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柳江縣林業局林地糾紛
如果你有一個森林的右手邊,第一個可以書面向林業林地權屬爭議處理局提出申請,要求FDA通過爭端解決程序做出決定。其次,如果調不長林業廳,其他的可以直接去法院,請求法院依法其他林權證。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於引起領導或工作人員的工作SFA的錯誤,因此,林業部門來解決這個問題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是大多數法院的做法已經刪除了兩個證書,沒有直接歸屬判處森林,讓你重新申請認證到林業局,作為發送給誰,它仍然是林業的事情。但也有一些法院直接判都比較小。 說白了所謂的發揮。
⑵ 林地糾紛如何判斷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還是單位與單位直之間的
林地糾紛,如何判斷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糾紛,或者是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糾紛,或者是單位與單位之間的糾紛。這就看開始林地的所屬性。一開始是集體所有,後來由於包產到戶,分給私人。如果是包產到戶的兩家或者多家之間有糾紛,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如果是一戶人家包產的,與集體之間有合同糾紛,或者有利益糾紛,這就是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糾紛。如果是一個林業單位與另一個林業單位發生糾紛,那麼這就是單位與單位之間的糾紛。
⑶ 山林糾紛,林業局處理多次沒結果,怎麼辦
可以到法院起訴。
《森林法》
第十七條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版爭議,由縣級以權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
《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⑷ 關於林地糾紛,林業局有什麼處理的權利
林業局是行政復管理機制關,對於林地糾紛,有行政管理的權利。
行政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也可以泛指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統是一類組織系統。它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系統。
行政管理最廣義的定義是指一切社會組織、團體對有關事務的治理、管理和執行的社會活動。同時也指國家政治目標的執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狹義的定義指國家行政機關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又稱為公共行政。
⑸ 山林權屬爭議,林業局處理多年沒有結果,怎麼辦
1、因為您們屬於林業許可權而產生糾紛,是必須要政府部門先行處理為前置條件。根據《森回林法》第十七條第一答款(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處理。)規定林權爭議由人民政府依法處理。《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林木、林地權屬爭議,是指因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歸屬而產生的爭議。處理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爭議(以下簡稱林權爭議),必須遵守本辦法】和第四條【林權爭議由各級人民政府依法作出處理決定。林業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人民政府設立的林權爭議處理機構(以下統稱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按照管理許可權分別負責辦理林權爭議處理的具體工作】對人民政府依法處理的林權糾紛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即僅有涉及林權歸屬的爭議屬人民政府處理前置。
2、政府處理作出行政裁決不服的,您才可以向人民f法院提起訴訟解決。
⑹ 林地糾紛怎麼處理
有糾紛你可以先把當地的派出所。沒,我讓他們來處理。
⑺ 如何有效處理林權林地糾紛,在處理是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依據有那些。
你好來,首先要搞清楚權屬糾紛自雙方當事人,有以下幾種情況由相關政府進行確權:1、如果是同一集體內部個人與個人或個人與本集體的權屬糾紛,當事人應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由當地鄉鎮政府負責調解,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鄉鎮政府作出確權決定;2、如果是同一鄉鎮內集體與集體發生的權屬糾紛,當事人(需是法定代表人)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當地鄉鎮政府組織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當地鄉鎮政府提出調處意見呈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3、同一縣(區)內跨鄉鎮發生的集體與集體的權屬糾紛案件,由當事人直接向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然後由縣級有關主管部門進行調處,縣級有關主管職能部門在規定時間內提出處理意見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4、其他的跨縣、跨市、跨省的案件,向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申請,由有處理許可權的人民政府進行確權。
