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軍的基本信息
王軍,1986年7月碩士研究生畢業,並開始在中國日用化學工業研究所工作,先後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長。1992年~1993年在美國農業部東部研究中心作訪問學者。先後出訪20餘個國家,參見國際會議三次。2001年4月調入鄭州輕工業學院。
2. 中信王軍與郭美美
以訛傳訛,此王軍非彼王軍,中信王軍跟郭美美那個王軍一毛錢關系也沒有,搞清楚了再說
3. 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和美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進行斗爭.分別是什麼事件
新航路開辟後引起商業革命,商業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到大西洋沿岸,英國處於有利的位置,貿易發達,促使英國工場手工業發達,特別是制呢業(羊毛加工業:英當時民族工業),羊毛需求量大增,出現圈地運動(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農村中的擴展過程,變地主和農民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大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原料、市場等),產生了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1640年—168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新議會的召開:資產階級提出政治要求),內戰,建立共和國,護國主制,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說明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是曲折的,1688年「光榮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確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地位。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標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689年議會頒布《權議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法律保障,在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最終是在工業革命後)。
簡單說英國是光榮革命 美國是南北戰爭
4. 《權力請願書》《大抗議書》和《人身保護法》各是在什麼背景下出台的各有何作用
權利請願書: 查理一世上台以後,濫用監禁和征稅的權力,強制推行借債政策,因而導致國內關系緊張。1628年3月,查理一世為解決財政問題,提出徵收特殊捐稅的要求遭國會拒絕後,就實行「強迫借貸」,嚴懲拒絕繳費者。國會也不甘示弱,於1628年通過了《權利請願書》。全文共有8條,列數了國王濫用權力的行為;重申了過去限制國王征稅權利的法律;強調非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強行征稅和借債;重申了《大憲章》中有關保護公民自由和權利的內容,規定非經同級貴族的依法審判,任何人不得被逮捕、監禁、流放和剝奪財產及受到其他損害;規定海陸軍隊不得駐扎居民住宅,不得根據戒嚴令任意逮捕自由人等等。查理一世開始批准了這一請願書。《權利請願書》是議會爭取自由和權利的勝利果實。但查理接受《權利請願書》只是權宜之計,並無意真正執行它,當議會批准補助金後,查理一世對議會抗議他徵收噸稅和磅稅惱羞成怒,遂下令解散議會,自由英國進入無國會的專制統治時期,《權利請願書》也被拋棄。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議會對《權利請願書》重新解釋,賦予其新的內涵,並把它認定為英國憲法的淵源之一。
大抗議書:大抗議書是英國國會與專制主義斗爭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於1641年。列其主要內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無議會統治時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實現工商業活動的自由,高級政府官員和大臣只能「從國會有根據相信」的人們中間任命,進行議會改革,要求建立對議會負責的政府。該抗議書共204條,經過激烈的討論,議會終於以微弱的多數通過。《大抗議書》成為資產階級與新貴族上層分子長老派的政治綱領。舉了查理一世近十年來的一系列罪行,指出天主教復辟的嚴重危險,提出了進一步改革的要求,如實行工商業活動自由,建立大臣對國會的負責制度,限制主教的權力等等。《大抗議書》成為(英國革命初期)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綱領。查理一世拒絕簽署《大抗議書》並且撤銷國會衛隊,於1642年1月4日親率幾百名衛隊士兵闖入國會,企圖逮捕友姆、漢普敦等五名反對派領袖.結果遭到二千名武裝市民和許多群眾的攔阻,國王的陰謀遭到了失敗。 皮姆起草了《大抗議書》,「《大抗議書》共204條,列舉了查理一世在近十年來的一系列罪行,指出天主教復辟的嚴重危險,提出了進一步改革的要求」。《大抗議書》一石激起千層浪,議會成員圍繞著《大抗議書》辯論得焦頭爛額。最後贊成者佔了壓倒性優勢,《大抗議書》最終被分娩並要求國王批准。 查理一世看到《大抗議書》後暴跳如雷,立刻下令逮捕皮姆等人。但聞訊後情緒激昂的群眾立刻行動起來保護了這些議員,並且將王宮包圍得水泄不通。由於倫敦及其周圍地區已經成為議會的囊中之物。查理一世倉皇逃往英國北部的諾丁漢。1642年,查理一世在諾丁漢豎起王軍大旗,向議會宣戰,英國內戰爆發,查理一世哪裡知道,縱然自己擁有強大的王軍,但向新世界宣戰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人身保護法》:英國1679年頒布的保護人身權利的法律。 自13世紀起,英國法院即發布各種關於刑事訴訟的令狀,包括審查逮捕理由的令狀。17世紀,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大肆迫害新教徒和反王權派。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輝格黨援引舊例,通過議會制定《人身保護法》,迫使英王查理二世(1660~1685在位) 簽署。全文20條,主要內容為:非依法院簽發的載明緣由的逮捕證,不得逮捕羈押;已依法逮捕者應視里程遠近,定期移送法院審理;經被捕人或其代理人申請,法院可簽發人身保護狀,著令逮捕機關或人員申述逮捕理由,解送、保釋或釋放被捕人,違者可處罰金。但上述規定不適用於叛國犯和重罪犯;戰時或遇緊急狀態,得停止《人身保護法》的效力。
1816年增定可在巡迴法院和季度法庭休庭期間簽發人身保護狀。1862年擴大《人身保護法》的適用范圍。1960年又作了進一步修改。蘇格蘭和愛爾蘭分別於1701年和1782年頒布同樣法令。美國某些州也有同名法規。一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法律中也有類似條款。英國刑事訴訟中,至今仍以簽發人身保護狀作為審判監督程序之一,由高等法院王座庭主司其事;但適用較少,多以上級法院根據被捕人的申訴著令保釋來代替。
