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兒園哪些糾紛可以找紀委
哪些糾紛都輪不到找紀委。
對黨員幹部涉嫌違反紀律法律等情況才由紀委受理。
『貳』 如何處理高爾夫球會常見糾紛
一、常見的糾紛
會章糾紛:在大多數俱樂部中,會章成為明確和調整俱樂部與會員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法律文書。現在,關於會章的性質、會章條款的效力,會章制訂修改的權利歸屬等問題成為糾紛焦點。
月費糾紛:收取月費是高爾夫行業的慣例之一,但月費是否可以調整(主要是調高)以及如何調整等問題,俱樂部與會員卻意見不一。
會籍轉讓糾紛:很多會員在取得會籍後,認為這是自己的一項財產權利,有權隨意、自由處分;但對俱樂部而言,會員的變動增加了其管理成本,而轉讓費更直接涉及到經濟利益問題。因此,會籍是否可以轉讓以及轉讓費應如何收取等問題也經常成為糾紛。
缺席會員糾紛:缺席會員制度是高爾夫行業的另一特殊慣例之一,按照該制度的設定,會員在某一時期因某種原因(如出國)不能在俱樂部消費,俱樂部可以將其記為缺席從而免收這一時期的月費。但對於缺席時間的長短該不該加於限制,俱樂部與會員卻意見不一。
其他糾紛:如會員名額的限制,配套娛樂設施的要求,會員人身、財產權利的保護、會員有償使用俱樂部財產等問題。
二、產生糾紛的原因
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體現為俱樂部投資管理者與會員之間的沖突。高爾夫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早期還是現在,俱樂部的投資管理者都具有濃厚的「外來」背景,只是現在程度輕些而已。俱樂部的投資管理者在投資管理俱樂部時,幾乎完全照搬國外的模式及理念。以至於俱樂部大大小小的法律文件,其起草者都是國外或香港的律師事務所。在早期,這種做法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麻煩。因為早期的會員很少有國內人士,即使有,很多人也沒有真正了解高爾夫,更多的只是將成為高爾夫會員當作身價象徵及榮耀,談不上重視自身權益的保護。而國外及港澳台人士在觀念上與俱樂部投資管理者有一定的同一性,即使有不同意見的,由於人數不多,也不會釀成大糾紛。現在情況則大不同。隨著該運動的普及,會員人數不斷的增加,國內人士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且會員對自身權益保護的法律意識日益增強,在俱樂部投資管理者沒有太大改變,管理模式理念沒有同步發展的情形下,雙方必定產生矛盾從而導致糾紛。
2、會員管理制度本身的缺陷
如前所述,高爾夫俱樂部的管理模式最初大部分都是照搬國外的,而甚少考慮與中國國情的結合。很多俱樂部花費巨資聘請歐美大牌律師行制訂會員管理方面的法律文書,但歐美律師行似乎完全沒有考慮中國法律的相關規定,其制訂出來的條款嚴重違反了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根本無法用於實際操作。
3、環境因素
3.1、市場環境
中國早期的高爾夫市場是「賣方市場」,很多人擠破腦袋想成為會員,哪有心思跟俱樂部計較那麼多?如今高爾夫市場是「買方市場」,會員對俱樂部已經不陌生了,接觸的俱樂部多了,也學會了對俱樂部的管理及服務進行比較。這種情形下,糾紛在所難免。
3.2、法制環境
