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哪些問題
目前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保護意識和維權能力較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宣傳的經常性、廣泛性和深入性還不夠,少數經營者法律意識仍比較薄弱,採取欺詐、不平等交易等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現象仍然存在。部分消費者尤其是農村消費者仍然缺乏自我權益保護意識,對合法權益是否受到侵害不加辨別或辨別能力較弱,有時明知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卻不知向誰投訴,不知如何投訴。部分消費者證據保護意識薄弱,舉證能力較差。
二、部門聯動和協調配合不夠好。相關職能部門在消費者維權和市場監管工作中整體聯動和協調配合不夠,沒有完全形成工作合力。少數消委會理事單位履職未完全到位,明知自己是消委會成員,有受理消費者投訴的責任,但由於管理體制、職責分工不同等原因,造成了在維護消費者權益方面認識不夠完全統一,工作不夠完全協調,有時存在相互推諉、相互脫節的問題。
三、侵權現象時有發生。主要體現在某些領域、某些行業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如個別商場、超市、門店的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部分商場、酒店、賓館仍張貼有「商品拆開包裝概不退貨」,「本酒店禁止自帶酒水」、「包房實行最低消費」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告示;一些商家利用名人效應、代言虛假廣告,誤導消費者;通信行業經常收到垃圾簡訊或接到竊取話費的莫明電話等,消費者意見較大;計程車行業宰客、甩客、拒載、強行打組合、禁而不止。
B. 消費者權益爭議,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嗎
當然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4條明確規定,消專費者和經營屬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二)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三)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就是說,法律規定了五種解決途徑,你可以任選其中之一。
C. 消費者權益爭議的解決途徑有哪些,解決消費爭議的途徑
現實困惑
在春節期間,張先生為了顯示自己混得還不錯,便狠下心來到某商場買了一件價值幾萬元的大衣。過年期間,張先生便穿著這件大衣與親朋好友聚會,但是在一次聚會的過程中,一位識貨的朋友點出張先生的大衣其實是假貨,只值幾百元錢。張先生便請來了專業人士對這件大衣進行「鑒定」,最後證實這件大衣是假貨。於是張先生找到商場售貨員理論,但是商場售貨員稱買的時候是你情我願,於是堅決不給退貨,張先生該怎樣維護自己合法的權益呢?律師點評
消費者在買到假貨或者次品的時候,不能吃啞巴虧,可以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爭議時,可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1)與經營者協商解決; (2)請求消費者協會協商解決; (3)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4)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本案中,張先生找銷售者協商不成,可以通過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或者向法院提起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三十九條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二)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三)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特別提醒
消費者與經營者產生糾紛後,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解決糾紛,多樣性的權利救濟途徑能夠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D. 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1、權利范圍問題。權利是保護消費者的基本依據。《消法》以法律的形式賦予消費者九項權利,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營銷方式的變化,特別是網路經濟的出現,僅僅九項權利已經不足以保護消費者,或者說,消費者受到損害的權利已經超出了九項權利的范圍,這裡面非常突出的是消費者的隱私權。
2、行政保護體制問題。行政保護是履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現行《消法》體現了政府領導下,以一個部門為主,多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的行政保護構架。但是,實際操作中矛盾很多:一是在制定消費者保護措施方面,由於各部門分工不夠明確,有一些方面主次難分,一個部門如果制定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規章有可能因涉及其他部門的許可權而裹足不前,造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嚴重滯後;二是在受理消費者申訴方面,也由於各部門分工不夠明確,造成各部門受理范圍不清,而在強調依法行政的趨勢下,各部門只好謹慎行事;三是在受理申訴方面,由於受理申訴的職責與處罰侵害消費者權益違法行為的職責往往不屬於同一部門,也弱化打擊違法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力度。
3、維權途徑問題。維權途經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關鍵問題。現行《消法》第三十四條為消費提供了協商和解、調解、申訴、仲裁和訴訟五種維權途徑,但是實踐中往往是協商不歡而散、調解難見分曉、申訴久拖不決、仲裁沒有依據、起訴筋疲力盡,最後弄得消費者懶得奉陪,自認倒霉,這嚴重地影響到消費者權益的落實。
4、舉證責任和費用問題。目前《消法》中對於發生消費糾紛時的舉證責任沒有做專門規定、消費者在消費糾紛中處於弱者的地位,但為了舉證,特別是高額的商品檢測費用往往超過糾紛商品本身的價值,使消費者望而卻步。
5、賠償主體問題。《消法》第三十五條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發生後的賠償主體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但是,這樣規定也容易造成《消法》的歧義,認為消費者因瑕疵商品受到損害時,只能向銷售者求償,缺乏消費者對賠償主體選擇權的規定。
6、民事責任的落實問題。《消法》第四十條、五十條雖然規定了經營者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但對「故意拖延」、「無理拒絕」沒有規定具體的處罰執行標准,造成行政機關難以操作,不便於消費者追究經營者的法律責任,也大大削弱了《消法》的作用。
7、行政執法措施問題。目前《消法》缺乏對執法措施的明確規定。一是對行政機關查處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沒有明確其可以行使哪些調查手段;二是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發生後,為了控制危害范圍、降低危害後果,行政執法機關需要採取一定的應急手段,如發生危害商品退出市場的禁令、強制經營者召回缺陷商品等。
8、消費者糾紛的訴訟程序問題。司法訴訟途徑是消費者依法維權的保障。目前,消費訴訟主要由消費者個人提起,而且沒有適用於消費者群體訴訟的程序,消費者協全不具有訴訟主體的地位,相關的程序減化沒有在立法上得到解決,缺乏仲裁或行政裁決的相關規定,現存的訴訟制度已經不適應消費者維權的實踐需要。
E. 解決消費者權益糾紛的途徑
