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LOGO標志版權問題
【1】一般地說,根據您的陳述,您設計的這個標志,侵權的可能性很小,不必擔心; 【專2】如果您要把這個標志屬用在網站上作為自己網站logo使用,如果您是進行網站的,就應該把這個標志在第42類上注冊為商標,予以保護。 有何不明,隨時聯系。
② logo設計版權問題
按照我國著作權法精神,作品自創作完成自動受到版權保護。但是設計類作品(美內術作容品)在受到侵權時,大多面臨舉證難的問題,因此建設你對你的設計作品進行版權登記,那樣可以得到較好的保護。他人在你作品添些東西,如果沒有經過你允許,或者明顯相似的話,那就侵犯了你的作品版權,可以主張你權利。作品版權登記可以到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或各省級版權局(一般與新聞出版局在一起)。
③ 請問logo製作是否侵權
嚴格意義上是沒問題的,就是出不了好作品,畢竟每個LOGO都是成品了。組合在一起不能很好的完型。
④ 商標侵權是如何界定的
如何認定是否構成商標侵權
一、要以包括相關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為標准判斷。
商標的基本功能就在於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服務時便於識別這些商品和服務,以及他們的來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也一般發生在市場中,受影響的主要是相關的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所以事後法官審判案件在認定甄別商標相同、近似時,判斷注意力也要回歸到此種情景,也要以相關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的注意力為標准。這種注意力不是該領域相關專家所具有的注意力,專家的注意力過於專業可能出現判斷標准過嚴的情況。但也不是一個與一般消費者有別的粗心大意的消費者的注意力,以他們的注意力判斷又可能施之過寬,可能出現漏掉已經構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情形。要以前邊所提兩者中間選擇大多數相關公眾通常的、普通的、一般的注意力為標准。這就涉及到行為主體的一種行為能力的判斷,審判實踐中也稱為認定商標相同或近似的主觀標准。法官在分析判斷和採納有關證據作為定案依據和產生心證過程中,都要堅持以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的標准。
二、准確地掌握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整體、要部和隔離的比對方法。按照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的感知規律,審判和行政執法實踐中常常運用商標整體、要部比對和將商標隔離開比對的方法,來判斷商標的相同,特別是商標的類似。
(一)整體比對,又稱為商標整體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觀察,而不是僅僅將商標的各個構成要素抽出來分別進行比對。這是因為商標作為商品或者服務的識別標志,是由整個商標構成的,在消費者的記憶中留下的是該商標的整體印象,而不是構成該商標的某些單個要素。因此,當兩個商標在各自具體的構成要素上存在區別,但只要將它們集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因此而產生的整體視覺,仍有可能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就應當認定為近似商標。反之,如果兩個商標的部分組成要素可能相同,但是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並不會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即整體視覺不同,就不能認定為近似商標。
(二)要部比對,又稱為商標主要部分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中發揮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抽出來進行重點比較和對照,是對整體比對的補充。此種比對方法也是根據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與商品的具體感受和記憶而採用的一種方法。一般地說,消費者對商標的感受和留下最深的記憶,是商標的主要部分或者稱要部,即商標中起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當兩個商標的主要部分相同或者近似,就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認,就可以判斷為商標近似。
