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醫療糾紛中怎樣向醫院要求賠償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解決醫療糾紛的方法有醫患雙方協商調解、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處理和向法院提起訴訟三種途徑。
(一)訴前准備工作:咨詢醫療方面的專家,了解是否醫療過錯,如無過錯,訴訟自行終止,無需浪費時間;如得到積極答復有過錯可以進行下一步,第一時間和醫務科聯系、投訴,要求復印診療病歷,並會同醫方代表一起共同封存病歷(包括診治病歷、住院病歷、手術同意書、會診討論記錄等所有資料),向醫務科索要《醫療糾紛投訴表》回執。完成上述工作後,患方便可選擇適用何種法律方式解決糾紛了。根據《侵權責任法》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原告方需要提供盡可能的對方過錯的證據,在法律上,凡是有證據證明的,視為存在;凡是沒有證據加以證明的,視為不存在。
(二)提起訴訟:
到法院立案庭發起訴訟,法院會安排時間進行第一次開庭,該次開庭主要確認醫患雙方的訴訟主體資格、對雙方提交的病歷資料進行質證,經過質證的病歷將在第一次開庭後由法院移交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鑒定。所以在首次開庭這一階段患方應把握好機會,認真仔細審查病歷資料的真實性、規范性、完整性,盡可能將對自己不利的病歷資料排除出有效證據之外。根據以往經驗,法官會要求患方列明要求賠償款項金額和細節,以便其日後審核。
(三)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這是醫療糾紛處理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環,它決定了整個醫療糾紛訴訟的大局。說白了,打醫療糾紛訴訟其實就是打醫療事故鑒定!患方應認真對待,向委託的鑒定機構專家小組提交的《陳述書》內容應盡可能詳細陳述醫療經過,同時著重指出醫方的醫療行為存在哪些過失,違反何種診療規范。醫鑒會的專家們其實也是各醫院的主任醫師、醫學教授,他們對醫院一方有著天性的維護,故患方在《陳述書》中應一針見血明了的指出醫方存在的診療過錯,不給專家小組迴旋的餘地;如果患方在《陳述書》中不能指出醫方明顯過錯的話,專家們往往也會睜隻眼閉隻眼作出對患方不利的鑒定結論,這就象民事訴訟中不訴不理的原則。
(四)賠償款的確定。醫療事故鑒定結果出來後,如認為構成醫療事故,患方可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確定賠償款項,但要考慮到醫方的診療行為和患者出現的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多大的因果關系,來確定醫方應承擔的責任。(如某患者被確診為癌症晚期,死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實,盡管醫方的診療失誤加速了患者的死亡,但如要求醫方對患者的死亡負全部賠償責任也是不合理的,法院也不會支持。)
所以患方應實事求是的分析醫方過錯程度來確定賠償額,避免盲目索賠,導致自己承擔過多的訴訟費用。
在更多的時候,醫療鑒定結論是認定醫方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這種情況下患方應如何索賠呢?本律師認為患方可靈活應用《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有關原則,舉證證明醫方的診療行為存在瑕疵並給患者造成人身損害的後果,以人身損害為由提起索賠。打醫療官司,律師作用很重要,建議委託律師為你維權處理。
醫療糾紛處理流程:
發生醫療糾紛——向醫療機構投訴——復印封存病歷——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處理——醫療事故鑒定——(不服)申請再次鑒定——衛生行政區部門作出處理決定——(不服)行政復議
訴訟處理流程:
發生醫療糾紛——向醫療機構投訴——復印封存病歷——提起訴訟——第一次開庭(質證病歷)——委託醫療事故鑒定——(不服)申請再次鑒定——司法鑒定——再次開庭——判決——(不服)上訴
Ⅱ 醫患糾紛如何賠償案例
[醫患糾紛]王XX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 作者:liuguangjun 日期:2010年12月27日
一、案情簡介
2007年1月初克什克騰旗經棚鎮患者王XX因心悸等原因在克什克騰旗醫院被診斷為風心病,後又到赤峰市醫院檢查,被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漏(中度)合並心衰II度。2007年1月19日到被告XX醫院住院治療,被診斷為「風心病、聯合瓣膜病,心功三級」,該院於2007年2月3日上午邀北京專家實施冠脈肌橋松解術以及二尖瓣+主動脈瓣置換術。術後患者直接進入重症監護病房依靠呼吸機輔助呼吸,病情一直未能改善,後於2007年2月9日患者無意識出院,並在院外死亡。患者親屬認為王XX死亡純屬醫院治療錯誤所致,為此特委託本律師作為其訴訟代理人,將XX醫院訴至赤峰市紅山區人民法院,並最終勝訴。
二、鑒定
(一)原告方起訴後,被告方XX醫院向受理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對王XX醫案進行醫療事故鑒定。紅山區人民法院通過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委託赤峰市醫葯衛生學會對該案進行了醫療事故鑒定。該醫葯衛生學會組織專家進行了鑒定,並於2007年11月6日作出了赤峰醫鑒[2007]034號《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其分析意見為:
