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琴都有哪些名字各自的來歷是什麼
1、大聖遺音
此琴原寶藏於宮中,隨著清王室的衰落,昔日的古琴雅音漸被遺忘。清遜帝溥儀被逐出宮,故宮收歸國有後,清室善後委員會進行點查時,在養心殿南庫牆角發現此琴時,其似已被遺棄很久。
2、太古遺音
唐初貞觀年間斫制,長122cm,額寬22cm,尾寬14cm,中央音樂學院藏,師曠式。原黑漆,大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行書「太古遺音」,池下刻篆書「清和」印,左側刻「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
3、飛泉琴
此琴於40年代,程子容因其音屬溫勁清潤之類而響亮激越不足,曾請管平湖修理。將岳山承露取下,去短粘牢,並在岳山貼琴面處增加漆灰,龍齦上嵌以黃銅絲。雖經修改,仍無響亮激越的效果。
4、春雷琴
制琴世家雷威所作。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
5、九霄環佩琴
伏羲式,製作於唐代,千年古琴,名曰「九霄環佩」,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體髹紫漆,多處跦漆修補,發小蛇腹斷紋,純鹿角灰胎顯現於磨平之斷紋處,鹿角灰胎下用葛布為底。
⑵ 查阜西的深具藝術性
查阜西先生的古琴演奏在技巧嚴格的同時,又深具藝術性而不是「清微淡遠」以至無味,更不是只求個人內心的超然於現實的自我修養。他認為「有不少內容良好的琴曲在不同時代和背景下被歪曲壞了」,並指出:「根據荀卿的記載《高山》的效果是『巍巍乎』,這明明是以『崇高』來暗示所想表達而不明說的內容。而清代琴譜和琴家卻把這一標題琴曲說成是想要表達『恬靜』和『仁壽』,變成了道家神秘主義的思想內容了。」作為音樂藝術的古琴演奏,查阜西先生為人們留下的音響資料雖然不夠多,但從五十年代至今,先後出版的查老的唱片以及電台的錄音資料中,可以欣賞到《瀟湘水雲》、《漁歌》、《洞庭秋思》、《醉漁唱晚》、《鷗鷺忘機》、《長門怨》、《陽關三疊》、《古怨》、《蘇武思君》等曲,可以感受到他那顯著的文人氣息的嚴格的音準,恬當的節奏,豐滿的音色,鮮明的表情,深邃的意境。
⑶ 查阜西的查阜西紀念館
查阜西先生是中國近代琴壇著名演奏家和琴學研究者。早年他即立下「抗志遺譜,搜集諸家」整理古代音樂文獻和古琴樂譜的信念。查先生一生共搜集古譜一百五十餘種,晚年致力於古琴音樂的整理和研究,著寫了大量琴學資料。與此同時,他還積極組織琴曲打譜工作,開創了以北京古琴研究會為代表的中國古琴傳承新格局。因此,查阜西先生是近代學術界公認的琴壇領袖。查阜西先生一生所搜集的大量古譜以及其他有關古琴、近代音樂文化的文字、圖片資料、音響資料,1995年由其子查克承全部捐獻給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查阜西紀念館。該紀念館以其豐富的藏品成為中國國內古琴資料最多的收藏地之一。同時,本館藏品具有的高度學術價值也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學者來此進行學術研究和觀摩,使之成為中央音樂學院與國內外進行文化交流、學術交流的重要窗口。
紀念館現有藏品約四百餘件。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古代樂譜。查阜西先生一生搜集古譜150餘種。其中以古琴樂譜為主。本館的藏品從現存中國最早的琴曲譜集明代《神奇秘譜》(1425)至20世紀50、60年代的琴譜。年代跨越五個世紀。內容涉及到原版刻本、刊本、曬藍本以及近代琴人珍貴的手抄本等多種版本類型。除古琴樂譜外,紀念館還藏有琵琶、古典戲曲、曲藝等多方面的古代音樂曲譜資料。這類藏品對研究古琴音樂文化、中國古代音樂史具有重要的價值。第二類,是查阜西先生個人撰寫的琴學研究專著,如《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琴曲集成》、《歷代琴人傳》等;還有查先生的個人音樂筆記。其中收錄了他一生所經歷的國內外音樂會議記錄、音樂研究、從藝心得以及全國各地琴會、琴人活動調查報告等。