5. 王軍的介紹
王軍,1986年7月碩士研究生畢業,並開始在中國日用化學工業研究所工作,先後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長。1992年~1993年在美國農業部東部研究中心作訪問學者。先後出訪20餘個國家,參見國際會議三次。2001年4月調入鄭州輕工業學院。
6. 王軍的主要項目
1. 「海洋石油污染損害賠償制度比較研究」,項目負責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
2. 「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際商法經典案例叢書》,項目責任人,共出版20卷,2011-2014年完成,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出版。
3. 澳門以及葡語國家經貿法律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
4. 法律與經濟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
5. 《WTO爭端解決年度報告》,211工程重大項目。
6. 《論中國侵權法上損害賠償制度的構建》,項目負責人,國家社科基金2006年度一般項目,已結項。
7. 《我國開展反補貼調查及WTO相關案例研究》,項目共同負責人,商務部委託研究課題,已結項。
8. 《不動產區分所有權法比較研究》,項目負責人,211工程重點項目,已結項。
9. 《中國應對國外反補貼調查策略研究》,項目負責人,211工程重點項目,已結項。
10. 《美國商務部反補貼案件裁決報告研究》,項目負責人,商務部委託項目,已結項。
11. 《2007年度教育部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建設項目》項目負責人。
12. 《案例教學法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項目負責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十五」「211工程」第2期項目(2005-2007),已完成。
13. 《侵權法上嚴格責任比較研究》,項目負責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度一般項目,已完成。
14. 《關於涉外商事海事的法律適用問題》,項目負責人,最高人民法院委託研究課題,已完成。
15. 《新一輪規則談判中貿易救濟措施問題研究》(歐盟部分),項目負責人,商務部委託研究課題,2003年,已完成。
7. 求關於三鹿奶粉事件的法律論文若干!
http://www.fydxw.com/jjlw/28-1.html http://www.law158.com/news/info/3/2008102/26904.shtml http://www.lawpass.cn/xiezuo/69.html http://www.51cmc.com/article/200809/20080920152815869235.shtml
8. 王軍的人物簡介
教育背景
2004年-2005年作為中美政府富布賴特項目訪問學者在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進修和講學
1991年-1992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洛杉磯Loyola Law School進修
1999年-2006年就讀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獲國際法學博士學位
1983年-1986年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獲法學碩士學位
1979年-1983年就讀於北師大第二分校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工作簡歷
2008年-現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被聘為二級教授
2000年-現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擔任博士生導師
2009年9月-目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擔任院長
1998年10月-2009年8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擔任副院長
主要社會兼職
1.2008年12月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法學組成員。
2.2007年被聘為商務部中國企業境外商務投訴服務中心法律顧問。
3.2005年5月被聘為「中國法學會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4.2005年5月被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聘為「學術調研顧問」。
5.2004年8月被聘為「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6.任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資深仲裁員。
7.任北京仲裁委員會和廈門仲裁委員會資深仲裁員。
9. 哪些講美國法律案例的書籍值得推薦
印象最深的,我一直覺得毒樹之果非常不公平,作者說,這是整個法系為了實現其公平正義回而不得不答為之的犧牲。頓時豁然開朗。雖然現在不從事法律相關行業,但了解美國法律對看美劇、電影以及美國偵探小說都有著梅迪庫斯:《請求權基礎》、王澤鑒:《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哈里·韋斯特曼、哈爾姆·彼得·韋斯特曼:《德國民法基本概念》(第16版),人大出版社2013年版 排名在前的是老爹,在後的是兒子。老爹比兒子牛多了,有自己的方法論,其大作《物權法》最新版(第8版)2011年終於修訂出版了,修訂者是他的兒子以及Gursky與Eickmann。這本德國民法基本概念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讀物,作者21章每章開頭一個例子,然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分析介紹,深受讀者歡迎。
10. 王軍的主要文章
1. 「法律教育的多元化走向」,載於沈四寶、王軍主編:《國際化法律人才培養探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4-45頁,楊貝為第二作者。
2. 王軍:「教學之道在於教會學習」,載於沈四寶、王軍主編:《國際化法律人才培養探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8頁。
3. 「侵權法上損害賠償的計算標准」,載於《法學》2011年第11期。
4. 「WTO爭端解決機制運行情況綜述(1995-2010年)」,載於《WTO爭端解決年度報告:2009-2010年》,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5. 「『巴西訴美國陸地棉補貼措施案』述評」,載於《WTO爭端解決年度報告:2009-2010年》,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二作者為戴萍。
