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糾紛處分結果

糾紛處分結果

發布時間:2021-06-13 21:37:55

⑴ 為什麼民事糾紛主體的處分權利不是絕對的,請舉例說明

處分原則是受法律限制的,即我國的處分原則,是依法處分,當事人處分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應當在法律准許的范圍內進行,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也不得損害其他公民的合法利益。認為我國民事訴訟法在確立處分原則的同時,還確立了國家干預制度,即在民事訴訟中國家依法對當事人的訴訟行為進行監督,具體表現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處分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實行監督。如果當事人的處分行為超越了法律的范圍,人民法院就實行干預。人民法院代表國家對當事人的處分行為進行監督,是符合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要求的,也是符合國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需要的。
這種對處分原則的限制在民事訴訟法中的典型體現是民事訴訟法關於當事人撤訴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131條第1款規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在何種情況下,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准許,哪些情形下又應當駁回當事人的撤訴申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人民法院有權駁回當事人撤訴的申請,從而使訴訟繼續進行。 最高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意見第161條規定:「當事人申請撤訴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訴處理的案件,如果當事人有違反法律的行為需要依法處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準許或者不按撤訴處理。」該條也沒有對法院駁回撤訴的理由作出具體的規定,僅僅是抽象地規定「有違反法律的行為」。學界對法院駁回撤訴理由則一般解釋為,撤訴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
實際上,我國民事訴訟中對當事人處分權的限制還體現許多方面。
1、在民事訴訟的一些子程序甚至主程序的啟動方面,當事人的處分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這些程序中,法院可以在沒有當事人申請的情況下就可以啟動。《民事訴訟法》第216條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所謂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就是在當事人沒有申請執行時,可由法院主動開始執行。《民事訴訟法》第92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所能執行或者難以執行的案件,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財產保全的裁定;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財產保全措施。」
2、根據處分原則,訴訟請求的范圍由當事人自己決定。這既包括一審起訴時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范圍,也包括上訴審中上訴人提出的上訴請求范圍。也就是說,上訴審法院在審理上訴案件時,也必須在上訴人提出的上訴請求范圍內進行審理並作出上訴審判決。但最高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180條又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51條的規定,對上訴人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時,如果發現在上訴請求以外原判決確有錯誤的,也應予以糾正。」(《民事訴訟法》151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該條規定實際使第二審法院獲得了超出上訴人的請求范圍作出判決的權力。
3、自認制度是一種從國外引進的訴訟制度,是指在辯論陳述中,一方對對方所主張的,於己不利的事實主張予以認可的意思表示的制度。最高法院《意見》第75條規定: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和提出的訴訟請求,明確表示承認的,當事人無需舉證。自認制度的制度基礎就是處分原則,正是基於當事人可以對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自由支配,才會認可對方當事人的免證責任。承認意味著承認人有可能對不存在的義務,也要履行,對於實際不存在的事實的承認也會導致承認人承擔由於承認該事實所發生的義務。但我國民事訴訟的實務中,當事人基於處分原則所實施的承認行為也是受到限制的。當然這種限制並不是因為法院考慮到承認這種當事人的處分行為會損害國家、社會、集體或他人的合法權益,而是基於一種事實探知絕對化的理念。因為自認制度的設計表達了這樣一種理念,即當事人已經自認的事實法院不管其真實性如何都將排除對自認事實真實性的懷疑。但在我國的訴訟觀念之下,是不能容忍當事人對事實的左右的,只允許法院對事實的自由裁量(客觀地認定事實這一要求,只要通過「認定」,其客觀性就仍免不了主觀化)。
4、按照現行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自己申請參加訴訟,也可以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在訴訟中,法院可以判決該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這種由法院通知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的做法實際上也體現了法院對當事人處分權的限制。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自己申請參加他人之間的訴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參加與否是自己訴訟權利的處分自由。如果由法院通知,實際上是強制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就使法院起到了主動追究第三人民事責任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有可能在訴訟中實際承擔民事義務,因此,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也是當事人,實質上是訴訟請求的相對人,如果要將其追加到訴訟中來,按照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精神,也應當由原告或被告提出來。但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也好,民事審判實務也好都在這個方面反映了對當事人處分權的限制。
5、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再審制度和程序。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時,當事人可以通過申訴,要求法院提起再審程序。但法律也規定,即使沒有當事人的申訴,法院也可以在自己發現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時,提起再審。也就是說,再審程序啟動不存在當事人處分的問題。

⑵ 網路上的經濟糾紛,法律會怎麼處分

跟一般的經濟糾紛一樣處理,只是網路經濟糾紛不好取證。
網路發生的經濟糾紛多回為電子數據,其一般取證需要電答子取證。但由於網路作為一個虛擬世界,其證據的收集也較為困難,而且不是每位公民都清楚何為有效證據。所以,建議大家採用專業的取證軟體,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⑶ 有人偽造了警官證利用證件與人談愛產生了17萬的糾紛已經立案進了看守所會產生什麼處分結果。

