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院如何認定教育機構對學生課堂外傷害事故的責任承擔
法律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2.《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第二條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後果的事故的處理,適用本辦法。
第十一條學校安排學生參加活動,因提供場地、設備、交通工具、食品及其他消費與服務的經營者,或者學校以外的活動組織者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有過錯的當事人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十三條下列情形下發生的造成學生人身損害後果的事故,學校行為並無不當的,不承擔事故責任;事故責任應當按有關法律法規或者其他有關規定認定:
(一)在學生自行上學、放學、返校、離校途中發生的;
(二)在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校期間發生的;
(三)在放學後、節假日或者假期等學校工作時間以外,學生自行滯留學校或者自行到校發生的;
(四)其他在學校管理職責范圍外發生的。
法信 · 相關案例
1.學生在校期間被第三人帶出校外導致其遭受侵害,教育機構未盡到相應職責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李玉平訴張貽霞等教育機構責任糾紛案
本案要旨:教育機構在明知加害人與受害人存在糾紛情況下,放任加害人在上課時將受害人帶出校門導致受害人遭受侵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案號:(2011)沅民一初字第78號
審理法院:湖南省沅陵縣人民法院
來源:《案例導讀-侵權責任法及配套規定適用與解析》,林敏主編,法律出版社2015年出版
2.校車接送中幼兒園在家長到達前對學生脫離管護致學生發生交通事故受到傷害,應當承擔相應補充賠償責任——白某某與魏文生、許文山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和教育機構責任糾紛案
本案要旨:幼兒園學生在校車接送的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受到傷害的,應由交通事故的肇事方和有過錯的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在學生家長未到學生跟前時對學生脫離管護,應認定幼兒園未盡管理職責,對受害人的損失應當承擔相應補充賠償責任。
案號:(2013)唐民一初字第124號
審理法院:河南省唐河縣人民法院
來源:《法信精選案例》
3.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保護義務不僅限於上課期間,而應及於學生的整個在校期間——登封市商埠街小學與馮浩龍、王楷、牛建森、王少敏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
⑵ 侵權責任法中關於「教育機構傷害責任」是怎麼規定的
在《侵權責任法》第38-40條有規定。從管理責任角度不包括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⑶ 孩子在培訓學校受傷,機構該如何承擔責任
孩子在教育培訓機構發生人身傷害教育培訓機構是有相應的教育、管理職責的。
這種教育、管理職責是全面性的,不僅僅是在發生傷害事故之前要注意,在發生傷害事故之後,教育培訓機構也應盡到積極救助義務,比如及時撥打急救電話、採取合理救助措施、及時通知家屬等等。
很多情況下,家長與培訓機構會因責任分配問題引發爭執。
未滿10周歲的小孩,根據《民法通則》規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未滿10歲的小孩在幼兒園或學校等教育機構遭受人身損害,也就是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情況。
《侵權責任法》第38條對教育機構如何承擔責任作了規定,即幼兒園、學校等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其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簡單的兩句話,如何能概括完現實生活中千姿百態的社會生活呢?有必要對《侵權責任法》第38條的規定作全面解析,以正確適用該條規定確定教育機構的法律責任。
兒童在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可以遭受人身損害,是指兒童的生命、健康、身體受到不法侵害,造成致傷、致殘、致死後果以及其他損害,大致包括四種情形。
1、因教育機構的過失致使兒童遭受人身損害。如因教育機構的過錯致使應該發現的事故隱患沒有及時被發現,或者發現後未及時採取措施徹底消除而發生兒童傷害事故者。此時,即便有關責任人承擔了刑事責任,涉及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的競合,但兩種責任並行不悖,不因有關責任人受到刑事處罰而免除學校等教育機構的民事責任。
2、因教職員的故意造成兒童人身損害。常見的此種情形是教職員工毆打兒童,體罰學生造成人身損害。
3、兒童對兒童造成的人身損害。由於未滿10歲,許多小孩完全不能認識自己行為的後果,因此,時常發生一小孩將另一小孩推倒、抓傷,有時甚至於造成另一小孩殘疾。當然,游戲中也常發生小孩受傷致殘的情形。
4、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而引起的兒童人身傷害。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育機構既無故意、又無過失,除非法律有例外規定,通常可以免責。
⑷ 學校在哪些情況下應對學生傷害事故承擔責任
律達網:
學校承擔民事責任的條件、原則 、范圍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出台後,對學生校園事故的學校責任作了規定,基本上明確了學校的責任范圍。學生本人或學生之間偶發的意外行為,學校已盡管理、保護責任的,造成了學生人身傷害事故,學校也不承擔賠償責任。不在學校管理職責范圍外所發生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學校不承擔責任。如住校學生自行外出或擅自離校期間發生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在放學後、節假日或假期等學校放假期間,學生自行滯留學校或到校活動期間發生,學校行為無明顯不當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等,學校不承擔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⑸ 如何認識校園傷害事件中教育機構責任
一、校園傷害事件中的歸責原則:
1、十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學校的責任是過錯推定責任,在發生傷害事件中,學校需要證明自身已經盡到教育、管理職責,才能主張免責;
法律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8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2、十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發生傷害事件,主張學校擔責的當事人,應舉出學校有教育、管理過錯的證據,如不能證明學校沒有盡到教育、管理職責,則學校不承擔責任。
