的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的,就要承擔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四條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
(八)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有關法律對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特別提醒
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力量對比懸殊,如果像其他民事訴訟一樣,誰主張誰舉證,對於在醫療糾紛中處於劣勢的患者來說顯然不公平,所以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這是法律對處於弱勢地位的患者的一種保護。
7. 在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患者一方應當承擔哪些舉證責任
問:在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患者一方應當承擔哪些舉證責任?
答:君同法律在線咨詢為您解答
關於醫療糾紛的賠償問題: 《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11條規定:「病員及其家屬和醫療單位對醫療事故或事件的確認和處理有爭議時,可提請當地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由衛生行政部門處理》。…… 也可以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本辦法第18條又規定:「確定為醫療事故的,可根據事故等級、情節和病員的情況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民法通則》第119條的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醫療事故的賠償項目跟計算標准大致如下: 1、 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2、 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3、 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4、 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5、 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6、 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7、 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 8、 被撫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產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撫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撫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撫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9、 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10、 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 11、 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