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平的建甌市立醫院再現醫鬧2010年7月2日
以下只是我個人看法。
前面的醫鬧事件對政府的影響特別大。處理不好。所以再次出現此類事件。政府的處理會非常小心。這樣也會造成像你所說的有法不敢依。在當今社會。人們都有種仇富仇官的情緒在。按你所說的該關就關,該斃就斃。你要考慮到一些輿論影響。會造成當地社會的動盪。政府會處在很不利的地位。
不過當這件醫鬧事件超出一個限度後。政府定會以非常迅捷強硬的態度手段去處理的。
希望這些分析能對你有所幫助。
Ⅱ 請分析醫鬧的原因,醫鬧侵犯了哪些人的尊嚴(職業尊嚴),你認為患者及家屬應該怎
你好,經過鑒定,如果病人死亡不是醫院或醫生的原因,醫鬧會受法律責任的。
Ⅲ 醫鬧入刑有哪些相關的法律規定
《刑法》第二百九十條【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沖擊國家機關罪、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罪;組織、資助非法聚焦罪】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醫療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3)南平醫鬧案侵權分析擴展閱讀:
醫鬧入刑的條件
第一,從法益保護角度看,尋釁滋事罪保護的是社會秩序。行為人闖入社會交往的場所,侵害與社會交往相關的人身、財產安全,即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應當納入到尋釁滋事罪的規制范圍,而不必考慮案發的時間、地點、人流分布等因素。
第二,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僅在第(四)項規定明確了起鬨鬧事類尋釁滋事犯罪必須以發生在公共場所並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為構罪要件。而包括傷人、毀財在內的其他三種類型尋釁滋事犯罪均未使用「公共場所」的用詞。說明公共場所並不是構成尋釁滋事犯罪的空間要件。
第三,醫療秩序包含於社會秩序之中。行為人闖入醫院傷害醫務人員、損壞醫療設備,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符合尋釁滋事罪的構成要件。因此,一旦行為人在醫院的打砸行為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即構成尋釁滋事罪。
Ⅳ 打醫療糾紛官司的過程具體是怎樣的
醫療糾紛案件一抄直是司法實踐中的熱點、難點,醫患雙方往往各持己見,矛盾難調。在醫患糾紛中,患者通常處於弱勢地位。在這些尷尬的「悲劇」中,不少患者及其家屬在面對處於強勢地位的醫院時,要麼不知所措、茫然無奈,過於依賴院方,要麼採取一些不合時宜的極端措施,在激憤中焚燒了自己的合法權益,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這樣往往導致患者在維權時喪失有利條件,最終自己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維護。由於醫療糾紛具有極強的專業技術性,糾紛雙方地位失衡,以及基於醫療行業特性和習慣的信息封閉等,患者的維權之路往往坎坷曲折。那麼,患者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醫療糾紛的官司究竟應該怎麼打呢?131118
Ⅳ 典型醫療事故案例及分析!(要求有具體的案例及分,最好是當今的熱點醫療糾紛)
腦癱患兒訴上海某醫院醫療事故賠償案案件簡介原告張某之母於2006年10月4日(雙胞胎待產)急診入院,凌晨3:45醫生告知B超單檢查顯示胎兒的胎心和胎動並未異常後,被安排在產房待產區。但原告胎膜早破,羊水外流長達6個多小時,被告(醫院)未採取任何具體治療及檢查措施。原告於同日上午9:30出生,醫生告知,原告重度缺氧,在兒科病房的暖箱中搶救有所改變出院,但於2008年原告查出腦癱,原告家人於2009年2月將在被告處的病例調出後才知,原告的病情是由被告造成。2009年3月原告將被告上海某醫院訴至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就此醫療事故承擔賠償責任。 案件解析作為本案原告的代理律師,自接受委託後,我們認真聽取當事人的陳述,進行調查取證,就該案件的主要法律事實與證據,從專業知識角度以分析,並做出相應的方案,在該案件中主要爭議有:一、是否超過訴訟時效 被告方提出本案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我們認為被告對此法律概念和適用存在理解錯誤,依據《民法通則》和《意見》等相關法律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計算,即應從權利人能夠行使請求時開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8條規定.