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勞動仲裁與一般經濟糾紛的仲裁有什麼不同
勞動仲裁不同於仲裁法規定的一般經濟糾紛的仲裁,其不同點在於:
一、申請程序
一般經濟糾紛的仲裁,要求雙方當事人在事先或事後達成仲裁協議,然後才能據此向仲裁機構提出仲裁申請;而勞動爭議的仲裁,則不要求當事人事先或事後達成仲裁協議,只要當事人一方提出申請,有關的仲裁機構即可受理。
二、機構設置
仲裁法規定的仲裁機構,主要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及根據需要在其他設區的市設立;而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設置,主要是在省、自治區的市、縣設立,或者直轄市的區、縣設立。
三、裁決效力
仲裁法規定一般經濟糾紛的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即仲裁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勞動爭議仲裁,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除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的幾類特殊勞動爭議外,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此可見,勞動爭議的裁決一般不是終局的,法律規定仲裁這一程序,主要是考慮到這類糾紛的處理專業性較強,由一些熟悉這方面業務的人員來處理效果比較好,有利於快速、高效地解決糾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法院的訴訟壓力,節約了審判資源
㈡ 勞動糾紛仲裁
你的證據不足,還得收集!
勞動案件完全可以自己處理,一樣能勝訴,且勞動仲裁完全免費,希望我的回答對你解決問題有所幫助,勞動爭議、勞動仲裁大家可以HI我!
1、因為單位違法在先,你書面提出離職後可以立即走人,並要求單位支付你拖欠的工資、押金、經濟補償金、雙倍工資(最多11個月)、加班工資等;從你離職開始算,勞動仲裁時效為一年!
2、前提是有證明勞動關系的證據!比如有公司名稱的工裝、工作證或工作牌(最好蓋有公章)、工資卡、工資條、考勤記錄、社會保險繳納記錄、同事證言(離職在職的都可以)、錄音錄像或者其它有你名字和公章的文件等(其中有公章的工作證、社會保險繳費記錄、有你名字和公章的文件,有一個足以證明勞動關系)
3、申請勞動仲裁很簡單:攜帶勞動仲裁申請書、身份證復印件、相關證據、工商注冊信息,然後去當地仲裁委申請立案就可以!立案後,你去找新工作,不耽誤什麼!
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
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第八十二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㈢ 勞動糾紛,關於仲裁
勞動仲裁委員會沒有在法定期限內依法做出裁決又不告知具體原因的,你可以向勞動仲裁委員會進行咨詢、投訴、起訴其行政不作為。因為有些地區對勞動爭議案件仲裁是前置條件,仲裁委員會不受理的或者對仲裁不服的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
如果可以直接起訴的話,你可以就申請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㈣ 什麼叫「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談談勞動爭議仲裁的訴訟時效
如果你在催要被拒絕後忍氣吞聲,過了3個月,老闆又變本加厲找你麻煩,你實在忍無可忍,再來一紙訴狀已經晚了,因為發給你半月工資的單子就是「證據」,它證明當時是知道或應當知道的。
在特殊情況下,雖然「知道或應當知道」也可以不受60天時效的限制。那有兩種情況:一是不可抗力,那是地震等自然災害;二是指正當理由,如本人生重大疾病(不是指一般頭疼感冒)。除去這兩條理由之外,你過了訴訟時效再去申請仲裁,仲裁機構就不予受理了。
㈤ 勞動爭議糾紛為什麼不能仲裁
仲裁法的立法原意是支持經濟貿易領域的糾紛案件進入解決機制,雙方身份是平等的,可以相互協商,按照商人思維確定解決途徑。但是勞動仲裁的典型特點是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具有管理權,是不平等的,如果適用仲裁法則將危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所以做出了特別規定
㈥ 什麼是勞動爭議仲裁其特點是什麼
勞動仲裁是指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申請仲裁的勞動爭議居中公斷與裁決。在我國,勞動仲裁是勞動爭議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必經程序。
特點就是:
1、審理時限短;
2、專業化高;勞動爭議仲裁員應當公道正派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曾任審判員的;
(二)從事法律研究、教學工作並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
(三)具有法律知識、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或者工會等專業工作滿五年的;
(四)律師執業滿三年的。
3、是一種准司法;
4、是一種介於行政與司法之間的一種解決糾紛的方式。
5、勞動爭議仲裁不收取費用,且一般可以申請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