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蓄意挑起民族糾紛定罪
刑法
第二百四十九條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㈡ 民族矛盾通俗點怎樣理解
沒有固有的民族矛盾!!!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下,不同的民族或地區的人因為不同的信仰、價值觀、風俗習慣等產生的沖突,且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跟緩和。故而就會讓在此環境下處於弱勢的一方產生強烈甚至過激的反應,用來表達他們的意見跟訴求!!!而這種特定的環境,一般產生在民族大融合的初中期階段!列如:現階段隨著經濟科技文化各方面的飛速發展,各地固有的傳統的居民在大的時代背景下,主動或者被動的開始了大遷徙。在這個遷徙直到安居的過程中,會遭遇地方保護主義抵制,先進群體嘲笑排擠落後群體,生活習俗民族信仰種族觀念等等各方面從沖突---認可--學習---融合 的過程!!!如何盡量讓這個過程和平過渡呢?主要還是靠:1政府政策支持2各群體理解尊重3個人文化素質提升。。。。。。
㈢ 少數民族糾紛
內蒙古自治區額來爾古納市自少數民族人口眾多,該市人民法院把握地區特點,著力化解少數民族矛盾糾紛,維護地區和諧穩定。今年以來,該院涉及少數民族案件調撤率高達86.3%。
在審判實踐中,該院法官注重總結適合少數民族糾紛的化解機制,針對不同少數民族當事人的生活文化習慣和心理特點,在庭前、庭中、庭後進行穿插式的溝通和調解,同時邀請少數民族地區德高望重的幹部、阿訇等參與調解、執行等工作,把法律適用、民族習慣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促使當事人快速和解,也維護了民族團結。
㈣ 為什麼說不能把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都歸結為民族問題
矛盾糾紛屬於個別問題,要分清楚。民族問題就是集體問題,那不是糾紛,那是戰爭了。。
㈤ 關於民族民事的民族糾紛
建議請律師到看守所會見你哥哥,介入案件。
㈥ 當國家或地區之間,民族之間發生糾紛和爭端時,可以採取哪些措施解決
第一,改革,自上而下,當局者一定要做出表率。從各方面去解決矛盾,根本上要解決制度的不合理問題。譬如,教育、醫療、選舉等,保證人格的平等。
第二,實行憲政,人權高於一切,人權既不是大棒更不是特色,一系列普世價值要貫穿於各項法律。
第三,從經濟平等著眼,進而找內部深處的社會原因包括文化、宗教、信仰等等。
第四,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用武力去維護正義的底線,記住這是以生命的平等與尊嚴為標準的,超過這個范圍既是非正義的,堅決打破大民族主義的堡壘。
第五,要尊重多數人的選擇,更要保護少數人持有的真理,防止多數人的暴政,消滅少數人的專權。要民主更要共和!
㈦ 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都是民族問題嗎
問: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人員進城務工的不斷增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近2000萬。在城市中,一些外來經商的少數民族群眾因不熟悉當地的城市管理政策,與城管執法人員產生了一些糾紛。面對這些糾紛,一些執法人員不知如何是好,總擔心處理不好會產生民族問題。那麼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都是民族問題嗎?答: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等方面的關系,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國際性和重要性等特點。現階段我國的民族問題,比較集中地表現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迫切要求加快經濟文化的發展。
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與民族問題是有嚴格區別的。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是各民族群眾在經濟社會交往中發生的,往往反映比較單一的經濟、社會、文化問題,事關民族成員的個體或少部分人利益,具有一定的偶發性。在實踐中,不能將涉及少數民族的一般矛盾糾紛說成是民族問題,不能將偶然發生的個別事件看成是普遍存在的民族問題,不能籠統地把某個民族成員的行為等同於一個民族的整體行為。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各民族間的交往日益增多,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比如,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因具體的經濟權益而引起一些矛盾和糾紛;由於在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缺乏了解,容易造成某些誤會和糾紛;一些出版物和互聯網對民族政策和民族關系反映失實,從而引發矛盾和糾紛。
妥善處理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群眾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堅持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原則,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是什麼問題就按什麼問題處理。(載《中國民族報》2009年10月23)日
㈧ 如何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矛盾與糾紛
(一)盡快動員部署,迅速開展工作。各鄉(鎮)要高度重視,及時成立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工作小組,盡快對該活動作出具體安排部署,明確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落實工作措施。鄉(鎮)、村領導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親自動員部署,全力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切實解決工作中的具體困難和問題,要帶著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深厚感情認真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真正工作部署好、組織好、落實好,確保取得實效。同時要分工明確,搞好協調。要充分發揮民族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作用,堅持和完善領導小組例會制度,建立各有關部門配合支持的民族工作領導機制,定期研究本地民族地區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充分發揮成員單位作用。
(二)加強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協調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認真負責,精心組織,做好民族團結矛盾糾紛和行政爭議調解工作,集中解決排查出來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建立必要的聯席會議制度,科學整合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解決突出問題,堅決防止互相推諉、各行其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三)加大宣傳力度,健全工作制度。要把宣傳發動少數民族群眾作為組織開展排查調處工作的重要環節,貫穿工作的始終。要把宣傳發動工作的重點放在基層,深入基層、深入少數民族群眾,面對面地進行宣傳發動,向群眾宣傳開展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