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犯罪與刑事犯罪的聯系與區別
刑事犯罪是一種統稱,即但凡觸犯《刑法》的犯罪行為都可稱之為刑事犯罪,例如:故意殺人罪、盜竊罪、搶劫罪等等。而經濟犯罪是所有刑事犯罪下面的一個體系,經濟犯罪里含有很多種罪名,例如合同詐騙等等,這些都是經濟犯罪。在看守所里,一般不會專門分別關押涉嫌經濟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不同。1.立案機關不同,一般的刑事犯罪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經濟犯罪由檢察機關立案偵查2.管轄機關不同,一般的刑事犯罪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經濟犯罪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3.處罰力度不同,一般的刑事犯罪可處拘役、管制或單處罰金;經濟犯罪的處罰力度較大,通常在判處徒刑的同時會並處罰金4.犯罪主體不同,一般的刑事犯罪的主體為不特定的,可由自然人或法人作為主體;經濟犯罪的主體是特定的主體,一般多由法人或特定職位的自然人作為主體。5.犯罪客體不同,一般的刑事犯罪客體較為廣泛,可以是財物、人身權等;而經濟犯罪的客體是國家或社會公共財產6.兩者性質不同,經濟犯罪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及圖利性。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❷ 求民事案件和經濟案件的區別。
民事抄案件和經濟案件的區別主要有,現金借條屬於民事案件。
1、性質不同
民事案件解決的是當事人之間關於民事權利、義務性質的糾紛和爭議,而經濟案件解決的是公民、法人因為國家所認可的盈利機構所受到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以及不當的違法經營和商業舞弊、商業間諜的經濟案件。
2、法律依據不同
民事案件的法律依據《民法通則》、《合同法》、《婚姻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證券法》、《票據法》、《商標法》、《專利法》、《房地產管理法》等民事、商事法律規范。而經濟案件則是《公司法》、《經濟法》。
3、分類范圍不同
民事案件類別條目更多,分類較細,根據案由分類就可以分為四大類,且每大類下又可以分許多小類。而經濟案件則一般分為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
❸ 經濟糾紛經濟犯罪有什麼不同
經濟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經濟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 經濟犯罪是指在商品經濟的運行領域中,為謀取不法利益,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嚴重侵犯國家管理制度、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依照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❹ 法院應該如何認定是經濟糾紛還是經濟犯罪
經濟糾紛,又稱經濟爭議,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經濟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經濟糾紛有兩大類:一是經濟合同糾紛,如買賣合同糾紛,借款合同糾紛,承攬合同糾紛,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技術合同糾紛等;二是經濟侵權糾紛;如知識產權(如專利權、商標權)侵權糾紛、所有權侵權糾紛、經營權侵權糾紛等。在市場經濟中,合同是平等的市場主體間確立交易關系,共同實施交易行為,追求和實現經濟目的的法定和普遍的形式,因此,合同糾紛是經濟糾紛的主要部分。
經濟犯罪,是指與經濟有關的犯罪,包括貪污、賄賂、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以及企業內發生的與經濟相關的犯罪行為等。經濟犯罪是指在商品經濟的運行領域中,為謀取不法利益,違反國家法律規定,嚴重侵犯國家管理制度、破壞社會經濟秩序,依照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因不同的法律事實,分別涉及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嫌疑的,經濟糾紛案件和經濟犯罪嫌疑案件應當分開審理。
