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村宅基地糾紛有哪些
農村宅基地糾紛調解程序
1、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或者鄉級人民政府提出書面申請;
2、雙方當事人出示舉證的材料和依據;
3、工作人員現場調查材料和取證;
4、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製作書面調解書;
5、調解未達成協議的,或者調節書送達前一方或者雙方反悔的,土地管理部門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報人民政府錯處處理決定。
宅基地糾紛處理原則及調解
「農村工作兩台戲,計劃生育宅基地」。這句在我國農村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客觀地反映出長期以來宅基地問題一直是農村生產生活中最具普遍性、復雜性、最棘手的問題,它是農村社會各種矛盾的焦點和誘發不穩定因素的導火索。因此,如何妥善解決好農村社會日益突出的宅基地問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對於基層國土所來講,既是職責所系,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下面,我就農村宅基地糾紛的種類、處理的原則及調節方法與技巧,談一下自己淺薄的看法與建議。
一、農村宅基地糾紛的種類及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宅基地糾紛起因很多,情況復雜。有歷史的、有現實的;有客觀的、有主觀的;有積怨斗氣的、有胡攪蠻纏的……主要表現有侵犯權益、界址不清、遺產歸屬、私自買賣、擅自批劃和實施舊村調整改造規劃不徹底、不公正這六大類。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土地整理為目的的舊村改造、居民點搬遷等相繼實施,社會對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多,由此也引發了土地權屬爭議的明顯上升,尤其是農村宅基地糾紛表現更為突出。以修武縣周庄鄉為例,雖然全鄉僅有16個行政村,2萬余農業人口,從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間,我們周庄國土所受理的50餘起信訪案件中,宅基地糾紛就有43起,佔到信訪總量的86%。如此之多的宅基地糾紛,不僅直接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推進,而且還牽扯了各級政府的大量精力,同時,又給農村的社會穩定帶來巨大隱患。為此,嚴峻的形勢迫使我們國土部門解決宅基地糾紛刻不容緩。
二、農村宅基地糾紛處理的原則。
多年的基層實踐工作使我摸索出,在多數宅基地糾紛處理過程中,不能單靠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解決,這樣有時候不僅無助於糾紛的妥善解決,甚至還會引發新的不穩定因素。因此,我總結了農村宅基地糾紛處理的原則: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內,站在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確保社會穩定大局的高度,以調解處理為目標,以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為保障,通過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最終實現解決糾紛的妥善辦法。
三、農村宅基地糾紛調解的方法與技巧 。
農村宅基地糾紛的調解是門藝術,做好新時期農村宅基地糾紛的調解工作,不僅要掌握馬列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具備解決糾紛的必備業務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講究恰當的調解方法與技巧。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刻苦實踐,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總結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以下六種方法與技巧,是我在18年的基層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些心得和體會,權輿拋磚引玉!
一、充分調查研究,找准問題的症結。
正確的判斷,來源於正確的分析,而正確的分析,又依賴於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充分的調查研究,就是要深入基層、沉到底、鑽進去,通過現場查看,走訪當事人、村幹部、鄰居及其相關群眾,掌握引起糾紛的第一手材料,並善於從紛繁、零亂、龐雜的調查材料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縷清糾紛的來龍去脈,摸清當事人雙方的真實意圖,找准問題症結,正確把握解決糾紛的切入點,做到有的放矢。
二、善於利用關系,拉近情感距離。
農村宅基地糾紛,除個別的外,多數屬於歷史遺留、久拖未決的疑難雜症,在長時間無休止的爭強斗氣中,糾紛雙方積怨頗深,在調節工作中,當事人常常會把我們的工作人員視為對立面,或強詞奪理,或胡攪蠻纏,或歪曲事實,或以偏蓋全,甚至拒不配合。怎麼辦呢?我的體會是: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做到不急不躁,要善於利用當事人的親戚、同學、朋友、單位領導等各種社會關系進行協調和溝通,我們知道任何人都是有理智、有感情的,關鍵我們如何去利用,人們常有這樣的經驗之談,感情抵觸時,一點「鹽巴」也揉不進去,感情好了,說啥都行,這話雖不科學,但說明一個道理,做好糾紛調解工作,必須奠定思想感情基礎,感情融洽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適度運用法律,營造調處氛圍。