犯罪,
偽造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證件罪,

詐騙罪
判有期徒刑

⑷ 民事糾紛的可處分性

甲欠乙錢,乙對甲說:「不用還了」,這是乙對自己權利的一種處分。

⑸ 在民事訴訟法律中違反處分原則的情況有哪些

處分權是當事人依法享有的一項訴訟權利。學習處分原則,應當掌握以下幾個問題: 1.當事人行使處分權處置的權利,既可以是實體權利,也可以是訴訟權利。一般情況下,當事人對實體權利的處分,是通過對訴訟權利的處分來實現的。 2.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享有處分權,法院享有審判權。處分權和審判權的關系是:處分權制約審判權,審判權監督處分權。 3.處分原則貫穿民事訴訟的全過程,具體體現是: (1)民事糾紛發生後,是否起訴,以及在什麼范圍內起訴,由當事人自行決定;(2訴訟程序開始後,原告可以變更或者放棄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也可以對原告提出反訴;(3)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請求法院調解;(4)一審判決後,可以提起上訴;(5)裁判生效後,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6)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可以撤回起訴、撤回上訴、撤回執行申請。

⑹ 民事糾紛可處分性什麼意思

可處分性是民事糾紛中的實體和程序權利權利人可以行使或者放棄,具體表現有:
1.民事糾紛不告不理;
2.告了還可以撤訴;
3.審理的過程中還可以放棄、變更、承認訴訟請求;
4.可以與對方和解、調解;
5.可以選擇是否上訴;
6.生效以後,有權申請執行,執行也可以和解;
7.對方主張的某些事實,另一方可以自認,該事實可以作為定案依據。
等等。

⑺ 咨詢一下,如果閑魚因糾紛處罰,如果不申訴,結果會怎麼樣

在咸魚發生了糾紛被處罰。即使你申訴結果也不會是你想像中的那麼好。

⑻ 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內容

您好:
一、處分原則的內容
處分原則,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支配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即可以自行決定是否行使或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處分原則包括以下幾點內容:
(一)享有處分權的主體是當事人。當事人是與案件有法律上直接利害關系的人,訴訟的過程及結果直接關繫到當事人的程序利益和實體利益,只有當事人才是處分權的享有者。
(二)當事人處分權行使的范圍包括對程序利益的處分和實體利益的處分。
1、在程序方面,當事人對訴訟的進行和終結有決定權。
2、在實體方面,當事人自主決定審理的對象和范圍。
二、處分原則的適用
(一)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方式,表現為積極處分和消極處分。
原告提起訴訟、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撤訴;被告承認原告的請求、提起反訴等,都是行使處分權的積極形態。一審判決後,當事人不提起上訴、執行時效期內不申請強制執行,都是對自己權利的消極處分。
(二)處分權的行使貫徹於民事訴訟的全過程。
處分原則貫穿於民事訴訟程序的全過程,在訴訟的各個階段,當事人都有權處分其權利。
1.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爭議或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自主決定是否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糾紛;
2.訴訟開始後,當事人有權以撤訴的方式結束訴訟。在訴訟中,原告可以變更訴訟請求、增加訴訟請求或放棄訴訟請求;被告可以反駁原告的訴訟請求,也可以承認原告的訴訟請求,也可以提出反訴;
3.一審的判決作出後,當事人有權決定是否啟動二審程序,並確定上訴審理的范圍。二審程序開始後,當事人也可以撤訴的方式終結訴訟;
4.當事人在訴訟中還可以通過和解的方式和申請法院調解的方式解決糾紛;
5.法院作出的裁判生效後,在義務人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所確定的義務時,是否通過執行程序來加以實現,原則上也由當事人決定。
(三)法院審判權與當事人處分權的關系
首先,法院審判權對當事人處分權具有一定的監督作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處分原則,不是當事人絕對的自由處分。當事人行使處分權不得違背法律的規定,不得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民事訴訟法在確立處分原則的同時,還確立了國家干預制度,具體表現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實施處分權的行為進行監督,依法進行審查。例如,當事人申請撤訴的,應經人民法院審查同意;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應經人民法院審查認可,方才有效。
其次,為了使處分原則能夠在民事訴訟中得到正確的貫徹和實施,人民法院首先應當明確處分原則在訴訟中的重要意義,並為當事人行使處分權提供保障。

⑼ 紀檢委處理結果 分哪幾種

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開除黨籍。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第四十一條

對黨員的紀律處分有五種: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開除黨籍。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四十條

黨的紀律主要包括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

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執紀必嚴、違紀必究,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按照錯誤性質和情節輕重,給以批評教育直至紀律處分。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處分、組織調整成為管黨治黨的重要手段,嚴重違紀、嚴重觸犯刑律的黨員必須開除黨籍。

(9)糾紛處分結果擴展閱讀

紀委工作職責:

黨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黨的中央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黨的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基層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同級黨的委員會和上級紀律檢查委員會雙重領導下進行工作。

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協助黨的委員會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共產黨員網-中國共產黨章程

閱讀全文

與糾紛處分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