這些資料均從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國近現代音樂與社會的關系、音樂發展的狀況,其學術含金量令人矚目。第三類,是有關古琴的文物資料,如成都梁武王祠墓飾拓片、磬拓片等等。其中保存至今的清代古琴絲弦四付彌為珍貴。由於古琴絲弦的製作工藝歷經社會多次變革,已存有斷層現象,而本館所藏絲弦正為當今古琴絲弦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第四類,音響、音像、膠片藏品。收藏種類涉及琴人、琴會活動照片;民國年間製作的戲曲、器樂唱片;查阜西先生拍攝的英國、美國博物館所藏古琴樂譜資料(縮微膠片)等等歷史資料。
本紀念館的業務隊伍以從事圖書館專業、音樂學專業的人員為主,同時結合相關學者,在學術研究和圖書館資料鑒定、保存管理等方面均具備專業水準,並對當今學術研究、文化信息交流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紀念館的展示廳呈正方形,面積約三十平方米,分為三個展示部分。第一部分是琴譜、著作展示。該主題全面展示了查阜西先生一生收集的古代樂譜和個人研究成果。第二部分為實物展示。該主題以音響、音像、膠片、拓片等資料為主。第三部分為圖片展示。內容涉及查阜西先生生平活動、琴界活動等方面。這些展覽自開放以來,倍受國內外讀者青睞。
⑷ 當代的古琴大師有哪些啊
因為各流派都有很多優秀傳承者。龔一、李祥霆、王友斌、吳文光、丁承運、成公亮、戴樹紅、吳釗、衛家理、汪鐸、謝導秀、顧澤長、林友仁、劉善教等等
⑸ 中國古代有幾鍾琴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它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僅傳世的唐至清代的琴曲就有三千餘首,其內容之多彩,和文獻之豐富,可稱中國古樂遺產之冠。古琴不僅在中國古樂中占極突出的地位,而且也深受世界音樂學者的重視,它是研究中國音樂文化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清末以來,古琴一度中道衰落,琴人日趨稀少,許多寶貴琴曲也相繼失傳,使古琴藝術落入「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困境。1954年,中國藝術研究所(原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以後,對琴音樂進行大量搜集整理工作。1956年,中國音樂家協會,及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組織古琴工作者赴全國廿一個省市開展古琴音樂的采訪調查,訪問了八十六位琴家,搜集270多首琴曲,在中國唱片社及各地電台的支持下,共錄制琴曲約1500分鍾。在這次采訪的推動下,各界對古琴又有了重新認識,並促使多年不彈琴的琴家,紛紛重操七弦,有的不顧年老體弱,日以繼夜地刻苦鑽研,發掘打譜,使絕響百年的古曲又重放光彩;有的招收弟子,傳授琴藝,使古琴藝術後繼有人。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瀋陽等音樂學院都先後設立古琴專業,不少地區成立了古琴會,古琴事業出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965-1978年,中國琴壇再度蕭條,原准備出版的古琴唱片,也無法付梓。今天,我們終於有機會,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所與中國唱片總公司將1960年編創的古琴唱片,進行重新編輯,並准備分批陸續出版。 這套激光唱片是一份珍貴的音樂遺產,因為這是古琴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搜集的古琴精華,它包括了廣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諸城、梅庵、淮陽、嶺南等九大琴派,廿二位琴家,五十三首琴曲,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這些琴家都是各派的第一流高手,現已有廿位琴家先後作古,目前尚健在的兩位已是八十多歲的耄耋老人。