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前大學生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現實問題,
是關繫到政府、社會、高等教育和畢業生本人四方面的一個系統工程。
總體來說,大學畢業生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優勢群體。
但是由於現有教育培訓體系缺乏必要的就業市場需求導向,缺乏對創業行業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結構上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存在脫節,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大學生所面臨的問題
在的大學生一很容易遇到下列一些問題:
一、是生活適應問題。這一問題在大一新生中表現最為突出。新生來自全國各地,以往的家庭環境、受教育環境、成長經歷、學習基礎等相差很大。來到大學後,在自我認知、同學交往、自然環境等各方面都面臨著全面的調整和適應。由於目前大學生的自理能力、適應能力和調整
能力普遍較弱,所以,在大學中,生活適應問題廣泛存在,有的思家、戀舊,常常偷偷以淚洗面;有的厭學、仿徨、沉溺於無所事事;有的失眠、抑鬱、在焦灼中挨度日子;更有的則想休學、退學,打起退堂鼓,如浙大計算機系九八級的一名男生,上學不久就想退學,原因是難以適
應集體生活,常常失眠;覺得自己低別人一等,喪失自信,產生自卑;懷念過去的成就與風光,無法面對新的生活。
三、是人際關系問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學生較為封閉,人際交往能力普遍較弱。進入大學後,如何與周圍的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由於每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不同、個性特徵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閉鎖、羞怯、敏感和沖動,都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中困難,從而產生困惑、焦慮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甚至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例如,某學院機械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林某,上了大學後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怎樣處理人際關系問題使他傷透了腦筋,吃盡了苦頭。上學一年多,和班上同學很不融洽,跟同寢室人發生過幾次不小的沖突,後來搬出宿舍,幾乎不與同班同學來往,集體活動也很少參加,與同學感情淡漠,隔閡加深,常常感到特別的孤獨和自卑,情緒煩躁,長期的苦惱和焦慮使他患上了神經衰弱症,於是失去了學習信心,厭倦學習,厭惡同學,堅持要休學!
3. 當代大學生有哪些問題值得深思研究
我國自1999年大學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和供需比日趨下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本文綜合現有各方觀點,分別從經濟學和社會學角度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性質進行了總結分析,以期望對大學生就業問題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體現在總體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與結構性失衡、人力資本存量的信號功能弱化、高等教育投資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的差異、人力資本產權未得到充分保障、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對就業吸納能力差異以及大學生的自願失業選擇等。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體現在我國社會轉型中的社會結構缺陷、社會資本的影響、社會網路和社會資源的作用、社會意識的影響、社會人格的缺陷、職業社會化偏差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經濟學;社會學 一、經濟學的分析 從經濟學的視角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研究非常重要,我國多位學者採取實證分析方法和規范分析方法,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了經濟分析和制度分析。這些研究有的從經濟學理論角度分析大學畢業生需求和供給以及大學生市場均衡問題;有的運用人力資本理論及其相關的人力資本信號理論、投資理論、產權理論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原因;有的利用人力資本理論以及教育經濟學和家庭經濟學等進行研究;還有的延伸到發展經濟學,從經濟增長與就業彈性關系角度對大學生就業展開研究。 (一)總體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失衡
