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仲裁合同糾紛一般需要多長日期,仲裁一個案件有沒有
一、仲裁:
1、一般四十五日內裁決,最長不得超過六十日;
2、法律依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條【仲裁審理時限及先行裁決】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應當自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四十五日內結束。案情復雜需要延期的,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批准,可以延期並書面通知當事人,但是延長期限不得超過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決的,當事人可以就該勞動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時,其中一部分事實已經清楚,可以就該部分先行裁決。
二、一審訴訟:
1、 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2、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3、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九條和第一百六十一條
三、二審訴訟:
1、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2、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3、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2012修正)第一百七十六條
㈡ 商業仲裁是怎麼一回事
商業仲裁就是商事仲裁,就是經濟糾紛的一種處理方式,更多的是經濟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的選擇。就是狹義的仲裁。
仲裁,又稱公斷,是指由雙方當事人協議將爭議提交第三者,由該第三者對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評判並作出裁決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
適用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商事仲裁因為在解決糾紛中具有快捷性、實用性、專業性和高效性,已成為國際通行的經濟糾紛解決方式。
仲裁與訴訟相比較,有六大個性:
1、自願性。當事人的自願性是仲裁最突出的特點。仲裁以雙方當事人的自願為前提,即當事人之間的爭議是否提交仲裁、交與誰仲裁、仲裁庭如何組成、由誰組成以及仲裁的審理方式、開庭形式等,都是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的。因此,仲裁是最能充分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爭議解決方式。
2、專業性。民商事爭議往往涉及特殊的知識領域,會遇到許多復雜的法律、經濟貿易和有關的技術性問題,故專家裁判更能體現專業權威性。由具有一定專業水平和能力的專家擔任仲裁員對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行裁決,是仲裁公正性的重要保障。根據我國仲裁法的規定,仲裁機構都備有分專業的、由專家組成的仲裁員名冊供當事人進行選擇。
3、靈活性。由於仲裁充分體現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仲裁中的諸多具體程序都是由當事人協商確定與選擇的,因此,與訴訟相比,仲裁程序更加靈活,更具有彈性。
4、保密性。仲裁以不公開審理為原則。有關的仲裁法律和仲裁規則也同時規定了仲裁員及仲裁秘書人員的保密義務,當事人的商業秘密和貿易活動不會因仲裁活動而泄露。
5、快捷性。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仲裁裁決一經仲裁庭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這使得當事人之間的糾紛能夠迅速得以解決。
6、經濟性。時間上的快捷性使得仲裁所需費用相對減少;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無需多審級收費,使得仲裁花費的成本較低;仲裁的自願性、保密性對當事人之間今後的商業機會影響較小。而且,仲裁沒有地域管轄,也沒有級別管轄,可以就近就地及時快捷解決爭議,相對維權成本會大幅度下降。
7、獨立性。仲裁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仲裁機構之間也無隸屬關系。在仲裁過程中,仲裁庭獨立進行仲裁,不受任何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顯示出最大的獨立性。
8、仲裁裁決的終局效力具有廣泛執行性。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沒有上訴或再審程序,裁決自作出之日起即與法院終審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具有強制執行力。一方當事人拒絕自動履行裁決書時,對方當事人可以直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1958年6月10日,在聯合國主持下,《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即《紐約公約》規定:所有外國仲裁裁決均應得到締約國法院的相互承認與執行。根據該公約,中國的仲裁裁決能在144個締約國和地區的法院得到承認和執行。
但是因為現實的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等現象,一裁終局導致救濟手段很少,商事仲裁的公信力有待提升,費用也比一審訴訟費用高很多。所以實際上仲裁雖然在國際上比較盛行,在國內相比訴訟並不是那麼常用。
㈢ 哪些合同糾紛可申請仲裁,合同爭議仲裁的期限
(1)經濟合同糾紛。包括購銷、建設工程承包、加工承攬、貨物運輸、供用電、倉儲保管、財產租賃、借款、財產保險以及其他經濟合同糾紛。
(2)房地產合同糾紛。包括房地產轉讓、房地產抵押、房屋租賃合同糾紛。
(3)技術合同糾紛。包括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合同糾紛。
(4)金融、證券、期貨交易糾紛。
(5)知識產權合同糾紛。包括著作權與商標許可證使用合同糾紛、專利使用許可合同糾紛等。
(6)涉外經濟合同糾紛。包括涉外買賣、委託買賣、運輸、技術轉讓、租賃、保險和中外合資、合作合同糾紛,以及涉外經濟貿易中的其他合同糾紛。
(7)海事、海商合同糾紛。包括海上貨物運輸、海上旅客運輸、船舶租賃、海上拖船、海上保險合同等糾紛。
(8)民事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包括民間借貸、個人合夥等糾紛,財產侵權及其他非合同糾紛。
以上合同都可以申請仲裁。
當事人向仲裁委員會請求仲裁的法定期間即仲裁時效。根據《仲裁法》第74條之規定,法律對仲裁時效有規定的,適用該規定。法律對仲裁時效沒有規定的,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仲裁時效分為普通仲裁時效與特殊仲裁時效。普通仲裁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2年;但是,從財產權利被侵害時起超過20年的不予保護。特殊仲裁時效,是指普通仲裁時效以外的仲裁時效。
㈣ 房產合同糾紛仲裁時間要多久
《仲裁法》沒有規定仲裁時間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的是45天
㈤ 經濟糾紛或合同糾紛案件的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經濟來糾紛或合同糾紛案件的訴訟時效自是3年,從合同履行期限或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起計算,不同情況起算時間不同,約定期限自期滿開始算,沒有約定期限,需要依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對訴訟時效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一般的經濟糾紛和合同案件訴訟時效都是3年,三種事由可以中斷訴訟時效,重新起算:1、債權人主張,2、債務人同意履行,3、提起訴訟或者仲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該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該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表明,我國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從2017年10月1日起為3年。
訴訟期間中斷的法定事由:
(一)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履行請求;
(二)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
(三)權利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
(四)與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㈥ 哪些合同糾紛可申請仲裁,合同爭議仲裁的期限有多久
你好!
可以申請仲裁的合同糾紛有以下幾種:(1)經濟合同糾紛。包括購銷、建設工程承包、加工承攬、貨物運輸、供用電、倉儲保管、財產租賃、借款、財產保險以及其他經濟合同糾紛。(2)房地產合同糾紛。包括房地產轉讓、房地產抵押、房屋租賃合同糾紛。(3)技術合同糾紛。包括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合同糾紛。(4)金融、證券、期貨交易糾紛。(5)知識產權合同糾紛。包括著作權與商標許可證使用合同糾紛、專利使用許可合同糾紛等。(6)涉外經濟合同糾紛。包括涉外買賣、委託買賣、運輸、技術轉讓、租賃、保險和中外合資、合作合同糾紛,以及涉外經濟貿易中的其他合同糾紛。(7)海事、海商合同糾紛。包括海上貨物運輸、海上旅客運輸、船舶租賃、海上拖船、海上保險合同等糾紛。(8)民事合同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包括民間借貸、個人合夥等糾紛,財產侵權及其他非合同糾紛。
當事人向仲裁委員會請求仲裁的法定期間即仲裁時效。根據《仲裁法》第74條之規定,法律對仲裁時效有規定的,適用該規定。法律對仲裁時效沒有規定的,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仲裁時效分為普通仲裁時效與特殊仲裁時效。普通仲裁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2年;但是,從財產權利被侵害時起超過20年的不予保護。特殊仲裁時效,是指普通仲裁時效以外的仲裁時效。
若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