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認定受賄案中的「及時退還」
如何認定受賄案中的「及時退還」
2016-03-08 14:29:20 | 來源:廣西高院 | 作者:彭文傑 蒙天富
【案情】
被告人王勝原系廣西上林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在扶貧道路工程發包及工程款撥付過程中,利用職務便利,先後分三次收受該縣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恆成送給的賄賂款5萬元、2萬元及10萬元,共計17萬元,並為李恆成謀取利益。在收受李恆成最後一筆10萬元的賄賂後一個月,被告人王勝將該10萬元以支付農民土地租金的形式退還給了李恆成。
【分歧】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合議庭對被告人王勝在第三次收受李恆成給予的10萬元好處費後,在一個月內又退還給了李恆成,該10萬元是否計算為受賄數額,有兩種不同意見:
一種觀點認為,該10萬元應不計入算受賄犯罪的數額。理由是:被告人王勝的行為符合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託人財物後及時退還或者上交的情形,該10萬元不應計入被告人王勝的受賄犯罪數額。
第二種觀點認為:該10萬元應計入算受賄犯罪的數額。理由是:被告人王勝的行為不符合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託人財物後及時退還或者上交的情形。這里的「及時」應該理解為收到賄賂款的即時或者即日或者頂多不超過一個星期。
【評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條第一款規定:國家工作人員收受請託人財物後及時退還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賄。
對於何謂 「及時」,本司法解釋中並沒有明確的界定。正確地理解「及時」的含義是正確適用該條規定的前提,也是正確把控保障人權與打擊犯罪的界限。筆者認為,對於行為人收受了行賄人的財物後又退還給行賄人或者上交給有關部門的,對於該部分財物的數額價值應不應該計入受賄數額,應該先考量其退還給行賄人或者上交給有關部門的時間是不是及時,而要考量其是不是「及時」,不能簡單、機械、片面地只看退還或者上交財物的時間節點,還要結合其退還或者上交財物的主觀意識和行為表現加以綜合、全面的判斷。
如果行為人一時思想糊塗收受了行賄人的財物,但是收下後經過思考又認為收錢的行為是違反黨紀國法的,然後主動通過電話、簡訊或者其他方式聯系行賄人要求退錢,而且也在合理的區間內將錢退給了行賄人或者上交了有關部門的,體現了主動、積極退錢或者交錢的主觀意識,只要時間不超過3個月,都應該認定為該條司法解釋中的「及時」。
相反,即使行為人在收受他人財物後不是的「即日」、「次日」、「3-5天」或者「一個星期內」退還或者上交,但是他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是因為東窗事發或者因為自身或者與其受賄有關聯的人、事被揭發、被查處,為掩飾犯罪或者為逃避法律追究而不得不退還或者上交的,則不能認定為行為人收受他人財物後「及時」退還或者上交不是受賄,而應該以受賄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此時行為人收受他人財物後的退還或者上交只是一種退贓方式,該退贓行為作為法院量刑時從輕處罰的一個情節考慮。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的考慮,所以該司法解釋在第九條第二款中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受賄後,因自身或者與其受賄有關聯的人、事被查處,為掩飾犯罪而退還或者上交的,不影響認定受賄罪。
本案中,被告人王勝於收到李恆成給予的10萬元好處費後,其多次打電話給李恆成叫其去將該錢取回,但是李恆成均沒有去。之後,被告人王勝將該10萬元以支付農民土地租金的形式退還給了李恆成。被告人王勝雖然是在收錢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將錢退還給行賄人,但是其退錢的行為是主動、積極的,其並不存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九條第二款中規定的:「自身或相關的人、事被查處,為掩飾犯罪而退還或者上交」的情形。
【判決】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王勝以支付農民土地租金的形式退還給了李恆成10萬元屬於及時退還,不構成受賄,依法對被告人王勝以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
❷ 甘露之變要謀殺宦官的是誰
甘露之變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是宦官仇士良,本文就來詳細說一下關於甘露之變的詳細情況,甘露之變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安史之亂後,唐朝宦官勢力開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軍並且成為定製,從此宦官勢力變得不可抑制。寶歷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劉克明殺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為帝。