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起算;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後經檢查確診並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起算。因此本案訴訟時效應從2009年2月在被告處調出病例,確定的病情是由被告造成時開始計算。二、被告是否存在醫療過錯被告對原告在出生過程中是否構成醫療事故,一直持否定態度。在審理過程中,我們申請法院委託司法鑒定,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委託上海市虹口區醫學會就被告對原告的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其醫療行為與現狀有無因果關系及本案病例是否構成醫療事故,被告對原告的診療是否存在過錯進行鑒定,上海市虹口區醫學會鑒定結論為不構醫療事故。面對這樣的鑒定結論,無疑是一個沉痛的打擊。本案要想取得賠償,這個鑒定結論是關鍵,律師和原告都不服這樣的鑒定結論。我們重新申請鑒定,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接受了申請,並委託上海市醫學會就被告對原告的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其醫療行為與現狀有無因果關系及本案病例是否構成醫療事故,被告對原告的診療是否存在過錯進行鑒定,鑒定結論為:原告與被告的醫療爭議構成醫療事故。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第四條,《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三十六條,本病例構成二級乙等醫療事故,醫方承擔主要責任。 判決結論 原告訴被告上海某醫院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一案,楊浦區人民法院認定該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支持了我方原告的所有訴訟請求,判決如下:一、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醫療費人民幣5090.40元;二、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住院伙食補助費人民幣280元;三、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住院陪護費人民幣1515.50元;四、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護理費人民幣201,600元;五、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殘疾用具費人民幣280元;六、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交通費人民幣210元;七、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人民幣24,441.48元;八、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殘疾生活補助費人民幣244,414.80元;九、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律師費人民幣3500元。 法律依據 一、《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五十條 醫療事故賠償,按照下列項目和標准計算:(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 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九條 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Ⅵ 如何看待「醫鬧」現象
「醫鬧」的成因
(一)醫療雙方信息不對稱
在目前醫療體制之下,醫院為了達到更高利益而忽略醫療質量本身,無錢醫治時,院方背離醫德,用冷漠旁觀來處理,導致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而死亡,引發公憤,醫療手段上,醫院方大都採用「穩定高收益」、「安全自保式」的救治理念。其次,患者常常對醫院抱有過高期望,認為醫院是治好其病症是必然,一旦治療失敗便認為醫療人員在治療過程中沒有竭盡全力。然而實際情況為當前醫療水平是有限的,面對許多疾病醫療能力都不具備。因此,在病情發生變化時及時與醫生溝通交流,掌握病情發展,做好相應的心理准備,正確對待治療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政府及醫療機構也應該積極引導群眾對醫學的認識,理解醫療過程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
