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土地糾紛,我家種了三十年的山坡地,別人硬說是他的,都沒有土地
確實是這個政策,所以沒有侵犯你的合法權益,也就談不上維權了。
上一輪土地發包大概是1996年-1998年左右,對當時符合條件的人口進行了土地發包和承包。
我們假設當時是100戶,三十年內,對這100戶的承包人,生產隊是不作增加或者減少的,否則就是重新發包,就是違反政策。但是遇到征地等情況,可以對這100戶的土地進行面積上的調整,承包數還是不能變。就算人死了,只要家裡還有人,也得有一份面積調整後的土地,但是100戶承包名單外的其他人,包括100戶家庭在土地發包後新出生的人口也不可以加入到承包的名單中,也就是通產說的生不添死不減。一直到下一次承包的時候,再按照承包時的人口進行土地發包。
人家如果符合承包人的條件的人口比你家當時多,那麼土地比你多是肯定的。再者,是不是當時人家還有老人,現在老人故去,或者原有部分承包人外出打工或者上學、就業,戶口遷出,不再在村居住,但是土地依然由該戶其他人耕種。不要單純看人口。
2. 土地糾紛立案在鎮的信訪辦,不處理怎麼辦
信訪辦不處理具體案件,只能協調有辦案許可權單位來處理。如果不處理,會出具文書的。
3. 有土地糾紛,有原村幹部兼小組分地者出具的分地證明,和指認的地塊,證據確鑿。村主任有權拒蓋章嗎
村委會蓋章,也要弄清楚情況,在村委會或負責人認可的情況下才能蓋章。不是村主任是否有權拒絕蓋章的問題。有土地權屬糾紛,可以向政府申請確權;已經發證被侵權的,調解不成,向法院起訴。如果涉及村委會的職權問題,該處理的不給處理,找找鄉鎮政府反映反映看。
4. 土地糾紛引起的案件
從你敘述的情況看,你們遇到的不是土地糾紛問題而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爭回議。土地所有權仍然屬於答村集體沒有改變,享有所有權就享有處分權。村委會1982年同意將該土地劃歸給村民耕作,這個「同意」有沒有文字依據,是個什麼樣的「同意」,是承包還是交由你們十多戶人家臨時耕管?1982年至1995年之間實際履行沒有?如果是「同意」但沒有實際履行,就不存在是你們的承包地,村委會對該土地的進行處置就不對你們構成侵權,相反,村委會1995年將「山腳下的二十多畝耕地發包給了一個老闆開辦磚場」同樣是行使其處分權,是否有合同約定?你們「自發性地來到磚廠,將約一百三十多米的圍牆推倒」,其行為對磚場老闆的財產所有權構成侵權,磚場老闆報警請求派出所制止是正確的方式選擇。你弟是否組織並且帶頭,派出所會進行調查的,要等調查結果出來才知道;派出所「以故意破壞財產,敲詐勒索、恐嚇之名,沒有調查取證就將我弟弟抓去看守所」是派出所制止的方式之一,「故意破壞財產,敲詐勒索、恐嚇」之名是否存在,同樣需要等調查結果出來才知道;你現在還不能請律師去法院起訴,因為你的訴訟對象(誰是被告)和目的(訴訟請求)都不明確。
5. 土地糾紛鎮上不處理我可以直接打12345投訴他們嗎
===可以。除了打電話外,還可能有電子信箱、手機簡訊、手機客戶端、微博、微信等聯系功能。最好寫個書面材料,避免口頭表述不清,遺漏重要環節。
===土地糾紛涉的發生,涉及很多原因和處理程序,處理部門也會有所不同,如果鎮里沒有法定處理職能,就不能堅持要求鎮里處理,可以根據鎮里的指導和建議,向有權處理的部門提出申請。
===如果鎮里既不處理,也不說明理由,也沒有告知應該找哪個部門,那得投訴。
6. 土地糾紛怎麼辦 糾結中
《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7. 在邳州市,土地糾紛找哪個單位
邳州土地糾紛要找邳州市國土資源局。
8. 土地糾紛被告上法庭怎麼應對
提供不了村裡的土地底賬或者政府檔案,法院不受理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