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醫患糾紛的科研調查問題

醫患糾紛的科研調查問題

發布時間:2021-06-10 16:59:17

⑴ 我國目前醫患關系存在哪些問題

目前醫患關系日益緊張,2005年6~7月,中華醫院管理學會對全國270家各級醫院進行相關調查的數據顯示:全國三級甲等醫院每年發生醫療糾紛一般在20~30例左右,二級醫院每年發生醫療糾紛一般在5例左右,而賠償的數額三級甲等醫院一年一般在100萬元左右。此外,全國有73.33%的醫院出現過患者及其家屬用暴力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的情況;59.63%的醫院發生過因患者對治療結果不滿意,糾集多人在醫院內圍攻、威脅院長人身安全;35.56%的醫院發生過因患者對治療結果不滿意,糾集多人到醫務人員或院長家中威脅醫務人員或院長人身安全;76.67%的醫院發生過患者及其家屬在診療結束後拒絕出院,且不交納住院費用;61.48%的醫院發生過患者去世後,其家屬在院內擺設花圈、燒紙、設置靈堂等。更為嚴重的是在福建、湖南、江西等地發生了患者殺醫生的惡性事件。
此外,一些人把醫生稱作「白衣狼」。一些手機簡訊是這樣形容醫生的:「醫生分兩類,一類是圖財,一類是害命」;「醫生越來越像殺手,見死不救,草菅人命」……這樣的語言,尖刻得很。醫患關系緊張,不僅有損醫護人員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有損醫療秩序和質量,最終會損害患者的切身利益。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可能就會出現「醫者不敢行醫、患者不敢就醫」的情形,那是極可怕的事。

⑵ 關於醫院調查報告的問題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XX年度工作安排,為破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區人大常委會對全區公立醫院改革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審議。教科文衛工委制定了詳細的調研方案,部分區人大代表對改革情況進行分散調研。

9月1日,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熊軍帶領部分常委會組成人員進行了集中調研,調研組實地走訪了區人民醫院和區第二人民醫院,召開了座談會,聽取了區公立醫院改革成員單位和兩家醫院的工作匯報,並對個別問題進行了討論。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採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強化組織領導,制定了落實方案。區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領導為組長,發改、編辦、財政、人社、衛計等12個部門的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綜合協調各方力量,統籌推進改革工作。擬定了我區區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

明確了改革的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制定了《巴州區區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巴州區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政府補償實施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方案,為推動醫改奠定了扎實的制度基礎。

(二)加強醫院管理,提升服務水平。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為規范葯品和醫用耗材采購供應,嚴格實行葯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網.上集中招標采購、統一配送,降低了葯品和醫用耗材購進價格。通過改革醫院人事分配、管理和激勵制度,深化了招人管人用人機制,優化了人員隊伍結構。

XX年以來共引進5名碩士研究生、62名全日制大學本科畢業生,擇優聘用30名護理人員。加強了績效考核,以服務質量、數量和患者滿意度為核心,將考核結果作為收入分配的依據。全區4個二級以上醫院分別與4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簽定了雙向轉診協議,並按照轉診程序和標准,做了一些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分級診療工作。

(三)有序推動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區目前共涉及區級醫療機構2家,其中,區人民醫院是三級Z等中醫院,編制床位499張,在崗職工485人,區第二人民醫院是二級乙等綜合醫院,編制床位400張,在崗職工307人。

我區此項改革於XX年10月1日全面啟動,根據《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5部門關於印發四川省縣級公立醫院取消葯品加成經費補償辦法的通知》(川 發改價格[XX]937號)要求,我區2家公立醫院(區人民醫院和第二人民醫院)從自啟動之日起正式取消葯品加成(不包括中葯飲片)。



並已通過落實財政補助、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以及加強公立醫院成本管理等措施進行補償。據調查,我區區級公立醫院實行葯品零差率銷售後,葯品價格平均下降15%。按要求,取消2家公立醫院葯品加成的同時,提高5項醫療服務價格收費標准(即門急診診查費上調6元。

住院診查費和i、ii、ii級護理費分別上調9元),並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范圍,以補償取消葯品加成減少的70%部分。XX年區財政已撥付補助資金1001.16 萬元,用於支付補償投入取消葯品加成減少的20%部分及保障離退休人員、在職人員、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及其他專項經費。

