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沒有過失是故意的侵權

沒有過失是故意的侵權

發布時間:2021-06-11 09:08:40

⑴ 民事共同侵權的主觀上可以是故意或過失,為什麼刑事中共同犯罪卻只能是故意,而不能是過失

共同犯罪是指行為人來雙方源針對同一目標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而且積極追求這種損害結果的發生的行為 主要是雙方有互相的故意意思聯絡
而過失犯罪是出於行為人的疏忽大意或過於自信的過失 他們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是無法預料或應當預見而沒預見的
簡單的說 過失雙方可能會對同一目標有共同的過失行為 但是他們不可能有相互的過失意思聯絡

⑵ 什麼是過失侵權

是指抄會給他人造成不合理襲損害危險的行為。通常認為,一項過失之訴的訴因包括了四個構成要件:義務的存在、違反義務的行為、因果關系和損害。最後一個要素表明:在無實際損害的情況下,原告不能請求象徵性賠償來維護其法律名義上的免受他人疏忽導致的危險的權利。過失侵權之訴訴因的存在必須以某種實際損害的發生為前提。另外,就義務要素而言,行為人的義務僅及於那些處於可預見的危險范圍之中的人。只有其行為對原告構成「可以合理察覺的危險時」,行為人才對原告負有某種義務。
如汽車司機在緊急避險時造成的對第三方的權益受到侵犯。

⑶ 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有沒有可以免除民事責任的時候

你講的太寬了,要有具體情況來判斷,如果可以證明受害人故意導致結果,侵權人沒有故意且過失小,有可能免除責任。

⑷ 過失侵權和故意侵權和嚴格責任侵權的區別與聯系

【出處】《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一)構造不同:「知」、「欲」上的差異

故意侵權與過失侵權實質性二分的理由之一,首先在於侵權故意與侵權過失二者的內部構造不同。就內部構造而言,可從「知」和「欲」兩點來界分故意和過失。在故意,行為人「明知」、「預見」或「確信」損害結果或危險性會或基本上會發生;且對結果「欲求」、「默許」、或「接受」。如梅迪庫斯曾指出,故意系指明知(Wissen)並想要(Wol-len)發生依法定構成要件(Tatbestand)為決定性的事態。[2]150英美法上的界定亦相仿。而在(一般)過失,當它作為主觀心理狀態時,意指行為人對損害結果或危險無認識也不欲求且不希望發生。這種構造上的不同,是二者最基本、最重要的差異;同時,也構成其他方面重要區別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重大過失。筆者認為重大過失是:行為人認識到損害或危險的可能(非必定)發生,或有意不去了解(willful blindness);同時,行為人也不希望結果發生。由此可明了,重大過失為何在法律上常與故意同等處理,因為它在認識因素上與故意同,而民法更重視對不當行為的防範(而非對意志的懲罰)(關於重大過失的界定與性質,參見葉名怡:《重大過失理論的構建》,載《法學研究》2009年第6期,第77頁及以下。)。

(二)性質有別:主觀過錯與客觀過錯

在侵權法的語境下,過失越來越有所謂的「客觀化」的傾向。所謂過失客觀化,指的是在概念界定上、而不僅僅是在判斷標准上,將過失等同於一種違反法定義務或注意義務、從而偏離一般理性人標準的(侵權)行為。英美法上negligence,其主要含義之一指的就是這種「過失侵權形式」,而非主觀心態上的疏忽大意。另外,法國法也基本走向了過失客觀化的道路。[3]302

這種過失客觀化的傾向很多時候甚至被稱作「過錯的客觀化」,對應的詞語是相對於「主觀過錯」的「客觀過錯」(代表性的論述參見張民安著《過錯侵權責任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相關部分。)。但始終要注意的是:當說到過錯之客觀化時,這里的過錯只能指「過失」,而不可能涵蓋「故意」。因為任何一個激進的「過錯客觀論」的支持者都無法將故意界定為「違反注意義務的行為」。在判斷標准上,過失有一般理性人的標准,故意則沒有,也不可能有。歸根結底,主客觀性的差異還是來源於二者基本構造的不同。

(三)特徵各異:可避免性與可預防性上的差異

由於故意侵權和過失侵權的構造不同,性質也有差異,因而,行為及其結果的發生與否即可預防和避免性也完全不同。在過失侵權,誠然,存在若干提高注意程度、加強預防措施便能有效減少事故發生的情形;但是必須承認,對於由於天生駑鈍而反應慢,或粗心大意、性情急躁或愚笨而導致的過失侵權,實際上是無法通過後天努力而得到真正抑制的。正是在此意義上,這種侵權的發生的確是一種「命中註定的悲劇」。另外,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提高預防措施還涉及到成本的支出是否有效率、是否值得的問題。簡言之,過失侵權的可預防和避免性是較有限的。