處理林地林木權屬糾紛的有關法律依據:《土地法》第十六條、《森林法》第十七條、《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林業部令第10號)以各省市自治區出台的有關處理權屬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
⑻ 如何調處林木林地權屬糾紛
《森林法》第十七條規定,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內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容政府依法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
調處林木林地權屬糾紛要堅持「分級負責、就地解決」和「協商為主、裁決為輔」的原則。
⑼ 退剛還林地復墾案例分析
關於松滋市陳店鎮林權改革的調查與思考2011-06-15 19:33荊州市委政研室
陳店鎮位於松滋北部,屬典型丘陵鄉鎮。全鎮版土面積19115畝,其中耕地面積56500畝,林地面積62880畝,活立木蓄積8.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2.9%。現轄11個行政村121個村民小組,農戶數8787戶,農業人口30462人。2007年陳店鎮被確定為荊州、松滋兩級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自4月上旬開始,至6月底完成,歷時2個多月。全鎮所有農戶和農業人口全部參加林改,確權發證宗地數7338宗,總面積57941.59畝,其中:農戶家庭承包經營山7171宗,面積35883.73畝,簽訂承包合同6597份;集體統一經營山62宗,面積7078.36畝;林地流轉105宗,面積14979.5畝(租賃經營67宗,面積12636.5畝;承包經營11宗,面積1303畝;承包管護20宗,面積180畝;買斷經營2宗,面積180畝;合作經營5宗,面積680畝)。
一、主要做法
1、組建專班,制定計劃。陳店鎮成立了鎮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松滋市林業局成立了林改試點指導組,並嚴格明確了鎮林改領導小組、林業局指導組、鎮林業站、鎮直機關幹部及村支部、村委員的工作職責。村級還組建了由村組幹部、村民代表組成的林改工作專班,並結合各村實際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工作流程。
2、廣泛宣傳,深入發動。為了讓廣大群眾理解林改、支持林改、參與林改,工作專班始終把政策宣傳、發動群眾放在首位,採取發公開信、逐層開會、印發資料、刷寫標語、拉橫幅、辦專欄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發動。同時,工作專班還與租賃、承包集體山林的外地客商、個體老闆取得聯系,向他們傳達林改精神,宣傳林改政策,真正做到使林改的目的意義、政策原則、對象范圍、方法步驟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營造濃厚的林改氛圍。
3、全面調查,摸清底細。堅持以村為單位,由各村林改專班深入組戶、山頭全面調查摸底。一是摸清全村版土面積和耕地、林地面積,原山林分配情況;二是開展入戶調查,摸清各組各戶人口、家庭勞力、住房、山林、二輪延包承包林地的地塊、界線、面積,看過去是否發證,地、證是否相符;四是逐塊調查過去村集體已流轉的山林,查看流轉合同與地塊是否相符,是否已辦證,並了解群眾對過去簽訂的合同是否有意見;五是專班人員在調查中逐戶逐塊分類型認真填寫調查摸底表,搞好林改基礎資料的搜集與檔案整理,為林權制度改革提供全面、准確的信息。
4、尊重群眾,民主決策。陳店鎮在林改試點過程中,本著尊重群眾、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把政策交給群眾,把方法交給群眾,把權力交給群眾,由村民自己作主。一是各村組建了由村組幹部和群眾代表參加的林改專班,參與調查摸底、方案制定、確權簽約,收集群眾意見,召開村組會議,傳達林改精神,發揮了較好的自治作用。全鎮各村先後召開老黨員座談會23次,召開群眾代表會25次,參加會議的群眾達1100多人。二是制定林改實施方案充分尊重群眾意見。各村林改專班先以組為單位匯集情況,初步擬定方案,然後提交群眾代表會制定方案草案,草案形成後以組為單位召開戶主會進一步討論、修改、匌善方案,並將修改完善的方案在各組公示7天,再次徵求群眾意見。先後召開組長會33次,開戶主會22次,徵求意見農戶6579人次。三是林改實施方案堅持2/3以上群眾表決通過。各村對制定的林改實施方案,以組為單位召開戶主大會進行表決,經2/3以上的戶主簽字同意後報鎮政府審批。全鎮分組召開實施方案表決會121次,全部農戶都參加了表決。
5、尊重歷史,保持穩定。陳店鎮在林改試點過程中未出現一起信訪和訴訟案件,未發生破壞山林事件,可以說是風平浪靜、平穩推進。一是過去林業「三定」(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和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和自留山、責任山的「兩山並一山」劃定的農戶經營山,以及二輪延包時調整了的經營山,這次林改只要群眾滿意,維護歷史不變,不重新分山。二是2002年以來已頒發《林權證》的,只要程序規范、資料齊全、證件無錯漏,一律維持不變,不重新發證。三是過去已經流轉的集體山林,群眾無意見的,維持原流轉合同不變;群眾有意見的,雙方通過協商、調解處理,不引發新的矛盾。四是歷史形成的矛盾、糾紛,本著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原則,矛盾調解做到戶不出組、組不出村、村不出鎮,將問題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二、有關具體問題的處理