1)法律意識的提高。20年以前,法律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個很陌生的字眼,普通老百姓可能一輩子都未必打一場官司。如今維權及訴訟成為熱門詞,在權益受到侵犯時,很多人都會想起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2)法律法規的健全。20年以前,國家注重的是維護社會穩定,懲治犯罪,重刑法、輕民法。如今,《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等均先後出台,這為會員主張權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3)司法環境的好轉及執法水平的提高。隨著國家對法制的重視,司法腐敗得到了抑止,司法隊伍的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會員主張權利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司法保障。
『叄』 蘇州高爾夫幼兒園老師怎麼樣
出門左拐蘇州吧,不謝
『肆』 想給幼兒園引進幼兒高爾夫課程和培訓,誰能幫上忙
在幼兒園開這個課程能行嗎?你做過市場調查嗎?家長將孩子送入幼兒園是讓學習的,高爾夫是一種有錢人的游戲,有多少人能保證說自己有很厚的實力以後孩子就是一個有錢人,願意將孩子培養成一個高爾夫高手,當然他們肯定希望孩子全面發展,更會偏重於知識面的學習
『伍』 幼兒園如何正確處理幼兒矛盾所引發的家長之間的糾紛工作
身為幼兒教師要時時教育、叮囑幼兒之間要團結友愛,即便如此,在幼兒之間還是會經常會出現幼兒爭搶、打鬧行為,同時還會引發幼兒家長之間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此時我們就要科學、冷靜的處理幼兒家長之間的矛盾;
事件一:
今年十月末,新入園的小班孩子嚴嚴在玩玩具時,因爭搶玩具,把巍巍小朋友的耳朵咬破了,當時老師看到要發生爭搶,便快步走過去制止,但孩子動作之快,在老師過去的同時,已經將另外一名孩子耳朵咬破了。
當時一名老師馬上將受傷孩子帶到保健室,進行簡單處理,同時與兩名家長取得聯系,說明情況,老師並向受傷的孩子家長道歉,雖然受傷家長沒有很生氣,但為了讓幼兒園與受傷孩子家長安心,我們帶領孩子與家長到醫院進行檢查,大夫診斷為:沒什麼事,不用打針吃葯,等傷口自然癒合就可以了,不必驚慌,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於是我們就都放心了。但我們園領導並沒有就此就解決完此事,在孩子在家休息的幾天里,我們委派老師買了一些食品到受傷孩子家中看望、不斷打電話詢問,家長被我們感動了,說老師們工作真的很認真負責。
於此同時,我們還耐心勸導咬人孩子的家長工作,起初是咬人孩子的爺爺接的電話,當時爺爺說話很沖、也蠻不講理,說:「事情是發生在幼兒園的,與我們沒有關系,我們不管!」
當時聽到這樣的話,身為幼兒老師的我們,內心真的也是十分氣憤,但我們忍住心中的不滿,耐心勸導多次並與嚴嚴的其他家長聯系,說明情況;
因為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最後是孩子的奶奶來了,我們又與奶奶進行溝通:孩子在幼兒園發生咬人事件,我們幼兒園老師的確有一定的責任,但身為幼兒的家長也應對此事表示一個態度,不然被咬的孩子家長內心也會覺得不舒服,於是嚴嚴的奶奶在我們的禮貌、耐心勸導下終於主動買了些孩子喜歡的食品,去探望巍巍小朋友,就此此事畫上了一個較為完美的句號。
但通過此事,不斷的提醒我們要時時刻刻看好幼兒,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不斷學習如何更好的做好家長工作。
事件二:
大班的兩名家長在早晨幼兒入園後,開始爭吵,聲音越來越大,園領導聞聲後,馬上上去勸住,經了解後,我們得知:浩浩的爸爸說:在幼兒園幾年來,浩浩一直受樂樂的欺負;
昨天幼兒接走後,在幼兒園操場上玩,又被樂樂欺負了,昨天媽媽回家後很生氣和爸爸說,於是爸爸氣不過第二天就等樂樂的家長來,想好好的理論一番,而當天正好也是樂樂的爸爸送的孩子;
他的爸爸認為,兩個男孩之間打打鬧鬧是正常的事,不必大驚小怪,於是兩個家長之間發生了爭執。
看到這種情況,我們園領導主動去解決家長之間的矛盾:
