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村房屋拆遷的繼承權問題
該房產如果是你爹媽結婚後修建,辦理的房產證,那麼~就屬於你爹媽婚後共有財產。他倆一家一半的產權!你父親過世,在他沒有遺囑指定誰來繼承他名下那一半房產情況下,就要按照國家繼承法規定的繼承序列;死者配偶,死者子女,死者爹媽,有這三方平均分配繼承死者房產份額。所以~~這房子不能你一人繼承。你母親佔了大頭份額。你爺奶也是有份額的。
⑵ 農村房產繼承糾紛案例有哪些
物權法 第一百五十二條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佔有和內使用的權利,容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
物權法設立了宅基地使用權一項,正確理解物權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的描述可以知道沒有把房產概念給予宅基地房屋,人民群眾就別給物權法故意無中生有了,另外這么想也是給土地法、物權法製造矛盾、沖突。打算利用繼承宅基地房屋達到違規違法使用宅基地的目的是不可行的,趁早斷了這個想法
⑶ 農村的房屋訴訟繼承問題!!
如果繼承中的房屋有違章建築,法院是不會給予分割的,除非你們自行調解。
對於房屋的價值,可以聘請當地房屋價格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確定房屋的市場價格,而不是由原告說了算。
建議你們最好能協商解決。不要通過法院。
⑷ 農村房屋遺產繼承糾紛被告一方做為被繼承人不在家如何進行
可以進行公告,公告期滿老四仍不出現可以缺席判決。在沒有其他第一順序繼承人時,房屋樹木在應該平均分陪!應該考慮善意第三人,若買屋者是善意,房屋買賣有效,損失由老四承擔!
⑸ 農村房屋繼承權糾紛怎麼處理
一、協商
繼承糾紛發生後,相關當事人可以在完全自願的基礎上,通過互諒互讓,就遺產分割的時間、辦法和份額協商達成一個各繼承人都願接受的協議,然後按協議分割遺產。這種方式有利於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團結,因為出於自願,處理後不會傷害彼此之間的親情,也有利於糾紛的迅速、徹底解決。同時還節省了當事人的人力、財力和時間。
二、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群眾性組織。在發生繼承糾紛後,如有關當事人協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以繼承法為依據,通過說服教育的方法來調解糾紛,促使當事人在自覺自願的基礎上,互相諒解,互相讓步,達成協議。
三、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繼承糾紛發生後,經協商不成時,可以不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經過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不成協議的,任何一方也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應當注意的是,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3條的規定,繼承糾紛不能仲裁。因此,有關當事人之間因繼承發生糾紛後,不能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⑹ 農村宅基地繼承糾紛
1. 宅基地的所有權屬於村集體, 村民個人只有使用權.
2. 村民個人戶籍遷出本村, 因繼承房屋版佔用農村宅基地權的,可按規定登記發證,在《集體土地使用證》記事欄應注記「該權利人為本農民集體原成員住宅的合法繼承人」。
3, 法律上會支持遺囑,
具體怎麼處理, 雙方可以協商由你叔給你爸作適當補償.
⑺ 關於宅基地上的房屋繼承糾紛
宅基地是屬於集體所有不是嚴格意義的公民的私有財產,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要是你的戶口還在本村,本集體,你可以申請繼續居住。要是你的戶口遷出去了,則不一定能繼續住。
案例透析農村宅基地繼承問題
來源: 作者: 日期:09-12-17
(案例一)某縣某村主任問:我們村王某1985年獲得一處宅基地,後其子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縣城某單位工作,其女也於1996年嫁入鄰村(戶口也遷到該村)。2001年和去年,王某夫妻相繼去世,老宅無人居住。現為解決本村村民宅基地緊張問題,我村想將宅基地收回,交本村其他村民使用。
而王某之子卻以宅基地屬其父母、應由其繼承為由,拒絕、阻攔村裡將宅基地收回。請問,王某的主張是否合法?
答:王某的主張是不合法的。我國《憲法》第十條第二款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土地管理法》第八條第二款也根據《憲法》精神,作了相同規定。據此,村民個人不享有對宅基地的所有權,而只享有使用權。根據《繼承法》第三條的規定,能夠繼承的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由於村民個人對於宅基地只享有使用權不享有所有權,因此,集體土地是一種特殊性的土地性質,就不屬「個人合法財產」,它屬集體所有,只能是本村村民才能享有使用權,不能依法繼承。
本案中,王某夫妻已死亡,自然不再享有宅基地的使用權;同時,王某的子女戶口均已遷出本村,不再享有本村村民資格,相應地也不能再享有隻有本村村民才能享有的宅基地使用權。而宅基地依法又不能繼承,故王某之子拒絕、阻攔村委會收回其父母使用的宅基地是錯誤的。當然,盡管王某的子女不能繼承宅基地,但卻可依法繼承宅基地之上的房產,可以將房產拆遷後變賣或者直接作價賣給使用該宅基地的其他村民
[案例二]我的爺爺奶奶是村裡的,家裡有一個農村宅基地房屋,爺爺奶奶去世後,宅基地的是否可以繼承?我們都是城市戶口。
村裡有沒有權力沒收老宅基地?
