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我發現有廠家用我的商標,一模一樣的,用在的商品不同但都屬二十大類之中,這算侵權嗎
首先,可以先了解你司的商標注冊的小組,二十類中有五個小組。
其次,正常情況下,你司注冊時會在二十類中選擇十個小商品,只要在小組中選擇了其中一個小商品就可以保護全小組,別人就不能用您的商標去注冊同一類的同一組哦。
最後,如果發現了這種情況可以去工商局那裡去投訴其。
商標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
(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行為。這種行為是我們行政執法和司法實踐中最常見的一種商標侵權行為。它主要包括四種行為:一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二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三是在類似的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四是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近似的商標。
應當注意的是,這里所講的「使用」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包括將商標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電子商務、展覽以及其他業務活動。銷售發票、合同等商業性文件,是商品交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商業性文件中使用商標,應當視為商標的使用。同時,這時的「使用」應當僅僅限於商業性使用,當事人在教育、科研等公益活動中對商標的使用行為並不包括在內。
(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
這是《商標法》關於銷售行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規定。在商標行政執法和司法實踐中,由於故意實施商標侵權假冒行為的企業往往具有較大的隱蔽性,銷售商標侵權商品的行為就成為我們最容易發現,也是最常見的商標侵權行為。由於商標侵權商品要通過銷售環節,才能使侵權人實現非法獲利,才能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和混淆,才能對商標注冊人的權益造成損害,所以查處銷售環節的商標侵權商品是制止商標侵權行為的一個重要手段。
(三)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商標標識是商標的載體,是商標的物質表現形式。有人將製造和銷售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比喻為商標侵權和假冒行為的源頭。因此,我國《商標法》將此類行為明確規定為商標侵權行為加以禁止,是從根本上防止商標侵權假冒行為的發生。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我國新修訂的《刑法》將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確定為可以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
(四)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這項規定是新增加的規定,學理上稱之為「反向假冒」。具體是指在商品銷售活動中將他人在商品上合法帖附的商標消除、變動或者更換,冒充為自己的商品予以展示或者銷售的行為。一般來說,這種做法是居於市場壟斷地位的經營者扼殺新生的潛在的競爭對手,使其商標永遠無法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無法形成自己獨立的銷售市場的不正當競爭。在國外,一般用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調整。由於這種行為是利用商標進行的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國則利用《商標法》對其進行調整。
(五)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由於我國《商標法》對商標侵權行為採用列舉的方法,但在實際生活當中,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不斷出現新的商標侵權形式,無法准確加以預測,需要在今後的行政執法和司法實踐中加以補充,所以《商標法》做出這樣的規定,屬於兜底條款。
《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屬於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所稱的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1、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2、故意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的」。從表面上看,這一條規定似乎是對《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的解釋,但無論從理論上或是實踐上,這一打規定都無法窮盡《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所指的行為,不能說除這兩種行為以外的其他行為都不構成侵權了。
⑵ 圖案的寓意如果跟人家的字是相同的那算侵權嗎
寓意跟人家的字相同是不算為侵權的,如果說拿著別人的商標來注冊或者使用,那就屬於侵權的。
⑶ 法律上怎麼判定抄襲和雷同
判定抄襲有兩個標准:
第一,被剽竊(抄襲)的作品是否依法受《著作權法》保護;
第二,剽竊(抄襲)者使用他人作品是否超出了「適當引用」的范圍。
關於「適當引用」的數量界限,我國《圖書期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明確規定:
1、「引用非詩詞類作品不得超過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
2、「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總量不得超過本人創作作品總量的十分之一」。
雷同指與他人的一樣;也指一些事物不該相同而相同。
拓展資料:
1、目前沒有法律對「抄襲」作出明確的定義,在實務中會引用國家版權局的「權司[1999]第6號」對抄襲行為的答復中的相關內容。
2、該答復中對「抄襲」的解釋:一、著作權法所稱抄襲、剽竊,是同一概念(為簡略起見,以下統稱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
抄襲侵權與其他侵權行為一樣,需具備四個要件:
第一、行為具有違法性;
第二、有損害的客觀事實存在;
第三、和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
第四、行為人有過錯。由於抄襲物需發表才產生侵權後果,即有損害的客觀事實,所以通常在認定抄襲時都指經發表的抄襲物。
因此,更准確的說法應是,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發表。
⑷ 哪些情況屬於專利相同侵權
①文字表述雖有差異,但實質上相同;
②專利權利要求中使用的是上位概念,而侵權物中出現的技術特徵是下位概念;
③侵權物不僅包含專利權利要求中的全部必要技術特徵,而且還包含其他新的技術特徵。
⑸ 麻煩問一下大家,侵權是什麼概念我這樣的做法屬於侵權 違法么
你好,想先問一下,你所說的「在網上看這個項目已經有了」是什麼意思?因為本人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不敢貿然回答。
但是就侵權的概念,我簡答說一下,我們通常所說的民事侵權,就是侵害民事權益的行為,而民事權益包含的范圍較廣泛,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這些在09年最新通過的《侵權責任法》中有明確的規定。建議你可以自己查閱一下。
