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聚投訴自如

聚投訴自如

發布時間:2021-06-13 06:17:07

㈠ 文言文《勸學》翻譯

先秦荀子《勸學》的翻譯: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

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

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

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生長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

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裡,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裡,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准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

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

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乾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

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經》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乾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

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

《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裡,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

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迴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

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迴避他;

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

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

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

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願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於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裡貪圖擁有天下一樣。

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麼,在權利私慾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1)聚投訴自如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

賞析:

荀子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這篇文章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內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文章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君子慎其所立乎」,闡述學習的必要性和需要選擇好的學習環境。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

「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

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和鼓舞。

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

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後,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製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

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

因此,「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於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於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

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並非更長了,聲音並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

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並非善於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由於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

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於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於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推論起來,人如果善於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為有才德的君子。

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於藍、冰寒於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

第二段從「積土成山」到「安有不聞者乎」,闡述學習必須專心一致、鍥而不舍。人們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這一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主要寫了兩個方面:一個是「積」,一個是「一」。

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聖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聖人的思想。

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

經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

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

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並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恆。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和充分的證明。

第三段從「學惡乎始」到「此之謂也」,闡述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從這段開始說明學習的全過程和學習的總內容總要求。「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是總的途徑;「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是總的要求。

「其義不可須臾舍也」,強調所學內容的必要性,而且指出舍與不舍將是人與禽獸之分。「真積力久則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接著指明所學課目,指出《禮》講究「敬」,《樂》講究聲律諧和,《詩經》《尚書》講究博聞強記,《春秋》講究微言大義,能夠學完這些,天地之間的一切就全學完了。接著分析「君子」「小人」兩種迥然不同的學習態度,並且指出要選擇學生進行教育。

教育的方法是不好為人師,也不強加於人,而是言行恰當。作者特別強調「君子學習為的修身溢美,小人學習為的取悅於人」,一破一立,一貶一褒,旨在闡述「勸學」的最終目的是「至乎禮而止」。

接著荀子提出「學莫便乎近其人」和「隆禮」兩個學習的根本措施,認為只有以實際的典型作為學習對象,才是快速有效的學習辦法,才能夠使君子之大道「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在荀子看來,學習求得速成,「近其人」只是手段,目的卻在「隆禮」。荀子又把學習的質量就其形式和本質作了一個鮮明的比較:「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這樣來鑒別學習質量,分析學習質量,從政治思想家的功利主義出發,是新興地主階級思想家深刻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表現,也是一種教育思想的躍進。

最後,荀子提出接納學生的嚴格條件和教育學生的態度和方法。「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具體條件是「禮恭」「辭順」「色從」,教師對學生從容不迫,言之必中。

第四段從「百發失一」到最後,闡述學習的根本目的,亦即最終歸宿。這一段提出了勸學的最高要求和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就是百發不失其一,千里不差一步,觸類旁通,不背仁義,純而粹之,貫徹始終。

學習的過程是誦讀《詩》、《書》、《禮》、《樂》、《春秋》,獨立思考,融會貫通,身體力行,而且能不斷去掉干擾因素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乃至達到好學樂道心利天下成為一種本能,即使有高權厚利也不能使他傾倒,人多嘴雜也不能使他轉移,貴有天下也不能使他動心。

生也是這樣,死也是這樣,成為一種道德觀點的操守者。而且這種本能就像「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一樣。荀子所說的「足以為美」的典型是又「全」又「粹」,「全」是數量,「粹」指質量,亦即質和量高度統一的典型,這種人足以為師,他上可以為「君」,中可以為「君子」,下可以為「士」。

結尾「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指明作為一個完整的、有德操的典型,既須堅持不渝,又要能夠適應各種變易,這才可以算得上「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是互文,天地都能見其英明共其榮耀,這種人能夠彪炳千里,蜚譽百代,化育無窮,包孕宇宙,更是荀子神遊夢遇、樂在其中、妙筆生花之所在。

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㈡ 吉利汽車質量怎麼樣

2017年8月9日,吉利控股集團榮獲「201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質量獎」,這是浙江省政府設立的浙江省最高質量獎項。

總裝車間採用模塊化、智能化、柔性化、自動化的裝配系統,可實現不同車型共線裝配生產。裝配線大范圍採用了摩擦輸送技術,確保了生產過程實現低噪音、低污染、低能源;裝配輔助設備充分考慮了人機工程,機械手飄浮技術、OK線配置了環型尾氣收集裝置、3D激光技術的四輪定位台、多功能轉轂試驗室、全球先進的電動擰緊機、全球先進的玻璃塗膠機器人系統,為博瑞整車質量提供了最穩定可靠的保障。