因此這套唱片可稱為中國古琴音樂的稀世珍寶,不可再得。這是一套CD,共8張,古琴界稱之為「老八張」。1956年,查阜西先生率領由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組織的古琴調查組,遍訪全國各地86位琴家琴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學史料,並留下了大量極其珍貴、不可復得的琴曲鋼絲錄音資料。這「老八張」唱片正是其中的一部分。限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些錄音並非盡善盡美,但對後學者而言,如此原汁原味、醇厚無華的琴樂正是我們需要用心去聆聽的。學琴之人宜備。 琴曲九大派: 1、浙派 代表人物:徐白元、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代表琴曲:《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2、虞山派 代表人物:嚴天池、徐上瀛、吳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雲》等 3、廣陵派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吳灴、秦維翰、釋空塵、孫紹 陶、張子謙、劉少椿等; 代表琴曲:《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廣陵散》等 4、浦城派 代表人物:祝桐君、許漁樵、張鶴等; 代表琴曲:《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關三疊》、《石上流泉》等 5、 泛川派 代表人物:張孔山、顧玉成、顧雋、顧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紹澤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等。 6、九嶷派.代表人物:楊時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幽蘭》等。 7、 諸城派 代表人物:王溥長、王雩門、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8、梅庵派.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江夜泊》、《搗衣》等。 9、 嶺南派 代表人物: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呂宏望; 代表琴曲:《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烏夜啼》等。 曲目: 卷一 管平湖 1、碣石調幽蘭 《古逸叢書》2、離 騷 《神奇秘譜》3、廣陵散 《神奇秘譜》 卷二 吳景略1、陽 春 《松弦館琴譜》2、墨子悲絲 《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3、瀟湘水雲 《五知齋琴譜》4、梧葉舞秋風 《琴學入門》5、憶故人 《今虞琴刊》6、秋塞吟 《五知齋琴譜》7、漁樵問答 《琴學入門》 卷三 查阜西.張子謙.劉少椿. 1、洞庭秋思 《琴書大全》 查阜西2、長門怨 《梅庵琴譜》 查阜西3、漁 歌 《自遠堂琴譜》 查阜西4、梅花三弄 《蕉庵琴譜》 張子謙5、龍翔操 《蕉庵琴譜》 張子謙6、樵 歌 《蕉庵琴譜》 劉少椿7、聽泉引 《大還閣琴譜》 詹澄秋 卷四 管平湖1、流水 《天聞閣琴譜》2、唉乃 《天聞閣琴譜》3、胡笳十八拍 《五知齋琴譜》 卷五 姚炳炎.溥雪齋1、高山 《琴學入門》 姚炳炎2、華胥引 《神奇秘譜》 姚炳炎3、酒狂 《神奇秘譜》 姚炳炎4、大胡笳 《神奇秘譜》 姚炳炎5、楚歌 《神奇秘譜》 姚炳炎6、良宵引 《五知齋琴譜》 溥雪齋7、鷗鷺忘機 《自遠堂琴譜》 溥雪齋8、梅花三弄 《琴簫合譜》 溥雪齋9、《普庵咒》 溥雪齋 卷六 樂瑛.