(三)隔離比對,又稱為對商標的隔離觀察比較,是指將注冊商標與被控侵權的商標放置於不同的地點在不同的時間進行觀察比對,不是把要比對的兩個商標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觀察。這是一種基本的商標比對方法,無論在進行整體比對還是要部比對時,都應當採用隔離比對的方式。一般地說,消費者尋找自己所要的商品,總是憑著以往頭腦中對某種商品或者服務的廣告宣傳所遺留的商標印象,在市場中尋找所感知的某種品牌的商品或者服務。在市場中,不同商標的商品一般也不是同時擺放在同一個櫃台中。在消費者的思維中,多數情況下不是兩種要比對的商標同時存在,而是存在以前見到過在頭腦中記憶的商標,與當前見到的商標的比較。
在事後的侵權判定中,利用消費者的此種思維模式採用隔離觀察比對的方法,更能夠真實地反映出被控商標所造成混淆的可能性和程度。將兩個商標放在一起進行比對,不同於消費者在市場中實際購買交易的情況,有可能使法官更關注兩個商標的不同點,不能准確地判斷消費者實際交易中可能產生的混淆。
⑤ 設計師設計的LOGO侵權了,責任算誰的
設計師要承擔主要責任,你們公司承擔次要責任,商標一定需要檢查重復,不檢查很可能就會有侵權
⑥ 商標侵權行為認定的標準是什麼
按照商標法理,是否會造成混淆(包括可能的混淆)是認定商標侵權的主要依據。只要有可能導致消費者混淆,就可以認定使用行為構成侵權,而沒有或不存在混淆可能性的,就沒有構成商標侵權。混淆的實質是,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來源及相關信息發生錯誤認識。然而,混淆本身又是一個難題,它需要藉助多種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商品和商標的相似性。「商品類似」、「商標近似」是商標法的一個重要命題,其重要作用首先體現在商標確權過程中,商標申請、異議、評審無不圍繞著這兩大要素展開。商標注冊採取分類申請的原則,設立這一原則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在後商標與在先商標在標識和對象上過於接近而導致混淆,更為深遠的目的是在分工日漸細化的市場背景下優化商標資源的配置。我們看到,在分類注冊申請原則的制度下,存在著大量近似甚至相同的商標,但這種情況的存在並未導致消費者的混淆,也未引起競爭秩序的混亂,原因就在於這些商標標示的商品或服務是不同類別的。也就是說,商標近似是以商品類似為前提的,因此,在判斷商標近似時,應首先考慮商標所標示的商品是否有相似性。在商標注冊階段,一般而言申請注冊的標志未經過市場的實際使用,因此是否足以防止混淆便通過商品和商標的相似性進行推定,標志本身的構成、標志與對象之間的關系、標志與在先商標的關系,當然地成為審查的重點,某一標志只要不含有法律禁止的內容,就直接推定其具備顯著特徵,可以獲得注冊。
在商標權的行使過程中,法律的職能是保護注冊商標專有權,制止混淆。判斷是否存在混淆的可能性應當考慮多種因素,包括相關標志以及商標之間的近似程度、標志的注冊情況、標志在市場上的實際使用情況、消費者對商標和商品的認知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商品類似和商標近似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從人類的認知規律來看,音、形、義近似的符號在相同語境之下容易產生混淆,正因為如此,一些國家商標法乾脆將認定混淆的標準直接規定為「商品類似並商標近似」。我國商標法第52條即採用了這種模式。這種模式加強了「相似性」在判斷混淆中的作用,其優點是法院可以直接通過判斷商標近似與否和商品類似與否來認定侵權,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缺點則在於直接以商品是否類似、商標是否近似作為判定侵權的標准不合法理,可能導致誤判。
⑦ 關於LOGO侵權的法律問題
如果你這個logo被注冊了就會涉及到侵權的問題,你這個件是國專內海關被查了還是國外海關被查屬了?一般出口不存在這些問題,走香港出就可以,主要是國外海關會查,一般解決方法是提供授權書或者交關稅或者找代理清關公司清關;沒有授權的被認為是仿牌走專門的仿牌渠道出口就可以,國際快遞這塊發DHL,EMS都可以,美國可以包清關到門的
⑧ LOGO設計侵權的問題,謝謝有相關知識的人了。
LOGO通常不會很復雜,你卻使用了一個字!可見你這個LOGO大概80%都是那個字了。內
不過沒容關系。你放心地用就是了。即使侵權,也無可厚非。沒准一侵成名,再侵就成仙了。反正這年頭官司無處不在,就當趕會時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