此外,吉利春曉基地以「不接受、不製造、不流出」為原則,「信任」為核心,打造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員工積極性、有效提升生產效率的「元動力」工程也在持續進行。正因為「提升產品品質」的理念已灌輸到每一位員工的腦海中,才能進而保證每一輛博瑞都具有近乎無可挑剔卓越品質。

㈢ 詩仙,詩聖,詩佛,詩鬼,詩魔,詩豪,詩傑,詩狂,詩囚,詩奴分別都是誰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詩魔(白居易),詩豪(劉禹錫),詩傑(王勃),詩狂(賀知章),詩囚(孟郊),詩奴(賈島)。

1、詩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2、詩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3、詩佛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4、詩鬼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後裔。

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

5、詩魔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有「詩魔」之稱。

6、詩豪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7、詩傑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傑」

8、詩狂

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唐代詩人、書法家。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少時以詩文知名。

賀知章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詩狂」之譽。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與李白、李適之等謂「飲中八仙」。

9、詩囚

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洛陽 (今屬河南洛陽),後隱居嵩山。

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

10、詩奴

賈島(779~843年),唐代詩人,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自號「碣石山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詩人

㈣ 請問:「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的作者和出處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出自陳繼儒《小窗幽記》·洪應明《菜根譚》。釋義:對待事物淡泊自然的豁達態度。

此為一副對聯的上聯,此幅對聯全部內容:寵辱莫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大意是:對於一切榮耀和屈辱都泰然處之,用平靜的心情欣賞庭院中花開花落。對於所有升沉和得失都不在意,安然的觀看天上浮雲隨風聚散。所謂身不驚,才有閑看的雅緻。心無意,才有漫隨的風情。 這是一種境界,對名利應有的態度,得不喜,失不憂。

(4)聚投訴自如擴展閱讀:

洪應明系明代學者,精通儒、佛、道。早年熱衷於功名,晚年入道,用對聯體總結出一本《菜根譚》。後陳眉公在《幽窗小記》亦有收錄。這句話的境界是指:花開花落,歲月輪回,看庭前,一個「閑」字,盡是灑脫;雲卷雲舒,萬物變幻,隨天外,一個「漫」字,盡顯豁達。范仲淹先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與這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㈤ 求眼睛調節力計算公式

眼(又稱眼睛,目)是一個可以感知光線的器官。最簡單的眼睛結構可以探測周圍環境的明暗,更復雜的眼睛結構可以提供視覺。在很多脊椎動物和一些軟體動物中,眼睛通過把光投射到對光敏感的視網膜成像,在那裡,光線被接受並轉化成信號並通過視神經傳遞到腦部。

使近處物體發出的發散光線經眼屈折後成像在視網膜上,方能看清近處物體,稱此作用為調節。正視眼的遠點在5米以外,近視眼的遠點小於5米,用D=1/F(屈光度=1米/焦距)的公式可以計算出近視眼的遠點,也就是近視眼所能看清目標的距離,如4.00D近視能看清目標的距離為0.25米。

(5)聚投訴自如擴展閱讀

在眼睛調節的過程中,偶爾會出現調節異常的情況,主要原因如下:

1、調節不足,伴隨外隱斜,多數由於長時間近距離工作引起;

2、調節過度,兒童多見,注視近距離物體時,調節反應大於調節刺激;