(1)勸家長停止爭吵。教師首先勸住兩位家長:「有什麼情況,咱們去會議室說。在這里爭吵多不好呀!」然後,把他們引到安靜的房間里,了解情況;同時,請班級一名教師把孩子帶到活動室,照看孩子。
(2)梳理家長的情緒,指導家長學會正確處理孩子間的糾紛。具體做法如下:
孩子間發生糾紛是常有的事,比如都想第一個上滑梯、都想看同一本書等。家長應該體諒孩子。教師和家長是幼兒行為的觀察者和引導者。
如果孩子間發生小的糾紛,如推搡等行為、不要急於干涉,要給孩子一個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發現糾紛升級,再給幼兒以及時的指導。很多時候,當家長還在面紅耳赤、大動干戈的時候,孩子可能已經和好如初了。
作為家長,無論自己孩子的「不友好」行為是大是小,都應該給幼兒以正確的引導,讓他學會與他人友好地相處,並向對方表示真誠的歉意。家長要讓孩子懂得:面對強者不示弱,面對弱者不欺凌。
受到「攻擊」的幼兒的家長也不要急於替自己的孩子出頭,要教孩子學會面對挫折、學會處理這類事情。於是在我們多方的勸導下,終於平息了兩方家長當時的怒氣,有效地制止了家長的爭吵甚至打架的行為。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都不停的與兩方家長進行溝通,最後使兩位家長見面時能友好的打招呼!
通過以上的事情,我們深知現在的孩子幾乎都是獨二代,父母平時嬌慣慣了,見不得孩子受半點委屈。而學前階段的孩子的自控力、社會交往能力相對比較差,小朋友間時常發生爭執、推搡的行為。家長見了難免心疼,稍不注意控制情緒,彼此間就很容易吵起來。因此我們在全園內不斷探討如何做好家長工作、如何面對家長在幼兒園內的糾紛?使我們的家園工作更上一層樓!
事件三:
平等對待每名幼兒,不要讓家長覺得幼兒園有等級之分。我園大班孩子當中有一名領導家的孩子和普通職工家的孩子,由於心理作用起初工人家長總覺得我們時時事事都偏向領導家孩子,在幼兒開展各項活動時,經常說話給我們聽;
於是我們忍住這種被冤枉委屈的心情,每天主動與工人家長溝通,在各項活動中,做到公平的對待每名幼兒,即便如此,家長在心中還是會覺得我們優待領導家孩子,針對此種情況,我們就擺正老師的心態;
只要我們熱心公平的對待每名幼兒及家長,做到問心無愧即可,今天他們不理解我們,在長期以往的工作中,相信有一天他們會體會到我們真誠的付出!
嚴格執行幼兒園各項規章制度,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自從嚴格幼兒園鎖大門制度、家長需持卡接送幼兒園以來,發生過兩起對幼兒園保安人員進行言語攻擊的事件。一日,小班的孩子麗麗尿褲子了,老師便打電話與孩子的媽媽聯系,請帶來換洗的衣服,結果一會是孩子的爺爺來幼兒園給孩子送衣服,保安人員便按照規章制度,請家長出示幼兒接送卡;
家長說:「沒有」,於是保安便用對講機與辦公室聯系說明情況,我們便請保安人員轉告家長,請稍等,我們去小班落實一下,看是不是孩子的爺爺,就在此時,孩子的爺爺不耐煩了,說出不堪入耳罵人的臟話;
面對那些臟話、惡語,我們的保安人員,極力剋制自己的情緒,好言相勸,依舊嚴把幼兒園大門關,不讓不持卡、不認識的人員入內;
一會小班的老師便來到幼兒園大門處,確認是孩子的爺爺,並接過孩子的衣服,孩子的爺爺在轉身離開時,又破口罵了一句,老師只好再次平和的解釋一遍,說:「麗麗爺爺這是我們幼兒園的規定,家長必須持卡入園,我們已經通知每個家長多遍了??」
結果那位爺爺,頭也不回的走了。
面對此種情況,園長一方面安撫保安人員、老師受傷的心靈,同時告知保安做得對,再遇此種家長威脅、強行要入園的,一定要把住幼兒園的大門,對不認識的堅決不準開門,確保彼此的安全,同時要忍住一時的不滿,不要與家長發生任何的正面沖突。接下來園長再與孩子的媽媽取得聯系,說明情況。
於是在孩子的媽媽調節下,由於孩子父母出門了,就是孩子奶奶來到幼兒園,與班級老師和保安人員進行道歉,確保了幼兒園的安保工作有效地執行。同時此事也提醒了我們要加深對幼兒家長接送制度的宣傳、協調工作。面對來自家長無理的傷害,要做好職工的安撫、勸導協調工作,使每名職工能認認真真、開開心心工作!
