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蘋果商標案件被判侵權到底怎麼回事
很簡單,就是蘋果注冊的商標沒有把全類的給注冊了,導致其他商家提前注冊,就構成了侵權事件
② 蘋果公司侵犯中國消費者權益有哪幾個方面熟悉蘋果侵權案件或懂法律的人進
國外媒體報道,在被要求支付120萬美元(約合90萬歐元)的賠償金後,蘋果又被義大利反壟斷監管機構AGCM罰款26.4萬美元(約合20萬歐元),原因是在2012年3月28日至11月10日期間蘋果Applecare服務未能遵守該國相關法律。
AGCM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盡管蘋果事後修改了質保政策,但在3月到11月這段時間內,蘋果侵犯了義大利消費法律在「消費產品的法律質保和商業質保」方面規定的一些權利。
因此,AGCM認定蘋果在2012年3月28日至11月10日期間的行為違背了該國2011年12月21日通過的23155號決議,以及2012年1月11日修訂通過的23193號決議。
蘋果AppleCare服務為產品提供兩年質保,隨後將收費提供維護服務,但是根據義大利法律規定,在義大利,除了製造商提供的其它質保外,購買電子產品及其他耐用商品的客戶有權力獲得兩年時間的免費質保。
自那以後,蘋果對其網站、商店和服務條款做出了14處修改,這些修改於今年11月10日生效。蘋果還停止在商店裡銷售實體Applecare產品,而是只通過Apple.com網站出售。
這些修訂使得蘋果認為自己自己的保修和產品不會對義大利消費者構成混淆,但是蘋果仍然會因為此前沒有遵守AGCM的規定而面臨罰款。這筆20萬歐元的罰款涉及6項,蘋果在義大利的三大商業部門將分攤罰款,其中Apple
Sales International將繳納12萬歐元罰款,Apple Italisa Srl將繳納4萬歐元罰款,Apple Retail Italia
Srl將繳納餘下的4萬歐元。
蘋果售後違法被罰 「霸王條款」被炮轟
「維修可用翻新件」、「維修造成產品損壞不承擔責任」、「運輸損壞不能免費維修」……面對iPhone這一號稱「改變世界」的「智能磚塊」,眾多「果粉」們不愉快的維修經歷,讓眼下幾乎已成「街頭標配」的蘋果手機與中國用戶的關系一度降至「冰點」。
中消協炮轟「霸王條款」
在「果粉」眼裡,那隻被咬了一口的蘋果,其魅力令人難以抗拒。蘋果公司每次產品發布都有「爆棚」的效果,新產品上市總是很快就能賣斷貨,在北京三里屯蘋果專賣店外,即使是現場上演的拳腳相加事件,也不能阻止「果粉」熱盼新品的排隊長龍。
而如今,蘋果品牌價值在經歷短期的急劇飆升之後,開始以另外一種「灰色」形象多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蘋果今年第二季度財報稱,中國對iPhone4S和iPad2的需求強勁,其中大中華區iPhone銷量為去年同期的4倍,Mac銷量同比增長超過60%。不過,盡管中國已是蘋果全球第二大市場,「果粉」們享受卻是蘋果傲慢的維修服務。
早在今年6月份,中國消費者協會與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江蘇、山東等六省市聯合發布《蘋果維修合同不公平格式條款點評意見》,將蘋果售後維修推至風口浪尖。
《意見》中集中列舉了蘋果維修合同的五大問題,包括維修可用翻新件、舊件歸屬自己定;維修造成產品損壞僅賠維修款;運輸損壞不能免費維修;逾期未取機視為消費者放棄所有權;代替消費者做選擇,自行限定責任范圍等。
中消協認為,蘋果公司要求消費者同意其「可使用新的、使用過的或修理過的部件」維修產品的規定,混淆了部件和零配件的概念,使消費者無法確切知道維修中使用零配件的真實情況,掩蓋了其使用翻新零配件的可能。此外還涉嫌有意規避有關法律規定,混淆了三包期內和期外的法律責任,因為根據行動電話機商品、家用視聽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三包期內,修理者「應使用與產品技術要求和質量標准要求相符的新的零配件。」
③ ipad禁售+天價罰單:蘋果iPad商標侵權唯冠索賠16億美元!
