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醫療糾紛的電影
我知道兩部電視劇,醫者仁心,心術,建議你看看
Ⅱ 如何評價醫院紀錄片《人間世》
人間事是非常不錯的一部紀錄片,也是深刻的描繪了醫生們內心的痛苦快樂,以及在生活的掙扎,將醫患關系也是描寫的很為生動,作為一部現實的紀錄片,它也是斬獲了很多獎項,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一步,紀錄片。
Ⅲ 《假日暖洋洋》,新款賀歲劇,有希望成為開年爆款嗎
2021年1月25日在愛奇藝和北京衛視播出的新年賀歲輕喜劇《假日暖洋洋》開播。該劇是由姚晨、張靜初、白宇等人聯合出演的電視劇,講述了在春節期間,許可依、溫若楠、陳斌斌等三批住客來到了真愛度假村度假,其之間有著家人之間最普遍的矛盾。在寧靜放鬆的度假村裡,陽光溫暖,海風舒適,洗刷著人們在平常工作的疲勞和辛苦。這些主角人物們也在這個度假村裡面發生了一系列溫馨的浪漫故事。
《假日朗洋洋》打破了觀眾的年齡限制,實現了全方位的受眾面。春節期間,賀歲的電影非常的多,但是《假日朗洋洋》卻是一款新的賀歲輕喜劇。與其他類型的電視劇相比,有著非常大的熱度。並且在春節期間,由於疫情的限制,不少家人只能居家隔離,在工作地過年,年味要比以往淡了許多,《假日朗洋洋》這個劇也將年味兒送到了觀眾的身邊。《假日朗洋洋》還是很有希望成為開年爆款的。
Ⅳ 如何看待「讓醫院回歸救死扶傷的本質,還醫院一片凈土」的說法
醫院本來的職責,就是應該看病,醫生本來的職責,就是應該救死扶傷,讓大家免受疾病的困擾,本來就是一個必要的事情。但是這么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醫患關系的問題,真的變成了值得我們考慮的一個問題。有很多我們常見的醫鬧,總是能引起大家的關注。到底怎麼樣才能夠讓醫院回歸救死扶傷的本質,還醫院一片凈土呢?
醫院本來就是一個值得讓人信任的地方,大家來到醫院都是抱著一個非常虔誠的心態的。在另一個方面來說,一個好的醫生,他對於一個患者的恩情就如同是再生父母一般。因此一定要加強各個醫院,各方的法律法規。讓醫院重新回歸到救死扶傷的本質,讓患者能夠在醫院裡面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Ⅳ 大家好,我遇到了醫療糾紛,我是放射科發片子的,3-20號一個患者拍片子,取後在急診科~骨科就診,最
覺得你自己還是主要錯誤方,畢竟你是負責這個事的第一責任人,醫療工作是很嚴謹的,好好總結一下吧。
Ⅵ 紀錄片《中國醫生》熱播,你有被感動到嗎
是的,真的被感動了,想讓孩子也學醫,救死扶傷,為社會做貢獻。
Ⅶ 有關醫療糾紛的電影
《醫者仁心》《心術》,可以看看。
Ⅷ 求電影《暗物質》分析
【聲討】CCTV2 不公正報道北大醫院,必將造成災難性後果
【摘要】 11月3日,CCTV2《經濟半小時》播出報道,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一般稱「北大醫院」)使用未取得執業資格證書的在讀醫學生參與診療,不當診療造成一例骨科手術患者(北大醫院教授)術後死亡。此事迅速被各大媒體轉載,給北京大學,特別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和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名譽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也給現行的醫學生培養體製造成了大眾性的誤讀。 報道看似義憤填膺證據確鑿,但理性分析和基礎性的專業知識告訴我們,這是一組取材偏頗,立場先入,以不公正的選材和敘事方式對公眾造成錯誤暗示的報道,無論從新聞報道的技術層面還是新聞道德層面都難逃其虞。報道可能對醫患矛盾緩和、醫療事業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將是深遠的、災難性的。
