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房改房的法律糾紛問題
首先,根據房改房的有關規定,你們的房子未完成登記變更,你父親和母親仍是這套房改房的產權人,這個是沒有疑問的,你們肯定是可以拿回房子的。
第二,房改房的房產證你們雖然已經拿到了,但產權不一定是你們全部所有,這個你個還是要看房產證。但你們已經住了20年了,應該是你們所有。
第三,關於退房。我認為沒有必要退房,如果你們不想住了,可以向原單位的房產科申請房改房上市交易。
第四,你父親和母親是房子的共同所有人,房產轉讓屬於重大事項,需要夫妻雙方的一致同意。你父親在房產進行轉讓時並不知情,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你母親的轉讓行為也是無效的。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因為現在這個房子裡面已經有人住了,建議你父親聯系原單位或者剛開始過來收回你們房子的人,了解清楚這個情況,請求單位讓住在房子里的人限期搬離,並可要求他們按市場支付租金。如果單位不予處理或者處理無效果,建議你們及時收集固定證據,向法院訴訟,走司法程序。證據方麵包括:房產證、身份證、收據、周圍人的證言、單位房改房的政策規定、住在裡面人居住的照片等。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❷ 關於94房改房的政策
要看當時你母親是否也屬於該房屋的同住人,如果是同住人,也可以享受產權.
免費房產糾紛法律咨詢就到法幫網 http://www.fabang.com/ask/browser.php?tid2=20
❸ 房改房糾紛有哪些 有什麼注意事項
房改房買賣有什麼注意事項:
購買房改房首先要驗證原產權人是否有產權證,房改房的產權證是否可靠,是否被用於抵押、典當等,這可以通過房管部門查驗便一目瞭然。
假如有人以種種借口解釋拿不出產權證正本而只能給復印件,那就要提高警惕了,以防上當受騙。在查驗產權證時,還要注意產權證上的名字,房主與賣房人是否同一個人?若不是同一個人,則必須搞清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這種關系是否可靠?特別是,產權證的產權分配比例必須明確,如標准價購買的公房出讓時存在按成本價補足費用或者與原單位按比例分成的問題,此外,有的房改房系夫妻共同財產或家庭共同財產,購買時必須了解清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其次,按規定,房改房在同等價格條件下,原產權單位擁有優先購買權。因此,房改房上市交易必須經原產權單位的同意方可進行轉賣。同時還要明確是否與原產權單位確認利益分配辦法。如標准價購買的公房出讓時存在按成本價補足費用或者與原單位按比例分成的問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軍產、院產、校產的公房一般與本單位的辦公場所在一個大院里,這些單位一般被列為特殊單位,有些可能不宜有外人入住,這種公房在單位沒有同意之前,不可能取得上市資格。購房者應對此進行必要的查詢,明辨真假。
第三,確認產權證的准確面積。應該了解的內容包括建築面積、使用面積和戶內的實際面積。產權證上一般標明的是有關部門勘驗過的建築面積。確認所購房屋是否有私建私搭部分,如柴火間部分,往往系房東私自搭建,屬違章建築,並不受到法律保護。
❹ 原公房同住人是否對房改房享有共有產權
在房產上基本是房產證上有誰的名字,誰就有產權,不可能同住的人就享有產權,即使同住的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包括自己的配偶、父母、子女,房產證上沒有他們的名字,也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是他們的一部分產權,就不能和自己享有產權的。
(4)房改房同住人糾紛擴展閱讀: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共有產權住房,成為一種整合了過去政策性產權住房(包括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自住商品住房等)的新住房供給類型。共有產權住房作為租賃與自有、保障與市場的過渡,能在住房政策中發揮許多作用:
一是增加自有住房機會、滿足國人擁有住房願望;
二是補貼成本遠低於公租房、可減輕政府財政壓力;
三是產權責權明晰、低了尋租空間;
四是不同收入和產權家庭混合居住、利於社會和諧穩定;
五是支持市場增加新建住房產出、促進經濟發展。