醫保機構也與2家公立醫院簽定了《定 點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協議》,保障和推動了醫改工作。通過各項改革措施的初步實施,醫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據統計,一是患者用葯費用下降。XX年,區人民醫院葯品銷售總額達5831萬元,占醫療總費用的37.14%,較上年度下降39%。

區第二人民醫院葯品銷售總額達1899萬元,占醫療總費用的34%,較上年度下降25%。二是醫院收入結構得到完善。XX年2家醫院總收入23376萬元,其中患者自付7279萬元,占總收入的25%;除中葯飲片外銷售葯品6809萬元,占醫療收入的37.14%;檢查、檢驗收入6677萬元,較上年度下降2%。

三是醫務隊伍結構逐步優化。目前,2家公立醫院共有執業(助理)醫師211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0人、高級職稱39人,分別較上年度提高8%和6%。

四是就醫人數逐步增加,XX年,2家醫院住院患者達26502人次,較上年增長5.42%。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醫院運行壓力逐年增大。一是編制壓力大。隨著醫改政策的逐步落實、醫保覆蓋面持續擴大和服務人口逐步增加,根據按床設編、按編定人的要求已不能滿足社會對醫療的現實需要,導致很多管理制度不能深層次推進:二是用工壓力大。

我區公立醫院招收部分協議用工人員,雖有相應資質,但受編制限制,醫院.經濟負擔大,管理壓力大;三是經濟壓力大。由於醫院擴大運行規模和基礎設施建設,負債較多(區人民醫院負債12128. 06萬元,第二人民醫院負債2430萬元)。

(二)財政補償壓力逐年增大。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後,將區級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並通過調整醫療技術服務價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予以補償。

通過調研,我區雖對兩家公立醫院債務進行鎖定,但由於地方經濟的特殊原因,償還債務仍力不從心。財政對公立醫院補助額雖逐年遞增,但仍滿足不了兩個醫院日益擴大的業務總量的需求,考慮到葯品收入自然增長、城鄉醫保和公共衛生服務等因素,財政壓力更大。

(三)社會對改革期望帶來的壓力逐年增大。公立醫院改革是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只有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大有作為,才能讓群眾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而公立醫院改革需要頂層設計,自.上而下的相關綜合配套改革尚未深入開展。

管理體制、編制管理、醫保支付制度、分配製度和葯品采購等相關配套改革還未有實質性推進,建立統一高效、權責一致的「管辦分開、政事公開」的公立醫院管理體制還需要深入探索實踐。我區公立醫院資源總量較少,分布也不盡均衡。

優質資源更少,區人民醫院回風院區也還未投入運行,加之群眾大多習慣湧入城區醫院就醫,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未得到有效解決。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財政投入機制。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切實落實政府對公立醫院基本建設、設備投入、人才培養、公共衛生任務等公共服務的投入責任。

(二)進一步加大醫保基金監管力度。進一步探索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並制定相關配套制度,強化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從嚴查處醫保違規行為。區級公立醫院要堅持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合理用葯和合理收費,規范醫療服務行為。

(三)進一步加強區級公立醫院管理。區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要履行好監管職能,對醫院建設、運行、發展等進行全方位監管;加強對醫院目標管理考核,進一步建立和優化醫院院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和醫院等級評審制度,優化醫院內部管理。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落實多元化的績效工資分配激勵機制;積極探索編制備案管理制度和動態調整機制,激發公立醫院改革活力。

(2)醫患糾紛的科研調查問題擴展閱讀:

國家衛健委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前委託北大人民醫院國家衛健委醫患體驗研究基地,啟動對全國22個省市近200家三級公立醫院滿意度調查結果的現場核查。患者滿意度是國家對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

有關患者滿意度的數據獲取方式,主要有將微信二維碼張貼在各個醫院的公共區域,由國家衛健委醫管中心平台負責收集患者和醫院員工掃碼反饋的滿意度評價。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快速收集大量信息,但數據是否有「水分」,還需要通過線上線下結合進一步驗證。

⑶ 醫患糾紛的現狀及其危害(詳細些)