楊葆元.夏一峰. 程午加1、韋編三絕 演奏:樂瑛2、滄海龍吟 演奏:樂瑛3、岳陽三醉 演奏:樂瑛4、列子御風 演奏:樂瑛5、鹿鳴 演奏:楊葆元6、伐檀 演奏:楊葆元7、歸去來辭 演奏:楊葆元8、平沙落雁 演奏:楊葆元9、靜觀吟 演奏:夏一峰10、秋江夜泊 演奏:程午加 卷七 吳兆基.詹澄秋.顧梅羹. 1、搔首問天 演奏:吳兆基2、漁歌 演奏:吳兆基3、石上流泉 演奏:詹澄秋4、憶故人 演奏:吳兆基5、流水 演奏:顧梅羹6、搗衣 演奏:徐立蓀 卷八 楊新倫.沈草農.龍琴舫.喻紹澤.關仲航.衛仲樂1、烏夜啼 演奏:楊新倫2、平沙落雁 演奏:沈草農3、搗衣 演奏:龍琴舫4、高山流水 演奏:侯作吾5、佩蘭 演奏:喻紹澤6、漁樵問答 演奏:關仲航7、醉漁唱晚 演奏:衛仲樂8、流水 演奏:衛仲樂
⑹ 中國唱片總公司的藝術顧問
1952年6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決定成立唱片審查委員會。呂驥為主任委員,徐邁進、趙沨為副主任委員,委員有:賀綠汀、馬思聰、林默涵、梅益、周巍峙、光未然、艾青、馬少波、何士德、李凌、孫慎、馬可、張非、袁水拍、李龍牧、柳蔭等16人。1962年4月,經中宣部批准成立了「中國唱片藝術委員會」。主任:呂驥,副主任:徐邁進、趙沨、周巍峙、張庚、袁水拍、張東川、李偉、柳蔭,委員:馬可、馬彥祥、馬思聰、王元方、向隅、孫慎、李凌、李綸、李元慶、盧肅、舒模、晏甬、陶純、楊蔭瀏、查阜西、賀綠汀、黎國荃。這屆之後,「中國唱片藝術委員會」雖然不再常設,但藝術顧問們一直以來對中唱給予很大的幫助和支持,為唱片編輯出版和行業發展獻言獻策。1992年、1995年、2003年和2009年邀聘的四屆中國唱片總公司藝術顧問會議,成為群賢畢至、各界矚目的藝術盛會。
第一屆中國唱片總公司藝術顧問
[按姓名音序排列]
晨 耕 鄧興器 郭漢城 侯寶林 黃翔鵬 霍大壽 李德倫 李 剛 李煥之李 凌 劉德海 劉厚生 羅 揚 呂 驥 馬少波 聶中明 彭修文 沈 湘時樂濛 蘇國榮 孫 慎 王國潼 王 決 王震亞 薛若琳 嚴良堃 於潤洋張 非 張君秋 趙 沨 周 鼎 周巍峙
第二屆中國唱片總公司藝術顧問
[按姓名音序排列]
常靜之 晨 耕 鄧興器 谷建芬 郭漢城 郭蘭英 黃翔鵬 霍大壽 李德倫李 剛 李煥之 李 凌 劉德海 劉森民 劉厚生 羅 揚 呂 驥 馬 季馬少波 聶中明 彭修文 時樂濛 蘇國榮 孫 慎 王國潼 王 決 王 酩王震亞 熊生民 徐沛東 薛若琳 嚴良堃 於潤洋 張 非 張君秋 趙 沨 周 鼎 周巍峙 朱文相
第三屆中國唱片總公司藝術顧問
[按姓名音序排列]
安志強 卞祖善 陳錦文 傅庚辰 郭漢城 郭蘭英 賈志剛 蔣大為 金兆鈞 呂 遠 李世濟 李雙江 劉德海 劉厚生 劉蘭芳 羅 揚 馬 季 馬少波 馬 泰 梅葆玖 孟慶雲 鈕 驃 彭家鵬 喬 羽 秦華生 蘇 越 孫毓敏 葉小綱 譚利華 王 昆 王玉珍 王子初 吳祖強 修海林 徐沛東 楊鴻基 印 青 趙季平 朱文相
第四屆中國唱片總公司藝術顧問
[按姓名音序排列]
卞祖善 陳錦文 谷建芬 關 峽 郭 頌 賈志剛 姜 昆 金鐵霖 金兆鈞 雷 勒 李大康 李雙江 李維康 廖昌永 劉德海 劉蘭芳 呂繼宏 呂 遠 梅葆玖 喬 羽 譚利華 田 青 尚長榮 蘇 越 孫毓敏 王次炤 王立平 王苑珠 吳 江 吳雁澤 吳祖強 徐沛東 薛若琳 閻 肅 葉小綱 印 青 殷秀梅 於 波 余 隆 張和平 趙季平
(信息截至2015年5月,來源:中國唱片總公司—藝術顧問 )
⑺ 急!急!急!楊蔭瀏,查阜西,劉天華三個人為民族音樂所做的貢獻
楊蔭瀏(1899~1984),字亮卿,號二壯,又號清如,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十月 初八日生於無錫留芳聲巷。父楊鍾琳。
1916年秋,楊蔭瀏高小畢業後考入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校(今無錫 師范),22歲時以優良成績畢業,任石塘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國文教 員。一年後,入無錫輔仁中學學習英文、數理。1923年畢業。同年入上 海聖約翰大學,先後在經濟系、文學系學習。在校期間,擔任該校國樂 會會長,經常參加各大學舉辦的音樂會。