唐朝的宦官勢力,直到朱溫在唐昭宗天復三年(903年)大殺宦官後,才終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溫建後梁篡位而滅亡。
❸ 李恆的生平經歷
李恆為西夏宗室後裔,蒙古攻西夏,李恆的祖父不屈戰死,父親李惟忠被蒙古宗王收養,官至達魯花赤。
李恆自幼聰穎,宋王移相哥的王妃疼愛他,把他收為養子。中統三年(1262年),移相哥任命李恆為尚書處斷事官。後因告發李璮謀反,被忽必烈授為淄萊路奧魯總管,佩金符。
至元七年(1270),李恆改任宣武將軍、益都淄萊新軍萬戶,隨元軍伐宋。元軍攻襄陽,守將呂文煥以漁舟渡漢水窺視元軍軍勢,李恆設伏擊敗呂文煥,又切斷襄陽通往外面的水路。至元十年春,李恆率精兵渡過漢水,自樊城南面先登城,元大軍繼上,樊城遂破。之後,襄陽亦降。李恆以功升明威將軍,佩金虎符。次年,李恆又大敗宋朝制置使夏貴,攻破鄂州、漢陽,以功遷升為宣威將軍。之後又隨丞相伯顏順長江東下進攻江浙。 至元十二年(1275年),李恆隨右丞阿裏海牙至洞庭,擒宋將高世傑。接著攻下岳州、沙市。不久,元軍分三道出兵,李恆為左副都元帥,隨都元帥遜都台兵出江西。一路追逐宋相文天祥至空坑,俘獲其妻女,降眾二十萬,擒捉宋軍招討使趙時賞等二十餘人,共降宋兵二十餘萬。後又敗宋兵於梅嶺。
至元十四年(1277年),李恆任參知政事,行省江西。至元十五年(1278年),李恆任蒙古漢軍都元帥,率部追擊張世傑、陸秀夫,攻破廣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李恆與張弘范在厓山會師,大破宋軍,陸秀夫抱衛王沉海而死,宋朝滅亡。至元十七年(1280年),李恆拜資善大夫、中書左丞,行省荊湖。
至元十九年(1282年),李恆請解軍職,由兒子散木䴙(李世安)襲本軍萬戶。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李恆從皇子鎮南王脫歡征安南。還軍之時,膝中毒箭,毒發而死,時年五十。追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謚武愍;再贈推忠靖遠功臣、太保、儀同三司,追封滕國公。
❹ 成吉思汗對西夏王朝展開大屠殺,現在還有西夏的後裔嗎
我覺得還是會存在西夏的後裔的,聰明的人肯定會隱姓埋名在某個地方生活下去的。
❺ 抱著南宋小皇帝跳海的民族英雄是誰介紹一下關於那段歷史。
陸秀夫
陸秀夫 (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里(今屬江蘇建湖)人。寶佑進士。初為李庭芝幕僚,後官禮部侍郎等職。臨安失守後至福州,與張世傑等立趙昰為帝。昰死,又擁趙昺,奉帝居厓山(今廣東新會南),任左相,繼續組織抗元。祥興二年(1279年)為元軍所敗,負帝投海而亡。有《陸忠烈公遺集》。
李庭芝任淮東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參議官。宋恭帝德□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德佑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後率宋恭帝投降後,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立益王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趙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張弘范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負帝跳海犧牲。有《陸忠烈集》傳世。
宋衛王
趙昺(1272年——1279年),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歲。
趙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6年2月,蒙古元軍攻佔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5歲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後(恭帝祖母謝太皇太後因身體不適,暫居臨安)。他與其兄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及其母楊太妃等南宋遺老的擁護下南逃,蒙古軍隊統帥伯顏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斬草除根,便遣張弘范、李恆等人追擊。當時他被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官職,判泉州。1276年夏,趙昰即位稱帝,是為宋端宗,繼續和趙昺南逃,在元軍的不斷追擊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趙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興。他在位時,以厓山(今廣東新會崖門)為據點,拜張世傑、陸秀夫為左右宰相,並起用張世傑抗元,陸秀夫整頓內政。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南宋最終還是於1279年3月在厓山海戰中被元軍大敗,全軍覆滅,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滅亡。
趙昺一般被稱為宋帝昺,亦稱宋衛王、幼主、幼帝、末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