我國總體的勞動力供大於求局面在短期內無法改變,供求失衡的嚴峻局面構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基本背景。具體來說,供給與需求的結構錯位構成大學生就業中的結構性矛盾,進而影響其就業,這種錯位主要表現在對就業地理及行業選擇上。陳岩松認為目前國內勞動力市場供給與需求的總體不平衡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外部因素,當今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的供給出現了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三峰疊加」的態勢,即應屆大學畢業生、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及下崗職工再就業共同構成了勞動力市場上的龐大供給流,這些集中到來的供給在短時間內給我國的就業市場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丁元竹認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中國目前就業三大問題之一,但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全球性的普遍現象,是一種正常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學生失業是合理和必然的現象,應該正確看待,不必過分渲染大學生失業的後果 ;牛金虎認為現行大學生就業統計由於統計對象范圍過寬、統計口徑太窄、統計指標太粗,造成就業統計縮水,人為誇大了就業難度 。 (二)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與結構性失衡
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簡單擴大供給的問題,而是如何擴大有效供給的問題。在一個有效的市場上,可以通過價格機制來調節某種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場上,價格機制很難奏效,出現了結構性矛盾,其原因在於供應主要由政府控制。劉宇舸認為政府壟斷高等教育造成「市場失靈」與結構失衡,高等教育的個人投資回報率沒有達到均衡點,私人高等教育投資收益率過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給不足,大學生內在質量下降(國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實的文憑),這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
我國高等教育的需求方從表象上看是學生或學生家長,但學生和家長作為消費者個體的理性教育投資決策行為造成了群體行為的非理性,這表現為不管什麼專業、什麼學校在近期內都人滿為患,人們考慮的是先佔據這份社會資源,顧不上考慮機會成本,結果導致高等教育賣方市場格局。高等教育供求難以在人力資源市場上求得平衡,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 (三)人力資本存量的信號功能反映
根據人力資本信號理論,教育只是一種篩選裝置,它起著信號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逐漸步入大眾化階段的時候,大學文憑的信號作用慢慢變弱,一個人想在逐漸擁擠的人才市場上搶眼,只有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歷層次。
在大學文憑的信號作用變弱的情況下,就業選擇充當衡量人力資本存量的信號作用。市場選擇機制是將個人的人力資本存量與工作層次兩者相匹配,市場選擇過程本身就帶有求職者信號的人力資本存量。楊偉國將大學生就業選擇行為一般化為「大學生就業選擇矩陣圖」,表示大學選擇就業單位的行政級別和所在地區的組合,認為大學生偏好於選擇行政級別高和大城市的單位就業,原因之一就是就業選擇充當了衡量人力資本存量的信號功能 (四)高等教育投資收益率下降
根據人力資本投資理論,上大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它受到投資預期收益率的影響。正如貝克爾指出,「惟一決定人力資本投資量的最重要因素是這種投資的有利性或收益率。」對於任何一個理性的人而言,如果預期收益率降低,就會降低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如果預期收益率降低到低於其他形式投資的預期收益率,就會放棄人力資本投資,轉而選擇其他形式的投資。
一般認為高等教育投資收益率處於不斷下降狀態,擴招後的就業難與同時出現的畢業生工資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馬揚和張玉璐認為,無論哪個國家、無論其經濟狀況如何,其高等教育都存在著較高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率基本上都高於其社會收益率;但隨著國家經濟狀況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率與社會收益率都呈現出遞減的趨勢。 唐鑛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實質是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下降的過程,教育投資回報率的下降趨勢在我國才剛剛開始,大學生就業「難」將是一個長期的、必然的、正常的現象。
另一種觀點認為高等教育投資收益率呈上升趨勢。吳克明認為,從大學生和高中生收入水平的比較來看,我國大學生和高中生收入水平差距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呈擴大趨勢;從大學生與高中生的就業概率差距角度看,也呈現擴大趨勢。就業冷並沒有導致大學教育收益率降低,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學教育收益率一直呈上升趨勢,這正是大學生就業冷背景下依然存在大學熱現象的根本原因,大學熱反映了人們在人力資本投資決策上的理性特點。 (五)大學生人力資本產權未得到充分保障
人力資本產權是指人力資本所有者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運用自身人力資本的權利,它是由人力資本的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發展權、處置權等一系列人力資本權利所組成的權利束。承認大學生的人力資本產權是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變革的重要反映。