1.醫方對該患者手術前的診斷明確;具有手術適應症、無禁忌症;術式選擇正確。
2.術後彩超顯示心功能改善。
3.醫方為該患者術後應用抗凝葯物合理;以呼吸機給氧符合心臟術後治療常規。
4.醫方履行了病情告知義務。
5.病情加重原因為癲痴所致;因患者死於出院後,且未實施屍體解剖檢驗,所以患者的確切死因無法判定;患者最終死亡與放棄治療存在有一定關系。
其結論為:醫方在該患者的醫療服務過程中,無違規過失行為。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第三十三條之規定,該醫療糾紛案不屬醫療事故。
(二)原告方依法向紅山區人民法院提出了要求對王XX死亡原因及被告的診療過錯與王XX死亡有無因果關系司法鑒定的申請。紅山區人民法院委託北京法源司法科學證據鑒定中心進行鑒定,該鑒定機構接受委託後派專家親臨赤峰市紅山區人民法院組織聽證,並於2009年6月3日作出了(京)法源司鑒[2009]臨鑒字第55號《法醫學鑒定意見書》。其分析意見為:審查送檢病歷材料以及醫患雙方的陳述,患者因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收入赤峰學院XX醫院接受瓣膜置換手術治療,術後病情未能得到根本改善,最終患者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自動出院並在院外死亡。由於未實施屍體剖驗,未能在病理學上查明:①患者心臟原有疾病程度及范圍;②手術治療效果及對心臟功能影響;③肺部疾病的性質及程度;故對於患者死亡原因的病理學判斷未能得出,也影響到醫療行為與患者死亡結果的因果關系評價。本案患者罹患風濕性心臟病,病變累及二尖瓣及主動脈瓣,且伴有心肌肌橋病變,臨床術前診斷正確,患者具有接受手術治療適應症。術後患者出現的並發症主要為心肌缺血性損害、嚴重心律失常和氣胸。審查病歷材料和手術記錄、體外循環記錄,提示醫院在術前檢查、術中心肌保護和術後對症處理方面存在不足,醫院在診療工作中存在過失。但由於患者最終拒絕治療自動出院,未實施屍體剖驗,對於其心臟病變及手術相關因素評價缺乏病理學依據;此外,心臟手術治療本身存在的風險性,故本次鑒定認為醫院的過失與患者術後最終死亡結果之間具有次要的因果關系,法醫學參與度理論數值C級1。
其結論為:XX醫院在對患者王XX的醫療服務工作中,存在醫療過失,該醫療過失與患者王XX最終死亡結果之間存在次要因果關系。
三、裁判
經過開庭審理,赤峰市紅山區人民法院於二00九年十月二十七日作出了(2008)紅民初字第1942號民事判決。該判決認定: 2007年1月19日,原告親屬王XX到被告處入院就診,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聯合辯膜病、心功能III級。2007年2月3日,被告為王XX進行手術治療,2007年2月9日王XX死亡。2007年11月6日,赤峰市醫葯衛生學會作出赤峰醫鑒(2007) 034號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結論為:醫方在患者的醫療過程中,無違規過失行為,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第三十二條之規定,該醫療糾紛不屬於醫療事故。2008年6月18日,原告申請本院委託有關機構對王XX的死亡原因及是否存在醫療過錯進行鑒定,本院依法委託法源鑒定中心進行鑒定,法源鑒定中心於2009年6月3日作出(京)法源司鑒[2009]臨鑒字第55號鑒定意見書,分忻意見:本案患者罹患風濕性心臟病,病變累及二尖瓣及主動脈瓣,且伴有心肌肌橋病變,臨床術前診斷正確,患者具有接受手術治療適應症。術後患者出現的並發症主要為心肌缺血性損害、嚴重心律失常和氣胸。審查病歷材料和手術記錄、體外循環記錄,提示醫院在術前檢查、術中心肌保護和術後對症處理方面存在不足,醫院在診療工作中存在過失。但由於患者最終拒絕治療自動出院,未實施屍體剖驗,對於其心臟病變及手術相關因素評價缺乏病理學依據;此外,心臟手術治療本身存在的風險性,故本次鑒定認為醫院的過失與患者術後最終死亡結果之間具有次要的因果關系,法醫學參與度理論數值C級。鑒定意見:XX醫院在對患者王XX的醫療服務工作中,存在醫療過失,該醫療過失與其最終死亡結果之間存在次要因果關系。
另查明:王XX於2007年1月19日在被告處入院,於2007年2月9日出院,期間支付醫葯費59002.10元。原告均系非農業戶口,王XX生前系農業戶口,原告家庭於1999年搬遷至克什克騰旗經棚鎮東小井行街居住生活,並在當地購房一處(房權證號為:克旗房權證經棚字第03658號)。本案法庭辯論終結前的上一年度為2008年度,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相關統計數據為:職工平均工資為2176元/月;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職工平均工資為15770元/年;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出差伙食補助標准為區內40元/天;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431元/年。