依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經營者負有以下義務:
1、依法定或約定履行義務。
2、聽取意見和接受監督。
3、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
4、不作虛假廣告。
5、出具相應的憑證和單據
6、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或服務。
7、不得從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
8、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格權。
9、履行「三包」或其他義務。
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爭議時,可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1).與經營者協商解決;
(2).請求消費者協會協商解決;
(3).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4).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F. 消費者權益受損發生糾紛,可尋求哪些途徑解決
消費者可以採取和解、調解、申訴、仲裁、訴訟解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回4 條規定,消費者與經營者發答生的權益爭議有五種解決方法:(1) 與經營者協商和解。(2) 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3) 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消費者與經營者發生爭議後,在與經營者協商得不到解決時,可直接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這種方式具有高效、快捷、力度強等特點。保護消費者的行政機關主要有工商、物價、技術監督、商檢、醫葯、衛生、食品監督等機關。(4) 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指消費者與經營者就爭議的解決方式達成仲裁協議,將案件提交有關仲裁機構進行裁決。(5)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G.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如何認定消費糾紛的責任者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消費者享有的9項權利,即,消費者人身財產不受損害權專、知情權、自主選屬擇權、公平交易權、獲償權、結社權、獲得消費權權益保護知識權、獲得尊重權、監督權。
同時規定了經營的義務: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義務、接受消費者的監督、保證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應當例向消費者出具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應當保證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況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具有的質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承擔三包責任、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
根據以上規定,經營者不履行義務、造成侵害消費合法權益的糾紛,經營應當承擔責任;反之經營已經履行法定義務,由消費操作不當,不聽經營勸告,人為損壞等行為,經營不承擔責任。
H.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解決消費糾紛的幾種基本方式是什麼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六章,爭議的解決。第三十四條,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
(二)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三)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I.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3倍賠償和10倍賠償能否同時適用,法律依據是什麼
依據法律,三倍賠償和十倍賠償不同時適用。
「三倍賠償」是即將於2014年3月15日實施的新消法中的內容,該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假設你的購物行為發生於2014年3月15日以後,就可以獲得價款三倍的賠償,因三倍不足500元,你能獲得500元的賠償。
「十倍賠償」是針對食品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
有毒有害食品直接危害消費者的健康,所以對經營者的懲罰力度更大。顯然,你的行為不受該法調整。
(9)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糾紛擴展閱讀:
特點:
1.以專章規定消費者的權利,表明該法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宗旨。該法列舉的消費者權利[1]有之多,體現出較高的保護水平。
2.特別強調經營者的義務。首先,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時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其次,以專章規定了經營者對特定消費者以及社會公眾的義務。
3.鼓勵、動員全社會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共同承擔責任,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不法行為進行全方位監督。
4.重視對消費者的群體性保護,以專章規定了消費者組織的法律地位。
保護權益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頒布,明確了消費者的權利、確立和加強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基礎、彌補了原有法律、法規在保障消費者權益方面調整作用不全的缺陷。我國現有法律、法規中有不少內容涉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如《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等,但是對於因提供和接受服務而發生的消費者權益受損害的問題,只有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做出了全面而明確的規定。
維護秩序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通過規范經營者應對維護消費者權益承擔何種義務,特別是要規范經營者與消費者的交易行為,即必須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對社會經濟秩序產生重要的維護作用。
經濟發展
保護消費者權益不是消費者個人之事,當代社會的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密不可分,結構合理、健康發展的消費無疑會促進生產的均衡發展。沒有消費,也就沒有市場。保護消費者權益成為貫徹消費政策的重要內容。因此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消費者在各項交易中力量本已極為弱小又歷來缺乏組織,不能通過團體的力量來與經營者組織體相抗衡,以致成為經濟上的從屬者,容易受到經營者的侵害。
由於這些原因,在現代經濟條件下,消費者在強大的經營資本面前,呈現出顯著無力的狀態,少數生產經營者為了追求利潤而不擇手段,使消費者置身於喪失財產乃至生命的危險之中。因此,要對處於弱勢的消費者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