法律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上述兩個條文相差不大,但適用的歸責原則卻不同,前者適用的是過錯推定原則,後者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
3、最高法《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從現行法律規定來看,教育機構只要盡到教育、管理、保護義務,對未成年人受到的侵害沒有過錯,則無需承擔責任,這會促使教育機構盡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育保護好未成年人,減少未成年人被侵害行為發生。但是,教育機構疏於職守,發生未成年人侵權事件,則難免其責。教育機構承擔過錯責任,這有利於未成年人的發展,同時平衡了被侵權人利益,是適當的。
二、學校、教育機構的教育、管理、保護義務。
可歸納為三: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安全達標的教育設施、及時的應急救護措施。
1、學校承擔校園傷害事故責任的法理基礎。
目前在理論和實務界,對教育、管理、保護關系說。已基本形成共識。該說認為,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公益性社會組織,其基本職能是對學生進行教育,並兼負管理、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職責。其職責不同於監護人所擔負的私法領域內的監督、保護職責,實質上是一種家庭保護之外的社會保護,二者不可替代。學校只有在未盡職責義務從而導致學生傷害事故發生時,才需承擔與其過錯相適應的法律責任。該觀點與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的基本精神吻合。
2、學校應承擔的安全注意義務標准。
學校的安全注意義務高於普通的注意義務。但該種注意義務究竟要到何種程度才算盡責,在實踐中並沒有明確量化的標准,這也是造成裁判不統一的常見原因。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參照教育部關於學生傷害處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學校的教育、管理職責主要歸納為以下三方面: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安全達標的教育設施;及時的應急救護措施。
例如,在學校組織活動時,管理或急救方面沒有問題,但如果場地設施明顯未達標,在擁擠狹小的條件下開展活動性游戲,極易為事故的發生埋下隱患,如果發生事故的,就應當認定學校未盡到其教育、管理職責,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3、事故處理中的責任區分和利益平衡。
學校責任和監護人責任的區分。侵權責任法規定學校在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情況下應當承擔責任,但不應將學校理解為唯一的責任主體,學校的教育、管理職責並不能替代監護人的監護職責,致害學生的監護人仍須承擔首位的賠償責任,學校只在其教育、管理職責內承擔相應的過錯賠償責任。
未成年人利益和學校利益的平衡。在未成年人校園傷害案件中秉持「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已成為各界共識,但同時亦應合理兼顧校方利益,若過於苛責校方責任,雖表面上充分保護了未成年人利益,但也會導致學校教育成本和風險大增,勢必造成學校為規避風險在教育活動中縮手縮腳,甚至因噎廢食,從長遠來說不利於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學生素質的提升。故在認定校方責任比例時務必要結合具體案情謹慎斟酌,在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學校的教學積極性。
三、實踐中,教育機構常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情形
1、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的。
2、學校教師與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
3、學校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的。
4、學校知道教師或者工作人員有不適合擔任教育教學或者管理工作的疾病或者道德品質敗壞,學校未採取相應措施的。
5、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的有關標准、要求的。
6、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
7、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8、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
9、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負有組織、管理未成年學生的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
10、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
11、學校有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情形的。
上述列舉了學校或者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將要承擔傷害事故責任的過錯情形,都屬於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中規定學校在教育和管理過程中應當加以預見和注意的方面。如果出現上述情形,則可以據此認為學校在主觀上存在故意或過失,換言之,本條中「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是學校等教育機構過錯判決標准,即過錯的客觀化,學校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⑹ 學校傷害事故的責任承擔遵循什麼原則
近一段時間,我收到了大量有關學校校園傷害事故歸責方面的問題較多,所以想就這一問題和大家交流一下。
過錯責任原則強調的是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前提必須是存在過錯,沒有過錯即不承擔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只僅需證明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存在因果關系即可確定其承擔民事責任,不需要考慮行為人主觀的過錯與否。對該類方式的責任承擔必須有法律的明確規定,否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公平責任原則則是在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或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況下,為了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所作的責任承擔方式。這種責任承擔方式的適用范圍有一定的限制,也必須有法律的規定。另外還有過錯推定原則一說。過錯推定實質上是過錯責任的演變,只不過在舉證責任上有所區別。在過錯責任中,由權利請求人舉證證明責任人存在過錯,而在過錯推定中,權利人僅需證明損害事實與責任人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責任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沒有過錯,則推定其存在過錯而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責任歸結原則。