對宅基地糾紛,首先我們要進行的是當事人雙方宅基地合法性的審查,這既是我們進行調解的基礎也是保障調解成功的有力武器,在宅基地糾紛的調解過程中,適時、適度運用法律的武器,能為我們營造良好的調處氛圍。
所謂調解,簡單地說,其實就是一個化解矛盾糾紛的過程。對於一宗宅基地糾紛來說,調解的過程很少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面對當事人提出的許多不適當要求和不切實際的願望,調解既不能充當和事佬,各打五十大板,又不能一味遷就和縱容那種自私自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蔓延,要學會運用法律的武器,適時指出當事人主觀意願的不合理性或違法性以及將會造成的嚴重後果,促使其幡然醒悟,恢復理智,並引導其權衡利弊,拋棄幻想,以正確的心態對待爭議的問題。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調解過程中利用法律的武器,務必要把握好時機、場合和度,避免矛盾激化,造成工作被動。
四、堅持「四心」原則,贏得理解信任。
在宅基地糾紛的調解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具備基本的思想素質,要堅持做到「四心」,即:耐心、誠心、公心、責任心。」如果說「四心」原則是水,那麼理解和信任就是其澆灌出的鮮艷之花,其最終必然達到成功調解之果。
首先是耐心。由於農村宅基地糾紛的尖銳性、復雜性以及處理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矛盾對立性、多變性,我們常常要面對當事人或者個別不明事理群眾的圍攻、羞辱、甚至是責罵,有的當事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言而無信,反復無常,著實令人生氣。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要有耐心,想法使發熱的頭腦冷靜下來,須知人的思想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欲速則不達,火上澆油,只能適得其反。
其次是誠心。調解的過程,又是彼此思想感情交流的過程,我們的態度客觀上能影響和決定當事人的態度,能否使當事人主動配合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待老百姓的真摯感情,俗話說:「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心誠則靈」,可見,誠心能融化心靈的堅冰,誠心能換來真誠和敬慕。
再次是公心。公心者,公道正派焉,我們做調解工作的同志,應時刻牢記「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道理。工作中,既不能講情面、坐偏車,以權壓人,打擊報復,又不能見利忘義,以權謀私,失去人格民心。須知「公生明,廉生威」自古如此,一旦我們離開了公心這個為政、做人的根本,即使你工作方法再多,調解技巧再高,也是徒然。
最後是責任心。用時下流行的說法,就是要求我們務必「恪守為民之責」,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以群眾利益為最高追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五、注重發動群眾,創造調解環境
做好農村宅基地糾紛的調解工作,單靠國土所工作人員自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鄉、所、村三級思想工作網路,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尤其是要注重發動群眾,給糾紛的調解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條件下起變化的,可能是積極的變化,也可能是消極的變化,我們做調解工作,就是要創造條件盡量避免當事人的思想向消極的方面轉化。影響當事人思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親戚、朋友、鄰居、周圍各色群眾無疑是最經常、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者,因此,如何做好這部分人的思想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我們前面做了很多工作,有人在暗裡說閑話、吹冷風、甚至鼓動鬧事,其結果極有可能前功盡棄或是勞而無功。因此,調解工作的根本保證就在於充分發動群眾,一切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打一場精心策劃、周密部署、上下聯動、人人參與的「人民戰爭」。
六、適時把握機會,順勢就崖搭梯
農村宅基地糾紛調解,其目的就是要使當事人雙方消除隔閡、誤解、怨恨,摒棄那些不適當的要求和不切實際的願望,使其錯誤思想轉化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但經驗告訴我們,大凡宅基地糾紛,除個別的外,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往往具有強烈的私慾,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散落著狹隘短淺、粗暴魯莽、偏激固執的個性,這些不良的個性是在一定的家庭、社會、歷史條件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比較頑固,不易遷移,藉助法律的威懾就顯得尤為重要。一般情況下,即使再難的宅基地糾紛,在感情交流、思想疏導、政策攻心、法律威懾的共同作用下,當事人的思想防線也會被打破,退而求其次,希望得到一個光彩體面的下台階機會。此時,調解工作也就進入了一個實質性階段,我們應不失時機地根據發展變化了的客觀情況,充分利用當事人思想轉變的積極因素,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積極有效地創造或提供有利於當事人雙方達成一致的主、客觀條件,最終實現糾紛的妥善解決。