現狀:錢不夠,不給治;態度惡劣,火上澆油;用假冒偽劣葯,用貴葯,小病重治,搞提成,版搞創收權;重點城市醫院好,其他城市不行,三甲醫院分布不均;有特權,有的醫院病床常年空置,只等特權人物; 危害:醫生,病人都成犧牲品,長此以往,民怨越積越深,對社會危害大。

⑷ 大家對於醫療糾紛有什麼看法呢要做問卷調查

如何妥善處理醫患關系,化解和處理醫療糾紛,防範醫療事故,已成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內重要工作。如何容進一步提高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處理醫療糾紛的水平,合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從整體上推進醫療服務的科學化、規范化、標准化,正確理解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深入認識和防範醫療風險,提高醫療糾紛處理的理論水平,掌握相關的實用技巧,更好地維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態度誠懇謙虛,不找客觀理由 與患者發生糾紛,往往都是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操作技術、等候過久、疏忽造成的小失誤等不滿意造成的。比如,靜脈輸液穿刺一次不成功,輸液完畢呼喚拔針沒及時趕到等,這時護理人員應向患者主動道歉,絕不能說「你的血管太不好找了」或「沒聽見」、「正忙著」等話。這樣會引起患者的反感,尋找其他問題而使矛盾升級。

⑸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問題

醫患糾紛是很難過的事情,醫生在治病救人從死神手中搶人,經歷了一番折騰,最後可能被患者家屬發泄怒氣,很讓人心涼。不過這次疫情之後應該會好很多了。

⑹ 醫患發生沖突的原因及改善對策有哪些

1 醫患矛盾發生的原因

哲學上說矛盾即對立統一,醫患之間也是一種對立統一。處理好了,醫患關系顯得和諧,處理不好,則可引發醫患糾紛。醫患矛盾產生的原因可以從參與醫療活動的對象身上來找:

1.1 患者自身原因。由於醫學發展還遠未達到可以治療一切疾病的程度,許多疾病的病因還很不明了,有些檢查手段也是有風險的。患者由於知識的缺乏對疾病的預後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導致病人過高的期望與實際的結果產生偏差,而把責任歸與醫方,導致矛盾的產生。

1.2 醫務人員的原因。有統計表明,我國臨床疾病診斷誤診率高達40%、技術水平有局限已成為醫患沖突的重要根源。新形勢下,醫療服務模式發生了根本轉變,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復合模式,即從生理服務擴展到心理服務,從醫療服務擴展到社會服務,醫務人員的職責遠遠超過了「救死扶傷」的范疇,社會給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醫務人員一時不能適應這種轉變,不能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滿足患者。來自生理、心理及人格方面的需求,即便治療是成功的,也有可能得不到患者的認同。還有少數醫務人員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更看重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淡化了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責任心不強,服務態度不佳,醫療行為不規范,影響了整個醫療隊伍的社會公眾形象和信譽,增加了患者不滿情緒。加劇了醫患矛盾。

1.3 醫療機構的原因。醫療機構在對醫療操作規程的監督,對醫務人員進行醫德醫風教育及醫院的管理中還存在著缺陷,當有糾紛出現後,部分醫療單位包庇有責任的醫生而引起患者不滿,加劇了醫患矛盾。

1.4 社會的原因。改革開放後,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很快,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明顯提高,總體上看,我國醫療衛生水平已經達到發展中國家的較高水平,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到位,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多數群眾靠自費就醫,醫療費用上漲速度超過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患者負擔加重,經濟利益在就醫行為中變得更加敏感,人們心目中的醫學形象越來越像一項商業。而部分新聞媒體對醫療工作的特殊性不夠了解,在調查研究不深的情況下宣傳報道,指責醫療單位和醫務人員,在社會上造成極壞影響,損害了醫療單位的名聲,使醫務人員的感情和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

總之,醫患矛盾的發生是社會和心理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少醫患沖突是醫患雙方對醫療行為所具有的角色意識導致對相同問題不同的歸因所引起的。

2 防範措施

正確處理新時期醫患關系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它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發展,影響到我國經濟建設的進程,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更是影響到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因此,必須採取措施,防範醫患矛盾的發生。