『陸』 幼兒園有財產經濟糾紛,做為幼兒園營業執照上的法定代表人會被捲入其中嗎
會的,如果幼兒園被列入失信名單,法定代表人會被限制高消費
『柒』 蘇州高爾夫花園屬於哪個地段的幼兒園
您好!金色朝陽幼兒園.
大湖城邦還有個國際幼兒園,快開放了。
『捌』 如何處理家長與幼兒園的糾紛
幼兒園中的孩子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有許多教師、家長意料外的狀況出現。今天從網路中摘錄一個小章節,希望對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成長中的糾紛有所幫助。
一、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了解事情起因、過程。
對於孩子在幼兒園里和其他孩子產生的糾紛,家長首先要冷靜,先問問自己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怎麼樣,結果如何。然後再可以通過老師問問班級中知道這件事情的其他孩子,看是不是和自己孩子說的一樣,然後再給孩子出主意,想辦法,找對策。這其中的方寸家長要掌握好,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那就明確指出來,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如若是別的孩子錯了,家長也應該本著善良誠懇的態度,教孩孩子會原諒他人。
二、當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不要捨不得。
孩子在幼兒園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或者因小事吵架,往往因自己膽小而不敢告訴老師,而是回家跟父母哭訴,希望父母能替自己伸張正義,討回公道。這時候的父母一定要冷靜,仔細聽孩子述說。不要看見孩子哭就心裡不好受,覺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心疼的不得了,馬上就要為孩子出頭;也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計較,去度量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它們之間的矛盾很簡單,根本不用家長提心吊膽,更不用家長親自上陣,非要決定勝負。應該讓孩子受點挫折,受點委屈,受點挑戰是必要的,家長不要不捨得,要放寬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再合適的度內,完全可以讓孩子自然成長。
三、當家長的不要因為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就限制孩子的交往。
在幼兒園生活,眾多孩子生活在一個集體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也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只要正確的對待,較為公正的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會很快煙消雲散,化為烏有,如果家長因為自己的孩子與某個孩子鬧了不愉快,就橫加阻攔,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那樣只會激化矛盾,只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蒙上陰影,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是要長大的,是要走上社會的,它需要承擔它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風險,一味躲避只會對社會形成不信任感,終究一事無成。孩子自己會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家長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孩子就是在和夥伴的打打鬧鬧中長大的,不能因為一次小小的矛盾就斷定別的孩子不好,孩子有他選擇朋友的權利,家長不可以用成人的狹隘眼光評判和限制。
四、孩子之間的矛盾或者不愉快,家長不要枉下結論。
孩子們之間的糾紛沒有利益沖突,更沒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他們之間只是一些聽上去像小孩子們玩的過家家游戲。不是這個碰了那個,就是那個撩了這個,有時候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孰是孰非,更何況我們這些局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最好不要無端的評價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到底誰對誰錯,更不要當著自己孩子的面去指責別人的孩子,這樣做只能加深矛盾,使自己的孩子在班級中遭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也許家長很在乎誰對誰錯的時候,孩子們卻已經化解了矛盾手拉手又成為朋友了。
五、家長不要就事論事,替孩子處理事情。
當家長的遇到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和委屈時,不是要教孩子怎麼還手,或者幫孩子處理事情,而是要教會孩子與人友好相處,用豐富的知識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朋友。家長的這種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既能給予孩子心靈的安慰,又能給孩子精神上的幫助,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相處,用自己的善良、大度、寬容、博學、正直、勇敢去吸引別人,影響別人,這樣做就會讓身邊的好朋友多起來,自己的力量自然就壯大了,這就是我們成人世界裡的權威。
在孩子間糾紛的處理上,既要科學的引導,又要有親情式的疏導,做為家長切不可簡單教孩子「以暴制暴」,也不能一味的讓孩子避讓。這個話題,不僅對父母來言是一個很難把握的事情,對於老師來言也是一項不斷研究的課題。
『玖』 家長因孩子在幼兒園受跟園長起了沖突,幼兒園在下學期有權不收這個孩子嗎
幼兒是需要特殊保護的群體,可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內意外受到傷害,該由誰來為此負責?為了避免傷害發生,幼兒園、老師和家長又應該如何作為?