(二)相關部門認識不足,行政不作為
醫鬧事件發生後,一些人錯誤地認為這只是醫患之間的事,司法部門及其他部門沒有干涉的必要,導致醫鬧之風長盛不衰。甚至有些政府部門側重考慮社會影響、醫院聲譽、醫鬧威懾、個人前途等因素,只是想盡快平息風波,息事寧人,不以積極的態度和方法處理醫患矛盾,從而草率做出賠償決定,使得施暴者嘗到了甜頭,愈發變本加厲。據中國醫師協會調查顯示,當發生醫鬧事件時,公安機關出警保障醫療秩序的效果並不理想,甚至有的在一旁觀看不予制止。這樣的處理方式讓醫院孤立無援,醫鬧行為更加猖狂。
(三)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醫鬧現象相當一部分原因是醫療費用,公共衛生經費長期投入不足,導致醫院公益化弱化,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無論是社會醫療保障還是商業醫療保障,都不能充分保障我們普通人醫療需要,尤其是一些農民和下崗職工,由看病產生的窘境可想而知。醫療配置不合理,醫保水平不高,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都導致老百姓走向醫鬧的道路。
(四)媒體輿論的負面影響
醫鬧發生後,社會媒體在報道醫療糾紛事件中未遵守新聞媒體的基本職業道德,在未了解事件全部事實的情況下,片面追求新聞的轟動性,在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中,八成以上的人稱「媒體對醫療糾紛的報道不客觀」,媒體的不實報道客觀上激化了醫療矛盾。
(五)相關的法律制度及流程的欠缺
我國在醫療糾紛方面的法律制度還不完善且只涉及一些原則方面的問題,在醫療糾紛後的「醫鬧」事件發生之後,如何進行裁決成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國現行《醫療事故條例》可操作性不強,正當解決渠道不暢;《侵權責任法》中醫療損害責任依然未能對醫療事故鑒定、賠償等指明明確的方向,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時間是寶貴的,可結果卻遙遙無期,這往往迫使患方不願按流程進行維權,這是醫療紛爭處理流程不規范帶來的問題,最終導致患方無路可走。此時職業醫鬧的介入,患方很容易選擇這種粗暴、直接、見效快的途徑,而不考慮其合法性。
"醫鬧」的治理
(一)完善醫療糾紛處理法律和解決途徑
首先,現在我國大多數醫院都是醫務處出面處理醫患糾紛,但是醫務處大多數都是管理人員或醫生,在回答患者問題時,缺乏專業法律法規知識, 常常模擬兩可,難以專業性回答從而造成患者不滿意,引發醫療糾紛,所以醫院增加專業醫學法律人才很有必要。其次,根據我國現階段出現的問題,創立一部具有較高可行性、專業性的醫療衛生法律,來緩解我國現行在醫療法律中存在的不足。同時,簡化依法解決途徑的程序,降低依法解決成本,使依法解決途徑更加高效,深層次加強依法解決醫療糾紛途徑建設。最後,引入第三方調解機制,做到公正、公開、公平,消除患者對衛生仲裁機構的不信任,引導患者通過合法途徑解決醫療糾紛。
(二)強化醫德建設,打擊醫鬧現象
醫療機構要加強自身建設,做到「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努力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能力、服務意識和法律意識。嚴格執行各項制度,規范醫療行為,積極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在醫療前後,耐心做好與患者的溝通。醫鬧現象發生時,要及時加以勸阻,制止事態的發展,避免嚴重的後果發生。如果事態十分嚴重,要及時報警,警務人員要採取嚴厲的措施制止這些暴力醫鬧行為。
(三)正確引導媒體宣傳
首先,醫方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礎上加強與媒體的交流,在突發事件面前,第一時間公布真相,讓媒體公正、真實、客觀地反映事件。其次,新聞媒體要嚴於律己,辯證地看待事物,避免感情用事;在采訪過程中,應該多向專業人士咨詢,抓住事件發生的專業原因這個主要矛盾,而不是以濃厚的主觀色彩吸引觀眾眼球。再次,有關部門也要對不實報道加以澄清,對虛假編造的新聞記者嚴肅處理,多方一起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Ⅶ 南平醫鬧
現在的醫療環境太惡劣了,加上媒體的負面報道及誤導,患者對醫生要求越來越高,好像醫生是神,看好病是應該的,看不好就是醫療事故,就要鬧,就要賠錢,再加上職業醫鬧,導致醫生看病時,首先考慮的是保護好自己,然後再看病,治療時畏首畏尾,許多可以做的操作,能不做就不做,疑難雜症能推就推,不知道這樣下去,對患者有利,還是對醫生有利,
還有現在中國的醫生待遇太低,別提公務員了、教師甚至打工的都不如,在國外還沒聽說醫生的待遇比公務員低的,說出去讓人笑死,醫生也是人,也要養家糊口,就靠那點工資,可能嗎?工作壓力大、強度高、風險高、幾乎沒有節假日、還要不停的考試、碰到SARS、豬流感還要沖在前面,每天都要面對各種疾病,特別是傳染病(乙肝、艾滋病、梅毒、結核等等)隨時都有感染的風險,你說心裡能平衡嗎?
