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5什麼是商標淡化
商標淡化指商標的顯著度及其價值含量因不合理、不正當的使用或注冊行為而降低價值顯著度專甚至失屬去顯著性,從而弱化為普通商標甚至商品名稱的過程或行為。不僅馳名商標存在淡化問題,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一般商標也存在類似問題。
中華商標超市網
『貳』 如何認定商標淡化
商標淡化理論淵源於商標混淆理論,即,淡化理論建立在混淆理論的基礎之上,並以混淆理論為支撐、補充或強化,淡化理論和混淆理論在適用上並不是完全的非此即彼。然與商標混淆相比,商標淡化具有自己的顯著特點,主要有:
(一)淡化的對象為馳名商標的顯著性
「在當今注意力經濟時代,馳名商標已經成為不法企業覬覦的主要對象」。FTDA規定,淡化的對象為馳名商標的出處和顯著性;《2006年商標淡化修正案》將淡化的對象限於馳名商標的顯著性,排除了對出處的影響,以明顯區別於混淆。美國有部分州對淡化對象的要求較為寬松,他們認為淡化的對象不一定非馳名或著名商標不可,顯著性商標即可;
(二)淡化的范圍是非競爭性商品或服務
首先,對於馳名商標的非商業使用,不屬於淡化的范疇。其次,將類似商標用於競爭性商品或服務,其危害主要是混淆商品或服務出處,利用他人的商譽來擴大自己產品或服務的銷售
(三)淡化的手段以相似標志為主,以相同標志為輔
淡化所使用的商標標志有時與原馳名商標完全相同、有時部分相同,但大多情況下是與之相似。較之以往,侵權人在手段上更勝一籌,他們大多採用與原商標最接近的標識,以此暗示或激發受眾聯想或誤以為其是馳名商標的方式來實施相關侵權行為。
(四)淡化的證明相當困難
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淡化是一個漸進過程,隱性且漫長,故要證明是否存在淡化、淡化的嚴重程度,相當棘手。第二,證明淡化需求助於專家、消費者,但無法囊括所有的專家和消費者,因此相關證據往往證明力不夠,欠缺說服力,證明的難度系數大。第三,判斷淡化要藉助於法官建立在自身社會經驗、人生閱歷基礎之上的自由心證,判決結果不一致的可能性加大。這正是美國第六巡迴法院在審理莫斯里上訴案時所擔心的:要求證明經濟上的實際損害將使得聯邦淡化法賦予的有效權利主張遭遇不合理的障礙。
(卓一知識產權)
『叄』 《科普》商標侵權「混淆」都有哪些類型
我國《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二項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屬於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這個規定看著理解很簡單,但是最後寫的「容易導致混淆的」中的「混淆」卻不好理解。首先混淆這個詞就充滿很多不確定性,而且在司法實踐中還出現了「反向混淆」、「初始興趣混淆」等晦澀概念,這樣我們就更難區分開各種混淆的含義。理論和時間中一般根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是接受服務的時候所需要經歷的過程,在這個因識別商標所導致的商標混淆,我們可以將其區分為「售前混淆」、「售中混淆」和「售後混淆」三類。小編著重來說說售前混淆。更多商標資訊盡在一品威客旗下一品標局,關注關注號:epbiao 時時得到商標行業一手資訊。
售前混淆又稱「初始關注混淆」或「初始興趣混淆」,是指使用侵權商標,使得消費者在消費前對商標產生混淆,造成消費者注意力和購買力轉移到侵權商標指示的商品或服務上。就拿最普通的例子來說,我們在路上遠遠看到KFC,以為那就是肯德基,很開心的想去吃,結果走進一看卻是KFE,是山寨肯德基。這就是所謂售前混淆。
售中混淆容易理解,即在銷售的過程中消費者容易誤認產品或服務來源。
售後混淆又稱為旁觀者混淆,消費者在銷售過程中並沒有混淆,但是銷售後可能引起相關公眾對該商品或服務的認知錯誤,同樣也產生混淆。
『肆』 商標侵權糾紛案涉及哪些基本理論
商標合理使用抗辯成立的前提條件是被控侵權標識與涉案注冊商標相同或相近似,並在相關消費者之間造成混淆或誤認,如果並未造成混淆或誤認,則無須考察商標合理使用抗辯是否成立。而判斷被控侵權標識是否與注冊商標相近似,不僅要考察商標標識本身是否近似,還應考察注冊商標與被控侵權的標識是否在同一類或類似商品上足以造成相關公眾對商品來源的混淆、誤認。
『伍』 商標混淆理論是判斷商標侵權的唯一標准嗎
不是
根據《商標法》第六十七條規定,以下行為構成商標侵權:
1. 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
2. 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
3. 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
『陸』 商標淡化的概念
商標淡化突破了傳統的商標混淆理論,將著眼點放在馳名商標所蘊含的商業價值不被他人所侵蝕和分享的層面上。於是,禁止他人在非相同商品上使用馳名商標成為了反淡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柒』 商標淡化與混淆和反向假冒的區別
司法實踐中,有的銷售商購入商品後,去除商品原有商標後銷售,這種行為可以稱之為對他人商標的「減除性使用」,根據不同情形可能構成對他人商標的普通商標侵權或者反向假冒;與之對應,也有的銷售商在購入他人商品後,在商品經過重新包裝、分裝後另行貼附他人商標或在相關營銷活動中使用他人商標,這種行為可以稱之為對他人的商標的「添附性使用」。
