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村征地錢沒有發完向哪個部門投訴
是你一個人沒有得到還是佔地的所有人都沒得到,可以去國土資源局詢問,如果是個人沒有得到,假如你沒有合適的理由他們肯定會耍賴,說你的土地面積不夠,或是已經丈量印完了的,都是對的來答復你。最後能夠找點熟人幫你詢問(村上或者有朋友在政府上班沒得?)
Ⅱ 土地投訴的電話
1、國土資源來全國統一自舉報電話12336,受理對違法用地情況、違反土地資源管理的情況的舉報監督。
2、直接打電話給12336舉報,或者進入鏈接填寫資料即可舉報:土地違法舉報。
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三條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全面規劃,嚴格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制止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
第四條 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國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定土地用途,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
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十九條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下列原則編制。
1.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佔用農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統籌安排各類、各區域用地。
4.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5.佔用耕地與開發復墾耕地相平衡。
(2)征地款投訴擴展閱讀來源:網路:國土資源
Ⅲ 違規征地怎麼舉報
可以到當地的土地管理部門舉報。
網路舉報:國土資源部舉報信箱
尋求媒體幫助。
向征地部門所在地政府或上一級政府投訴,但實踐中這種事舉報也沒有用,政府部門不予處理。
向法院提起訴訟,現在法院審案相對比較獨立了,如果征地方存在問題,法院會判行政部門敗訴的。
Ⅳ 土地徵收補償款遲遲沒到賬應像哪個部門舉報
網友:我的家鄉被劃為旅遊風景區,有土地被佔用了,補償款按一畝一萬八的賠償,可賠償款遲遲不見,該找哪個部門?
由上可知,徵收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土地徵收補償款遲遲沒到賬的,可以向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咨詢,看補償款到哪了?如果相關部門侵佔、挪用被徵用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可向其上級機關投訴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Ⅳ 舉報村官貪污村裡征地補償款,需要哪些證據
可以向紀檢部門舉報
征地補償費是指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時, [1] 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被征地單位的補償各項費用。是指土
公益性事業徵用土地
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的總和。徵用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在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土地補償費是因國家徵用土地對土地所有者在土地上的投入和收益造成損失的補償。補償的對象是土地所有權人。安置補助費是國家建設徵用農民集體土地後,為了解決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並取得生活來源的農業人口因失去土地造成生活困難所給予的補助費用。青苗補償費是指徵用土地時,對被徵用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土豆、蔬菜等造成損失所給予的一次性經濟補償費用。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是對被徵用土地上的各種地上建築物、構築物,如房屋、水井、道路、管線、水渠等的拆遷和恢復費以及被徵用土地上林木的補償或者砍伐費等。其他補償費是指除土地補償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外的其他補償費用,即因徵用土地給被徵用土地單位和農民造成的其他方面損失而支付的費用,如水利設施恢復費、誤工費、搬遷費、基礎設施恢復費等。
Ⅵ 土地徵收補償違法在哪投訴 收補償問題投訴到哪裡
您好,如果您認為補償不合理,補償無法保障被徵收之後的生活,那麼建議當事人可以向法 院提起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Ⅶ 政府強制征地怎麼向紀委舉報
舉報方式來如下:
1、打開12388的官自方網站,下拉最底部,點選我已同意以上條款,根據需要選擇匿名舉報或署名舉報。
Ⅷ 土地徵收補償違法在哪投訴
土地徵收補償違法,如果查不到具體的投訴部門,可以向發放土地徵收補償費所在的縣級人民政府投訴。
收到投訴的縣級人民政府會予以登記,並區分情況,在15日內,轉送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這樣投訴,投訴人可以收到縣級人民政府信訪部門的書面回復的。
下面是《信訪條例》的相關規定。
《信訪條例》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收到信訪事項,應當予以登記,並區分情況,在15日內分別按下列方式處理:
(一)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信訪事項,應當告知信訪人分別向有關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提出。對已經或者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不予受理,但應當告知信訪人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二)對依照法定職責屬於本級人民政府或者其工作部門處理決定的信訪事項,應當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情況重大、緊急的,應當及時提出建議,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三)信訪事項涉及下級行政機關或者其工作人員的,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直接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並抄送下一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