第十條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與本案有牽連,但與本案不是同一法律關系的經濟犯罪嫌疑線索、材料,應將犯罪嫌疑線索、材料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經濟糾紛案件繼續審理。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案件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已立案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件,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並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受理該案的人民法院的,有關人民法院應當認真審查。經過審查,認為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並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如認為確屬經濟糾紛案件的,應當依法繼續審理,並將結果函告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❺ 經濟犯罪報案有標准嗎怎麼區分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報案地點受理有要求嗎我是隨便找個離家附近的公安
經濟犯罪不但有特點,更有嚴格的立案追究標准。
區分經濟糾紛和內經濟犯罪,主要看目的和是否是容以虛構的事實實施,如實施詐騙,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編造謊言,出具假的證件,取得受害人同意,然後實施詐騙,數額較大時,就構成犯罪。
如果你被詐騙,應到案件發生地公安機關報案,而不能選擇在其它的地方報案。
❻ 經濟糾紛和刑事糾紛的區別是什麼呢
民事案件抄是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為方便審理和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根據法律關系的性質對受理案件所進行的分類。民事案件有涉嫌刑事犯罪的可能,依法可以將民事案件轉為刑事案件先行審理。這需要根據具體按時間來判斷是否判刑。如經濟案件的民事糾紛,被告即使沒有賠償能力也是不能轉化為刑事案件的,國家一再立法禁止將民事糾紛用刑事手段解決。即使可能拘留也只是民事上強制措施的一種,和刑罰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是故意傷害罪,就可以要求公安機關追究對方的刑事責任。如果對方不立案,一是可以找當地檢察院,要求其督促公安機關立案;一是可以向當地紀委反映情況;二是可以向當地監察部反映,還可以打行政效率監督電話投訴等。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❼ 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的界限是什麼
經濟糾紛時民事糾紛,經濟犯罪時觸犯了我國的刑法和社會主義的正常經濟秩序。前者可以協調解決。後者必須通過公安機關和檢查機關立案偵查。
❽ 如何認定職務犯罪及與經濟糾紛的區別
不知道是怎麼掛起鉤來的。這個提問顯然對法律基礎知識都不知道。最怕的是不熟悉法律人士遇到問題後自己胡思亂想,只是想找個罪名給對方按上。
犯罪和糾紛屬於兩個范疇。犯罪指的是該行為或行為結果觸犯了我國刑律;糾紛只是民事問題的范疇,不觸及刑事問題的范疇。
經濟糾紛包括因職務行為造成的後果;同樣,經濟犯罪也包括利用職務之便造成的後果。
❾ 如何區分經濟犯罪與財產犯罪
1、定義不同
經濟犯罪,是指在社會經濟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領域,為謀取不法利益,違反國家經濟、行政法規,直接危害國家的經濟管理活動,依照我國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財產犯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攫取公私財物或者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
2、行為不同
經濟犯罪是指偷稅、漏稅等行為。
財產犯罪是指搶劫、盜竊、詐騙、敲詐勒索等行為。
(9)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的區別擴展閱讀:
西方經濟犯罪概念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觀點:
第一,以犯罪所侵害的客體為基點來確定。認為經濟犯罪是濫用經濟交易的信譽關系,違反經濟規律,危害整體經濟秩序的非法獲利行為。
第二.從經濟犯罪行為所違反的法律規范出發,認為經濟犯罪所違反的是國家調控經濟活動的一切法律規范及保護個人財產權利的刑法規范。
第三、根據經濟犯罪的主體來定義經濟犯罪。例如,《牛津法律指南》將白領犯罪定義為「有良好地位,從事經營管理或其它專門職業的人所實施的與其職業有關的犯罪。」
第四、把經濟犯罪的行為方式作為定義的基礎。如藤木秀雄指出:「經濟犯罪是正常的經濟往來場合上活動的人們,在履行職務時,為圖自己或第三人的利益所犯的觸犯刑法或其它罰則的行為。」
許多國家對財產犯罪的規定與我國不同:
①認為本罪的客體就是財物。
②在行為方式上分四類:第一,奪取他人佔有的財產,如盜竊、詐騙、敲詐勒索、強盜行為等。第二,侵佔他人財物,如侵佔行為。第三,毀損他人財物,如毀損行為。第四,違背任務或信用損害他人財產利益,如背信行為。
③在主體上,侵佔罪和背信罪由特殊主體構成。
④在主觀方面,多數國家規定只能由故意構成,少數國家也規定了過失可構成此類罪,如西班牙有過失侵犯財產罪。
⑤在罪名上,除傳統的類型外,還有贓物罪、汽車及其他車輛之擅自使用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