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記者因公司事件來公司采訪,未經我同意就錄像並在電視台播放,是否違法是否侵犯我肖像權等個人權利
記者因公司事件來公司采訪,未經同意就錄像並在電視台播放,是不違法的也不屬於侵犯肖像權等個人權利。
肖像權的限制是指出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民法通則司法解釋。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雖然沒有經過肖像權人的同意而使用了肖像權人的肖像,但依照法律的規定不構成侵害肖像權的情形,法律上將這種使用也稱作"合理使用"。
從我國的立法及司法實踐來看,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為了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的目的而在一定的范圍內使用他人的肖像。
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
使用公眾人物的肖像。
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而強制使用他人的肖像。
公共場所的必要限制。
描述歷史性的事件。
為了自然人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其肖像。
《民法通則》
第100條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139條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作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
新聞報道通常不構成侵權。
『貳』 未徵得本人同意擅自采訪,觸犯什麼刑法
樓上的回答是正確的,記者采訪你並不需要你的同意,你也可以拒絕接受采訪
『叄』 未經當事人同意,記者可以隨便拍攝么
未經當事人同意,記者不能隨便拍攝。
當事人要求記者刪掉可能出現在即的鏡頭的要求,從個人道德方面來說是合理的。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原因闡述。
工作方面看,拍攝僅僅是為自己的報道服務,因此拍攝的餘地可大可小。餘地大的時候,當事人要求刪除,大不了重拍就是了;餘地小的時候,打馬賽克就好。記者有責任記錄真實事件,當然也有義務保證被拍攝者的隱私。這其實和肖像權沒有關系。
提問者補充說明說到的內容,無非是當事人不懂得溝通,這個時候記者不爽了而已。這個完全可以尋求更多的方式解決。
1、肖像作品的著作權
根據現行《著作權法》第2條:「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6條:「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
因此,無論是否詢問或被發現,個人攝影師對所拍攝的肖像作品擁有著作權。
2、路人的肖像權
根據《民法通則》第100條:「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因此,路人對自己的肖像,擁有肖像權。
3、街拍的肖像作品的權利沖突
在街拍產生的肖像作品中,其實是存在三種權利。一是拍攝人的著作權,二是路人的肖像權,三是肖像作品所有人的所有權。從題目來看,肖像作品的所有權歸屬於個人攝影師。
通說認為,拍攝人的著作權與所有權的行使應當服從路人的肖像權。
《民法通則》第100條已經明確規定,」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這種使用,包括但不限於展覽、發表、復制、銷售。
不管照片 是不是用作商業用途,只要未經過當事人允許,在公共場合拍攝他人,並將拍攝的照片、視頻等影像資料公開傳播,就已經侵犯了他人肖像權。
(3)未經同意發表采訪侵權案例擴展閱讀:
記者違法拍攝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未經主人允許,進入私人場所進行拍攝。攝影記者無權擅自闖入私人場所並進行強行拍攝和傳播,否則可能面臨雙重指控:侵犯隱私和私闖民宅。
2.隱瞞身份進入私人場所進行偷拍,可能會侵犯隱私權。新聞界有一種時常採用的采訪方法——隱性采訪,在新聞攝影領域表現為偷拍。記者往往以假身份或其他方法獲取主人許可進入,以期達到曝光、揭露或其他報道目的。但如果偷拍的內容是無報道價值、且與公眾利益無關的私生活,傳播了就會有麻煩。
3.身處公共場所,卻以特殊手法拍攝個人隱私,也視為侵權。有時攝影記者雖然身在公共場所,卻利用長鏡頭吊拍私人領地里的個人私生活,這也屬於侵犯公民隱私權。
4.在限制攝影的公共場所,強行拍攝也屬侵權。許多公共場所都作出了限制攝影的規定,攝影記者的采訪拍攝必須得到許可方能進行拍攝。這些場所通常包括:法庭、監獄、醫院、博物館等等。尤其要警惕的是醫院,因為患病屬於個人隱私。
在西方新聞界,到醫院拍攝新聞照片,一般都要經過病人或其監護人的同意。與之相關的,個人生理缺陷也屬個人隱私,未經允許不得拍攝與傳播。
『肆』 記者去采訪的時候不經過本人同意可以采訪嗎原因和有關的法律有哪些
采訪權,是記者有自主地通過一切合法手段採集新聞材料而不受非法干預的權利。它是一種信息採集行為,保障和規范這種行為的法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言論自由的原則。言論自由在狹義上通常理解為意見表達的自由;從廣義上說,知情權被解釋為言論自由"潛在"的權利。在我國,至今"采訪權"法無明文,它沒有作為一項授權性的規范在法律上加以規定。但是,采訪自由可以從《憲法》的言論出版自由中延伸出來,包括批評自由、通訊自由等等記者的職業特性,即使其具有為了公眾獲得知情權,而進行信息尋求和採集的權利。記者的采訪權、報道權和輿論監督權,不僅僅是新聞記者和新聞機構的權利,也是廣大公眾知情權和表達權的體現,是公眾對國家生活、對國家工作人員監督權的延伸。
但采訪權在行使時至少受到兩方面的限制:首先,采訪權要受到來自國家公權法律,如有關國家安全的法律、保密法律、訴訟法律的限制。比如法定的不公開審理的刑民事案件,就不能對庭審活動進行采訪。其次,采訪權要受到民事私權法律的限制,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一些權利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約束、限制采訪權,如名譽權、隱私權和寧居權等。
因此,記者在行使采訪權的時候,應意識到被采訪的對象並沒有法定義務必須接受采訪,尤其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被采訪對象有權提出各種理由拒絕接受采訪。無論是新聞工作者的采訪活動還是新聞報道的內容都不具有司法、行政的強制力,也就說,在新聞傳播活動中新聞單位和記者不可能指令人們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媒介與報道對象之間的關系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新聞工作者享有的不是權力而是權利,不是司法、行政權力而是政治權利、民主權利。
