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股權轉讓協議與增資協議有什麼區別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股權轉讓協議與增資協議的區別:
1.股權轉讓協議和增資協議的合同當事人雖然都含有公司的原股東及出資人,但從協議價金受領的情況看,股權轉讓協議和增資協議中出資人資金的受讓方是截然不同的。股權轉讓協議中的資金由被轉讓股權公司的股東受領,資金的性質屬於股權轉讓的對價。而增資協議中的資金受讓方為標的公司,而非該公司的股東,資金的性質屬於標的公司的資本金。
2. 股權轉讓協議和增資協議支付價金一方的當事人對於標的公司的權利義務不同。股權轉讓協議中,支付價金的一方在支付價金取得了公司股東地位的同時,不但繼承了原股東在公司中的權利,也應當承擔原股東對公司從成立之時到終止之日的所有義務,其承擔義務是無條件的。而增資協議中支付價金一方的投資人是否與標的公司的原始股東一樣,對於其投資之前標的公司的義務是否承擔,可以由協議各方進行約定,支付價金的一方對其加入該公司前的義務的承擔是可以選擇的。
3. 從出資後,標的公司的注冊資本的變化看,股權轉讓協議簽訂後,出資人履行義務完成時標的公司的注冊資本是保持不變的,仍然為原數額。而增資協議簽訂後,標的公司的注冊資本發生了變化
第二個問題,股權轉讓的條件:
在我國,雖然股權轉讓具有自由性,但這只是相對的,其中必然有一些限制性規定。如果全然按照股東意願來轉讓股權,法律可能會亂套,而且有時候會損害他人利益。因此,為了保障股權轉讓方、受讓方以及其他股東的利益,法律分別對股權轉讓要遵守的條件提出要求,比如發起人轉股的問題、內部轉股問題、股權轉讓場所的限制、任職條件的限制等。本文針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闡述,從而正確認識股權轉讓。
一、轉讓場所:如果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轉讓,在進行交易時,應當在合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進行,這樣才能代表股權轉讓的效力。這一點,僅僅針對股份有限公司,在其他國家立法上還是比較少見。
二、轉讓合同:有時候在股權轉讓過程中,不止是轉讓方和受讓方簽訂合同,還包括其他合同。比如公司與轉讓股權的股東簽訂的合同、轉讓股權的股東與公司其他股東簽訂的合同、轉讓股權的股東與第三人簽訂的合同等。在轉讓過程中,應當根據不同的合同來執行。
三、任職條件:對於公司的董事、監事和經理來說,任職期間不可以轉讓自己所持有的股份。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管理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獲取公司信息,從事其他股權交易,損害他人利益。
四、內部轉股:按照法律規定,公司股權可以轉讓給內部其他股東,如果要向外轉讓,必須取得一半數量的股東同意。如果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數量超過一半,那麼這些股東應當購買此轉讓的股權,反之,不購買則可以視為同意轉讓。另外,在進行內部轉讓股權時,如果多個股東都有購買意向,為了避免發生沖突,遵循公平原則,可以按照各自的出資比例來購買股權。
五、持股時間:對於發起人來說,公司成立三年以內,不可以轉讓自己所持有的股權。這一點,對於發起人來說,略微不平等,存在一定限制。
當然,股權轉讓中涉及的事項具有多面性,以上這些只是鳳毛麟角。其實有時候股權轉讓是否麻煩,也要取決於公司規模。一些小公司,因為股東單一,股權結構簡單,在轉讓時比較簡單,存在的糾紛少,辦理時間更快,大公司則不一定。
Ⅱ 法律,投資方與被投資方的合同糾紛的問題,。
終止協議履行。因為掛靠屬於借用資質,最高法院關於建設工程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此種情形,合同無效。因有效合同才是解除,無效合同就應該終止。
Ⅲ 股權投資合同糾紛,可以打官司嗎
要看你的訴求和證據都是什麼,正常糾紛屬於法官受理范圍的都可以打官司。
Ⅳ 招商引資合同糾紛的原因有哪些
您好:
一、招商引資合同糾紛的原因有哪些
隨著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和各地政府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大批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建設,與之相關的合同糾紛逐漸增多,佔了當前民商事案件的很大部分,研究此類糾紛的成因和特點,探討應對這類糾紛的對策,不僅有利於此類案件的公正審理,而且有助於招商引資工作依法有序開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所謂招商引資項目,大多是由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在項目審批、用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投資者一定優惠,由投資者投資建設的項目。為更多更快地吸引投資,作為引資方的政府部門對投資項目一般沒有進行全面、科學、嚴格的評估;對投資者大開綠燈,對其的資格要求較為寬松,表現為沒有對投資者的能力進行充分的調查了解,更沒有要求投資者為履行合同提供擔保,就草率簽訂合同,倉促上馬。而投資者往往希望花小錢而賺大錢,有的甚至投機取巧,想採取空手套白狼的手段,套取引資方或第三方的錢財,一旦錢到手就溜之大吉。如某地的一個世界銀行貸款項目,投資者通過訂立轉讓合同套取了該項目的機械設備,通過簽訂借款合同獲得資金,通過簽訂工程承包合同讓工程隊墊資建設,資金流向不明,項目半途擱淺,留下一個負債累累的爛攤子讓引資方扛。由此可見,對投資者資格實力審查不嚴,不要求提供履約擔保是招商引資項目合同糾紛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其次,引資方不對投資方的履約情況進行跟蹤監督管理也是糾紛產生的一個原因。合同簽訂和項目上馬後撒手不管,對資金的投入和使用,工程的進度、質量、費用等情況一無所知,很容易讓合同一方鑽空子,抽逃財產、資金。而且,由於手中沒掌握有必要的資料,一旦打起官司,則會造成舉證困難。