6. 「比較法語境下的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載於《政法論壇》2011年第5期。
7. 「未成年人過失認定標准比較研究」,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10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95-267頁,劉鵬為第二作者。
8. 「經濟危機下我國開展反補貼研究的重要意義」,載於《國際貿易問題》,2009年第11期,第62頁,官松為第二作者。
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載於《法制與社會發展》2009年第6期(2009年12月),與張文顯等共18人共同撰寫。
10. 「精神障礙者過失認定標准比較研究」,載於《煙台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2009年10月),第25頁,劉鵬為第二作者。
11. 「英國人身傷害之非金錢損失賠償制度研究」,載於《北方法學》2009年第1期,第19頁,第一作者(與劉春梅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 「對國際化法學培養模式的再思考」,載於《高等教育問題研究》2009年第1期,第48頁,第一作者(與楊貝合作)。
13. 「德國侵權法上一般人格權制度及其利益權衡原則」,載於《山西大學學報》,2008年11月,第31卷第6期,第80頁,第一作者(與王夢晗合作)。
14. 「德國侵權法上的人身傷害撫慰金制度」,載於《暨南學報》,2008年第6卷,第30卷第6期,第27頁,第一作者(與粟撒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
15. 「論中國立法吸納外國法方式之演變」,載於王衛國主編:《21世紀中國民法之展望》,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445頁,第一作者(與高建學合作)。
16. 「侵權法上損害證明的確定性」,載於《政法論壇》2008年第5期(與王秀轉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7. 「過錯能否取代違法性」,載於《檢察日報》2008年10月9日。
18. 「現代保險體制下機動車方對非機動車方的責任比較研究」載於《環球法律評論》2008年第三期,第一作者(與高英偉合作)。
19. 「歐盟法中的公共政策及其對國際商事仲裁的影響」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9卷,2008年5月,第一作者(與高英偉)。
20. 「英國法上的名譽權保護」,載於《法學雜志》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與王軒合作)。
21. 「侵權受害人因侵權而獲益的後果」載於《月旦民商法雜志》2007年第12期,第一作者(與沈雨青合作)。
22. 「機動車造成行人損害保險人該承擔何種責任」,載於2007年11月26日《法制日報·周末》第3版。
23. 「道路交通法的修改應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相一致」,載於2007年11月11日《法制日報·周末》第2版。
24. 「過失的概念研究」,載於游勸榮主編:《區域經濟一體化與權益保障研究》(2006年8月中國法學會主辦、兩岸三地共11家法學組織和法律機構承辦「第四屆海峽法學論壇」會議論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225頁,第一作者(與高建學)。
25. 「歐盟保險法的統一進程」,載於《河北法學》2007年第8期,2007年8月,第一作者,(與沈雨青合作)。
26. 「歐盟合同法律適用制度的演進」,載於《清華法學》(創刊號)2007年5月,第1卷(總第1期),第一作者(與王秀轉合作)。
27. 「依法確認民事訴訟主體正確確定案件審理范圍」,載於《人民法院報》2007年5月14日,第5版。
28. 「歐盟法對企業合並的規制」,載於《河北法學》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與謝琳合作)。
29. 「侵權法上『物的行為』研究」,載於《河北法學》2006年第5期,2006年5月。
30. 「美國公司法的發展演變」,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8卷,2006年10月第一作者。
31. 「大陸法系侵權法上嚴格責任比較研究」(第二部分),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7卷,2005年3月。
32. 「大陸法系侵權法上嚴格責任比較研究」(第一部分),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6卷,2004年8月。
33. 「關於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商法的學科設置的思考」(第一作者),載於《山西大學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山西省一級期刊),2004年第4卷第69頁。
34. 「國際商法的研究對象」,載於《國際商務》,2004年增刊,第88頁。
35. 「在我國試行先例判決制度兩個基本問題」,載於《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第13頁。
36. 「略論對大陸法和英美法的兼收並蓄」,載於《法制日報》2003年2月27日「理論專刊」。
37. 「美國侵權法上嚴格責任的原理和適用」,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5卷,2003年6月。
38. 「關於在法學類理論課程中進行『討論教學』的設想」,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4卷,2002年4月。
39. 「適用〈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仲裁案例兩則述評」,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3卷,2001年5月。
40. 「評我國新合同法上合同轉讓的原則」,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2卷,2000年8月。
41. 「關於在中國法律教育中進行案例教學的思考」,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1卷,1999年9月。
42. 「Punitive and Compensatory Contract Dama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CC,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Law」,Loyola Law Review,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