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在曹縣縣城有一塊宅基地,縣政府要開發為商業住宅,縣政府應該怎樣補償我
你好。
1、你這種情況,一般就按照評估價格補償,還有其他搬家、租房等雜項補貼。
2、你如果對評估報告不服,可以申請重新評估。
3、如產生糾紛,可以聘請律師代理,比較專業。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㈡ 曹縣農村宅基地在哪辦理
根據《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規定:
第四十五條農村村民建住宅,由本人提出用地申請,經村民會議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討論同意,鄉(鎮)人民政府審查,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佔用農用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第四十六條農村村民一戶有兩處以上宅基地的,可以由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多餘的宅基地依法收回,統一安排使用,有地面附著物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補償標准由村民會議確定;也可以實行有償使用,但房屋損壞不能利用的,必須退出多餘的宅基地。
對收回和退出的宅基地,應當依法辦理集體土地使用權注銷登記手續。
㈢ 我是山東曹縣候集鎮西沙樓的村民,我家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宅基地、被村支部分配了,能不能要回來
這個也需要分情況的。
一般來講,如果村民他將戶口遷出了,或者是常年居住於城鎮的話,村裡面可能就會把這個宅基地收回,收回之後那就再行分配還是怎麼安排的話,那就是村裡的事情了,就是原來的這個使用權是沒有關系了。
因為宅基地本身就是具有福利性質的,給村民免費使用建房的,如果說沒有需要了或者實際用不到了,村裡面也不會再發給你讓免費再使用,可能就會給到其他有需要的人。
㈣ 農村宅基地糾紛哪個部門管
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處理。
㈤ 山東曹縣農村宅基地有房產證嗎,我怎麼從來沒見過關於宅基地的任何證件啊。
應該沒有吧,咱們是老鄉,我也沒見過。
㈥ 誰知道山東兗州是個什麼地方
兗州,古九州之一,今山東省兗州市。
「兗州」一詞的出現始於春秋以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
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很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夏、商、周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川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交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方與……等)、東郡、陳留、濟陽、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並,兗州未變。東漢建武十一年(35),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並入並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40里),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陽、東平八個郡國,大體范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范圍。縮小其他州區並入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東郡,南兗州改為譙郡。唐高福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十四年(640)置兗州都督府,轄兗、泰、沂三個州。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群,乾元年(758)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錄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泰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後。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錄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屬濟寧市)、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台十個縣。金改設兗州o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明初,嵫陽並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縣合並,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署。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七個鄉,四個街道辦事處,四個居民委員會。1990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1992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
兗州歷史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交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方與……等)、東郡、陳留、濟陽、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並,兗州未變。東漢建武十一年(35),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並入並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40里),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陽、東平八個郡國,大體范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范圍。縮小其他州區並入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陽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兵。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置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一,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部縣東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寧縣北)。穆帝永和(345—356)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川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o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陽、濟北、任城等郡。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台,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台之兗州則為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一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亳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台)、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o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東郡,南兗州改為譙郡。唐高福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十四年(640)置兗州都督府,轄兗、泰、沂三個州。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群,乾元年(758)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錄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泰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後。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錄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屬濟寧市)、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台十個縣。金改設兗州o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明初,嵫陽並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縣合並,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署。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七個鄉,四個街道辦事處,四個居民委員會。1990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1992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