『貳』 農村土地糾紛的幾種類型
1、發包方與承包方因履行承包合同產生的糾紛。承包方與發包方簽訂了30年不變的土地承包合同後,部分農民在未與發包方解除合同的情況下放棄土地耕作,外出務工或經營其他產業。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發包方的村集體以終止承包合同為由,收回土地另行發包。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不斷出台,土地效益逐漸上升,務工農民陸續返鄉,要求繼續履行30年不變的承包合同,耕種其原承包土地。此類糾紛,各地均有發生,具有普遍性。
2、承包期間因土地流轉產生的糾紛。部分農戶將其承包土地轉包、轉讓、出租給他人耕種,自己外出務工。隨著政策調整,原承包人要求收回土地自行耕種,現耕種方不願退還土地,而土地流轉雙方往往是口頭約定,或雖有書面協議,但協議條款不全或不能匹配土地現值,致使雙方在流轉期限、出讓形式及承包費等問題上產生爭議。
3、「機動地」、「開荒地」引發的糾紛。二輪土地延包時,部分地方按國家政策預留了5%的機動地。現有農戶或返鄉農民不顧村集體已與他人簽訂承包經營合同的事實,要求承包這些土地,從而引起矛盾。此外,還有基於對村中荒地開墾權的爭奪而引發的糾紛。
4、土地「小調整」和新增人口要地的糾紛。二輪土地延包後,部分地方為解決人地矛盾,仍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的方案調整土地。《農村土地承包法》頒布實施後,按照法律規定,不允許再調整土地,但現實中仍存在一些希望通過「小調整」調換土地的農戶以及希望獲得土地的新增人口。他們無法達成願望,從而引發糾紛。
5、土地權屬不清的糾紛。由於撤鄉並鎮、合村並社以及徵用土地的增多,過去無人問津的荒地、荒灘,現在成了「香餑餑」,但由於過去村與村、社與社、個人與個人之間土地權屬不清,引發糾紛。
6、嫁出嫁入和戶籍「空掛」的承包糾紛。很多婦女嫁出後失去了土地,而嫁入後又沒分到土地,從而造成糾紛。此外是戶籍「空掛」的糾紛,過去一些人為了子女上學或經商便利,將戶口落在了城郊的村集體組織,當時約定只要戶籍不要承包地,不享受該集體組織的公共福利待遇,現在以戶口為由向集體要承包地和徵用土地的補償費。
『叄』 農村常見的法律糾紛
從司法實踐來講,主要有:土地糾紛、宅基地糾紛、婚姻糾紛等等。
『肆』 農村民事糾紛的類型及相關民事法律有哪些
農民糾紛最典型的當屬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以及宅基地糾紛,可以重點回研究土地相關法律。答農村土地登記非常混亂,土地類型劃分相當不清,就我家所在的地區,土地類型與名稱完全無法與法律制度相對應,同時因為過去關於土地的行政立法及規章相當散亂,不得不對目前農村土地管理狀況一聲嘆息。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中國農村已然不像原來那樣閉塞,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各種民事糾紛都有可能發生,農村鄉里內部糾紛的解決大多依靠鄉鄰的調節,事實上法律在農村基本沒用。
若是寫論文建議別選這個議題,若是找教科書上的答案,恐怕沒有。
『伍』 農村土地糾紛有哪些類型,農村土地糾紛表現在
您好,農村土地糾紛的類型,以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混亂引起的糾紛。
農村幹部素質相對較低,對土地承包不依法進行管理;很多土地荒廢多年,沒有積極的納入正規管理;土地開發過程中沒有認真核實所有權;層層轉包漁利現象大量發生引發糾紛。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村幹部利用手中權力,不經過民主議定原則私自發包,有的甚至以明顯的低價格發包。該種情況下村民本來就有意見,一旦出現土地價格上漲或土地收益提高,就容易引發群體性矛盾和糾紛。
(2)土地所有權界限不明確。因為歷史原因,有些土地確權不明確,沒有核准頒發土地使用證書,在開發和種植時引發爭議。特別是原來有些離村較遠的荒地,逐漸被離土地比較近的農戶開發種植,產生收益後引發糾紛。
(3)土地大面積開發引發糾紛。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土地開發形成事實,而所有權沒有界定。因為開發的是大面積的荒地,開發前沒有人耕種,因此開發前沒有核實所有權,而開發方沒有所有權,開發後和所有權方發生矛盾。
②鄉鎮集體大片開發和農戶小片開發形成矛盾。農戶對以前沒有耕種的荒地小面積開發種植,後來鄉鎮集體進行大面積集體開發,發生沖突引發糾紛。該種類型主要存在於土地較多的地區。
(4)土地層層轉包甚至一地多包漁利,有的未經土地所有權人同意轉包,有的轉包合同違法等等,導致土地關系混亂引發糾紛。
(5)國有土地管理也存在許多問題,發生在存在國有農場的地區,因為土地利用、管理不善,與相臨關系處理不當導致糾紛。
2、村幹部權利濫用引發的糾紛。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違法收回農戶承包地。如強行收回外出務工農民的承包地,收回承包地抵頂欠款,違法收回進入小城鎮落戶農民的承包地,以劃分「口糧田」和「責任田」等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標承包,用收回農民承包地的辦法搞勞動力轉移等。
(2)違法調整農戶承包地。如承包期內用行政命令的辦法,硬性規定在全村范圍內幾年重新調整一次承包地,借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之機重新承包土地等。
(3)不落實二輪承包政策。對適合實行家庭承包的耕地,第一輪耕地承包合同到期後,不執行延長土地承包期三十年政策,不與農戶簽訂土地承包合同,不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超額預留機動地等。