宅基地有沒有轉讓的權力?
如果我不賣,我要在原基地上蓋房子可不可以?
問題補充:老宅基地上面有房子,現在村裡說不讓我蓋也不讓我賣。要沒收。我想問村委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權力沒收我繼承的老房和宅基地
答:在我國廣大農村,宅基地的管理從理論上來講實行的是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使用制度。即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但公民可以依法取得對宅基地的使用權。宅基地作為特殊財產,雖然不能以一般財產的繼承方式來繼承,但是可以依法取得對該宅基地的使用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第3款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第九條規定: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 第十二條規定:依法改變土地權屬和用途的,應當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手續。第十三條 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原國家土地局關於《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四十九條規定:繼承房屋取得的宅基地,可確定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規定: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根據上述規定,結合你的具體案情,我認為:你不是法定順序的繼承人,無權繼承你爺爺奶奶的房屋,當然也無權申請當地政府確認你對該宅基地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應該按照《繼承法》第十條的規定,由包括你父親在內的有繼承權的法定順序繼承人來繼承你爺爺奶奶的房屋,並向當地政府申請確認對該宅基地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假如按照繼承法第十條的規定,除你父親以外,沒有其他法定順序的繼承人或者雖然有其他法定順序的繼承人但他們商定放棄繼承權,則可以由你父親一個人來繼承你爺爺奶奶的房屋,並向當地政府申請確認對該宅基地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假如按照繼承法第十條的規定,沒有任何法定順序的繼承人包括你父親也不在了(當然這只是為了說明問題而假設,沒有罵人的惡意,敬請理解),則你就可以直接以你的名義按照繼承法的有關規定,轉繼承或代位繼承爺爺奶奶的房屋,並以你的名義直接向當地政府申請確認對該宅基地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
具體程序:繼承人(或轉繼承人、代位繼承人)可持本人居民身份證、原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權證書、相關產權證明材料向當地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局的地籍管理部門申請,經現場踏勘和核實有關情況屬實後,土地管理部門會代表同級人民政府向繼承人(或轉繼承人、代位繼承人)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村民委員會無權收回房屋和該宅基地的使用權。村民委員會依法行使集體土地管理權和公民依法行使集體土地使用權並不沖突。 至於繼承人(或轉繼承人、代位繼承人)是否可以在該宅基地上蓋房子,那要看是否符合當地政府制定的村鎮建設規劃。繼承人(或轉繼承人、代位繼承人)可以向該宅基地所在的鄉鎮人民政府村鎮建設管理部門申請,經過審查如符合當地村鎮建設規劃,村鎮建設管理部門會向繼承人(或轉繼承人、代位繼承人)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村鎮規劃選址意見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鎮規劃建設許可證》(與《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書》簡稱「一證兩書」)。按證依法施工建房,任何人不得非法干預。
例外情況: 假如你爺爺奶奶的法定順序繼承人在你爺爺奶奶生前不盡贍養義務,其生活來源主要靠村民委員會供養,則在其去世後村委會有權接收房產並收回宅基地。
粘了一篇文,你看看吧
⑻ 農村房屋繼承糾紛
第一,根據《繼承法》第十五條規定, 繼承人應當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協商處理繼承問題。遺產分割的時間、辦法和份額,由繼承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如果法院立案,那麼會依法調解,調解無效,法院會依據繼承法相關規定進行判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規定, 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⑼ 農村房產怎麼繼承農村房產繼承糾紛怎麼處理
我國的《繼承法》中所列遺產的范圍中有房屋。所謂房屋的繼承是指被繼承人死亡後,其房產歸其遺囑繼承人或法定繼承人。因此,只有被繼承人的房屋具有合法產權才能被繼承。
當繼承發生時,如果有多個繼承人,則應按遺囑及有關法律規定進行折產,持原產權證、遺囑等資料到主管部門辦理過戶手續。辦理房屋的產權過戶需要有效的證明和具體的步驟:
1、老人的遺產,是繼承人的共同財產。
2、繼承人對共有的財產的分割協議,只要每個繼承人同意並簽字,即可產生效力,任何繼承人都不得違約。
3、如果每個繼承人對繼承的共有財產分割,無異議,可以憑此協議辦理過戶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