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底的發現是什麼
2000多年來,柏拉圖的敘述一直吸引人們去努力探索大西洲的秘密。人們一直想弄明白,世界上究竟存在過大西洲嗎?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大西洲在一夜之間沉入海底?
世界上究竟存在過大西洲嗎?
對於這一點,一些科學家堅信不疑。
1882年,美國科學家依內提烏斯·唐納利在一本名叫《大西洲:大洪水前的世界》的書中寫道,大西洲確實存在,它是大西洋上的一個海島,是世界文明的最早發祥地。
唐納利對歐洲和美洲的動植物以及化石作了大量比較,發現在大西洋兩岸均出現了駱駝、穴熊、猛獁和麝牛的化石;埃及的金字塔和墨西哥、秘魯的金字塔極其相似;西班牙的巴斯克人和南美的瑪雅人都是鷹鉤鼻,而且所使用的鬆土泥鍬也一模一樣……凡此種種,證明了世界上曾經有過一個聯系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大陸。
繼唐納利之後,不少科學家也得出了與之相同的結論。比如,科學家在考察了歐洲鰻魚的洄遊習慣以後,發現歐洲鰻魚在洄遊時從馬尾藻海出發,遠涉重洋到歐洲,然後再重返馬尾藻海產卵繁殖。鰻魚為什麼要辛辛苦苦兜那麼大一個圈子,然後回到出發地點再產卵呢?科學家解釋,這是因為當時大西洲離馬尾藻海最近,島上的淡水河流為鰻魚提供了免遭敵害襲擊的場所,於是它們紛紛游到島上去避難。天長日久,形成習慣。當大西洲沉沒之後,鰻魚仍像往常一樣順著墨西哥灣去尋找大西洲,不知不覺游到了歐洲。
1898年,人們在鋪設歐美海底電纜時,又在亞速爾群島周圍海域發現了一塊海底高地,高地的大小、形狀都十分像柏拉圖筆下的大西洲。勘探人員取出了一些岩石,送到科研中心鑒定,證明這一帶海域10000年之前確實是一片陸地。
1968年,人們在巴哈馬一帶海域的水面下發現了1600米長的城牆和底邊300米、高200米的金字塔。1974年,前蘇聯的一艘海洋考察船又在這一帶拍攝到許多海底照片。照片上清晰顯示有許多古代建築的斷牆殘垣以及從牆縫中長出的海藻。
這一切都似乎證實了大西洲的真實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大西洲,那又是什麼力量使之一夜沉沒呢?
Ⅱ 《海底兩萬里》中提到的南冰洋是什麼
南冰洋(Southern Ocean),也叫「南極海」、「南大洋」,是世界第五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沒有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南冰洋是圍繞南極洲的海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一直認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極洲,南冰洋的水域被視為南極海,但因為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五大洋。但在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依據大洋應有其對應的中洋脊而不承認南極洋這一稱謂。
環繞南極大陸,北邊無陸界的獨特水域。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各一部分,連同南極大陸周圍的威德爾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別林斯高晉海等組成。因北邊缺乏陸塊作為傳統意義上的界限,某些科學家不予承認。但由於這些水域在氣候方面的均一性,以及在溝通三大洋使三大洋深層和底層保持含氧的低溫環境方面有重要作用,另一些科學家認為,把這些水域合為一個整體便於研究。海洋學家們則考慮該水體的物理特性及其中供養的同一動物區系,把它們劃為一個獨立的海域。曾有南極洋、南極海、南冰洋等多種稱呼,其北界劃定也有分歧。近期有關文獻多採用「南大洋」名稱,並以「副熱帶輻合線」為其北界。副熱帶輻合線是一條海水等溫線密集帶,幾乎連續不斷地環繞南極大陸,表層水溫12~15°C,呈現明顯的不連續性。因是水文界線,平均地理位置隨季節不同而變化於南緯38°~42°之間,故南大洋的面積也不固定,約為770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大洋總面積的22%左右。
Ⅲ 美國南加州海底疑現2.5萬桶劇毒物,這些劇毒物哪來的
4月26日,美媒報道了美國南加州海底有大概2.5萬桶劇毒的物品,這些物品是藉助水下監測設備拍攝到的,這些物品坐落在聖卡塔利娜島與洛杉磯海岸之間的146平方公裏海底。這其實對於很多美國民眾來說並不出奇,當地媒體也多次報道過這類事情,南加州這邊有不少企業違規向這邊水域傾倒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含有滴滴涕(DDT),滴滴涕(DDT)這類有毒物質會影響海洋的生態環境還有海洋生物的健康,不少媒體也報道了這邊海域中生活的蝦類及水生動物都因為這些有毒物質而患病。
也正是因為這一處海域的生物發生可疑疾病,才會有專家團隊在3月10日至24日期間考察這片水域。結果發現這么驚人的物質,沒想到這一處海域已經被有害物質污染成這個樣子,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在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Ⅳ 怎麼投訴海底小眾隊學英語最有效
你覺得他最有效,為什麼還要投訴????