(4)利用職權變更、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如因承辦人或負責人的變動而變更或解除承包合同,因集體經濟組織分立或者合並而變更或解除承包合同等。
(5)強迫承包方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如強制收回農民承包地搞土地流轉,鄉鎮政府或村級組織出面租賃農戶的承包地再進行轉租或發包,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而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
(6)侵佔承包方的土地收益。如小調整時隨意提高承包費,截留、扣繳承包方土地流轉收益,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用等。
(7)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如承包時對婦女實行有別於男子的歧視性土地承包政策,承包期內違法收回出嫁女承包地等。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陸』 農村土地糾紛法律依據有哪些
您好!
法律法規依據包括《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柒』 農村宅基地的糾紛有哪些
農村宅基地糾紛調解程序
1、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或者鄉級人民政府提出書面申請;
2、雙方當事人出示舉證的材料和依據;
3、工作人員現場調查材料和取證;
4、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製作書面調解書;
5、調解未達成協議的,或者調節書送達前一方或者雙方反悔的,土地管理部門及時提出處理意見,報人民政府錯處處理決定。
宅基地糾紛處理原則及調解
「農村工作兩台戲,計劃生育宅基地」。這句在我國農村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客觀地反映出長期以來宅基地問題一直是農村生產生活中最具普遍性、復雜性、最棘手的問題,它是農村社會各種矛盾的焦點和誘發不穩定因素的導火索。因此,如何妥善解決好農村社會日益突出的宅基地問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對於基層國土所來講,既是職責所系,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下面,我就農村宅基地糾紛的種類、處理的原則及調節方法與技巧,談一下自己淺薄的看法與建議。
一、農村宅基地糾紛的種類及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宅基地糾紛起因很多,情況復雜。有歷史的、有現實的;有客觀的、有主觀的;有積怨斗氣的、有胡攪蠻纏的……主要表現有侵犯權益、界址不清、遺產歸屬、私自買賣、擅自批劃和實施舊村調整改造規劃不徹底、不公正這六大類。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土地整理為目的的舊村改造、居民點搬遷等相繼實施,社會對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多,由此也引發了土地權屬爭議的明顯上升,尤其是農村宅基地糾紛表現更為突出。以修武縣周庄鄉為例,雖然全鄉僅有16個行政村,2萬余農業人口,從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間,我們周庄國土所受理的50餘起信訪案件中,宅基地糾紛就有43起,佔到信訪總量的86%。如此之多的宅基地糾紛,不僅直接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推進,而且還牽扯了各級政府的大量精力,同時,又給農村的社會穩定帶來巨大隱患。為此,嚴峻的形勢迫使我們國土部門解決宅基地糾紛刻不容緩。
二、農村宅基地糾紛處理的原則。
多年的基層實踐工作使我摸索出,在多數宅基地糾紛處理過程中,不能單靠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解決,這樣有時候不僅無助於糾紛的妥善解決,甚至還會引發新的不穩定因素。因此,我總結了農村宅基地糾紛處理的原則: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內,站在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確保社會穩定大局的高度,以調解處理為目標,以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為保障,通過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最終實現解決糾紛的妥善辦法。
三、農村宅基地糾紛調解的方法與技巧 。
農村宅基地糾紛的調解是門藝術,做好新時期農村宅基地糾紛的調解工作,不僅要掌握馬列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具備解決糾紛的必備業務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講究恰當的調解方法與技巧。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刻苦實踐,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總結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以下六種方法與技巧,是我在18年的基層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些心得和體會,權輿拋磚引玉!