楊蔭瀏自幼酷愛音樂,每當道士做法事時,總要去聽他們的演奏。 七八歲時,便同哥哥楊蔭溥一起向三清殿年輕道士穎泉學習簫、笛、 笙、胡琴等民族樂器☆後來又跟雷尊殿道士阿炳學習琵琶,可惜他父親 不喜歡阿炳,阿炳僅教了他兩個半天。12歲時,他由老師黃緒初介紹入 天韻社,從吳畹卿學習。天韻社是江南著名民間音樂(崑曲)團體,社友 皆無錫音樂界名流,社長吳畹卿的笛、三弦、琵琶功力深厚,並精研音 韻之學。楊蔭瀏入社後,除學習樂器外,對音韻、音律、樂器構造等發 生了濃厚的興趣,曾參予天韻社與來訪的美國音樂家亨利愛希姆在聖公 會的中、西音樂交流。
民國初年,美國人郝露易女士來無錫聖公會做傳教士,她有較高的 音樂修養,楊蔭瀏曾從郝露易學習英文、鋼琴和西洋音樂樂理。1921 年,又向她學習和聲、對位、復調等西洋作曲法。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楊蔭瀏因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遭 校方壓制,憤而離校,入中國人自辦的光華大學經濟系學習。為了示威 遊行宣傳需要,他將《金陵懷古》曲調填以宋代民族英雄岳飛的《滿江 紅》詞,用以鼓舞人心,這首歌曲影響深遠,迄今還在全國廣泛流 傳。1926年2月因家貧輟學。回鄉後,先後在輔仁中學、工商中學、縣 初中、榮氏女校、無錫美專、宜興中學任教。其間曾短期擔任無錫通俗 教育館館長。
1929年,楊蔭瀏應基督教聖公會之聘,先後在南京、杭州做贊美詩 的編輯工作。1931年,基督教成立六公會聯合聖歌委員會,楊任委員、 總幹事。1932年赴北京與燕京大學劉廷勞博士編譯修訂贊美詩,並共同 主編宗教期刊《紫晶》及《真理與生命》刊物中的「聖歌與聖樂」專 欄。這項工作一直延續到1941年。楊所編輯出版的贊美詩集《普天頌 贊》,獲國際聖經展覽編輯優良獎,所載贊美詩在國內外教徒中廣為傳 唱。
楊蔭瀏在北京期間,在燕京大學音樂系旁聽作曲、西洋音樂史和音 樂欣賞課;並在該校圖書館閱讀了大量英、法等國有關音樂的專業書 籍。
1936年,任哈佛燕京學社研究員,同時在燕京大學音樂系講授中國 音樂史。1937年暑假回無錫度假,後因「七七」蘆溝橋事變發生,不能 北上。8月下旬去南京, 暫代中央機器廠總務主任,12月,隨廠遷湘潭,翌年8月遷昆明。
1939年至教育部音教委員會工作。1940年遷重慶。1941年9月任國 立音樂院教授兼國樂組及研究室主任。在重慶國立音樂院時,他支持學 生的進步活動,資助山歌社出版中國民歌。1947年在南京任國立音樂院 教授時,學校以莫須有的罪名要開除進步學生,楊仗義執言,公開反對 學校當局的反動措施。抗日戰爭勝利後,國立音樂院遷南京,楊任原 職,兼任金陵女子大學教授。
全國解放後,他歷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研究部研究員,音樂研究 所副所長、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民 族音樂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三、四、 五、六屆委員等。
他曾多次去雲南、河北、廣西、江蘇等地,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深 入調查,搜集了許多珍貴的音樂資料。同時在戲曲音樂和宗教音樂方面 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楊蔭瀏在研究中國音樂史方面具有傑出的成就。早在1925年他就用 英文寫出了《中國音樂史綱》論文。1981年又完成《中國古代音樂史 稿》,該書65萬宇,人民音樂出版社1951年出版。這是他在音樂歷史與 民族音樂、音律學等方面綜合研究的豐碩成果,使我國音樂史成為有樂 譜的音樂歷史。
他通過運算和實驗,先後發表了有關樂律方面的專著和論文,把我 國民族音樂實踐中經常遇到的樂律問題及樂律史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 水平。