Ⅳ 美軍艦機對東海南海底近爭查,就等美軍近入中國了嗎
美國此等危險行徑,是炫耀武力的表現。只會令中國加強在南海建設的步伐。美國必將碰得一鼻子灰。
Ⅵ 南大洋的海底結構是什麼
和世界各大洋一樣,南大洋的海底地形也是千變萬化、十分復雜的。大體上來說,南大洋的海底地形可以分成下列幾類:陸緣和海底高原、深海平原和深海盆地以及邊緣深溝和洋中脊。
陸緣區本身可分為3個特徵完全不同的區域: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起。
在南大洋,其陸架區的坡度變化非常小,它與海岩相接,水深一般為100~150米。但是南極大陸架的水深要比這大得多,達400~600米。大陸架向海一側的邊界是大陸坡。大陸坡是高差極大的陡坡,偶爾會被陡峭的水下深溝所切割。大陸坡一直延伸到大約3000米水深處,與較為平緩的大陸隆起相接。
大陸隆起覆蓋的大陸碎屑沉積物,厚度常常超過1000米,而大陸隆起斜坡下端與非常平坦的深海平原的結合部,沉積物卻是厚度僅有50多米的薄層沉積物,大多數的深海盆地的深度都處於4000~6000米,那裡有許多大洋隆起和深海丘陵,它們的起伏程度取決於覆蓋在上面的沉積物的狀態,除深海丘陵外,深海盆地沉積物的厚度一般都大於200米。在邊緣區,起伏很大的洋底可能出現狹窄的陸緣海溝。
在南大洋的陸緣海溝里,南桑威奇群島東側的南桑威奇海溝是最具有典型性的了,其最大深度可達9000米。從大洋盆地聳起的海底高原,水深均小於2000米,形成相當平坦的海底區域,有些海底高原的水深還不到200米,並常常覆蓋著較厚的海洋沉積物。
洋中脊的所在地是大洋盆地的中心所在,洋中脊從很深的海底一直升到水深小於4000米的地方,另外,洋中脊頂部,有寬為10~20千米、深達500米的曲折斷谷。
對人類來說,南極的大陸架和海底高原非常的重要,因為那裡水不太深,常覆蓋著很厚的沉積物,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烴類化合物——石油和天然氣則可能埋藏其中。南極洲周圍的大陸架,只有羅斯海和威德爾海處較寬,其次是艾默里冰架外的陸架區,其餘地方的陸架區都相當窄,僅有十幾千米寬。正如前面所說,南極大陸架的深度一般在400~600米,比其他地區的大陸架深得多。另外,人們認為,現在由海水覆蓋著的、極深的南極深水大陸架,並不能簡單地看成是由於冰蓋重壓而造成南極大陸下沉的結果。南極大陸架之所以達到如此深度,很可能是由於最後一次冰期最盛時期的南極冰蓋的規模相當大,外流冰的刻蝕加大了陸架的深度。
在南大洋中的海底高原或海脊中,規模最大的是坎貝爾高原,也有稱其為紐西蘭高原的。它是由紐西蘭以東延伸到坎貝爾島以南。馬闊裏海脊是這一高原的一條支脈,向南一直延伸到馬闊里島以南,以兩個小海溝為界。福克蘭高原是從南美洲的東邊到福克蘭群島的一個范圍很廣的海脊區,與從南喬治亞附近到南極半島陸架的一些規模較小的高原相接。凱爾蓋朗—高斯伯格高原是另一個重要的海脊系,它從凱爾蓋朗島、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等火山島,一直延伸到東南極洲的威廉二世地上最近才停止火山活動的高斯伯格山。在馬達加斯加正南方的克羅澤群島周圍有一個規模較小,但很重要的海底高原。