一、充分調查研究,找准問題的症結。
正確的判斷,來源於正確的分析,而正確的分析,又依賴於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充分的調查研究,就是要深入基層、沉到底、鑽進去,通過現場查看,走訪當事人、村幹部、鄰居及其相關群眾,掌握引起糾紛的第一手材料,並善於從紛繁、零亂、龐雜的調查材料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縷清糾紛的來龍去脈,摸清當事人雙方的真實意圖,找准問題症結,正確把握解決糾紛的切入點,做到有的放矢。
二、善於利用關系,拉近情感距離。
農村宅基地糾紛,除個別的外,多數屬於歷史遺留、久拖未決的疑難雜症,在長時間無休止的爭強斗氣中,糾紛雙方積怨頗深,在調節工作中,當事人常常會把我們的工作人員視為對立面,或強詞奪理,或胡攪蠻纏,或歪曲事實,或以偏蓋全,甚至拒不配合。怎麼辦呢?我的體會是: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做到不急不躁,要善於利用當事人的親戚、同學、朋友、單位領導等各種社會關系進行協調和溝通,我們知道任何人都是有理智、有感情的,關鍵我們如何去利用,人們常有這樣的經驗之談,感情抵觸時,一點「鹽巴」也揉不進去,感情好了,說啥都行,這話雖不科學,但說明一個道理,做好糾紛調解工作,必須奠定思想感情基礎,感情融洽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適度運用法律,營造調處氛圍。
對宅基地糾紛,首先我們要進行的是當事人雙方宅基地合法性的審查,這既是我們進行調解的基礎也是保障調解成功的有力武器,在宅基地糾紛的調解過程中,適時、適度運用法律的武器,能為我們營造良好的調處氛圍。
所謂調解,簡單地說,其實就是一個化解矛盾糾紛的過程。對於一宗宅基地糾紛來說,調解的過程很少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面對當事人提出的許多不適當要求和不切實際的願望,調解既不能充當和事佬,各打五十大板,又不能一味遷就和縱容那種自私自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蔓延,要學會運用法律的武器,適時指出當事人主觀意願的不合理性或違法性以及將會造成的嚴重後果,促使其幡然醒悟,恢復理智,並引導其權衡利弊,拋棄幻想,以正確的心態對待爭議的問題。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調解過程中利用法律的武器,務必要把握好時機、場合和度,避免矛盾激化,造成工作被動。
四、堅持「四心」原則,贏得理解信任。
在宅基地糾紛的調解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具備基本的思想素質,要堅持做到「四心」,即:耐心、誠心、公心、責任心。」如果說「四心」原則是水,那麼理解和信任就是其澆灌出的鮮艷之花,其最終必然達到成功調解之果。
首先是耐心。由於農村宅基地糾紛的尖銳性、復雜性以及處理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矛盾對立性、多變性,我們常常要面對當事人或者個別不明事理群眾的圍攻、羞辱、甚至是責罵,有的當事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言而無信,反復無常,著實令人生氣。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我們要有耐心,想法使發熱的頭腦冷靜下來,須知人的思想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欲速則不達,火上澆油,只能適得其反。
其次是誠心。調解的過程,又是彼此思想感情交流的過程,我們的態度客觀上能影響和決定當事人的態度,能否使當事人主動配合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待老百姓的真摯感情,俗話說:「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心誠則靈」,可見,誠心能融化心靈的堅冰,誠心能換來真誠和敬慕。
再次是公心。公心者,公道正派焉,我們做調解工作的同志,應時刻牢記「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道理。工作中,既不能講情面、坐偏車,以權壓人,打擊報復,又不能見利忘義,以權謀私,失去人格民心。須知「公生明,廉生威」自古如此,一旦我們離開了公心這個為政、做人的根本,即使你工作方法再多,調解技巧再高,也是徒然。
最後是責任心。用時下流行的說法,就是要求我們務必「恪守為民之責」,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以群眾利益為最高追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五、注重發動群眾,創造調解環境
