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傷賠償侵權賠償法律
有沒有證件對工傷賠償不影響,如果屬於勞動關系就只能走工傷認定,要求工傷賠償,如果屬於僱傭關系,就走提供勞務者受害(即人身損害賠償),這種情況就會影響賠償結果,責任承擔的問題。你收集好勞動關系證據就可以(比如工作證、出入證、與相關負責人就上班期間受傷的錄音等)。
『貳』 工傷由第三人侵權所致,能否同時獲得民事賠償和工傷賠償哪些費用不重復享受
這是兩種賠償責任競合後,如何解決的問題。《工傷保險條例》、《最高院關於人身損害賠償規定》中未作明確的規定,有部分法律執業者通過法律之間的表述,推定出來可以同時獲得賠償,但略顯缺少法律依據。
我認為對賠償項目應當區別對待。如:
1、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伙食補助費、誤工費這些補償性費性,如在民事賠償中等到賠償,在工傷保險補償中就不當在重復支付。
2、在工傷險中列明的一次性就業補助金或其他在民事賠償中等不到的項目,工傷保險應當支付。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叄』 工傷賠償後還能主張侵權賠償嗎
職工在上下班途中發生非負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情形是工傷保險責任和第三人侵權責任競合的典型情形,同時產生工傷賠償請求權和侵權賠償請求權,工傷職工是只能選擇其一主張,還是可以同時主張呢?對於這一問題,目前我國立法尚未明確,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均持肯定態度的,贊同和支持當事人同時主張的請求。但是,對已經獲得第三人侵權賠償的,對工傷賠償項目的范圍進行了限制,對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殘疾器具輔助費和喪葬費等重復性賠償項目限制不再支付,各地法院所執行的重復性賠償項目的范圍並不一致,目前成都等多地法院只限制規定對於已經獲得第三人侵權人支付的醫療費工傷保險機構或者用人單位不再重復支付。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對於已經獲得工傷賠償待遇的,並未免除第三人侵權人就對工傷已經支付的重復性賠償項目的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先獲得工傷賠償待遇的,並不影響侵權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人仍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法律依據:《2015年全國民事審判會議紀要》第十三條勞動者所在的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因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同時構成工傷的,如果勞動者已經獲得侵權賠償,用人單位應當承擔的工傷保險責任中應扣除第三人已支付的醫療費、護理費、營養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殘疾器具輔助費和喪葬費等實際發生的費用。用人單位先行支付工傷保險賠償的,可以在第三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范圍內向第三人追償。
『肆』 求法律論文 論侵權責任與工傷事故責任競合的賠償
傷事抄故責任:
應當區分提供勞務的承攬加工合同與勞動合同的界限:勞動合同是以勞動力作為合同的標的,企業或者僱主支付的是勞動報酬或者是勞動力價格;加工承攬合同是以加工行為和加工的成果為標的,僱主支付的是加工費。因此,加工承攬合同的加工人遭受損害,定作人不承擔工傷事故責任。
『伍』 第三人侵權造成工傷 應如何處理民事賠償和工傷賠償
(宋
健)高度工業化的社會生產,在給人類帶來生產力提高和生產、生活便利的同時,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些工傷事故。我國政府也在不斷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完善安全生產立法,但工傷事故仍難以完全杜絕。因此,國家大力推行工傷保險制度,以使傷病職工能得到及時的救治和必要的賠償。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對於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工傷,受害人可不可以同時獲得民事賠償和工傷賠償,是存有爭議的。筆者就該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一、民事賠償和工傷賠償的區別(1)、性質不同。工傷保險賠償是社會保險待遇的賠償,即公法領域的賠償。享有工傷保險待遇是勞動者的法定權利。《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而工傷保險屬於社會保險,也即公法領域。工傷保險賠償自然就是社會保險待遇的賠償,即公法領域的賠償。第三人的侵權賠償是普通的民事賠償,屬私法領域的賠償。(2)、立法原則不同。按照我國立法,工傷保險補償實行「無責任補償」的原則。基於職業過程中的風險,對於職業傷害,職工有時是不可避免或無法抗拒的,不能以受害人是否負有責任來決定是否補償。所以,工傷保險不問造成工傷的原因、過錯及責任,只要職工因工受傷均應獲得經濟補償。而民事賠償是以「過錯」原則不前提的,有過借,侵權人才承擔賠償責任,除具有補償性外,民事賠償還具有懲罰性。(3)、賠付標准及范圍不同。對於工傷賠償,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勞動者未死亡的,享有獲得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食宿費、輔助器具費、停工留薪期間內的工資福利及陪護費、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等的權利。勞動者死亡的,則可獲得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等。對於各項費用的賠付標准,在條例中也有明確的規定。對於民事侵權賠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的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二者在賠償標准和范圍存在較大差異,適用法律也各不相同。二、民事賠償和工傷賠償爭議的焦點我國現有的工傷保險待遇很低,基本上是最低保障。而人身損害賠償遠遠高於工傷保險,導致工傷保險補償的數額有時與民事賠償差距甚大,因此很多人也放棄工傷索賠而直接要求民事賠償。對於此類案件處理,賠付金額往往成為當事人爭議的焦點。這一點通過比較《工傷保險條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補償或賠償的標准就可明了。以死亡職工親屬撫恤為例,《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准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准計算。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通過比較兩者的規定,我們就不難發現,兩者的補償數額存在差異。