南極大陸是一塊非常特殊的大陸,潛伏在南極輻合帶之下的洋中脊體系緊緊地將它包圍著。印度洋洋中脊的南延部分直達澳大利亞以南,並成為太平洋至南極海脊或東太平洋海脊的南延部分。這一海脊的分支沿智利海脊伸向南美洲海岸,在那裡,它與安第斯山系的巨大褶皺帶的關系就變得模糊不清了。這一海脊在南美洲南端以南海域又重新出現,稱為沙克爾頓破裂帶,再向南桑威奇群島以西延伸,由此成為大西洋洋中脊南端的西南分支。從克羅澤高原以北通過的大西洋洋中脊的一個東南向分支,最終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連結在一起。
由此可見,南大洋的海底地貌單元比較齊全,但是,其大部分是相鄰海洋中的延伸體,很少有自己的獨立體系。另外,南大洋的復雜組合,也造成了海水及其中海流系統的復雜性。這里的中層水,其范圍在海深500~1200米,具有低溫、低鹽度以至較低密度的特徵,測定的數值:海水溫度為4.8℃、平均鹽度值為33.8‰、海水密度只有1.0272。由於輻合帶的極熱沉現象所產生的恆溫器作用,使這里的海水遠處於低溫狀態,海洋表層的南極洲西風飄流環流,在從西向東環繞南極洲流動中,其寬度和流向也變化不定,沒有規則。
Ⅶ 南麋島海域海底最有價值的是什麼其形成原因是什麼
南麂島在大山西麓有個大岩洞,兩條青-白岩脈各從洞中潛出,逶迤如大蛇伸向海灘,於是人們聯想到《白蛇傳》中兩條美麗而善良的仙蛇,美此景點為「白蛇與小青」。三盤尾是島上景點較為集中的區域,綠草如茵,頑石鍾靈,碧海長天,組成麂島的部分景區。
這個島上的貝類大約有412種,藻類有174種,其中19種藻類為國內首次發現,22種藻類被列為稀有種。
Ⅷ 南大洋的海底結構是怎樣的
和世界各大洋一樣,南大洋的海底地形也是千變萬化、十分復雜的。大體上來說,南大洋的海底地形可以分成下列幾類:陸緣和海底高原、深海平原和深海盆地以及邊緣深溝和洋中脊。
陸緣區本身可分為3個特徵完全不同的區域: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起。
在南大洋,其陸架區的坡度變化非常小,它與海岩相接,水深一般為100~150米。但是南極大陸架的水深要比這大得多,達400~600米。大陸架向海一側的邊界是大陸坡。大陸坡是高差極大的陡坡,偶爾會被陡峭的水下深溝所切割。大陸坡一直延伸到大約3000米水深處,與較為平緩的大陸隆起相接。
大陸隆起覆蓋的大陸碎屑沉積物,厚度常常超過1000米,而大陸隆起斜坡下端與非常平坦的深海平原的結合部,沉積物卻是厚度僅有50多米的薄層沉積物,大多數的深海盆地的深度都處於4000~6000米,那裡有許多大洋隆起和深海丘陵,它們的起伏程度取決於覆蓋在上面的沉積物的狀態,除深海丘陵外,深海盆地沉積物的厚度一般都大於200米。在邊緣區,起伏很大的洋底可能出現狹窄的陸緣海溝。
在南大洋的陸緣海溝里,南桑威奇群島東側的南桑威奇海溝是最具有典型性的了,其最大深度可達9000米。從大洋盆地聳起的海底高原,水深均小於2000米,形成相當平坦的海底區域,有些海底高原的水深還不到200米,並常常覆蓋著較厚的海洋沉積物。
洋中脊的所在地是大洋盆地的中心所在,洋中脊從很深的海底一直升到水深小於4000米的地方,另外,洋中脊頂部,有寬為10~20千米、深達500米的曲折斷谷。
