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侵權是否就是違法呢
侵權行為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國家現行法律規定,危害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行為。所以侵權不一定就是違法
㈡ 侵權行為與違法行為的區別
首先,「民來事法律行為」概念是中國源民法特創,世界上沒有先例,亦不可能有來者。
其次,中國民法中創設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時設定了它本身是合法行為,這本來就是錯誤的。現在學界的觀點基本趨向於「適法行為」,即不一定是合法行為。可參見各權威教材,對此問題均有詳細論述。
第三,民事法律行為應為」法律行為」,在世界其他國家均表述為「法律行為」,它以意思表示為核心要素。與它相對的是事實行為,此無意思表示要素。這兩者的上位概念是「法律上的行為」。
第四,在規定為「法律行為」的國家中,均將此作為「適法行為」或其他表述,但是都沒有將其視為「合法行為」。
因此 你所的:「民法中創設民事法律行為這一概念時設定了它本身是合法行為,因此與侵權行為等違法行為區別開來,但是為什麼在民事法律行為中又存在因違反法律強行性規定而無效這種情況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那這種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與侵權行為等違法行為又有什麼區別呢???」
若我們按照世界通行的做法,不將「法律行為」當成合法行為,就不可能產生你說的矛盾問題。
好在現在學者們已經注意到了這點,在民法典草案中,已經修改了現有法律的說法。等民法典通過後,人們將從新審視此問題。
㈢ 有沒有違法但是不侵權的民事法律行為
您好!民事法律行為的行為特徵決定了民事法律行為一定是合法的,並不存在違法的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如下:
1、應是民事主體實施的以發生民事法律後果為目的的行為;
2、應是以意思表示為構成要素的行為;
3、應是合法行為。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㈣ 侵權屬於犯法嗎
侵權屬於違法(也犯法),系侵害侵犯了公民的法定權益和合法利益,應內承擔侵權責任容,但不承擔刑事責任。
犯法的概念有點模糊了,廣義說違犯國家法律、法規的行為,違反制度、法令行為都是犯法了;狹義講,還人們常理的理解是犯法則入罪說,一般要把犯法看的比違法要重,犯法即要治罪。
㈤ 違法行為和侵權行為的區別
根據歸責原則的不同,可以將侵權版行權為劃分為一般侵權和特殊侵權,一般侵權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及過錯推定責任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必須有法律作出特別規定。概括起來,兩者主要有如下區別:第一,構成要件不同。一般侵權必須同時具備過錯、加害行為、加害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特殊侵權不需要以過錯要件為要件或者法律直接推定侵權人存在過錯由其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第二,是否以法律的特別規定為前提不同。一般侵權不需要法律進行單獨特別規定,而後者必須有法律單獨特別規定為前提。第三,適用的歸責原則不同。這也是劃分兩者的標准。一般侵權適用過錯歸責原則。特殊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條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㈥ 被人侵犯隱私 然後報警警察說不違法 不算侵犯隱私
侵犯隱私權既屬於違行屬於侵權行報警警調查屬實施行政處罰;即使警認適格於處罰告知事通侵權訴訟解決
《治安管理處罰》
第四十二條列行處五拘留或者五百元罰款;情節較重處五十拘留並處五百元罰款:
()寫恐嚇信或者其威脅身安全;
(二)公侮辱或者捏造事實誹謗;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企圖使受刑事追究或者受治安管理處罰;
(四)證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
(五)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信息干擾;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隱私
《侵權債》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依照本承擔侵權責任
本所稱民事權益包括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侵權權請求侵權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條 侵權同行應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影響依承擔侵權責任
同行應承擔侵權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財產足支付先承擔侵權責任
㈦ 表面上侵權但是實質不侵犯公民權利的行為有哪些為什麼不侵權
所謂表面上侵權但實質上不侵犯公民權利的行為在侵權法學理論上稱為正當行為,也就是說該行為雖然表面上看會導致他人人身或財產損害,但因為是合法的、正當的行為,不具有違法性,因此不屬於侵權行為。這類正當行為主要包括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執行職務的行為、受害人同意的行為、自助行為等,也是侵權案件進行免責的基本抗辯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