與「反向假冒」等「減除性使用」行為不同,「添附性使用」行為人的主觀目的不在於歪曲、虛構商品來源,反而是提示、強化商標指示商品來源的效果;客觀上,消費者對商品來源也沒有造成混淆,而制止消費混淆正是商標保護的核心要義。既然如此,商標權人為什麼不能容忍對其商標的「添附性使用」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優質品牌的形成,需要商標權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辛勤勞動和積累商譽,商標對權利人意味著壟斷性的商業利益和競爭優勢,即使對於商業合作夥伴也不能例外,因為未經許可使用生產商商標就可能會分享、搭乘、淡化凝聚在該品牌上的商譽和競爭優勢,正是基於這一顧慮,很多知名品牌在制定分銷政策時都強調經銷商在授權范圍外使用其商標需要得到特別授權。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我國商標法第一條就已開宗明義地指出,除了商標權人的利益,消費者、經營者的利益也是鼎足而立需要法律保護的重要法益。商標權本質上是一種排他的壟斷權,然而任何權利都有邊界,對權利定義不加限制的解釋必然導致權利的擴張和濫用。商標權人有權決定是否使用商標,以何種形式何種范圍使用商標,但這都必須建立在不損害正常市場秩序、不損害消費者知情權和不合理的給商品經營者帶來不便的基礎之上。保護商標權的核心在於防止混淆,因此,在沒有導致消費者混淆和扭曲商品來源的前提下,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保障商品銷售者正常經營活動,應當將對他人商標善意的添附性使用,納入到商標合理使用的范疇之中。
所謂商標的合理使用,是指在一定條件之下非商標權人可以使用他人的商標而不構成侵權。基於知識產權的立法目的不難看出,權利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平衡始終是知識產權法試圖達到的法律效果,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權利限製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於是,肇端於版權法領域的合理使用制度開始進入商標法領域並逐漸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時至今日,對他人商標善意的添附性使用性質的討論,正是在權利擴張與正當限制背景下的必要思考。根據實踐中的常見類型,可以將添附性使用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經銷商在商業活動中對所經銷商品的必要、合理地使用。
第二,零售商將大包裝商品分裝或改裝後為提示消費者商品來源而使用他人商標。對於一些本身無法附著商標的大包裝商品,如水泥、砂糖、大米,零售商在分裝後無法使用原來帖附在大包裝上的商標,因此只能自行標識,由於此時的添附行為仍然沒有改變商品來源,零售商的動機也是為了善意提示消費者,因此這種行為不宜認為是對商品性質的加工或者製造,相應的行為自然不應評價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的使用。
第三,組裝生產商將他人商品作為內部零件使用後,在商品外部合理標注內部零件商標。值得注意的是,此種情形下,如果對配件商標過於突出造成混淆,例如置於顯著位置,甚至放大字體、加以亮色、進行藝術加工等以求引人注意,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對他人商標非侵權性添附性使用的判斷因素:對他人商標的使用出於善意並且沒有不當利用他人商譽資源和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沒有誤導消費者對產品來源產生混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合理的商業活動需要。
『捌』 馳名商標反淡化和普通商標反間接混淆的區別
馳名商來標反淡化保護問題是自商標法中的核心問題。反淡化究竟是否需要"商標近似"、是否需要以"間接混淆"為前提以及反淡化的標准究竟是"實際的淡化"還是"淡化的可能",是馳名商標反淡化保護中頗具爭議的難點問題。從法理上清晰地剖析前述問題,並對美國、歐盟相關理論進行批判地借鑒與運用,不但有助於澄清錯誤觀念,還有利於豐富相關的司法理論,為《商標法》的再修改提供理論支撐和學理支持。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12條就對商標混淆做了明確的定義:足以造成相關公眾的混淆、誤認是指相關公眾誤認為被控侵權商標與注冊商標所標示的商品來自同一市場主體,或者雖然認為兩者所標示的商品來自不同的市場主體,但是誤認為使用兩者的市場主體之間存在經營上、組織上或法律上的關聯。從以上的規定看尚未具體規定商標混淆的方向問題,只是說明了商標的混淆的審核標准,那麼沒有說只有正向混淆才是侵權,而反向混淆就不屬於商標侵權。實際上,是否存在混淆的可能性才是審理商標案件需要最終解決的問題,而非混淆的方向。因為無論正向混淆還是反向混淆,都會損害在先商標所有人的利益,這是法律不能容忍的。
『玖』 商標混淆理論與聯想理論
政法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