兗州市地處魯西南平原,東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東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稱,是山東省魯西南大都市的經濟中心。總面積651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人口60萬,轄10鎮2個街道辦事處,492個行政村,30個居民委員會。
近年來,兗州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和省、濟寧市一系列決策部署,解放思想,幹事創業,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全市呈現出經濟繁榮、政治安定、事業進步、社會和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在2006年9月份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百強縣市排名中,兗州市由第50位前移到第48位,在山東省進入全國百強的22個縣市中排第9位。
一、狠抓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准確把握科學發展的深刻內涵,跳出兗州看兗州,瞄準全省30強縣市爭先進、在全國百強中進位次的目標,比學趕超,加快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全面協調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205.9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2億元,增長24.9%;民營經濟上繳稅金13.3億元,增長43.6%。
(一)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堅持「工業立市、民營強市、開放興市」不動搖,確定了「五個立足於」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立足於擺脫對煤炭的依賴,建設現代工業集群;立足於機制變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立足於全面開放,與世界500強聯合;立足於培植大產業大集團,打造全國同行業的領軍企業;立足於招商引資,培育一批新企業。不急功近利開采有限的煤炭資源,對小孟鎮探明儲存量2億多噸的煤炭決定暫不開采,集中精力發展現代工業集群,目前傳統煤炭產業佔地方財政收入比重下降到20%以下。對重點企業實行動態管理,市級領導班子和有關負責人參加,逐個企業召開現場辦公會,逐個鎮辦召開現場調度會,力促企業做大做強,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24家,達到184家,有6家進入濟寧市民營經濟十強行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249.6億元、利稅42.4億元、利潤31.9億元,分別增長27.2%、31.8%、29.6%。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引導銀河集團與3個村實行村企聯合,組建了新馬青黨委,建設新馬青樂園,村莊合並騰出近千畝宅基地用於銀河工業園發展。堅持以好項目爭取用地指標,以大項目爭取上級扶持,有3個項目被確定為省政府領導聯系的重點利用外資項目,較好地解決了項目建設用地問題。兗州被評為「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市」。
(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舉全市之力擴大開放,深入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逐個鎮辦召開新上項目現場調度會,在全市掀起了全民動員招商引資上項目的新高潮。引導優勢骨幹企業積極與世界500強合資合作,有5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兗州,太陽紙業與世界最大的造紙企業美國國際紙業合資4億美元建設了40萬噸液體包裝紙項目;銀河集團吸引義大利倍耐力公司投資3億歐元生產1000萬套轎車輪胎和10萬噸鋼絲簾線項目,被評為2005年度山東省對外開放十大新聞之一,該項目已全面啟動建設;聯誠公司分別與加拿大麥格那公司和荷蘭帕特公司簽訂了汽車零部件及工程機械項目,其中與帕特公司合資項目被省政府確定為赴歐洲唯一簽約項目;兗礦集團吸引巴西CVRD和日本伊藤忠共同投資22.84億元的煤化工項目順利投產。2006年全市實現利用外資1.02億美元,增長38.6%。
(三)不斷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抓住濟寧建設組群結構大城市的機遇,堅持雙輪驅動、城市帶動、建管並舉,一手抓西城區建設,一手抓東城區改造,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西城區開發建設步伐加快,市民文化廣場全面竣工,行政辦公中心正式啟用,維多利亞花園、九州方圓大型開發項目快速推進,327國道進行了全線改造,「五縱五橫」路網建設全面鋪開,迪爾小區等一批高層建築啟動建設。東城區改造提升力度加大,投資3億多元,實施了城市主幹道建設、西北護城河整治、城區40多條小街巷改造、綠亮清等重點工程,城市形象和道路通行能力進一步提升。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啟動了紅花片區改造。完成了天然氣分輸站建設,啟動了東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和熱源廠建設,城市公共保障能力不斷提高。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生態市建設規劃全面啟動實施。集中開展了城區交通秩序整治活動,交通環境和市容市貌明顯改觀。加強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實施了高標準的綠化亮化美化,原政府機關大院不搞開發而改造成供市民文化休閑的公共綠地,整體改造開放少陵公園,城區功能和人居環境明顯改觀。
(四)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培植產業化龍頭項目。建成全國最大的方便麵基地。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40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0家,帶動建設了林紙、畜牧、糧食等10條產業鏈和一大批規模種養基地,全市80%的農產品和70%的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堅持工業反哺農業,近幾年,每年通過各種途徑支持農業的資金都達到1億多元,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糧食生產水平連續多年保持全省全國先進水平。在全省率先全面取消農業稅,全市35萬農民直接減負3000多萬元;用於發放糧食直補、良種直補、農機補貼,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資金達到6600多萬元。實施了「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在全國試點經驗交流會上我市代表山東省作了典型發言。市財政列支200萬元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按照村企合一、小村並大村、村莊變社區、舊村改造、完善設施變環境等五種模式對村莊進行改造,村企合一的示範工程「新馬青樂園」和「太陽花園」正在規劃建設。目前,全市農村全部實現了「六通一有」的目標。
二、狠抓精神文明和社會事業,和諧兗州建設深入推進
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策部署,堅持以文明孕育和諧,以穩定保證和諧,以造福人民促進和諧,扎實推進和諧兗州建設。
(一)堅持全面協調發展,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支持和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監督、重點事項決策和人事任免職能。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職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協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加強與民主黨派、工商聯和各界人士的團結合作。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僑務和對台工作的方針政策。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眾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以落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廠務公開為重點,扎實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依法治市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文明一條街建成率達到100%,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在全省推廣。規劃啟動了大禹、興隆文化園等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組織開展了「農民文化藝術節」、「社區文化藝術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目前,全市8個鎮全部建起了鎮文化中心,4個鎮建起了文化廣場,有354處文化大院(室)、942處文化科普小康書屋,已形成市、鎮、村、戶四級文化網路。繼續深入開展了爭創文明城市活動,文明社區、文明單位、文明窗口、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豐富多彩。被評為「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市」。