3、調節失靈,調節幅度正常,但遠近交替注視時,反應遲鈍。

㈥ 50個科學小知識

兔子用腿拍打地面的動作來傳遞信息,用後腿拍打地面的大多數是雄兔,這是它向雌兔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2、世界上最
大的猴是狒狒,最小的猴子是倭狨.3、"四不象"真正的名字叫麋鹿,是我國的珍奇動物.4、冰糕為什麼會冒氣?
冰糕冒氣是因為外界空氣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見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時,一遇冷就液化成霧滴包圍在冰糕周圍,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氣」一樣。5、向日葵為什麼總是向著太陽?
向日葵的莖部含有一種奇妙的植物生長素。這種生長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線照射,它就會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時它還刺激背光一面的細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長的快,使向日葵產生了向光性彎曲。6、蟬為什麼會蛻皮?
蟬的外殼(外骨骼)是堅硬的,不能隨著蟬的生長而擴大,當蟬生長到一定階段時,蟬的外骨骼限制了蟬的生長,蟬將原有的外骨骼脫去,就是蟬蛻。7、蜜蜂怎樣釀蜜?
蜂先把采來的花朵甜汁吐到一個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裡進行調制,然後再吐出來,再吞進去,如此輪番吞吞吐吐,要進行100~240次,最後才釀成香甜的蜂蜜。8、為什麼星星會一閃一閃的?
我們看到星閃閃,這不是因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現變化,而是與大氣的遮擋有關。大氣隔在我們與星星之間,當星光通過大氣層時,會受到大氣的密度和厚薄影響。大氣不是絕對的透明,它的透明度會根據密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所以我們在地面透過它來看星星,就會看到星星好像在閃動的樣子了。
9、為什麼人會打呵欠?
當我們感到疲累時,體內已產生了許多的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過多時,必須再增加氧氣來平衡體內所需。因為這些殘留的二氧化碳,會影響我們身體的機能活動,這時身體便會發出保護性的反應,於是就打起呵欠來。打呵欠是一種深呼吸動作,它會讓我們比平常更多地吸進氧氣和排出二氣化碳,還做到消除疲勞的作用呢。
10、為什麼蛇沒有腳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鱗片,這是它們身上最外面的一層盔甲。鱗片不但用來保護身體,還可以是它們的「腳」。蛇向前爬行時,身體會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邊的鱗片,都會翹起來,幫助蛇前進時抓住不平的路面。這些鱗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並能推動身體向前爬行,所以蛇沒有腳也可以走動呀!
11、為什麼人老了頭發便會變白?
我們的頭發中有一種叫「黑色素」的物質,黑色素愈多頭發的顏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話,頭發便會發黃或變白。人類到了老年時,身體的各種機能會逐漸衰退,色素的形成亦會愈來愈少,所以頭發也會漸漸變白啊!12、為什麼螢火蟲會發光?
螢火蟲會發光因為在它們的腹部末端有發光器,發光器內充滿許多含磷的發光質及發光酵素,使螢火蟲能發出一閃一閃的光。螢火蟲發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還有求偶、警戒、誘捕等用途。這也是它們的一種溝通的工具,不同種類螢火蟲的發光方式、發光頻率及顏色也會不同,它們藉此來傳達不同的訊息。
13、為什麼肚子餓了會咕咕叫?
肚子餓了便會咕嚕咕嚕地叫,這是因為之前吃進的食物快消化完,胃裡雖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會繼續分泌。這時候胃的收縮便會逐漸擴大,內里的液體和氣體便會翻攪起來,造成咕嚕咕嚕的聲音。下次不要再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尷尬啊!因為這是正常的生理動作呢

㈦ 關於學習有關的成語

精進不休、百尺竿頭、持之以恆、堅持不懈、自強不息
一、精進不休
白話釋義:專心努力上進;休:停止。指人不停追求進步。
朝代:現代
作者:木馬晨君
出處:《追求》:刻苦,沉著,精進不休。
翻譯:於是又潛心典籍,勤奮不知疲倦
二、百尺竿頭
白話釋義: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朝代:唐
作者:吳融
出處:《商人》詩:「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
翻譯:百尺竿頭五兩斜,這一生什麼地方不可以為家。
三、持之以恆
白話釋義:長久地堅持下去:努力學習,持之以恆。
朝代:宋
作者:樓鑰
出處:《攻媿集·雷雨應詔封事》:「凡應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誠;持之以久。」
翻譯:凡是應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誠;長久地堅持下去
四、堅持不懈
白話釋義:堅持到底,一點不鬆懈。
朝代:民國
作者:趙爾巽
出處:《清史稿·劉體重傳》:「遇大雨;賊決河自衛。煦激勵兵團;堅持不懈;賊窮蹙乞降;遂復濮陽。」
翻譯:遇到大雨;賊決黃河保護自己。轉動激勵兵團;堅持不鬆懈;賊兵走投無路乞求投降;於是又濮陽。」
五、自強不息
白話釋義:「君子以自強不息。」 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息:停止。
朝代:西周
作者:姬昌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翻譯: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

㈧ 如何巧妙地拒絕職場潛規則

作為一個女生,最怕遇到的就是職場潛規則,很多時候都不知道怎麼來處理這些事情。其實自己只要保持淡定從容的氣魄,讓自己堅強而努力保持自信和陽光,那麼就可以拒絕那些職場之中的陰暗面。

這樣的職業磁場,必然會為女性帶來一份「橫看成林側成峰「的愉悅。所以女性在職場中,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性別,而是要在職場中擅於學習和成長,努力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讓自己成為企業職場中不可多得的「女人花」。

㈨ 強化木地板的優缺點是什麼

強化木地板的表面是特殊材料,即使時墨水滴下去,也不會滲透下去,只能停留在表面版,用拖把一拖就能清權理干凈,同時這種地板耐磨耐臟,因此日常生活易打理,此外,強化復合地板還有抗沖擊、抗靜電、耐污染、耐光照、耐灼燒、安裝方便、保養簡單等。 強化木地板的舒適性不夠好,忌水浸,此外強化復合地板是高溫壓制而成,而實木地板和實木復合地板則繼承了木材良好地韌性優點。因此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使用實木復合地板會更多一些,實木復合地板是由不同樹種的板材交錯層壓而成,保留了實木地板的自然木紋和舒適的腳感,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閱讀全文

與聚投訴自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