他對我國民族音樂遺產包括民間音樂、戲曲音樂、宗教音樂的發 掘、搶救、搜集、整理、研究工作,都有相當成就和貢獻。
楊蔭瀏畢生著述除巨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外,先後出版著作27 種,論文近百篇,在我國民族音樂學術的思想寶庫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楊蔭瀏對無錫瞎子阿炳的樂曲進行了搶救和整理,☆並編成《阿炳 曲集》,他在這方面的功績是舉世公認的。
他對家鄉的音樂事業十分關心,每次回無錫,總要對民間音樂團體 「華光國樂團」進行指導,不厭其煩地進行示範;興之所至,甚至同意 領銜演出。他會多種樂器尤擅竹笛,得到吳畹卿嫡傳,夙負盛名,吹奏 時,高音晶瑩清澈,低音細若游絲,故譽為「楊笛子」。他曾為無錫樂 器店排老紅木優質琵琶品位,解決竹笛音準問題,提高樂器質量。並根 據大量實驗結果,製成笛尺,可以按尺開笛孔。
「文化大革命」期間,楊蔭瀏下放河北懷來縣「五七」幹校,1973 年患突發性腦痙攣,肺氣腫亦日趨嚴重。1984年2月25日楊蔭瀏在北京 逝世,終年84歲。
查阜西:現代琴家。幼年在家鄉學奏琴歌,以後在長沙、蘇州、上海等地從事琴學活動,組織今虞琴社。建國後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等職。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人。國樂一代宗師,「中西兼擅,理藝並長、而又會通其間」的中國優秀的民族樂器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劉天華的父親劉寶珊重視教育,在家鄉曾與人合辦過一所小學。
劉天華1909年考入常州中學,業余參加學校軍樂隊,學吹號及軍笛。1911年的辛亥革命,劉天華回到江陰參加「反滿青年團」軍樂隊1914年先後在江陰、常州中學教音樂。1915年父親逝世,自己又失業,患病,仍自學二胡,處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時創作。第二年被江蘇省立五中聘為音樂教員,並在該校組織了絲竹部和軍樂部兩支樂隊,在這段期間,他專心於向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學習二胡,向沈肇洲學習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學習古琴,沿途還一路尋訪民間藝人,採集各處民間音樂。
1921年,劉天華到上海參加「開明劇社」樂隊,在江陰組織「國樂研究會」,自1922年起,劉天華先後任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北京女子高師和國立藝專音樂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學生有曹安和、王君儀、韓權華、蕭伯青、吳伯超等。在任教之間,他還跟隨俄籍教授托諾夫學習小提琴,同時悉心鑽研西洋音樂理論。另外,他常將街頭賣唱藝人請入家中記錄他們演唱、演奏的曲譜並給予報酬,留下《佛曲譜》和《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兩部遺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橋搜集鑼鼓譜不幸染上猩紅熱,於6月8日去世。
[編輯本段]藝術成就
劉天華在教學之餘學習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論,並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吸收西洋音樂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樂創作和演奏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為改革國樂的突破口,借鑒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