(二)堅持穩定壓倒一切,深入推進「平安兗州」建設。把維護穩定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作為檢驗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要標准,全面落實創建「平安兗州」的各項措施。堅持「穩定壓倒一切」,層層落實領導責任制,著力構建「大治安、大信訪、大調解、大安全」體系,健全完善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抓穩定工作的合力。我市實行協勤與保安聯防聯控保平安的經驗在全省推廣。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持打防結合,標本兼治,把嚴打、嚴管、嚴防、嚴治有機結合起來,始終保持對刑事犯罪活動的高壓態勢。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堅持集中排查與經常排查、全面排查與重點排查相結合,抓准、抓早、抓小、抓苗頭,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和內部,解決在始發狀態。高度重視信訪工作,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認真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有效遏制了越級訪、重復訪、集體訪,突發性群體性事件得到妥善處置。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安全防範措施,消除了安全隱患,未發生一起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重拳治理「三亂」,嚴厲打擊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行為,有力維護了企業和客商的合法權益。我市被評為全省「平安山東建設模範市」。
(三)堅持以人為本,千方百計造福人民群眾。堅持以人為本,結合兗州實際提出了「以民為本,以困為本,以急為本」,在全市大力推進「公共福利的社會化,社會保障的全民化」。在全省率先實行了九年制全免費義務教育,由財政列支2670萬元對全市城鄉118座學校5.5萬名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各項費用,並對寄宿困難學生提供救助。市財政每年增支近3000萬元,實行了城鄉幹部教師工資市財政全額統籌發放。高考本科升學率和萬人比連續5年居濟寧市第一名。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疾病控制和醫療救治「兩個體系」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建立了農村醫療救助市級統籌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7.76%。投資320萬元改造了農村敬老院,每年投入170多萬元,對918名五保對象全部實行市財政統一供養。統籌建立了城鄉低保網,農村低保由每人每年700元提高到800元,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170元提高到200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提高5%。統籌城鄉就業工作取得新成效,在全省就業工作座談會暨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工作會議上,我市作了典型發言,並被省政府確定為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市。
三、以加強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
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面推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不斷增強。
扎實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始終貫穿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條主線,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目標,按照「一學二促三提高」的總體思路,分三個批次,在全市黨員中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結合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實際,在三個批次的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分別開展了「兩下三送」主題實踐活動、「五帶五促」主題實踐活動和「五富」主題實踐活動,確保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市委常委帶頭參加先進性教育活動,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深入分析評議的基礎上,制定了《市委常委關於加強自身建設的整改意見》,並向社會公布。通過扎實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全市黨員幹部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領導班子執政能力進一步增強,解決了黨員和黨組織在思想、組織、作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及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中央先進性教育活動巡迴檢查組及省委、濟寧市委督導組領導先後來兗州檢查指導工作,對兗州市先進性教育活動給予充分肯定。
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嚴格按照《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規定的標准、條件和程序,選拔使用德才兼備的優秀幹部,選好配強各級領導班子,培養造就了幹事創業的幹部隊伍。重視「一把手」的選任,積極拓寬選人渠道,大力選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廉潔勤政、群眾公認的領導幹部擔任領導班子正職,大膽提拔使用思想品質好、工作能力強、經過實踐鍛煉的優秀年輕幹部。實施了「三個一批」工程,培養鍛煉了近百名後備幹部。不斷加強老幹部工作,較好發揮了老幹部、老同志維護團結、促進發展的作用。認真落實大規模培訓幹部和黨管人才的要求,幹部教育和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果。
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創新基層組織建設,本著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開展黨的活動和發揮黨員作用的原則,將新兗鎮吳村黨組織劃歸太陽紙業集團黨委管理,由小馬青、大馬青、官莊村和銀河集團聯合組建了新馬青黨委,促進了企業發展,帶動了農民致富,實現了「村企雙贏」。村級「兩委」班子建設進一步加強,「兩委」成員交叉任職比例81.2%。「一人兼」比例達到91.6%。部門包村幹部駐村工作扎實推進,較好地完成了「抓班子、強隊伍、促發展、保穩定」的工作任務。「三級聯創」活動不斷深入,黨員發展管理工作日趨規范,建成了覆蓋全市農村的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兗州被評為「全省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市」榮譽稱號。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模範貫徹執行《黨章》、兩個《條例》和中央、省市委有關領導幹部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著力構築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努力營造清正廉潔的發展環境。制定了加強中心組規范化建設細則,建立了督查調研製度、聯系點制度。引導廣大幹部始終牢記「兩個務必」,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關於領導幹部作風8個方面「64個字」的要求,帶頭轉變作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深入企業現場辦公解決問題,深入招商引資第一線跑項目,求真務實抓落實,有力促進了全市各項工作的開展。主要領導率先垂範,以身作則,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帶頭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樹立了良好形象。狠抓制度落實,自覺堅持民主集中制,重大問題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重大事項、重要人事任免,市委常委會集體研究決定,形成了團結協調的局面。加大辦案力度,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嚴格規范政府部門收費行為,營造了規范有序的發展環境。
歷史上的兗州
東漢州名。轄郡、國八,縣八十。治所昌邑縣,在今山東金鄉西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西南及河南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