從國外的相關經驗來看,共有產權住房作為一種住房提供模式,在政府住房政策支持下的准市場領域和完全市場領域,都能夠發揮作用。
❺ 房改房退房協議糾紛
房子已買了,既然已辦理了產權證就是臉所有了,你只能轉讓,不能退。至於你能否享受你妻子單位的房子這是學校的政策問題,法律上不禁止的。
❻ 父母生前留下一套房改房,同住人與其他子女怎樣分配
父母去世,留下一處房改房房產,如果是沒有遺囑說明,子女幾個屬平分的。。。
因為房產繼承法規定,父母去世子女都有繼承權的,再沒有遺說明前提下,都是平均分配。
如果是父母雙方的父母還在的話,也是屬第一繼承人,也應對與平均分配。
❼ 房改房同住人可以享受產權嗎
房屋作為家庭的一項重大財產,是維持家人共同生活的必然需要,國務院房改政策規定,公有住房出售對象是家庭,由此決定購買公有住房後的權屬應歸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員共有。
基於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以來所執行的高積累、低消費政策,即工資中不包括住房消費,而是以國家福利的形式將住房無償分配給職工使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公有住房出售,是將工資中不曾包含的住房消費返還給職工。
房改房同住人也叫原公房共同居住人。
按照上海94方案購買房屋的話,無論產權證上是否有同住人的名字,同住人(或原在公房內有戶口的人)都是共同產權人。
若是按照95、96方案的,那同住人在當初購買該公房時應有內部協議《職工家庭購買公有住房協議書》,內部協議應當寫清將來產權的歸屬,內容有主張舔名或放棄,放棄不出資購買的以後也不能主張房屋共有。
❽ 房改房買賣糾紛怎麼解決,我可以起訴嗎
涉及房改政策的房屋買賣比較復雜。有的單位和職工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後長期未辦理產權過戶,但是由於這些房屋本來就是職工承租的單位公房,因此沒遇到拆遷時職工一般對有無產權無所謂,但是一遇到拆遷問題就來了。例如,單位不同意拆遷補償安置或者有的單位改制後新的負責人不同意履行當初的購房合同等等。
與一般房屋買賣合同不同的是,房改房買賣合同除了當事人自行約定的內容外,還要受到房改政策的制約,不完全等同於以市場價格支付對價。由於房改房買賣涉及我國現行的房改政策,所以因房改引發的糾紛,法院是否受理,應當結合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作出判斷。
如果當事人爭議的核心和焦點是房改房的買賣問題,則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益之爭,處理時涉及房改政策的,如追索購房定金、購房款、辦理過戶手續及產權證等,法院應當受理;如果當事人爭議的核心和焦點為是否適用房改政策以及如何適用房改政策,如職工是否應參加房改,如何計算優惠條件等,不屬於民事糾紛,法院不宜作為民事案件受理。
屬於單位內部管理性問題,或者純粹是國家政策問題引起的糾紛,這種情況下法院不予受理。
二、房改房糾紛能向法院起訴嗎
起訴是一種民事訴訟法律行為,可能引起訴訟程序的發生和訴訟活動的進行。因此,起訴必須符合法定的條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
法人和其他組織。凡是有訴訟權利能力的人都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既可以成為原告,也可以成為被告。但要成為一個具體案件的原告,還必須與本案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二)有明確的被告。
所謂明確的被告,是指原告認為侵犯了自己權益或與自己發生爭議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必須明確,不能泛泛而指。如果沒有明確的被告,原告的請求就無人承認,法律關系無法證實,人民法院也無從開始審判活動。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上述四個條件缺一不可,不符合其中任何一個條件,起訴均不能成立。從上文關於房改房糾紛法院是否受理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到,即使具備了前三項要件,但是房改房糾紛不符合第四項要件,即不屬於法院受理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