判決認為: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尊重和保護人的權利是憲法和法律確定的基本原則。不論是何種性質的侵權行為,只要損害了公民的生命、健康,就應當給予經濟賠償,這是法律給受害人的最基本的救濟方式。本案的醫患糾紛經法源鑒定中心鑒定,被告在醫療服務過程中,存在有一定的過失行為,且與原告的人身損害後果存在有一定的因果關系,被告應就其醫療行為而給原告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訴訟中被告申請重新鑒定,因其要求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七條的規定,本院不予准許。赤峰市醫葯衛生學會鑒定結論雖認為雙方的醫療糾紛不屬於醫療事故,但因為被告在醫療過程中存在過失,故被告應該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被告提出雙方糾紛不屬於醫療事故,應不承擔責任的意見,本院不予採納。因王XX的損害並非由醫療事故造成的,故本案應按照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的規定確定賠償款額。根據法源鑒定中心鑒定結論,被告的過夫與患者王XX術後最終死亡結果之間具有次要的因果關系,法醫學參與度理論數值C級。因C級的理論系數值為25%,故被告應賠償原告各項損失的25 %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五條之規定,被告應賠償原告下列損失: 1、醫療費:根據醫療機構出具的醫葯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總額為59002.10元。賠償額應為59002.10元x25%=14750元; 2、護理費:因護理人即原告喬國林無固定收入,護理費每日金額應參照內蒙古自治區(以下簡稱內蒙古) 2008年度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即15770元(年平均工資) 除以250天(年工作日)= 63.08元,被告應賠償原告護理費應為: 63. 08元x 21天x 25 % = 331元;3、住院伙食補助費:參照內蒙古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出差伙食補助標准( 40元/日)予以確定,應為. 40元x 21天x25%=210元; 4、喪葬費:按照內蒙古2008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每月2176元),以6個月總額計算,應為: 2176元x 6個月x25%=3264元;5、死亡賠償金:因王XX家庭於1999年己遷至克什克騰旗經棚鎮東小井行街居住生活,並在當地有固定住所,經常居住地在城鎮,故應按城鎮居民的標准計算死亡賠償金。按照內蒙古2008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標准(14431元),按20年計算,應為: 14431元x 20年x25% =72155元; 6、精神損害撫慰全:參照《內蒙古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項目和計算方法》的規定,當事人死亡其近親屬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的,精沖撫慰金按照總敖50000元以下的金額酌情給付。應為50000元X25%=12500元。上述各項合計為103210元。對原告主張的營養費損失,因無醫療機的營養意見,該訴訟請本院不予支持。對原告主張的交通費損失,因原告提供的交通費票據並非在患者治療期間發生,故不能作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的有效證據使用,該訴訟請求本院不予保護。綜上,主審法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前述條文規定,判決如下:
被告XX醫院於本判決生效後十日內賠償原告醫療費14750元、護理費331元、住院伙食補助費210元、喪葬費3264元、死亡賠償金72155元、精神損害撫慰金12500元,合計103210元。
四、評析
1、本案雖然不屬於醫療事故,但是根據司法鑒定被告方有醫療過錯,其診療行為與患者的死亡有因果關系,故被告仍應承擔賠償責任;
2、本案雖然發生在2007年,但一審法庭辯論終結的時間在2009年,因此應該按照一審法庭辯論終結的上一年度即2008年的相關統計數據為依據確定賠償數額;
3、死者王XX雖然是農村戶口,但由於其經常居住地在城鎮,應該按照城鎮居民的補償標准進行賠償。
Ⅲ 醫療糾紛案例論文2000字左右
也許能在(法學)這類的文獻上參考學習下,都是免費查閱的
Ⅳ 什麼是醫療公平原則
概 要:醫療糾紛是在診療護理過程中,醫患雙方對醫療後果及原因的認識上發生分歧或患者對醫療服務不滿意,而引起的糾紛。近年來,因醫療行為引起的糾紛和訴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處理和解決醫療糾紛的規范性文件又遠遠不能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引用誠信、公平原則解決醫療糾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作者試對誠信、公平原則在醫療糾紛中的法律適用加以闡述。
關鍵詞:醫療糾紛;誠信原則;公平原則;法律適用
一、引用誠信、公平原則解決醫療糾紛的現實意義