但故意侵權可以說完全兩樣。故意侵權是一種「計劃」行為。既有認識要素,又有意志因素。除了極其罕見的「不可遏制的沖動」所致故意侵權外,故意侵權行為的發生與否,完全操之在己(行為人)。因此,從純粹技術意義上說,故意侵權的可避免性、可預防性是很高的。過失侵權在可避免、可預防性上的這種差異,也為二者救濟制度設計的不同提供了理論依據。

(四)有責性的差異:明顯的道德可責難性vs.逐漸發展的道德無涉性

「勿害他人」乃「最低限度的自然法」。在侵權法中,此黃金法則所蘊含的道德價值、公平正義思想是首要的價值目標,而效用或效率(efficiency)雖然也是侵權法的價值目標之一,但「必須在道德正當的框架之內尋求;因此,我們必須問、並首先就要問,在施加侵權責任時什麼樣的目標是道德可欲的、正當的」。[4]74

過失侵權,由於日益客觀化的傾向,其道德可責性也越來越弱。一個人只要沒有達到一般理性人的注意程度,哪怕他完全是因為天生性急、笨拙或反應遲鈍的原因,他也要承擔過失侵權責任。正是在此意義上,Honoré說,「盡管名義上該責任是過錯責任,但那實際上被告承擔的是嚴格責任」。489故意侵權則不同。當某人打算(intend)給他人人身或財產造成傷害時——哪怕他不情願但只要計劃中包含此種效果,用最直截了當的方式表達,就是在「剝削或壓榨(exploit)別人」;「無論行為人的動機是自利、報復或怨恨、政治目的,其效果都是:受害人的現實和實現(reality and fulfillment)都在根本上受制於行為人的現實和實現」。[5]244僅此而言,故意侵權便顯然違背了上述最低限度的道德戒律。這種反道德性深層次地體現於行為人的認識和意志上:對「惡」的認識是基礎,意志上的追求或縱容「惡」是根本。

有學者堅持認為,(主觀)過錯也不具有道德的責難性,「因為,如果過錯責任真的有這樣的作用的話,則許多同類的侵權案件不會驚人重復地發生」。[6]243這種反駁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按此邏輯,刑事案件的發案率也總是維持在一定的水準,難道可以進一步認定,刑事犯罪構成中的過錯認定也不具有道德的責難性嗎?該學者的問題在於將「行為的道德定性」與「不當行為的預防和降低發生率」兩個不同的問題纏繞在一起,並且強行要求二者發生因果聯系所致。

(五)歸責根據的差異:意志瑕疵vs.行為瑕疵

由於故意侵權和過失侵權二者所具有的道德可責性有根本不同,這也導致二者的歸責根據有別。

故意侵權的歸責根據在於故意侵權人意志的瑕疵。黑格爾對「故意和責任」曾有過精闢的論述:「在行為的直接性中的主觀意志的有限性……行動使目前的定在發生某種變化……所以意志一般說來對其行動是有責任的。」[7]118這表明主觀意志對於客觀事態改變的作用力,使得責任成立。他補充說,「行動只有作為意志的過錯才能歸責於我。這是認識的法」。[7]119這句話清楚地揭示,意志(故意)和歸責的關系。在故意侵權中,歸責根據恰恰在於行為人意志的瑕疵。

在過失侵權,如今情形已有所不同(這里的不同僅限於實行過失客觀化的區域。如普通法、法國法以及很大程度上的德國法。德國侵權法已基本實現了過失(判斷標准)的客觀化;唯一的例外是《德國民法典》第828條第3款規定的未成年人之過失判斷。)。侵權責任的存在已經不再依賴於道德上的可責難性;其唯一的歸責理由是:行為人沒有盡到一般理性人的合理注意義務;至於是何原因,則在所不問。從最寬泛的意義上說,雖然外在的、客觀的過失侵權行為有時也是行為人內在的「意志」實施的,但由於其主觀意志並不具有道德可責性,因而,過失侵權的歸責依據必須從主觀意志的瑕疵轉移到「未合一般理性人注意標准」的外部行為上來。

⑸ 如何理解侵權責任法的「過錯」是包括故意和過失嗎 台灣的「民法」好像沒有過錯這個詞

你好,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包括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以及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的過錯是指自身的故意或者過失行為導致。因此在法無明文規定情形下,無過錯,則無責任

⑹ 侵權行為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行為呢

故意或過失,都可能構成侵權。

⑺ 無過失的不法侵害行為 是什麼意思

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不法侵害不僅包括犯罪行為,也同時將一般違法行為囊括於其中。[1]也就是說,對於嚴重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即使沒有被規定為犯罪,也可以成為正當防衛的對象。本文有保留地贊同這一觀點。