對人類來說,南極的大陸架和海底高原非常的重要,因為那裡水不太深,常覆蓋著很厚的沉積物,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烴類化合物——石油和天然氣則可能埋藏其中。南極洲周圍的大陸架,只有羅斯海和威德爾海處較寬,其次是艾默里冰架外的陸架區,其餘地方的陸架區都相當窄,僅有十幾千米寬。正如前面所說,南極大陸架的深度一般在400~600米,比其他地區的大陸架深得多。另外,人們認為,現在由海水覆蓋著的、極深的南極深水大陸架,並不能簡單地看成是由於冰蓋重壓而造成南極大陸下沉的結果。南極大陸架之所以達到如此深度,很可能是由於最後一次冰期最盛時期的南極冰蓋的規模相當大,外流冰的刻蝕加大了陸架的深度。
在南大洋中的海底高原或海脊中,規模最大的是坎貝爾高原,也有稱其為紐西蘭高原的。它是由紐西蘭以東延伸到坎貝爾島以南。馬闊裏海脊是這一高原的一條支脈,向南一直延伸到馬闊里島以南,以兩個小海溝為界。福克蘭高原是從南美洲的東邊到福克蘭群島的一個范圍很廣的海脊區,與從南喬治亞附近到南極半島陸架的一些規模較小的高原相接。凱爾蓋朗—高斯伯格高原是另一個重要的海脊系,它從凱爾蓋朗島、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等火山島,一直延伸到東南極洲的威廉二世地上最近才停止火山活動的高斯伯格山。在馬達加斯加正南方的克羅澤群島周圍有一個規模較小,但很重要的海底高原。
南極大陸是一塊非常特殊的大陸,潛伏在南極輻合帶之下的洋中脊體系緊緊地將它包圍著。印度洋洋中脊的南延部分直達澳大利亞以南,並成為太平洋至南極海脊或東太平洋海脊的南延部分。這一海脊的分支沿智利海脊伸向南美洲海岸,在那裡,它與安第斯山系的巨大褶皺帶的關系就變得模糊不清了。這一海脊在南美洲南端以南海域又重新出現,稱為沙克爾頓破裂帶,再向南桑威奇群島以西延伸,由此成為大西洋洋中脊南端的西南分支。從克羅澤高原以北通過的大西洋洋中脊的一個東南向分支,最終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連結在一起。
由此可見,南大洋的海底地貌單元比較齊全,但是,其大部分是相鄰海洋中的延伸體,很少有自己的獨立體系。另外,南大洋的復雜組合,也造成了海水及其中海流系統的復雜性。這里的中層水,其范圍在海深500~1200米,具有低溫、低鹽度以至較低密度的特徵,測定的數值:海水溫度為48℃、平均鹽度值為338‰、海水密度只有10272。由於輻合帶的極熱沉現象所產生的恆溫器作用,使這里的海水遠處於低溫狀態,海洋表層的南極洲西風飄流環流,在從西向東環繞南極洲流動中,其寬度和流向也變化不定,沒有規則。
Ⅸ 南方探索有限公司是紐西蘭的遊船公司,怎麼還有大巴車呢那個海底觀測館也是他們的嗎
這家公司全名叫紐西蘭南方探索公司,是紐西蘭的遊船公司沒錯,大巴車是米爾福德峽灣一日游的項目中包含的,從皇後鎮或蒂阿瑙乘大巴車到峽灣,在峽灣碼頭換乘遊船巡遊,整體是大巴+船的模式。海底觀測館在米爾福德峽灣里,目前是南方探索獨家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