1、誠信、公平原則是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引用其解決醫療糾紛符合法律規定。誠信、公平原則具有以下幾種含義(1)、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依誠實信用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2)、民事活動中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用來衡量民事主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確定民事主體的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義務及民事責任的承擔等。誠信、公平原則作為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是效力貫穿於整個民法制度和規范之中的民法根本規則,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反映,同時也反映了統治階級在民法領域所實行的基本政策和所持的基本態度。誠信、公平原則是法律賦予司法人員的一定自由裁量權,使其在法律規定不足時,從民法的目的出發,依誠實信用原則,公平的解決糾紛。
1989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醫療事故案件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的復函》中,明確表示「當事人僅要求醫療單位賠償經濟損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按民事案件受理」,因此,醫療糾紛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一種民事糾紛,人民法院解決醫療糾紛時應當依據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決,即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在相關的民事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條件下,應當適用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進行解決,即按照誠信、公平的原則對醫療糾紛進行解決,使解決的結果符合社會主義法律的價值目標,實現民法所追求的目標。
2、醫療糾紛屬民事糾紛,社會上存在刻意保護醫療單位利益和刻意保護患者利益的兩種傾向,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引用誠信、公平原則,對糾紛的解決具有現實的意義。在目前的醫療糾紛中存在著許多的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情形,例如醫患雙方均沒有責任的情況下,造成損害後果時責任的承擔;醫療單位因診療、護理過失,造成病人一定的損害,但又不構成醫療事故,醫療單位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醫療單位在重大手術中,未經患者或患者家屬簽字,是否構成擅自手術,是否應當承擔責任;醫療單位造成患者損害,以事先與患者簽定的協議來免除自己的責任,其主張是否支持;難以避免的並發症,醫療單位在手術前未盡善良、如實告知義務,造成損失,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等等。對這些糾紛,人民法官處理時引用誠信、公平原則進行解決,有利於糾紛的順利解決,定紛止爭,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
二、誠信、公平原則在醫療糾紛中確定責任的法律適用
1、依照法律規定醫療侵權賠償的歸責原則為過錯推定原則 ,但患者在診療、護理過程中造成損害,醫患雙方均無過錯,應當適用誠信、公平原則,由醫患雙方分擔損失。在實踐中存在著對患者的診療過程中並非由於醫務人員和患者的過錯而是由於其他原因導致患者的死亡、殘疾、病情加劇等不良後果的情形,例如患者的特異體質,雖然醫務人員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嚴格執行操作程序,但仍然發生了不幸或因為發生對葯物的嚴重過敏反應,經積極搶救仍然發生了損害後果的;某些小兒科疾病,常可出現無法預測的病情變化,突然惡化,最後導致損害的;某些內科疾病的診斷、治療措施中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危險性,如心臟插管、心臟的電起搏、心臟的電轉復等可引起心率的失常、心跳驟停、感染;臨床上各種內窺鏡的檢查,如食管鏡、氣管鏡的檢查,各種體表、體內的穿透技術等,雖按照正確技術操作進行,手術恰當,操作合理,發生的不詳的損害後果等醫患雙方均沒有過錯,但實際中造成患者損害的,依據醫療糾紛的歸責原則,醫療單位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對這些雙方均沒有過錯造成的損害,如果僅僅要求患者承擔損失,顯然對患者不公平,並且不符合民法原理誠信、公平原則即民法應當追求最大程度的公平、誠信。在實踐中我們的法官應當不拘泥於醫療事故的范圍,大膽引入民事法律,適用誠信、公平原則,給予患者極其家屬以更充分的救濟,有利於維護患者的利益,同時患者作為醫患關系相對處於弱者地位的一方,給予一定程度的特殊保護有利於社會主義公平的實現。但是,在實踐中公平必須是對原、被告雙方都平等的加以適用,而不能僅適用於一方而不適用於另一方,或對雙方適用的不一樣,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誠信、公平。