⑺ 醫患糾紛存在的問題是什麼,怎麼解決

醫患糾紛是醫患雙方之間發生的權益爭議,其性質由醫患關系的法律性質所決定。醫患關系是在醫院為患者提供的醫科技術專業性服務活動中形成的、醫療機構與患者及其親屬之間因診療護理行為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雙務和有償特徵且屬於醫療服務合同性質的民事法律關系。

(1)醫療服務關系具有一般合同的特徵。一是醫患雙方地位的平等性。患者對醫療機構具有選擇權,不受任何單位和他人干預(享受公費的,就醫單位受到一定限制),雙方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二是醫患雙方意思表示的一致性。患者選擇醫療機構,以先行掛號的行為作出希望醫院同意其治療的意思表示,相當於要約;醫療機構接納患者並同意為其治療,相當於承諾。三是權利義務的對等性。醫方有向患者收取醫療費的權利,也有依職業道德及自身技術力量給病員診斷、施療、護理的義務;患者有要求醫院按一般操作規程給予治療的權利和給付醫療費的義務。

(2)醫療服務合同又有其獨特性。一是生命健康權的依賴性明顯。由於醫療機構是特殊服務機構,患者到醫院求醫,作什麼檢查或用什麼葯均由醫生決定。其作用的客體是病員的生命健康權,是一種人身權利。二是風險性較強。在醫療過程中因病體的差異、醫療過程的可變性和復雜性,使醫療行為又具有風險性和探索性。三是合同自由受到限制。在醫患雙方關系中,患者是弱勢群體,由於醫療過程中的可變性因素的限制,患方對於合同條款只有整體接受或拒絕的權利,使得合同自由受限。

由於醫患關系的這種特殊性,學術界對於醫療事故的性質存在不同認識。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認為醫療事故是合同違約的民事責任。理由是患者與醫院是一種醫療服務關系,患者到醫療機構就醫所產生的是一種事實上的合同關系。患者享有及時、正確得到醫治的權利,負有支付醫療費的義務;醫療機構享有收取醫療費的權利,負有及時、正確地為患者醫治的義務。從醫療服務合同的角度分析,醫院一方的醫療行為造成人身損害事故的,屬於違約行為,應承擔違約責任。第二種認為醫療損害賠償是雙重屬性的民事責任。理由是醫療行為所損害的權利是人身權這種絕對權,不僅可以發生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也可以發生在合同訂立的過程中,如因對急、重、危病人拒絕治療等。由於發生醫療過失並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法律事實,在法律上同時構成了一般意義上的侵權和醫療合同的違約。醫患之間的醫患關系具有雙重屬性,是一種請求權的競合。受害人不能同時兼有兩項請求權,也不能就兩項請求權選擇,只能以民法通則的規定為依據,行使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我們認為,如果從醫療過失行為侵害公民健康權、生命權的角度分析,醫療事故是一種侵權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理由有兩點:一是《條例》將醫療事故的民事責任性質確定為侵權責任。《條例》第2條明確規定:「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可見,《條例》強調「過失」在醫療事故構成要件中的重要性,體現了我國侵權行為法將過錯責任原則作為最基本歸責原則的精神。二是《條例》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了賠償范圍。《條例》在醫療事故賠償范圍中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撫慰金」,即精神損害賠償。依據合同法規定,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為無過錯責任原則,我國立法和司法均未承認違約責任中包含有精神損害賠償。從這些規定不難看出,醫療損害賠償民事責任的性質應為侵權責任,其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

二、非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及其類型

醫療行為對患者造成損害但不構成醫療事故的,稱為非事故性醫療損害。從審判實踐看,這種非事故性醫療損害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醫療過程中的故意行為。根據《條例》規定,醫療事故只能是過失行為,故意行為造成的患者人身損害不構成醫療事故。從醫務人員的職務角度來說,患者到醫療機構就醫,是與醫療機構形成的一種醫療服務合同關系,醫務人員的行為應當是一種職務行為,故醫療機構應對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務過程中給患者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也就是說,醫務人員故意給患者造成人身損害的,雖不構成醫療事故,但醫療機構並不能免責。醫務人員故意行為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顯然是一種違法行為,醫務人員應當對其行為負責;構成刑事上的傷害或故意殺人的,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閱讀全文

與醫患糾紛的科研調查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彩電的折舊年限 瀏覽:102
無損檢測證書 瀏覽:825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