通說的理解更傾向保護守法公民一方,基本符合我國正當防衛制度的立法宗旨,因而具有合理性。首先,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在侵害或威脅法益的性質上沒有任何區別,都表現為不法侵害,基於全面保護法益的基本原則,不應當禁止針對一般違法行為的正當防衛。其次,公民畢竟不是法律專家,很難將犯罪行為同一般違法行為相區別,用犯罪行為取代不法侵害,不利於公民與違法犯罪作斗爭。再次,犯罪行為與一般違法行為之間不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一般違法行為有時在量的積累方面達到了一定程度,就完全可能成為犯罪行為。最後,刑法將正當防衛的對象界定為「不法侵害」,而並未使用「犯罪」一語,這表明對一般違法行為也存在正當防衛的可能。因為,「不法侵害」一詞的字面含義本身就包含了民事違法行為和其他違法行為。[2]

通說試圖將一切一般違法行為都作為正當防衛的對象,這不僅過於粗糙,也不符合司法實踐的需要。從生活事實中我們可以發現,並非對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都可以進行正當防衛。本文認為,以下幾類違法犯罪行為原則上不屬於「不法侵害」的范圍:

1.損害利益微不足道的違法行為。例如,對於盜竊了些許角幣或偷吃了一碗小面正欲逃走的人,即便對其身體迅速施加暴力是使之就擒的惟一手段,在場的任何人也無權以防衛為口實進行這種攻擊。

2.不具有急迫性、攻擊性、損害性的違法犯罪行為。例如,正在實施的虛假廣告、貪污、行賄受賄、重婚等罪行,雖然都屬於比較嚴重的犯罪行為,但由於這些犯罪一旦敗露,其所侵犯的法益形態較容易通過判決、執行等法秩序正常途徑挽回,因而防衛的必要性並不十分迫切。就重婚而言,如果重婚罪被判定,重婚者與相婚者的非法婚姻關系繼而解除,原本婚姻家庭關系受妨害的狀態也便隨之消失,這與殺人罪中「人死不可復生」的局面具有顯著差別。

3.雖然急迫,但實施防衛無法迴避或減輕損害後果的違法犯罪行為。例如,面對刑事案件證人在法庭上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意圖陷害他人的偽證行為,知悉案件真實情況的人應當依照法定程序證明該證人提供的證言失實,而不能當場聚眾哄鬧、沖擊法庭、甚至謾罵、毆打該證人,否則可能涉嫌擾亂法庭秩序罪、打擊報復證人罪,因為這種看似為「防衛」的行為無法達到使法官明辨真相從而維護司法效用的合理效果,相反可能強化法官對證人證言的誤信,因而不具有任何降低損害後果發生的可能性。

4.大多數的單位犯罪{1},因為不法侵害應限於自然人的舉動對法益的侵害,而單位犯罪行為,雖具體歸單位代表人或代理人經辦實施,但也屬於單位自身行為,因而不是單純的自然人行為。但是,以單位名義實施的較典型的自然人犯罪卻是正當防衛的對象。例如,為了公司經營利益、經公司集體研究決定,由公司管理層收買殺手對公司競爭對手甲實施的殺人行為,由於殺人罪只能是自然人犯罪,因而甲就具有防衛權。

5.無責任能力人實施的輕微或一般損害行為{2}。無責任能力人在我國主要是指刑事未成年人與精神病人,[3]因而都是受法律特殊保護的人,對其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只有在具備重大利益損害危險的條件下,才有引起正當防衛的可能。面對刑事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的輕微或一般侵害,受侵害人負有避讓義務,這有利於最大限度地保護法益。受侵害人不得已損害受保護人的合法權益以保護較大的一般法益之場合,可以適用緊急避險規則。

⑻ 侵權行為人故意還是過失對承擔侵權責任有沒有影響

故意和過來失是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源權行為時對自己的行為性質及發生的危害後果所持有的主觀心理態度,二者反映出來的主觀惡意程度存在差異,故意實施侵害的惡意承擔要大於過失侵害,因此在確認和承擔侵權責任時,故意侵權行為人承擔的責任要比過失行為人要重。因此,不同過錯承擔的責任是不一樣的。

⑼ 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和舉證責任倒置

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區別:

主要區別就是根據侵權行為人的有無過錯不同,是否承擔責任不同。

1.過錯責任是指侵權行為人只有主觀的故意過錯,才能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2.無過錯責任則是指不管侵權行為人是否有主觀過錯,都需要承擔侵權責任。

在侵權責任法中,基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例外,則無過錯責任原則。

PS:遵循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民事侵權案件有:

產品缺陷責任、

1.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

2.環境污染責任、

3.高度危險責任、

4.違規飼養動物的責任、

5.飼養違禁動物的責任。

⑽ 請問:侵權責任中的無過錯責任和一般侵權責任(一般過錯責任)有什麼區別

第一,構成要件不同。
無過錯責任在構成要件是只有3個構成要件,內而一般侵權責任是四個構容成要件。
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有:1.損害事實;2.違法行為;3.因果關系。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有:1.損害事實;2.違法行為;3.因果關系;4.主觀過錯。
第二,無過錯責任一般都是由法律規定的。

閱讀全文

與沒有過失是故意的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