但在實踐中對醫患雙方均無過錯的,概率極小的醫療反常事件同樣依誠信、公平原則不應由單位分擔損失。具體而言醫療行為具有救助性 ,是通過對疾病的診治,維護患者的生命健康或精神健康,減少或消除患者的生理或精神痛苦,同時醫療行為具有局限性,人類對於疾病的認識和了解有一個深化的過程,一個探索的過程,由於科技發展的局限性,醫療行為在不同程度上對患者的身體可能會帶來損害,包括利用現代醫學知識無法診斷患者的疾病等等,即醫院的醫療行為是必然帶有風險性、危險性的,因此,必須正確的平衡醫療的行為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如果片面強調醫院必須治療患者,使患者恢復健康,會導致醫院拒絕某些患者,從而剝奪了他們恢復健康的機會。如果片面強調醫院的風險性,使醫院在眾多的情況下免責,則有可能導致患者的健康得不到適當的保障。由此可見,社會不應當期待醫療行為保證能治癒疾病,應當允許合理的適度的治療損害,醫生並不是對病人治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負有責任,但醫生必須對其所採取的方法,所提供的服務的謹慎方式負有責任。正因為醫療技術的局限性賦予了醫療行為一定程度的治療損害的合理性,而且這種治療損害的合理性從社會更廣泛的利益出發為社會所認可,因此,對那些在對醫患雙方均無過錯的,概率極小的醫療反常事件同樣依誠信、公平原則不應由單位分擔損失。
2、醫療單位因診療、護理過失,造成病人一定的損害,但又不構成醫療事故,依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不應承擔賠償責任,人民法院應當依據民法誠信、公平原則,判令醫療單位承擔一定的補償責任。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極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鑒定的機構是設區的市級地方醫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再次鑒定工作。必要時,中華醫學會可以組織疑難、復雜並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的技術鑒定工作。《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發生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賠償案件醫患雙方可以協調解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調解申請,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在人民法院主要依據《民法通則》審理案件,醫療事故鑒定結論不是法院處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醫療事故爭議案件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的復函》中規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所作的醫療事故鑒定結論,系衛生行政部門認定和處理醫療事故的依據。」這說明醫療事故鑒定結論是衛生行政部門認定和處理醫療事故的依據,而不是人民法院處理醫療損害民事賠償糾紛的依據。醫療事故鑒定所涉及的是案件的事實問題而非法律問題,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涉及到事實問題,只是案件中證據的一種,醫療事故鑒定既然是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再者,醫療事故鑒定只是證據的一種,並不具備排除其他證據的效力,如果二者之間存在矛盾,法院應在對各個證據具體分析的基礎上,對全部證據進行綜合分析,排除證據中的疑問和矛盾,從而決定兩者之間的效率。將醫療事故鑒定作為法院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唯一的證據並且不加審查而直接採信的做法是不對的。對於醫療事故或傷害侵權,醫院根據《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的規定應承擔賠償責任。對於不屬於事故,有診療護理錯誤,因這種錯誤造成患者傷害(不論其傷害程度是否屬於死、殘、障)也是傷害侵權,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醫院也應承擔賠償責任,而不應認為不是醫療事故便不存在侵權。
3、醫療單位在重大手術中,未經患者或患者家屬簽字,是否構成擅自手術,是否應當承擔責任,應當依誠信、公平原則加以區別對待。在我國存在術前簽字制度即醫院實施重大手術前應當經過患者或其家屬的簽字同意,也就是手術前,醫生應當代表醫院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的有關情況,如患者的病情、各種治療手段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有關費用等,使患者在充分了解的條件下,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是否進行手術,術前簽字是患者知情同意權的行使,也是患者處分權的行使,患者因行使知情同意權和處分權而承擔手術的風險 。當然,醫療活動是一個復雜的活動,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有新情況的出現而須改變原有的手術方案,這是允許的,但也是有限制的,即如果患者在手術中仍的行為能力,則必須取得患者本人的同意,否則就侵犯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在臨床上為搶救 患者面臨 的生命危險或避免導致 更大的生命危險而根據醫生的判斷採取未經患者或家屬同意的措施,這在醫學道德上是通的過的,也是合理的,依據民法原理誠信、公平原則,不夠成擅自手術,即不應當由醫院承擔賠償責任,否則構成擅自手術應承擔賠償責任。