顫弓等技法和西洋器樂創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輪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並確立和運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這些,使二胡從樂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藝術表現的深刻性,從而使這件古代並不受人重視的民間樂器變成近代專業獨奏樂器,成為中國民樂的主角與代表,因而劉天華被視為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奠基人。
劉天華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空山鳥語》、《閑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當劉天華逝世時,在紀念會上有人用這十大二胡名曲標題的首位字聯成過一幅便於記憶又頗有意境的輓聯:「良月苦獨病,燭光悲空閑」)。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一首絲竹合奏曲《變體新水令》、編有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五首琵琶練習曲,還整理了崇明派傳統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編的《飛花點翠》於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錄制唱片,現已成為琵琶經典樂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創作並流傳的外,其餘都是在1926年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和北京藝術專科學校3所大學教授二胡、琵琶期間,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蕭友梅、趙元任等人支持下創辦「國樂改進社」之後,或創作、或修改定稿後得以廣為流傳的,至今仍是每個二胡學習者的必修習經典。
劉天華也是第一個採用近代記譜法編輯了京戲曲譜《梅蘭芳歌曲譜》,此外,他籌組了「國樂改進社」,編輯出版《音樂雜志》,均在社會上產生的巨大的影響,其它還有未完成的《佛曲譜》、《安次縣吵子會樂譜》及其一些寫作及翻譯文章等。
《梅蘭芳歌曲譜》序
《月夜》及《除夜小唱》說明
在餞別鋼琴師嘉祉先生的席上說的幾句話
關於國樂改進社的論著
梅君畹華、齊君如山等,將往北美介紹國劇於彼邦人士,囑編斯譜。數月以來,余與梅君均為職務所羈,未克充分討論,匆匆成此十八曲,自恐訛誤尚多,行期既迫,只得貿然付印。
此譜之成,余固受梅、齊二君之矚,然亦略有鄙見,可發表於此。
國劇重唱,故諺有「聽戲」之說,唱,樂也。然不獨唱之為樂,即一舉手,一投足,亦有樂隨之。甚至各色道白,亦均含樂意。故謂國劇之基礎,建築於音樂之上,亦無不可。余於劇學為外行,今姑談樂。
樂之有譜,猶語言之有文字。道義學術之得以流傳久遠者,文字之功也。我國音樂,肇自犧農,盛於有周,濫於唐宋,淵源不可謂不遠。然犧農之樂固不可得而聞,即唐宋之樂,亦已渺無稽考。何者,記譜之法不完備也。我國古樂未嘗無譜,然如唐之卷子本《幽蘭》譜,朱子儀禮經傳之十二詩譜,姜白石之詞譜等,或僅備律呂,或只載簡字,譜不足以賅樂,徒費考古家之周章,於事實無補。近代所出琴譜、崑曲譜等,記載雖已較詳,而缺點尚多,欲籍以流傳久遠,勢所不能。蓋樂有高低、輕重、抑揚、疾徐之分,必其譜能分析微茫,絲絲入扣,方為完備,而舊譜均不能也。今國樂已將垂絕,國劇亦憑於危境,雖原因不一,而無完備之譜,實為其致命傷。設記譜之法早備於往日,則唐虞之樂,今猶可得而聞,《廣陵散》又何至絕響。以皮黃言,今日習須生者,不曰宗譚,便曰宗汪。然而絕似譚汪者,百不獲一,即偶有之,同道中亦不以譚汪相許。何哉,無譜以為之佐證也。設譚汪生時,盡其所能譜而出之,何至今日遙拜門牆者之扣盤捫燭而不得要領耶。