對於此次南平事件,我堅決支持醫生,同時要求政府、媒體能予以支持,
在中國當醫生實在是太難了!!!
Ⅷ 因侵權引起的醫療糾紛案例有哪些
【案情】
2005年8月27日,王女士因臨產入住醫院。次日下午,醫院准備對王女士實施剖腹產手術。術前,醫生在未詢問病史、未辦理麻醉告知手續等情況下就為王女士進行了麻醉。在手術尚未消毒完畢時,王女士突然出現全身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狀,醫生馬上給予葯物控制,同時實施了手術。王女士雖然最終生下了孩子,但是,在手術當中,王女士一度出現呼吸、心跳驟停險情,血壓、脈搏為零,心電圖監護也一度呈直線。經搶救,王女士脫離了危險。之後,她昏迷了長達20小時。1個月後,王女士出院。出院診斷為:骨盆畸形,羊水過少,癲癇持續狀態,原因待查;心肺腦復甦後,貧血(輕度)。
【審理】
法院經審理認為,醫院與王女士為醫患關系。醫院應當履行其職責和義務,為患者提供及時、高效和安全的醫療服務。醫院在為王女士麻醉過程中處理不當是導致王女士出現呼吸心跳驟停、昏迷的直接原因,即該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故醫院應當承擔造成王女士人身損害的民事賠償責任。據此,人民法院作出判決:醫院賠償王女士包括精神損失費在內的各項費用共計8萬余元。
【評析】
近年來,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日益增多,而在這類案件處理中的責任認定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我國現有法律表明醫療侵權訴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仔細分析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通知以及一些判決案例,不難看出我國醫療訴訟審判有對醫方採取嚴格責任的傾向。
對於嚴格責任定性和適用,在法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嚴格責任見於英美侵權行為法中,是一種特殊的歸責原則,在大陸法系的侵權法以及我國侵權行為法中,並未直接使用這一概念。一般認為,從比較的角度來看,嚴格責任在功能上兼容了傳統的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的特點,它事實上是介於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之間的中間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四條第八款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嚴格責任主要通過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實現。醫療爭議訴訟中,醫方舉證不能則敗訴。
在嚴格責任中受害人不需要對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進行舉證,受害人只需要對因果關系舉證,即患者只需就其與醫療機構之間存在醫療關系並發生醫療損害的事實負有舉證責任。實際上,嚴格責任採取舉證責任倒置,將過錯舉證負擔轉移給被告,加重被告的舉證責任。它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過錯推定,行為人不能舉證證明法定抗辯事由存在,則推定其有過錯,從而承擔責任。《證據規定》要求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醫方舉證不能則推定醫方過失。本案中,受害人僅出具在醫院就醫的單據證明與之存在醫療關系即可;而醫院則不能對王女士在手術當中出現的呼吸、心跳驟停險情,血壓、脈搏為零,心電圖監護一度呈直線等問題提出非因其先前麻醉行為不當引發該症狀之外的原因,故而推定醫院對王女士出現上述症狀及其後遺症狀存有過錯,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法院據此作出判決,維護了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由此可見,嚴格責任與過錯責任相比,其職能從教育、預防的作用向賠償作用傾斜;它是形式正義向實質正義的轉變,是過錯責任向公平責任的轉變,是個人權利向社會責任的轉變,強調對社會利益的保護。對醫療行為實施嚴格責任的初衷,相信是為加強對弱勢群體救助,尋求社會穩定。醫療訴訟之所以舉證責任倒置,是由於患方在訴訟中居於難於取證證明醫院醫療行為與自身受到傷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弱勢地位。為保護患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權利,在醫療侵權訴訟中採取舉證責任倒置,在較大程度上可以緩解醫患之間的社會矛盾,為病員實現自己的權利提供確實可行的救濟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