說實話 我覺得這不是什麼好事 其他的先不說 請注意 如果蘋果公司應為這件事情而放棄在中國的工廠的話 給中國帶來的回事將近百萬人口的失業 別看這百萬人口對於中國來說不算多 可是這件事情所引起的鏈鎖反映是不可預計的 比如說其他國家對在中國投資的信心 以及怎麼來安排這些將近百萬人的工作 對於國家和政府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不過這些只是我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呵呵
④ 蘋果手機外觀專利真的侵權了嗎 誰贏了蘋果外觀專利侵權案
北京市知識產權局網站5月19日聲明,裁定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侵犯了深圳佰利的外觀專利,並沒有引發媒體注意。六月初蘋果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出行政復議,終於將蘋果再次推向了風頭浪尖。這起訴訟應當始於 2015年初,因為深圳伯利於2014年1月申請100C智能手機外觀設計專利,當年7月被授予該專利。蘋果於2015年3月向該局申請撤銷該專利,但該 局於2015年12月維持了這項專利。 提起深圳伯利知道的可能不多,提到深圳百分之百手機可能會有很多人知道,因為2013年11月互聯網手機風起雲涌之際這家公司曾經獲得網路的投資,不過這家公司現在已經處於破產邊緣。 說深圳伯利因為經營不利起訴蘋果並不成立,運營不善是過去一年的事,前段時間因為與上海與德的糾紛鬧得業界紛紛揚揚,而起訴蘋果公司始於2015年初。 有些人可能覺得深圳伯利在敲詐蘋果,其實對比2014年九月發布的iPhone 6與2014年初伯利申報的外觀專利,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作出蘋果侵權並不奇怪,畢竟伯利的專利申請要早於iPhone 6發布半年之久,而且期間也經歷了蘋果申請專利無效的審查,相信北京知識產權局有足夠的法律依據。 在經歷了專利無效和一審判決之後,蘋果想翻盤可謂難上加難,因為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做出如此大膽判罰之前肯定考慮到了可能的後果,不可能給蘋果翻盤的機會。 猜得不錯,最終的結果肯定是和解,因為蘋果不會容忍iPhone 6在北京禁售,更不會容忍在全國禁售,一旦蘋果行政復議無法成功,和解是唯一的渠道。 如果往更深層次考究,不能不讓人與這幾年中美貿易糾紛結合在一起,今年上半年美國以向伊朗等國家出售違禁產品為由對中興進行出口限制(目前已經暫時解 除),前不久又開始對華為進行審查,中國利用法律武器對蘋果進行潛在的合法制裁也並非沒有可能,真如此,蘋果即使想與深圳伯利和解估計也不會那麼容易。 一切還早,也不會短期內有結果,靜觀其變吧。
⑤ 蘋果手機用高通的什麼技術
蘋果手機使用了高通的『674專利技術。
蘋果公司被認定侵犯的 『674專利能夠改善處理器電路中的能耗管理,以降低移動設備功耗並延長其電池續航。高通指控蘋果公司設計的A10、A11和A12應用處理器電路侵犯了該項專利,這些應用處理器廣泛應用於蘋果公司設備,包括從iPhone 7到最新發布型號的多款iPhone。
截止至於2019年9月,中國和德國的專利法院已做出裁決,裁定蘋果公司侵犯了其它的高通非標准必要專利,並針對侵權的設備頒發了禁令。
蘋果高通專利技術案的起始:
蘋果與高通本是一對生意上的好夥伴。讓他們之間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導火索,是高通2017年年初扣住了本應返還給蘋果的10億美元專利授權費。
高通之所以這么做,則是因為蘋果在部分產品中採用高通死敵英特爾的晶元,同時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起的對高通壟斷調查案中,提交了不利於高通的證詞。高通遂以蘋果違約為由,拒絕返還10億美元的專利授權費給蘋果。
蘋果一怒之下將高通告上了法庭,要求索賠。同時宣布拒絕向高通繼續支付專利費。高通反訴蘋果專利侵權,要求在美國、德國和中國等地禁售蘋果產品。蘋果當時否認了高通的指控,並稱高通的相關專利技術是無效的。雙方互不相讓,導致兩方紛紛走上法庭。
⑥ ipad商標侵權案的事件結果
ipad商標侵權案的事件結果:
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公司就iPad商標爭奪一案達成和解,蘋果公司向深圳唯冠支付6000萬美元以獲得iPad在中國內地的商標使用權。
唯冠蘋果iPad糾紛大事記:
2000年,唯冠集團注冊了iPad在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商標。次年,唯冠大陸子公司深圳唯冠注冊了iPad中國商標。
2009年12月,蘋果通過旗下英國子公司IP Application支付3.5萬英鎊從唯冠台灣子公司唯冠國際手中買下了iPad全球商標權。
2010年1月,蘋果正式發布iPad。2月,蘋果以深圳唯冠連續3年停止使用iPad商標為由要求中國商標局撤銷1090557號商標。
2010年4月,蘋果在深圳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深圳唯冠,認為基於之前轉讓協議,自己持有iPad商標在大陸的所有權。但深圳法院駁回了這一訴求,認為蘋果是與唯冠國際達成協議,並未與深圳唯冠簽署合約,而也沒有證據表明深圳唯冠批准了這一協議。
2011年,唯冠在深圳與惠州兩地起訴蘋果經銷商,要求禁售iPad。2月,蘋果在深圳法院起訴深圳唯冠,要求深圳唯冠進行賠償並確認蘋果在大陸擁有iPad商標權,這是雙方首次正面交鋒。3月,深圳唯冠向北京工商局投訴,要求對商標侵權的蘋果實施罰款。12月,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蘋果敗訴,其賠償與商標要求均被駁回。
2012年2月22日,深圳唯冠在上海浦東新區法院起訴蘋果總經銷商侵權,但法院未宣判。2月29日,蘋果在深圳起訴深圳唯冠要求獲得iPad在大陸商標權的二審在廣東高等人民法院開庭。
2012年4月1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富邦公司(唯冠科技債權人之一)申請唯冠破產清算要求遭拒。
2012年5月9日,美國加州高級法院法官馬克·皮爾斯5月4日應蘋果的請求,駁回了唯冠起訴蘋果iPad商標侵權一案。
2012年7月2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外宣布,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就iPad商標權問題達成和解,蘋果公司支付6000萬美元和解費用。
⑦ 蘋果侵權了嗎
ipad2 有侵權 今早新聞講的
⑧ 蘋果侵權了高通的專利,為什麼單單只在中國禁售iPhone
蘋果手機在中國禁售原因分析有: 1、蘋果公司侵犯高通兩項專利、拒絕為此向高通支付費用;2、中美貿易大戰爆發;3、保護國產手機;4、蘋果手機有可能會竊取國家機密、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