且人盡一生之力研究一種藝術,能有創造與否,實未可必。設其有之,而令所創造者及身而絕,寧不可悲。昔米喜子、張二奎、程長庚、餘三勝等,一生創作甚多,年月悠久,遂至悉與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藝術界莫大之損失也。
習樂之法有三,曰耳聽,曰目視,曰言傳。三者雖相輔而行,不可缺一,然難記易志為耳聽之弊,模稜失真為言傳之弊,惟目視最為真切。故歐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紙譜成,各國樂壇便可發其妙響。我國樂劇二界,尚有行其耳聽、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談進步,不亦難哉。
是以今日我國劇樂二界,欲進步必自有完備之樂譜始。而養成演員樂師讀譜、記譜之能力,亦為要圖。當知今後學術界,必須事事科學化,事事精密確鑿,方能有立足地。若雲戲是亂彈,亂彈便了,則劇樂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淺陋,成此小冊,所用記譜方法,當然不足稱為完備。就正當世,實是本衷。木桃既投,尚望樂劇二界方家不吝瓊瑤之賜。
[編輯本段]劉天華先生年表
1895年:2月4日生於江蘇省江陰縣。
1909年—1911年(14歲—16歲):在常州中學求學時,參加校中軍樂隊,學習吹軍號及軍笛。
1911年:辛亥革命,學校停辦後,返里參加青年團的軍樂隊,吹奏軍號。從此時開始音樂工作。
1912年—1914年(17歲—19歲):赴滬參加滬西開明劇社,任樂隊工作。在這時期學習各種西樂器,舉凡管弦樂器、鋼琴等,均加學習,尤以銅管樂器,多有深造。
1914年:劇社解散,返里任教於華墅華澄小學。
1915年(20歲):是年春喪父,復貧病失業,心境惡劣,偶赴市購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隨產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達他當時的不得志和內心的抱負。秋任教常州母校,為母校建立了軍樂隊與絲竹合奏團。
1916年(21歲):與殷尚真女士結婚。
1917年(22歲):從周少梅先生學習琵琶、二胡。
1918年(23歲):夏,從沈肇洲先生學習琵琶。本年前後開始創作《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等曲成初稿。
1920年(25歲):夏,赴河南學習古琴,染癬疥,負病歸。
1921年(26歲):在江陰組織暑期國樂研究會,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等曲。
1922年(27歲):赴北京,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是年秋又任教於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系。同時學習三弦拉戲。
1923年(28歲):從托諾夫學習小提琴。
1924年(29歲):《月夜》定稿。
1926年(31歲):除北大與女師外,又任教於藝專。創作《苦悶之謳》。學習崑曲。
1927年(32歲):從北京燕京大學音樂系外籍教授學習理論作曲。因托諾夫去津,改從歐羅伯學習,6月,歐羅伯離京,停。創辦國樂改進社,編輯《音樂雜志》。創作《歌舞引》《改進操》《悲歌》。
1928年(33歲):創作《除夜小唱》、《閑居吟》,發表《空山鳥語》定稿。
1929年(34歲):創作《虛籟》。
1930年(35歲):3月,繼續從托諾夫學習,直至罹病,未間斷。聽寫《梅蘭芳歌曲譜》一冊。
1931年(36歲):在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及《空山鳥語》,琵琶曲《歌舞引》及《飛花點翠》。
1932年(37歲):創作《獨弦操》及《燭影搖紅》。6月1日赴天橋收集鑼鼓譜,染猩紅熱,罹病僅一星期,6月8日晨5時20分逝世。享年整37歲(別處記載38歲,是按虛歲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