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雙方由於土地引起的糾紛,我方要承擔什麼責任
這種案件不問起因,只看結果。這個結果是打架斗毆造成重傷,則按刑事案件處理。按律是由檢察院提起公訴並民事賠償,量刑尺度為3-7年。
❷ 土地糾紛引起打架事件,應如何處理
要看具體案情,如是構成輕傷以上,涉嫌故意傷害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條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九條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❸ 土地糾紛引起的案件
從你敘述的情況看,你們遇到的不是土地糾紛問題而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爭回議。土地所有權仍然屬於答村集體沒有改變,享有所有權就享有處分權。村委會1982年同意將該土地劃歸給村民耕作,這個「同意」有沒有文字依據,是個什麼樣的「同意」,是承包還是交由你們十多戶人家臨時耕管?1982年至1995年之間實際履行沒有?如果是「同意」但沒有實際履行,就不存在是你們的承包地,村委會對該土地的進行處置就不對你們構成侵權,相反,村委會1995年將「山腳下的二十多畝耕地發包給了一個老闆開辦磚場」同樣是行使其處分權,是否有合同約定?你們「自發性地來到磚廠,將約一百三十多米的圍牆推倒」,其行為對磚場老闆的財產所有權構成侵權,磚場老闆報警請求派出所制止是正確的方式選擇。你弟是否組織並且帶頭,派出所會進行調查的,要等調查結果出來才知道;派出所「以故意破壞財產,敲詐勒索、恐嚇之名,沒有調查取證就將我弟弟抓去看守所」是派出所制止的方式之一,「故意破壞財產,敲詐勒索、恐嚇」之名是否存在,同樣需要等調查結果出來才知道;你現在還不能請律師去法院起訴,因為你的訴訟對象(誰是被告)和目的(訴訟請求)都不明確。
❹ 因土地糾紛引起的傷害賠償
我是律師,就你所述,如果車站沒有徵地手續,你應當以車站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與車站解除合同,並要求車站賠償你相關損失;如果車站有徵地手續,你就以聚眾者為被告,向法院提起排除妨害,賠償損失的訴訟。
❺ 土地糾紛引發的問題
侵害相鄰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1、妨礙他人正當的截水、排水權利。如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獨占自然流水,影響他方正常生產、生活;相鄰一方可以採取其他合理的措施排水而未採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毀損或者可能毀損他方財產等。
2、妨礙他人合理行使通行權。如不動產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堵塞一方所有的或使用的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致使他人無法正常通行。前不久,普陀區法院審理了一起因安裝防盜門而引發的相鄰權糾紛。法院審理後認為,被告從自身安全出發安裝防盜門無可非議,但鐵門開啟方向不合理,已對原告的通行造成一定妨礙,被告的行為確系侵犯原告相鄰權的不當之舉。
3、侵害他人的通風權、採光權。如北京一法院受理過一對老夫婦起訴癱瘓在床的鄰居,稱鄰居家臊味太重,影響了自己身體健康的相鄰權糾紛。事實上,這正是通風權受到鄰居侵害而引發的官司。此外,不動產相鄰各方的採光權也不容侵犯。那些搭建物什遮擋鄰居採光或是建玻璃幕牆建築物給他人造成光污染的行為,均屬侵犯他人相鄰權.
4、侵害他人正常的生活起居及休息權。這類侵權行為又可分為噪音侵權、花木侵權、熱氣侵權或滴水侵權等不同類型。如家居裝修時的噪音、飼養寵物過程中的雞鳴狗叫、夜半唱歌或彈琴,都會引發噪音侵權糾紛;而相鄰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窖等或者種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時,則會出現種植的花木侵犯他人相鄰權的問題;此外,空調安裝位置不當,導致熱氣噴入鄰居家中或是空調外機的滴水淌入他人屋內,也都會因影響他人正常的生活起居和休息權利而產生相鄰權糾紛。
其實,法律不可能窮盡所有侵犯他人相鄰權的行為種類。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還會出現更多類型的侵權行為。但只要不動產相鄰各方的行為對他方的正常、合理的生活起居造成了妨礙,就都有可能侵犯到他人的相鄰權。
我想你的鄰居應該也是侵害了相鄰權,你可以在網上查找關於相鄰權的法律法規和案例。
這是土地糾紛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你可以以民事訴訟提起訴訟至人民法院、要求相關的賠償。
❻ 因爭土地,引起的糾紛,我該怎麼辦
你好,因土地引起的糾紛可以起訴到法院,由法院來判決。
❼ 土地種植引起的糾紛該怎麼辦
可委託律師處理
❽ 土地民事糾紛
1、調解
調解是由第三者從中調停,促使當事人和解的一種方式。土地糾紛是土地管理部門進行調解,屬於行政調解。它是根據《土地管理法》授權進行的,具有行政效力。
2、調解的程序是:
①受理糾紛當事人的申訴。土地糾紛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以口頭、信訪或書面報告形式,將糾紛的事實向人民政府提出申訴,並出示有關地權地界的證明文件。
②地權糾紛的調查。土地管理部門根據當事人的申訴及地權地界的證明文件進行調查。查明爭議地界的歷史情況及文件(政府過去確定地權的文件、協議、圖件及歷史上使用情況等)以及發生糾紛的原因、過程、造成的危害和雙方對糾紛處理的意見。
③調解。土地管理部門依據政策、法規,根據調查結果,向當事人進行宣傳、說服工作,使認識逐步趨向一致,使糾紛得到解決。調解時,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具有一定靈活性,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
④簽訂調解協議書。調解成功後,當事人簽訂調解協議書。調解協議書應該包括:當事人姓名、地址,代表人和代理人姓名職務;糾紛的主要事實;協議內容和費用承擔等項目。調解協議書要由當事人、調解員和書記員簽字,並加蓋主持調解機關的公章。調解協議書送達後,當事人均應當自覺執行。
3、行政裁決
行政裁決是仲裁的一種形式,是有關機關以第三者的身份,依照法律對糾紛作出的公正的具有約束力的處理決定。
4、裁決的程序是:
①當事人提出裁決申請。當土地糾紛調解不成時,當事人任何一方均可向被訴一方所在地的土地管理部門提出裁決申請,裁決申請採用書面形式。
②調解。土地管理部門在做出裁決以前,要在糾紛當事人之間再次做出調解。調解不成的,即進行裁決。
③裁決。裁決前應書面通知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到場。土地管理部門依據法律和調查結果,本著保障合法權益,有利團結和保護土地資源的原則,作出決定。
5、行政復議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下達的處理決定不服的,根據《行政復議條例》和《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上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也可在接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❾ 關於農村土地引起的糾紛該怎麼辦
可以!只要你的證據足夠就可以向法院申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