如果你所做的網路宣傳,以營利為目的,未經他人同意並支付報酬而使用了他人的專利產品,肯定就是構成侵權的。比如說他人在網路宣傳中使用的標識啊,版面的設計啊,內容的排版啊,等等。如果你抄襲了他人的這方面內容,那就屬於侵權行為。
回答的很片面,希望能對你有一點作用。
⑹ 功能上一樣 達到目的也是一樣 設結構生產工藝上不同 算不算侵權專利
不算
(一)專利侵權行為的概念 專利侵權行為是指在專利權有效期限內,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又無法律依據,以營利為目的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它具有以下特徵: 1.侵害的對象是有效的專利。專利侵權必須以存在有效的專利為前提,實施專利授權以前的技術、已經被宣告無效、被專利權人放棄的專利或者專利權期限屆滿的技術,不構成侵權行為。專利法規定了臨時保護制度,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的應支付適當的使用費。對於在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專利權授予前使用發明而未支付適當費用的糾紛,專利權人應當在專利權被授予之後,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2.必須有侵害行為,即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侵害他人專利的行為。 3.以生產經營為目的。非生產經營目的的實施,不構成侵權。 4.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即行為人實施專利的行為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又無法律依據。 (二)專利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 專利侵權行為分為直接侵權行為和間接侵權行為兩類。 1.直接侵權行為。這是指直接由行為人實施的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其表現形式包括: (1)製造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2)使用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 (3)許諾銷售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 (4)銷售發明、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5)進口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6)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 此處在最新修改的專利法中有改動,待最新修改專利法實施後,須以新修改專利法為准。 另外,還需注意,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但不屬於侵權行為。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仍然屬於侵犯專利權的行為,需要停止侵害但不承擔賠償責任。 2.間接侵權行為。這是指行為人本身的行為並不直接構成對專利權的侵害,但實施了誘導、慫恿、教唆、幫助他人侵害專利權的行為。這種侵權行為通常是為直接侵權行為製造條件,常見的表現形式有:行為人銷售專利產品的零部件、專門用於實施專利產品的模具或者用於實施專利方法的機械設備;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授權或者委託,擅自轉讓其專利技術的行為等。實務中,通常根據民法通則第130條的規定,將間接侵權行為認定為共同侵權。
⑺ 這種情況屬於侵權嗎
侵權行為是一種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因此侵權行為也可以稱為一種侵害行為,這可以從詞專源學上屬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在英語中,「侵權行為」一詞稱作「tort",來源於拉丁文「tortus ",原意是指扭曲和彎曲,它也用於將某人的手臂或腿砍掉的情形,此種含義仍然能從德語(jemanden einen Tort antum;Tortur)和法語(avior tort;faire tortous)中找到,以後該詞逐漸演化為錯誤(Wrong)的意思。在法語中,tortum和tort都是來源於拉丁語「delictum",其原意是「過錯」,「罪過」。拉丁語名詞delictum派生於動詞delinqere(偏離正確的道路),意思是一個違法、一個失誤或者一個錯誤。中文的「侵權行為」一詞「最早於清末編定《大清民律》草案時才開始應用。」但是在舊中國民法中對侵權行為的概念卻缺乏明確的界定。
⑻ 什麼情況屬於侵權
侵權行為(英語:tort,德語:unerlaubte Handlung),是指行為人應當對所產生的損害負賠償責任版的違法行為。侵權行為可權分為一般侵權行為和特殊侵權行為。案例 1 安徽寧國工業泵廠侵犯山東「博山牌 BOSHAN 」商標專用權 案例 2 北京馬勝寬為侵犯 「 茅台 」 、 「五糧液」 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運輸便利條件案 案例 3 北京市內燃機配件廠侵犯北內集團 「 北內 」 注冊商標專用權案 案例 4 北京市葡萄酒廠侵犯河南西峽果酒廠 「 蓮花 」 注冊商標專用權 案例 5 北京市王偉擅自銷售 「 五星 」 等注冊商標標識案
⑼ 「抄襲」在法律上的定義是什麼
1,目前沒有法律對「抄襲」作出明確的定義,在實務中會引用國家版權局的「權司[1999]第6號 」對抄襲行為的答復中的相關內容
2,該答復中對「抄襲」的解釋:
一、著作權法所稱抄襲、剽竊,是同一概念(為簡略起見,以下統稱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抄襲侵權與其他侵權行為一樣,需具備四個要件:第一,行為具有違法性;第二,有損害的客觀事實存在;第三,和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第四,行為人有過錯。由於抄襲物需發表才產生侵權後果,即有損害的客觀事實,所以通常在認定抄襲時都指經發表的抄襲物。因此,更准確的說法應是,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發表。
二、從抄襲的形式看,有原封不動或者基本原封不動地復制他人作品的行為,也有經改頭換面後將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獨創成份竊為己有的行為,前者在著作權執法領域被稱為低級抄襲,後者被稱為高級抄襲。低級抄襲的認定比較容易。高級抄襲需經過認真辨別,甚至需經過專家鑒定後方能認定。在著作權執法方面常遇到的高級抄襲有:改變作品的類型將他人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獨立創作的作品,例如將小說改成電影;不改變作品的類型,但是利用作品中受著作權保護的成分並改變作品的具體表現形式,將他人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獨立創作的作品,例如利用他人創作的電視劇本原創的情節、內容,經過改頭換面後當作自己獨立創作的電視劇本。
三、如上所述,著作權侵權同其他民事權利一樣,需具備四個要件,其中,行為人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這一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對抄襲侵權的認定,而不論主觀上是否有將他人之作當作自己之作的故意。
四、對抄襲的認定,也不以是否使用他人作品的全部還是部分、是否得到外界的好評、是否構成抄襲物的主要或者實質部分為轉移。凡構成上述要件的,均應認為屬於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