結合我國的司法實踐,校園傷害事故中學校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通常的被認為是兩種,即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很明顯,無過錯責任原則是不能被採用的。因為以無過錯責任原則承擔民事責任必須按照法律的明確規定,任何人不能擴大適用的范圍。對於學校應當依據過錯責任原則承擔民事責任有一定的法律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六十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這兩項規定都要求學校等單位有過錯的,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強調的是過錯責任原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該規定明確規定無論是學校直接承擔責任還是承擔補充責任,都必須要求學校有過錯為前提,確定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同時,該規定不再要求是適當給予賠償,而是要求根據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里的過錯應當包含故意傷害與疏忽大意的過失或者是過於自信的過失所引起的傷害。以過錯為承擔責任的前提,沒有過錯即不承擔責任。
司法中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確定學校的責任中,除以過錯責任原則確定外,還應當以公平責任原則作為輔助原則確定。筆者認為這樣的觀點值得商榷。
首先,在民法理論上,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應當是在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都不能適用的情況下為平衡利益所作的適用。如果能夠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或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則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同時,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也應當有所限制,而不能隨意擴大適用的范圍。既然法律和司法解釋確定學校承擔民事責任的前提是學校有過錯,則我們只能從過錯的角度來考察。如果學校沒有過錯,則不能要求其承擔民事責任。我們不能出於個人的感情擴大適用規則。這也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其次,在實踐中,有人認為在校園事故中,學生處於弱者的地位,因此需要均衡利益,即使學校沒有過錯也應當承擔一定的公平責任。而在現實社會中,學校與學生的地位是一樣的,如果說學生是弱勢個體,那麼學校則是弱勢群體。眾多中小學(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扣除教學經費外,能夠支配的資金是極其有限的。一味地強調由學校承擔公平責任,勢必影響正常的教學質量,給其他學生造成的則是無形的損失。因此,我個人認為不能強制性地要求沒有過錯的學校承擔責任中任何的公平責任。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薄認識,如有不妥,望大家多多指正。
⑺ 校園傷害事故中學校的責任是什麼,監護責任還是管理責任
校園傷害事故中,學校的責任屬於管理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中明確規定:
第三十八條無回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答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⑻ 什麼情況下學校應承擔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條規定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十周歲以下的學生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在以往的法律規定當中,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歸責原則僅僅是過錯責任,即只有在受傷害的學生和家長證明學校在事故的發生當中具有過錯,學校才承擔責任。而在《侵權責任法》中,將其更改為了過錯推定責任,即在學生傷害事故發生之後,首先推定學校具有過錯,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如果希望免責的話,必須要提供相應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就要承擔賠償責任。在這里,學校因為比以前多承擔了舉證的責任,所以在學生傷害事故訴訟中勝訴的難度就相應加大了,承擔賠償責任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的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十周歲以上,十八周歲以下學生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根據該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這與以往的法律規定是相同的。在發生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的傷害事故之後,受傷害的學生和監護人必須提供相應的證據來證明學校具有過錯,否則就不能要求學校承擔賠償責任,除非學校主動承認自己在學生傷害事故當中具有過錯。
《侵權責任法》第40條規定了校外第三人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在該條當中,歸責原則依然為過錯責任,即如果學校在第三人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當中具有過錯,也應根據自己過錯的大小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即在該造成傷害第三人無力全部賠償或者無法找到該第三人的情況下,如果學校在事故當中沒有盡到自己的管理職責,就要由學校根據自己的過錯大小繼續對受傷害的學生進行賠償。學校是否盡到管理職責,要根據傷害事故發生時具體情況判斷。例如學校門衛管理制度欠缺或者門衛管理不善,導致校外人員隨意進入學校打傷學生,學校就應根據過錯責任原則承擔補充賠償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