在此謹述個人觀點,並用日誌的方式轉載其他有說服力的文章。希望每一個希望自己將來能「病有所醫」的人公正客觀地看待這件事。
【關鍵詞】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醫患矛盾 不公正報道 記者職業道德
【背景資料】
http://vsearch.cctv.com/plgs_play-CCTV2prog_20091103_7123567_1.html
11月2日晚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CCTV 2)《經濟半小時》節目《半小時觀察》播出。
各位先別著急氣憤。真相往往不如媒體所言。本日誌後將連續轉載相關文章供參考。
【我要說】
中午買了份《新京報》,赫然見頭版導讀「北大第一醫院學生行醫致人亡」。因為認識一些醫學部的朋友,他們也經常參與診療,醫學生行醫本身不算新聞,致人死亡在醫院發生新聞價值也並不很大,這條略顯奇怪的標題吸引了我。
《新》只簡要講述了此事並引用了律師的觀點。但注意到法院判決的時間是半年之前的7月份,我頓生疑竇。因為這種非特寫新聞遲滯這么久才發,而且事關重大利害糾葛,背後說不定有何曲折。單就時效性來看,這樣發新聞嚴重有違常規。然後發現消息來源是《經濟半小時》,遂馬上找到昨晚的經濟半小時來看。
看過節目和一些相關知識性材料後。在對熊教授的逝世感到惋惜,對王教授的境遇深深同情,對雙方各執一詞的爭論難辨是非的同時,我對央視和經濟半小時欄目的報道方式,感到的則是明確的,出離的憤慨。
1.首先是一個最基本的常識。醫學院校的高年級學生的學習方式跟普通高校生不同,因為職業要求,高年級學生都在醫院見習,跟隨主管醫生學習。在《經》的報道中,只見不斷重申有多少無證實習學生參與了診療,確避而未提正式醫師的診療,而學生在他們的帶領下參與醫療活動,恰恰是醫生的培養模式,不但合理合法而且理所當然。這種敘事手法,給人造成的印象是,患者自始至終由學生負責,是不符合事實的。 而據醫學生披露,北京的各大醫院中,實習生的數量可佔到全體醫生總數的一半,他們擔負著醫療工作的很多基礎方面,尤其是大量協助住院醫的工作。如果所有學生退出醫療活動只作壁上觀,現有的醫務力量根本難以為繼。
而關於本起事件涉及的醫學常識和爭論我不懂,綜合目前業內人士的說法,北大醫院的診療行為確有不足之處,但絕非媒體渲染那般誇張。後續將轉載些醫務人員的說法。
2.片中有多處嚴重誤導性信息,如片末提到有未取得執業證書的學生將上手術,讓記者和主持人都「十分擔心」,給觀眾的印象是,這個學生將主刀該台手術。而實際情況是,每台手術都是有很多醫護參與,學生主要是觀摩學習,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一些工作。 還有很多情節諸如說心肺復甦搶救時多名學生進行了「暴力搶救」。而實際情況是,未挽救心臟停跳者,心肺復甦需要很大的力氣,而學生的參與屬於一般性搶救,性質如同人工呼吸,非但醫學生,任何一個家屬或普通民眾也可以參與。 這些記者立場支配下的「客觀事實」是根本不足以反應整個事件的。
3.片中的消息來源明顯偏頗。除了患者家屬一方,記者似乎還引用了醫學專家(阜外醫院院長胡教授),和見習醫學生及護士(通過誘導偷拍)的說法。但稍微了解一點新聞報道的人不難看出,這實際都是記者(或策劃人)按自己的先入主張安排選擇的。 片中不斷出現胡教授的照片和說法,但卻沒有一秒鍾的面對面采訪,唯一一段胡的錄音還是當談話對象是死者家屬時胡敘述的一個斷章。胡教授作為阜外院長,不可能不了解醫務人員的短缺和見習生的現狀, 而對醫學生和護士的采訪,記者採用的是打黑卧底式的暗訪取證,明顯地自己的意圖誘導答案。即使記者被允許暗訪,但這種先誘導後斷章的方式,無疑是一種詐騙。 整個報道中沒有對當事方北大醫院或其他醫學界人士或醫療衛生主管部門的正面采訪,唯一多元的因素是援引了有關法律,但事實是,這些法律與現行體制本來就存在沖突的默許。這樣,整個報道我們聽到的都是記者的聲音,完全沒有全面客觀的調查和評說。反而在最後由主持人救世主般地提出了一串質問,這里我倒是要問一句:記者同志,在你的采訪過程中難道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么?