在公開場合,即允許公眾自由出入的場所合場合,記者作為公眾的一員,可以自主地以各種手段採集信息,涉及到需要從他人那裡獲取的信息,記者需要徵得被采訪人的同意,取得一致意見後,其他人不得干預,如果強行干預、阻礙,就構成了對采訪權的侵犯。
對於負有特定信息公開義務的主體,比如政府部門、氣象預報部門、環保部門等,法律規定,公民有了解這些信息的權利。相應地,新聞記者就有向他們索取信息的權利,有關部門不得拒絕。拒不提供的,就是對采訪權的妨礙。關於公眾人士與采訪活動的關系,後邊有詳細闡述。
『伍』 記者過來采訪,要工作記不給,未經本人允許報出,算侵權嗎
您好!記者采訪,將采訪內容編輯成文字資料發表,只要涉及的當事人不使用真實姓名,就不構成侵權。謝謝閱讀!
『陸』 未經本人同意記者私自采訪錄像違法嗎
不違法。
在我國,肖像權的限制是指出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民法通則司法解釋。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雖然沒有經過肖像權人的同意而使用了肖像權人的肖像,但依照法律的規定不構成侵害肖像權的情形,法律上將這種使用也稱作"合理使用"
新聞媒體一般不做盈利目的是不構成侵犯肖像權。
(6)未經同意發表采訪侵權案例擴展閱讀:
影響錄音合法性的因素包括:
場合和手段,在公共場所取得的私自錄音,其合法性比較突出,若是以偷拍、偷錄、給手機植病毒等秘密竊取方式取得或在別人私密的談話空間中取得,不被採信為合法證據的可能性較大。
內容,如果談話純粹涉及個人或他人隱私,而與案件無關,那麼隱私權要被優先保護;如果偷錄者本身也參與了對話,且話題與案件有關,錄音被認定為證據的可能性就大。
要符合證據的一般要求,比如要真實、要在舉證期限內提交等。
『柒』 記者因公司事件來公司采訪。未經我同意就錄像並在電視台播放,是否違法,是否侵犯我肖像權等個人權利
分兩種情況:
1、法律保護的是合法權益。電視台記者是播放報道違法之事,首先為了社會大益,這是合法的。
2、對方采訪的內容含有個人隱私(合法)或者商業秘密類似保密信息,個人不願意公開的信息。那麼有涉嫌侵權之疑。具體因情節,其保護的相對利益而定。
在我國,肖像權的限制是指出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民法通則司法解釋。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雖然沒有經過肖像權人的同意而使用了肖像權人的肖像,但依照法律的規定不構成侵害肖像權的情形,法律上將這種使用也稱作"合理使用"。
比如:對不文明行為拍照、公安現場執法等。從我國的立法及司法實踐來看,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為了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的目的而在一定的范圍內使用他人的肖像;
2、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
3、使用公眾人物的肖像;
4、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而強制使用他人的肖像;
5、公共場所的必要限制;
6、描述歷史性的事件;
7、為了自然人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其肖像。
《民法通則》第100條: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39條: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作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
(7)未經同意發表采訪侵權案例擴展閱讀:
新聞采編人員擁有合法的采訪權利
一、新聞采訪活動是保證公眾知情權,實現社會輿論監督的重要途徑,有關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為新聞機構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
二、新聞采編人員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新聞采編人員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
三、新聞單位要為所屬新聞采編人員從事新聞采訪活動提供必要保障。新聞單位要按照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規定,與所屬新聞采編人員訂立書面聘用合同,繳納社會保險金,完善各項保障制度,保護新聞采編人員合法權益。
四、新聞采編活動是新聞單位的中心工作和核心環節,新聞單位要選派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人員從事新聞采訪工作,要把好進人關、用人關,並加強對新聞采編人員的考核、培訓、教育和管理,要及時為符合資格條件的新聞采編人員申請發放新聞記者證。同時加強新聞采編人員的安全教育工作,增強新聞采編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
五、新聞采編人員從事新聞采訪活動,要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嚴格自律、禮貌待人、以理服人。新聞采編人員采寫的新聞報道必須真實、准確、客觀、公正,不得損害國家利益,不得侵犯公民及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得借新聞采訪活動從事有償新聞、強拉廣告或牟取不正當利益。
六、在采訪活動中,新聞記者應主動向采訪對象出示新聞記者證。暫未領取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必須在本新聞單位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帶領和指導下開展采編工作,不得單獨從事新聞采訪活動。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如遇到可能發生沖突的情況,新聞采編人員應迅速與有關黨政部門取得聯系,請求協調或援助,有關部門應及時進行協調或提供援助。
『捌』 如果未經當事人同意媒體擅自發表文章當事人應該怎麼辦
我國對侵害名譽權又明確的規定,你可以到媒體所在地的法院起訴,要求對方承擔道歉、更正或賠償等侵害人身權的民事責任。