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投保參加工傷保險是其法定義務,工傷保險制度雖是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但是由於補償較低、利益分配不公平從而使當事人寧願放棄工傷賠償轉而尋求民事賠償。三、民事賠償和工傷賠償的選擇工傷保險賠付是基於工傷事故的發生而產生,與勞動安全事故或勞動保護的瑕疵等原因有關,因此,工傷事故在民法上被評價為民事侵權。從而產生了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損害賠償的相互關系。既然工傷事故具有工傷保險和侵權責任的雙重屬性,那麼工傷的勞動者就存在兩個請求權,一個是基於工傷保險待遇關系而享有的工傷保險待遇請求權,另一個是基於僱傭單位的特殊侵權而享有的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在目前我國工傷保險待遇的補償標准下,對於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工傷的,工傷勞動者選擇民事賠償和工傷賠償的兼得模式比較符合現狀,也比較合乎情理。(1)、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通過觀察這二款,我們並不能得出勞動者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時只能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不可以按照勞動爭議的模式尋求救濟的結論。根據第二款的表述來看,該條並不是專門針對工傷賠償所作,並沒有將工傷賠償排斥在外。(2)、人權保障。人的生命或身體的價值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是無價的,基於這一觀點和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健康這一世界趨勢來看,給予勞動者雙項救濟,更有利於保護工傷勞動者及其家屬的生存利益,體現人的生命、健康的價值,也更有利於保障人權。(3)、社會效果。在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工傷情況下,第三人的侵權賠償並沒有加重用人單位的賠償責任。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投保參加工傷保險是其法定義務,勞動者獲得工傷保險待遇是其應享有的權利,而第三人的侵權賠償是其依法應當承擔的民法上的侵權責任,這是法律規定責任,並沒有存在有損社會公平的問題。假如工傷勞動者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後,不允許再向實際侵權人主張權利,勢必放縱了肇事者,使其民事違法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如果獲得侵權賠償後不允許再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則對於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而言,交納工傷保險費就顯得沒有必要,工傷保險制度也喪失其應有的功能。(4)、實際情況。在我國現有國情條件和賠償差距較大的情況下,侵權人的賠償或工傷賠償往往不足以彌補受害人的實際損失,如果規定受害人只能擇一選擇,反而會顯失公平。不能以工傷保險取代侵權賠償,將損失或風險轉嫁到勞動者或其家屬身上,這顯然對勞動者不公平,也不足以彌補損害。統而言之,對於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工傷的,給予受害人民事賠償和工傷賠償的雙重賠償權利,在法律上並不沖突,也沒有違背工傷保險制度的目的和社會公平原則;反而更有利於維護受害人的權益,更有利於人權的實現。參考書目:1、吳慶寶主編:《最高人民法院專家法官闡釋民商裁判疑難問題》合同裁判精要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2、中國法制出版社,《侵權賠償計算公式與標准大全》,2010年版。
『陸』 侵權責任與工傷待遇標準是怎樣規定的
如果上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不承擔主要責任的,屬於工傷
侵權與工傷回交織在一起答。
先申請工傷認定,享受工傷待遇後,再找交通肇事方賠償,保存好前期的證據,可以起訴司機和保險公司(交強制險的)
工傷待遇依據:工傷保險條例
『柒』 工傷與侵權競合時,勞動者能否同時主張
能。
勞動者因為本單位執行工作任務之外的車輛交通肇事受到傷害,認回定為工傷的,應當向第三方主答張人身損害賠償,在獲得肇事方人身損害賠償之後,可以享有工傷醫療之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二條由於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2014〕9號
第八條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獲得民事賠償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經作出工傷認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未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尚未獲得民事賠償,起訴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為由,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經支付的醫療費用除外。
『捌』 勞動工傷賠償與侵權傷害賠償區別有什麼不同
一、適復用法律法規不同
工傷適制用《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及其法律法規;人身損害適用《侵權責任法》和最高法《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及其相關法律法規。
二、賠償主體不同
工傷由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賠償,人身損害由侵權人賠償。
三、賠償原則不同
工傷實行無過錯責任賠付,人身損害賠償適用過錯原則。
四、傷殘鑒定標准不同
人身損害傷殘鑒定適用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國安部、司法部《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標准略嚴格;工傷鑒定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GB/T16180-2014,標准略寬松。
『玖』 侵權與工傷責任主體競合時可否得到雙賠
首先,侵權與工傷賠償的責任主體,在用人單位交社保的情況下是不會競合的,此時侵權的責回任主體答是侵權人,工傷保險的責任主體的保險公司,沒有競合,自然合一雙賠
其次,如果用人單位沒交社保,侵權和工傷責任主體都是用人單位,法律規定可以雙賠,或侵權人是第三人,工傷責任主體是用人單位,此時也可以雙賠
終上所述,只要是申請認定工傷後,認定為工傷的,都可以獲得雙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