這絕不單單是角度選擇的問題,記者采訪中不可能沒有獲得任何對表述自己立場(或者可不可以說是,泄憤)不利的客觀事實,而最後的節目卻組織起了帶有極強主觀性的素材,這其中記者蓄意的做了哪些工作,我們不難想像。 而新京報等媒體轉載時再次偏頗重點,反復強調學生沒有執業執照等,又一次地把事實歪曲地放大了。
4.其次是有關部門對於這樣的報道竟然沒有進行適當的引導。眾所周知,中國的新聞出版業是有審查和導向的,這雖然一直以來廣受詬病但在控制社會影響方面確實能起到一定作用。而作為宣傳喉舌的中央電視台,其任何節目的任何觀點,都將影響數以千萬計的受眾,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當前醫患矛盾突出,已成為嚴重社會問題。此時竟然放任央視播出這樣一檔有嚴重負面導向的節目,通過全國最好的醫院之一給受眾以個例代表全行業的印象,激化業已脆弱的醫患互信機制,挑戰已經壓力重重的醫學生培養模式。除了吸引眼球製造民眾關注以外,產生的社會影響將是十分惡劣的。
此前頻頻發生的醫鬧事件,已經把醫患沖突推向一個難以挽回的絕境。以6.21南平醫鬧為典例,包括北大人民醫院此前剛發生的醫生被患方追砍事件等,在醫療系統內部產生的恐慌與危害,已經使很多醫療工作者對未來失去信心,對醫學生的職業選擇,醫學後備力量的培養和人才流失產生了很嚴重的負面效應。而當各主要紙媒對此展開深入調查討論時,央視只是在半個月後的一期《朝聞天下》中輕描淡寫地發了4分鍾的議論,節目之爛完全沒有說服力。全然不見此次鮮明的立場觀點。
而放任執業資格認證和見習醫學生大量擔負診療任務的現實矛盾不管的衛生部、教育部以及無事風聲鶴唳故作緊張的中 宣 部等都沒能事前有效干預,不禁讓人覺得體制的漏洞,即使在自我審查如此嚴格的條件下,仍然可以貽人笑柄。
5. 還有特別嚴重,令人震驚和不解的是,可能是出於增強說服力和贏取觀眾信任需要,《經》居然在報道中把所有相關醫學生實名曝光,尤其是在第三個案例中對陳姓實習生的名字多次重復,在是非沒有定論的情況下,當事實習生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就被這樣打上了「庸醫」的標簽。在職業生涯中實習生的地位有如社會中的未成年人,成長中的他們應該得到特殊的保護,而在沒有主觀故意,責任和事實都並未釐清的前提下,被如此廣泛影響的媒體實名聲討,對其未來將產生毀滅性的影響。記者和編導不可能不知道媒體保護消息來源的行為准則,不可能沒有權衡過曝光姓名所帶來的後果,卻仍這樣赤裸裸地做了,其性質與故意陷害又有何區別!而通過CCTV2來傳播,其影響甚至令我這個局外人想想都不寒而慄!我不禁要罵一句:無良記者!無良編導!無良電視台!
6. 最後,這樣一起發生在06年,今年7月份就有法庭宣判結果的醫患糾紛,卻在半年後的11月,由《經濟半小時》這樣一個欄目播出。這其中大有蹊蹺。對導向性質把關比較嚴的新聞台和一套,這種節目是不能輕易上的。社會新聞類、專題調查類節目對此也有一整套的協調選擇機制,也不至於突然出現這種節目。 所以這次爆料的是這樣一個無關的小欄目。而經濟頻道與患方或者院方是否有著某種好惡親疏,或者說是什麼使得記者和主創人員在事情過去一年半後,無任何可見誘導因素下舊事重提呢?不管怎樣,我認為《經濟半小時》有必要自證在這起報道中是沒有打破某些關乎利益的職業操守的。
然後我們來分析這個報道可能導致的直接後果:
1.社會公眾正中央視下懷。認為北大醫院都是學生出診,醫德敗壞,不負責任。這與北大醫院的實際水平和聲譽是嚴重不符的。
2.包括北大醫院在內的所有教學醫院對於實習學生的培養將變得畏首畏尾,不敢放開讓學生去實習,直接導致醫學生即使畢業取得執業證書後,仍然不具備今天的醫學在讀生的能力水平,醫療整體水平下降。
3.醫學生不敢正確面對實習,影響到醫學生的就業選擇和高考生的專業選擇,醫療人才儲備大量流失。醫療系統內部人心惶恐。
4.醫生的社會形象再次被人為敗壞,醫患矛盾更加突出,醫鬧現象愈演愈烈,直接危害醫療秩序和公共安全。
5.醫生為避免被問責,只能採取小病大查,保守治療,不冒風險。影響患者的正常治療,導致醫葯費用高昂,醫療效率大大下降。
6.醫院撥出大量人、物、財力用於法律保障、程序處理、公關等項目,一則分散醫療資源,二則此部分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患者頭上。
7.當事實習生的精神受到極大傷害,他們的未來職業選擇和職業生涯將受到無良報道的長久毀滅性影響。
看完這檔節目,我對中央電視台僱用這樣的記者、編導感到寒心,進而對央視二套的整體水平產生懷疑(在原來就覺得二套索然無味沒有品格的基礎上),同時也看不到當前輿論形勢下醫患關系改善的未來。經濟半小時的這種為達成目的、宣傳立場故意採取非專業的甚至不人道的手段,玷污了整個新聞行業。
我不是醫務人員,但我仍能切身感受到這起報道的惡劣影響和後果。也想用自己的聲音請每一個關注醫療行業健康發展的人,客觀公正地看待醫生、醫院、醫患關系,認識體制和現實中存在的利弊,為醫療行業和全社會的和諧作出一點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