4、醫療單位造成患者損害,以事先與患者簽定的協議來免除自己的責任,依照誠信、公平原則,該協議中免除醫療單位責任的條款無效;但醫療單位以事先與患者簽定的協議來免除自己未能醫治好患者疾病責任的,應予以支持。醫療單位和患者之間簽定的是一種服務合同,這種服務合同中的條款一般不是患者與醫院之間有明確的意思表示,而是屬於默示條款。默示條款的合同制度主要是英、美法上的合同制度,指的是合同本身雖未規定,但在糾紛發生時由法院確認的,合同中應當包括的條款。這種默示條款可以根據不同的判斷標准分為三類:一類是事實上的默示條款,即合同中未明確規定,但根據當事人的意思必然包括在內的條款;另一類是法律上的默示條款,即那些雖然當事人並無此意,但法律規定應當包括的條款;第三類是習慣上的默示條款,即根據習慣和慣例應包括在合同中的條款。醫療服務合同中的默示條款和英、美法上的默示條款還有所不同,它不必在發生糾紛時才由法院確認,而是在診療護理過程中醫務人員依據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醫療技術法規自覺地遵守,因此醫療服務合同中默示條款是上述第二類和第三類的綜合,所不同的是,在醫療服務合同中,習慣上的默示條款主要表現為醫療技術法規條款。在現實中有些醫療活動中醫療單位為了減輕、免除自身的責任,與患者簽定了醫療服務合同以免除自身的責任。主要存在兩種情形,即醫療單位造成患者損害,以事先與患者簽定的協議來免除自己的責任;醫療單位以事先與患者簽定的協議來免除自己未能醫治好患者疾病責任的。按照醫療服務合同的默示條款,醫療活動中發生了造成患者損害和未能醫治好患者,醫療單位都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醫療單位與患者簽定合同免除自身責任的上述兩種的依照民法基本原則誠信、公平原則,協議中免除醫療單位造成患者損害而應承擔賠償責任的條款,因違反了誠信原則無效;但醫療單位以事先與患者簽定的協議來免除自己未能醫治好患者疾病責任的,屬於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義務的約定,且並不違背民法的精神,應予以支持。
5、對難以避免的並發症,醫療單位在手術前未盡善良、如實告知義務,依據誠信、公平原則,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並發症可分為:可以避免的並發症和難以避免的並發症。難以避免的並發症是指醫院在為病人進行手術治療後,在沒有任何過錯的情況下發生的並發症,不同的手術發生不同部位、不同系統的並發症,如切口感染、疼痛、裂開;手術後出血;肺不張,肺水腫,肺栓塞,休克肺;尿路感染;急性胃擴張,以及各種手術時的切口創傷性損傷等等。新《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3條規定了醫療事故的排除事項,如在醫療活動中由於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在現有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範的不良後果的,醫療單位不承擔賠償責任,而對於「可以避免的並發症」,因為醫院的過錯未能避免,並因此給患者造成損害的,醫院應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手術中,對於難以避免的並發症,存在著醫療單位在手術前未盡善良、如實告知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事實,如果在這種情形下,讓患者獨自承擔損失,顯然不符合民法的基本精神,而應當依據誠信、公平原則,有醫療單位承擔相應的責任。
三、誠信、公平原則在醫療糾紛中賠償范圍的法律適用。
醫療糾紛中,造成患者損害的一般應賠償以下幾項:醫療費、誤工工資、治療期間的交通費、住宿費用、護理人員的工資、伙食補助費和營養費和精神損害賠償。對於精神損害賠償以外部分,法律均有明確規定,應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但對於精神損害賠償,法律未作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定,「精神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二)至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第10條規定:」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是精神損害賠償,除了按照當地居民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筆者認為上述的兩種規定屬於比較原則的規定,在實際處理案件時,人民法官還應當依照誠信、公平原則,參照患者和醫院實際經濟狀況和對患者精神實際造成的損害來確定。
Ⅳ 醫療糾紛調解一般賠償標準是多少
1、醫療費賠償;2、誤工費賠償;3、住院伙食補助費;4、陪護費 ;5、傷殘生活補助費賠償;6、殘疾用具費賠償金額;7、喪葬費賠償金額;8、被撫養人生活費;9、交通費;10、住宿費;11、精神撫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