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統一分配」的制度下,大學生就業完全沒有擇業自主權,這嚴重限制了其人力資本產權的實現,結果導致整個社會效益的損失。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後,大學生的人力資本產權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實現,但還受到很多制度方面的約束,其中戶籍管理制度是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的體制性障礙。戶籍制度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非國有單位使用大學生仍然有進人和戶口指標的限制,二是高校畢業生的跨省市流動受到限制,三是派遣的時間限制問題。 (六)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對就業吸納能力有差異
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與就業效應在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存在著差異,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吸納能力就有所不同。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與就業效應 來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就業狀況。岳昌君、丁小浩(2003)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就業彈性與一般就業彈性密切相關,但其水平大於一般就業彈性;行業間高等教育「相對密集程度」的差異比地區之間的差異大;勞動力價格差異是造成受高等教育從業人員行業分布不均勻的重要原因;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吸納能力較強的幾個行業屬於第三產業,中、西部地區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有潛在的吸納能力。同時考慮就業彈性和就業效應,則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吸納能力較強的幾個行業為金融保險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房地產業。 (七)大學生自願失業是理性選擇
4. 當前大學生面臨的問題有哪些你是如何處理的
首要問題就是就業。本人目前尚未畢業,感到主要的問題是現在大學生眼高手低的很多,實踐能力差;大學生自尊心很重,可能比較不能受氣;大學生普遍較迷惘,沒有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或是明確的目標。
第二是大學生的婚戀觀,心理不夠成熟。拿的是父母的錢,缺去談戀愛,揮霍,墮落,可是談來談去,搞不定其實只不過就是因為寂寞在一起了。有些大學生同居,開房,租房,這些事情,好像只要肯去嘗試就是很開放的人了,是一種瀟灑。但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也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婚戀經驗,缺乏責任感,只能是年輕時的一場悲劇。
目前主要就這兩點。針對第一點,一,可以暫時迷茫,暫時想不出方向不要緊,那就努力學好本專業,多看書,充實自己,而不是因為無聊而寂寞,因寂寞而墮落。但仍舊要努力地,一步步地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找到自己的理想。理想如果確立,就要實踐,這點特別重要。給自己安排一個整體計劃,分配到各個不同階段,落實到每一天的行動中。針對第二點,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現在的情況是我們隔壁班就有一對同居的,另外一些同學,談戀愛的,開房的,不計其數。至於他們相信的愛情,只有當事人清楚。這種事,最主要是看自己的,只要自己想清楚了,認真考慮過了,無悔了,就行了。
望對你有所啟發。
5. 當前 大學生面臨的安全問題主要有
財產安全
水電安全
人身安全
飲食安全
6.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侵權行為
企業在招聘、面試中對學生權益的典型侵害主要有: 一、歧視行為。其中常見的是性別歧視。一些企業在招聘中不招收女生或提高同一崗位女生的學歷、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變相對女同學設置就業障礙。勞動法規定,女性勞動者和男性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此外,還有形象歧視、身高歧視等。
二、虛假廣告。一些企業在招聘會上為了招到情況較好的畢業生,會誇大或隱瞞自己的某些情況。如果在這種企業上浪費了時間,可能會錯失良機,錯過真正適合自己的好的公司或崗位。如果你看中一家企業,事先對其進行調查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盡量避免上當受騙。
三、侵害應聘學生的知情權。面試時企業會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了解學生的情況,而當學生提出問題詢問企業情況的時候,企業就會迴避問題甚至遷怒於學生,這些都是違反《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中「勞動者在訂立勞動合同前,有權了解用人單位相關的規章制度、勞動條件、勞動報酬等情況,用人單位應當如實說明」的條款的。
四、利用招聘、面試等侵犯學生、尤其是女學生的隱私權。少數企業會在面試時向女學生提出「有沒有男朋友?」、「是否有未婚同居行為?」等過分、無禮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有權拒絕回答,甚至向司法部門舉報。 簽
7. 大學生就業求職階段面臨哪些被侵權問題
一、試用期無限延長
二、轉正後不給交納險金
三、工作期間職業衛生防護用品提供不到位
四、拖欠工資。
8. 大學生修養方面面臨的困惑與存在的問題(課題)
大多數大學生是不知道怎麼面對挫折和困惑的。
而是在挫折和困惑中慢慢成長。
總結一套屬於自己的 面對困難 解決問題的方法
就要不斷接受 挫折和困惑的挑戰,而不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