陳店鎮在林權改革試點過程中,本著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尊重群眾意願的原則,具體問題具體處理,積極有效地化解了一系列問題和矛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關於農戶自留山和責任山的問題。陳店鎮集體山林確權到戶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林業「三定」開始,以後又經歷了「兩山並一山」和土地二輪延包,農戶既沒有自留山證,也沒有山林承包合同,難以區分自留山和責任山。基於上述情況,在充分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這次林改將這部分山林統一確認為農戶家庭經營山。
2、關於已發《林權證》登記面積與實際不符的問題。2002年以來,陳店鎮農戶經營山已先後發放林權證3560本,但當時發證面積是以林業「三定」時當地的「習慣畝」為依據的,發證面積均小於實際面積,群眾既不同意重新測量,也不願重新發證。本次林改對這部分農戶不再重新發證,發證面積仍按原「習慣畝」不變。
3、關於一部分經濟林改變為農耕地的問題。陳店鎮上個世紀80年代初種植了一部分油茶和茶葉,1999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時,林業部門將其區劃為經濟林,後果由於效益差,調整種植結構,又改種農作物。現共有4938.4畝變成了農耕地,歷年農戶都承擔了村級義務,村級和農戶都認為這部分不應納入林改范圍。基於多年既成的事實,這次林改暫不將這部分納入林改范圍。
4、關於農戶家庭經營山沒有簽訂承包合同的問題。陳店鎮分山到戶以來,農戶家庭經營山沒有簽訂書面合同,大多是土地延包時實行「山隨田走」,在登記造冊上進行登記。為了規范完善,這次林改全部予以補簽合同,經營年限與土地延包年限一致,統一確定為30年。
5、關於一部分已流轉林地手續不夠規范的問題。在村級化債期間,一部分村將集體林地對社會進行了流轉,但有的收了租賃費未簽訂書面合同,有的合同不夠嚴謹和完善,有的辦證有疏漏。對這部分林地,陳店鎮在林改中該補簽合同的補簽合同,該規范完善合同的予以規范完善,合同規范完善後按合同約定確權發證。
6、關於集體經營的遠山、插花山處置難的問題。村組集體統一經營的邊山、遠山,由於長期疏於管理,山上成材樹不多,多為雜灌林,效益十分低下,均山給村民,由於難管理、難造林,群眾都不願意接受,均利給群眾,又無利可均,對外流轉又暫無合適對象,經營權處置相當難。陳店在林改中,通過徵求大多數群眾意見,暫將這部分山林確權給村組集體,今後再以適當的形式實施公開流轉。
三、林改的積極意義初步顯現
林權改革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從陳店鎮的試點情況來看,應該說是得到了初步體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林權制度改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實踐,有利於實現丘陵山區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保護兩者的有效統籌。經濟發展最薄弱的環節在農村,農村發展最薄弱的環節在山區。內陸地區「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園」,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一分田」的機制問題,從而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然而只有「一分田」的發展,忽視「七分山」的改革,是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林權制度改革,促進了生產資料從耕地向山地的擴展,從平原湖區向山區丘陵的轉變,為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找到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隨著生產要素引向山區、引向丘陵、引向林區,國家與個人、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生態之間的利益將會得到有效的調整和統籌。同時,林改後,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也將得到更為有效的保護。林權改革在強調保障權利的同時,也明確了責任,有利於破除「山是集體的,樹是幹部的」的冷漠思想。以前有不少地方是「山上著火、幹部滅火、群眾觀火、幹部惱火」,「松毛蟲滿樹有,就是滅蟲不動手」。林改後,農民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大為增強,有利於山林防火防蟲等防護工作的落實,農民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和積極性有了顯著提高,盜伐、濫伐林木現象將得到有效遏制。
2、林權制度改革充分體現了物權法的精神,是農村經營制度的重大突破,有利於促進林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林權制度改革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中國農村改革的繼續與發展,是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通過明晰產權,把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實現責、權、利的統一,使「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利、利有其責」,這次林權改革在一定意義上亦可以說是為全面的土地流轉在進行有益的探索。通過確權發證,為林權所有者的正當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生產要素得以優化配置,林業產權的規范交易和流轉管理,使林農可以依法將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進行自願、有償的流轉,也可以用林權證抵押進行貸款。實踐表明, 林改明確了林業經營主體,實現了「林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最直接的成效是社會投資造林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廣大村民以及社會力量參與林業發展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各地造林營林投入逐步由過去的集體為主、國家補助,向農戶、個體、聯合體、外資、集體等多種經濟成份一起上的多元化投資主體格局轉變,有不少地方出現了「爭山爭苗」的喜人局面。