再次,由於此類合同的一方是地方政府部門或與政府有關的部門,擁有權力資源的優勢,在合同履行過程中不能平等對待合同的另一方,也不能站在平等的立場看待和處理糾紛,往往採取整、卡、壓的方式,極易導致雙方矛盾激化。即使發生了訴訟,也常常以勢壓人,甚至通過各種途徑對法院施壓,致使糾紛不能盡快得到解決,損失不斷擴大。
二、如何應對糾紛
為減少和妥善解決招商引資項目合同的糾紛,筆者根據民商事案件審判實踐經驗,對合同的當事人提出一些建議:
1、作為地方政府部門,首先要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水平,樹立依法辦事的理念。在簽訂招商引資項目合同前,應對項目進行嚴格認真的評估,對投資方的經濟實力和信譽等進行全面詳盡的了解,選擇有實力,信譽好的投資人作為合作夥伴。簽訂合同時,要仔細推敲合同條款,該優惠的給予優惠,該約束的要設置明確的約束條款,比如設立違約處罰、履約擔保等條款,以促使雙方嚴格履行合同。在履行合同過程中,要對對方履行情況進行跟蹤監督,確保資金到位,不流失和不被抽逃;確保項目按質按量按時完成。
2、政府部門應擺正自己的位置。在經濟交往中,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在享受合同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法律和合同規定的義務。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合同對方當事人身上,更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凌駕於法律之上。要恪守誠信原則,不因負責人的更換而單方隨意變更合同甚至毀約。
3、要正確對待和處理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各種糾紛,認識到這是經濟發展中的一種正常現象。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經濟糾紛也會越多,因而對此應冷靜分析,沉著應對,採取措施積極化解矛盾,這也是領導幹部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的一種體現。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生了糾紛,首先應當採取協商的方式解決,實在不能協商一致時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即使到了法庭,也可在法院的主持下繼續協商解決糾紛;仍不能調解解決的,要充分收集相關證據,根據事實,依據法律來主張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切不可採取違法、過激的方式,以免產相反的結果。
Ⅳ 投資合同糾紛
你們的合同由該公司蓋章,是法人行為,訴訟對象就是公司,公司法人承擔合同履行的義務,不履行的,你可以訴訟。承包合同是內部的合同,對外沒有約束力。所以,起訴公司你們的勝率,80%.
Ⅵ 關於增資擴股合同
既然是公司增資擴股,而你入股,你應當與公司簽訂協議,有股東簽名,所以,你僅與你朋友簽訂協議是不妥當的。
Ⅶ 股權投資合同糾紛,可以打官司嗎
當然可以,具體,請就近咨詢當地律師,應該能得到滿意解答!
Ⅷ 股東之間增資私下寫協議
這是不合法的,這個在公司法,工商登記管理條例等都有明確規定。既然股東之間增資私下寫了協議,又沒有去工商變更登記,在法律層面實際上就沒有完成增資,有糾紛時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搞不好到最後還可能被工商局罰款。工商登記是按照注冊公司時的公司章程所約定的注冊資本進行登記的,現在私下協商增資肯定與當時的公司章程不一致了,注冊資本未變更會影響到公司所承擔的有限責任,以及部分稅費的支出數額。
Ⅸ 我現在通過增資的方式控股了一個公司,對於我控股前以我公司名義同其他公司或法人的債務糾紛,我該如何應
你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方式保護你的權益:
1、想辦法證明你的前任法定代表人與其他人簽訂的合夥協議屬於惡意串通,這樣可以主張他們的合夥協議無效,但這需要你舉證,證明對方不是善意第三人。
2、你可以先向第三人支付分紅,然後再向前任法定代表人進行追索,因為他在跟你股權轉讓的時候,刻意隱瞞了這一情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之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因此你可以針對他的這一欺詐行為要求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