做好農村宅基地糾紛的調解工作,單靠國土所工作人員自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鄉、所、村三級思想工作網路,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尤其是要注重發動群眾,給糾紛的調解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條件下起變化的,可能是積極的變化,也可能是消極的變化,我們做調解工作,就是要創造條件盡量避免當事人的思想向消極的方面轉化。影響當事人思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親戚、朋友、鄰居、周圍各色群眾無疑是最經常、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者,因此,如何做好這部分人的思想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我們前面做了很多工作,有人在暗裡說閑話、吹冷風、甚至鼓動鬧事,其結果極有可能前功盡棄或是勞而無功。因此,調解工作的根本保證就在於充分發動群眾,一切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打一場精心策劃、周密部署、上下聯動、人人參與的「人民戰爭」。
六、適時把握機會,順勢就崖搭梯
農村宅基地糾紛調解,其目的就是要使當事人雙方消除隔閡、誤解、怨恨,摒棄那些不適當的要求和不切實際的願望,使其錯誤思想轉化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但經驗告訴我們,大凡宅基地糾紛,除個別的外,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往往具有強烈的私慾,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散落著狹隘短淺、粗暴魯莽、偏激固執的個性,這些不良的個性是在一定的家庭、社會、歷史條件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比較頑固,不易遷移,藉助法律的威懾就顯得尤為重要。一般情況下,即使再難的宅基地糾紛,在感情交流、思想疏導、政策攻心、法律威懾的共同作用下,當事人的思想防線也會被打破,退而求其次,希望得到一個光彩體面的下台階機會。此時,調解工作也就進入了一個實質性階段,我們應不失時機地根據發展變化了的客觀情況,充分利用當事人思想轉變的積極因素,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積極有效地創造或提供有利於當事人雙方達成一致的主、客觀條件,最終實現糾紛的妥善解決。
『捌』 農村糾紛
你問的問題
比如:
用鏟車劈了幾大枝
壓地毀樹
什麼的屬於民事侵權
這種事情政府無權處理的
你應該通過訴訟維護合法權益
『玖』 農村民事糾紛
屬於民間糾紛,她這樣鬧到派出所應該不會理你們,頂大給做個調解。
具體說你的情況屬於相鄰關系的糾紛。民法和物權法均有相關規定。
民法通則及最高院意見的相關規定如下:
第八十三條 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99、相鄰一方必須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應當予以准許;但應在必要限度內使用並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損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補償。
相鄰一方可以採取其他合理的措施排水而未採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毀損或者可能毀損他方財產,他方要求致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的,應當予以支持。
物權法規定:
八十四條 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第八十五條 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第八十六條 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八十八條 不動產權利人因建造、修繕建築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燃氣管線等必須利用相鄰土地、建築物的,該土地、建築物的權利人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九十一條 不動產權利人挖掘土地、建造建築物、鋪設管線以及安裝設備等,不得危及相鄰不動產的安全。
第九十二條 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
所以以你所說的情況,首先,你們家在自家范圍內修建排水設施,她是無權干涉的(除非是氣味過分熏人)。如果再耍潑可以報警,但即使出警了也很可能是教育一頓寫個檢查保證一類的東西就放了,最嚴重的也就罰點款。所以耍無賴的討厭就討厭在這,她回來肯定接著鬧。
其次,如果你們家修水池涉及到她家的土地或利益,是應當給予一定補償的。但也不要她要多少就給多少,最好是你們雙方達成協議給錢施工,形成紙面上的協議,這樣以後就有理有據,如果不行可以和她講明白,不是不補償,而是你漫天要價或無理取鬧,可以找到村委會或派出所民警協調一下,達成紙面的補償協議。
這些工作做好了之後,主要是有協議了之後,她再怎麼鬧只要你們辦事不超出協議的范圍就是無理取鬧了。可以報警或訴訟。
『拾』 農村的土地糾紛有哪些
在農村,最常見的土地糾紛有:
1.在承包期內,父母雙亡,父母的承包經營權,在子女中的分割糾紛;
2.承包人之間因為田塊與田塊的界線的爭端;
3.在集體所有制的土地被徵收,由征地款的分配數額和分配對象問題所引起而發生的糾紛;
4.在承包期內,由新增人口分配機動地所引發的糾紛;
5.由於同一塊承包地,曾經先後被多人或多戶耕種過,由此而引發了此承包地的關於經營權歸屬問題的糾紛。
6.在任何一輪承包期的起始階段,由土地丈量尺度引發的,發包方與承辦方之間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