『玖』 如果不接受記者采訪,記者強行拍攝采訪算不算侵權可不可以告他
如果不接受記者采訪,記者強行拍攝采訪不算侵權。
在我國,肖像權的限制是指出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民法通則司法解釋。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雖然沒有經過肖像權人的同意而使用了肖像權人的肖像,但依照法律的規定不構成侵害肖像權的情形,法律上將這種使用也稱作"合理使用"。
(9)未經同意發表采訪侵權案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見,構成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通常應具備兩個要件:一是未經本人同意;二是以營利為目的。
常見的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主要是未經本人同意、以營利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做商業廣告、商品裝潢、書刊封面及印刷掛歷等。
對於侵犯肖像權行為,受害人可自力制止,例如請求交出所拍膠卷,除去公開陳列肖像等,也可以依法請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或賠償損失等。賠償損失請求權,不以財產損害為要件。
『拾』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新聞侵權是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主要表現為對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著作權的侵害。
名譽是指公民的品德、聲望、信譽、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會評價。新聞以虛假或攻擊性的內容指責公民有不道德或違法行為,損害其名聲,就構成對該公民的名譽權的侵害。未經本人同意,新聞對個人私生活的報道,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
新聞單位沒有徵得稿件作者同意,擅自刪改文字內容而造成差錯,或改變表達方式發表,也屬侵權行為。同時,報刊私自將稿件轉交其他報刊發表而又沒有徵得作者同意,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10)未經同意發表采訪侵權案例擴展閱讀:
葉挺家屬起訴侵權者案宣判的重大意義
28日上午,葉挺將軍家屬起訴西安摩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名譽侵權一案一審公開宣判。該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畫」曾發布含有侮辱烈士內容的短視頻,篡改葉挺在獄中寫就的《囚歌》並加入低俗語句,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法院判決摩摩公司公開道歉,並向原告支付精神撫慰金10萬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以來,由英烈家屬為原告起訴侵權者的第一案,這一判決充分昭示了國家懲治侵犯英烈名譽行為的堅強決心。
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標注了戰火年代的時代坐標,鐫刻在民族豐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廣泛的社會道德認同。英烈的形象和榮譽,既是後輩兒孫的寶貴財富,更是凝聚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源。我們必須營造全社會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圍,樹立英烈名譽不容侵犯的正確意識。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長期處於和平年代、遠離硝煙炮火,一些人對英烈的敬仰逐漸「褪色」;甚至有人心懷惡意,詆毀攻擊英雄,美化侵略歷史、發表辱華言論,挑戰了人類道德底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一些網紅、「大V」以戲說、娛樂為幌子,以動漫、段子、綜藝等形式調侃英烈,混淆了文藝創作和侮辱誹謗的界線。暴走漫畫此前也以「習慣以一種娛樂化的方式去表達觀點和態度」作為辯解,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文藝作品的戲說、虛構不可逾越道德的紅線;調侃戲謔更不能以誤導青少年作為代價。挖空心思製作惡趣味內容,其心心念念的還是流量和金錢,自家生意盈利不少,傷害的卻是全民族的共同情感。詆毀先烈、質疑歷史,歸根結底還是泛娛樂化和歷史虛無主義在作祟。
英烈的名譽與歷史的清白,需要全社會自發守護,更需要亮出法律的牙齒予以捍衛。近年來,從法院依法保護狼牙山五壯士、邱少雲等英雄的名譽權,到「精日」分子因不良言行被行拘,勇於向褻瀆歷史的行為亮劍,彰顯了法律的正義與庄嚴。
今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為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行為敲響警鍾;隨著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案件的公益訴訟制度正式建立,起訴主體從親屬擴大至檢察機關,讓此類行為難鑽法律漏洞,有效保護了英烈的形象,體現了以法律捍衛歷史的高度共識。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從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烈士紀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個個國家紀念日,推動著勿忘歷史、崇尚英雄的活動匯聚成潮。
在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紀念祭掃、主題學習、紅色旅遊、製作動畫等各類活動在全國各地鋪展開來。
這也提示我們:樹立正確英雄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既要靠法律樹起保護英烈權益的銅牆鐵壁,更要通過教科書、宣傳片、影視劇等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歷史,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