責任如何劃分
據了解,實踐中,發生在幼兒園內的意外傷害事故主要可以分為「他傷」和「自傷」兩種情形,但無論是哪種傷害,都涉及到幼兒園責任承擔的問題。
對此,北京市易行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凝解釋說,兒童在幼兒園期間,家長的監護責任轉移到了幼兒園,當兒童受到人身傷害時,幼兒園自然要承擔主要責任。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至於幼兒園和傷害他人的兒童的家長,在責任承擔比例上如何分配,則需要根據公平原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家長與幼兒園的糾紛中,涉及到的另一法律問題,便是在雙方矛盾激化後,幼兒園採取了要求其退園的做法。那麼,類似情況下幼兒園是否有權單方要求幼兒退園?如果可以,需要履行哪些具體的程序?
「學校是否可以單方面要求退園取決於雙方簽訂的入園合同的約定,法律對此並沒有強制性規定。」劉凝認為,幼兒入園,園方與家長確立的合同屬於服務合同,如果合同中已經明確約定了可以單方面退園的條款,那麼幼兒園就擁有了相關權利。但是園方要求退園時必須有符合合同規定的充足理由,應當履行告知義務,例如通過郵寄通知書、由兒童監護人簽字等方式解除合同關系等,具體的退園程序也要依據合同而定,如果未履行相應手續仍然會構成違約,需要承擔違約責任。
維權不可過激
幼兒教育業內人士表示,幼兒是一個需要特殊保護和照料的群體,一方面,幼兒具有愛玩好動的天性,好奇心極強,經常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舉動;另一方面,幼兒的思維和行動都還帶有明顯隨意性,他們自控能力較差,又缺乏生活經驗,還無法准確地判斷周圍環境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幼兒會更易發生安全事故。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都具有更強的保護責任。
辦理過大量校園傷害類案件的北京豐台法院法官王建中說,校園傷害事故糾紛的主要成因,一方面是教育機構在安全監管上確實存在問題,沒有能夠盡到應有的義務,而另一方面則在於部分受害學生家長的不恰當做法。例如,當遇到幼兒園拒絕擔責,或無法就賠償事宜達成一致意見時,家長可以通過尋求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或法院訴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過激言行容易導致矛盾激化。
對此,劉凝也指出,當兒童在幼兒園遭受到人身傷害時,家長也應該依法、理性、正當維權,不要採取「大鬧」幼兒園等過激手段,否則不僅會使矛盾復雜化,自己也有可能因此而承受不利的法律後果,從有理變為無理。對於被害人的家長來說,完全可以通過正當法律途徑,起訴幼兒園或者加害人,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同時,還可以向基層調解組織等機構反映情況,尋求幫助,也可以要求由教育機構主管部門進行調解。
針對幼兒相互傷害、事故多發、後果不可預料等特點,王建中法官建議,幼兒園應該履行好監護職責,看管好送到園內的兒童,在發生傷害事故時需要冷靜面對,積極解決,防止事態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