3、林權制度改革能有效地促進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實力的增強,有利於為新農村建設夯實物質基礎、增添活力。林權制度改革,一是促進了農民增收。林改有力地打破了「守著金山要飯吃」的封閉思想,林業經營效益與林農收入直接掛鉤,促使林農「把山當田種,把樹當菜種」,重視加大投入,加強科學管理,以提高單位林地的產出效益,其收入明顯增加。二是促進了公益事業的發展。村集體通過對集體林地的依法流轉,適當取得林地使用費,獲得了一定資本。同時,林改後村集體還減少了管護林木的費用和造林的開支,這樣一增一減,均在一定程度有效增加了村集體的經濟實力。陳店鎮的石橋、李橋、夾馬槽、桃嶺、茶鋪子等村,就是在林改中增強了村級財力,從而加強村級公益事業和社會事業發展,進一步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促進了和諧新農村建設。在以前的林地租賃承包過程中因無固定的模式和規范程序,曾有過不少糾紛和矛盾。這次林改後,新的林業機制建立,減少了矛盾糾紛,特別是解決歷史遺留的自留山證山不符、「誰造誰有」林木產權未明晰、林木轉讓不規范等系列問題,將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林地林木權屬爭議和盜砍濫伐林木案件的發生,促進農村的穩定和諧。
四、關於鞏固林改成果的思考
林地是農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丘陵、山區鄉鎮增加農民收入的優勢在山、潛力在林。陳店鎮的林權制度改革試點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林改只是解決了林權不清這一林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制約林業發展的因素還很多,林改成果的鞏固和加強還任重而道遠。各級各部門必須切實轉變工作職能、改進工作方法,積極探索創新,扎實抓好林改各項配套改革和措施的落實。
1、要切實加強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服務組織網路化、行業協會專業化、中介機構社會化,可以探索「市(縣)里建中心,鄉(鎮)建協會,村建分會」的格局,建立市(縣)鄉(鎮)村一體化、互動互聯、網路化的服務構架,為林農提供方便、高效、優質的服務。要進一步完善森林資源流轉機制,盡快構建林業評估、產權交易等方面上下一體的綜合信息平台,市縣鄉鎮層層聯網,促進森林資源依法有序流轉。要創新服務方式,堅持「以錢養事」,組建分工明確的各類林業專業服務隊,加強林業實用技術推廣和服務,提高科技興林水平。促進銀林之間的合作,探索實施林權融資,大力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和林業投融資服務。
2、要著力推進林業的特色和規模化。通過建立林權經營管理新機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模式,堅持龍頭企業和大戶帶動,促進林業特色化、特色林業規模化,從而推進林業產業化,「帶動一方、致富一片」,以林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一方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如果說本次林改試點是一項階段性工作的話,這個目標的實現則是長期而艱巨的。應該說陳店鎮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值得學習和借鑒。陳店鎮在大戶帶動方面,一是起步早。陳店對林改工作的摸索可以追索到10年前。上年世紀90年代末,該鎮針對自留山、責任山、集體林地和宜林「四荒」(荒山、荒灘、荒溝、荒丘),通過租賃、承包、轉讓、買斷、股份制合作等多種方式,發展農庄經濟,推進集約經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1998年,村民劉仲平租賃1000畝荒山,建千畝農庄,在當地引起極大反響。二是效果好。目前陳店苗木基地較大戶有438戶。李橋村村民劉為兵的竹木基地達1500畝。要大戶的帶動下,該鎮的經濟林開發,柑桔、苗木等特色產業發展迅速,柑桔達1.5萬畝,苗木基地近2000畝。「昔日空嘆山林好,而今種樹如種銀」,老百姓的收入也有了一定增加。
3、要進一步建立高效的林業管理體系。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減人、減事、減支」的要求,不斷深化林業管理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林業部門的工作職責要由過去的審批型、計劃型轉變為指導型、服務型,真正建立起以管理、執法、服務三大職能為主的新型林業管理體制,著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要堅持依法治林,加大《森林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進一步完善林業管理規章,健全執法管護隊伍,依法嚴厲打擊各種損林毀林的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好林農的合法權益。要充分發揮司法機關、林業部門等的監督功能,防止投機商炒作林權。
4、要不斷地提高林農組織化程度。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在明晰林權、明確利益分配的基礎上,堅持以資金、技術和信息等為紐帶,積極引導林農建立新型林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林農組織化程度。
⑽ 林地糾紛報縣林業局多年不解決怎麼辦
縣里不做主,為啥不上報到市裡。不想露面可以打市長公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