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意外事故與過失侵權的區別

意外事故與過失侵權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1-06-08 11:58:28

A. 求解啊,假想防衛下的過失犯罪和意外事件之間的區別

假想防衛是行為人主觀上判斷錯誤,以為發生了不法侵害而實際上並沒有發生,行為人主觀上是有過錯的,是由於自己的過失(疏忽大意)。
而意外事件完全是意外,行為人主觀上不可能預見到危險結果,客觀上也無法要求行為人能夠預見,行為人主觀上是沒有任何過錯的。

B. 什麼是過失侵權

是指抄會給他人造成不合理襲損害危險的行為。通常認為,一項過失之訴的訴因包括了四個構成要件:義務的存在、違反義務的行為、因果關系和損害。最後一個要素表明:在無實際損害的情況下,原告不能請求象徵性賠償來維護其法律名義上的免受他人疏忽導致的危險的權利。過失侵權之訴訴因的存在必須以某種實際損害的發生為前提。另外,就義務要素而言,行為人的義務僅及於那些處於可預見的危險范圍之中的人。只有其行為對原告構成「可以合理察覺的危險時」,行為人才對原告負有某種義務。
如汽車司機在緊急避險時造成的對第三方的權益受到侵犯。

C. 意外和侵權行為區別,什麼情況才是意外

在行為人沒有故意也沒有過失的情況下就是意外.
主要看各方是否盡了合理的注意義務.

D. 意外事件與疏忽大意過失的區別是

選擇D
區別的要點是:是否應當預見。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導致後果的,通常認為存在疏忽大意之處,所以是疏忽大意過失。由於不可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不可能預見的也就是不屬於應當預見的,因為法律不能要求人做辦不到的事情,所以不可能預見也是不應當預見)損害後果,不認為是犯罪。由此可見,屬於疏忽大意過失還是屬於意外事件,在於是否應當預見。

E. 我國法律上過失致人死亡和意外事故有什麼區別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要查明行為人在當時的情況下,對死亡結果的發生,是否應當預見,如果應當預見,但是由於疏忽大意的過失而沒有預見,則屬於過失致人死亡。如果是由於不能預見的原因而引起死亡的,就是刑法上的意外事件,行為人對此不應負刑事責任。

舉兩個案例

1、汽車駕駛員見前面有幾個人在公路上慢慢行走,駕駛員預見到快速行駛可能會發生交通事故而放慢車速,當車行駛到在路上行走的幾個人身邊時,其中一人突然沖向汽車自殺,駕駛員剎車不及造成死亡,駕駛員對死亡人的行為是無法預見也是不可預見的,這就是意外事故。

2、順義一名男房客因瑣事與房東發生爭吵,房東動手打了房客一記耳光,房客抄起墩布打了過去,雙方爭搶墩布時,房東突然倒地,心臟病發作死亡。房客最終以過失致人死亡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4個月。‍即有過錯責任就是過失。

(5)意外事故與過失侵權的區別擴展閱讀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三十五條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條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停車,保護現場;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並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因搶救受傷人員變動現場的,應當標明位置。乘車人、過往車輛駕駛人、過往行人應當予以協助。

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傷亡,當事人對事實及成因無爭議的,可以即行撤離現場,恢復交通,自行協商處理損害賠償事宜;不即行撤離現場的,應當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

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僅造成輕微財產損失,並且基本事實清楚的,當事人應當先撤離現場再進行協商處理。

F. 締約過失責任與侵權責任有何區別

締約過失責任與侵權責任都是法定責任,二者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締約過失責任不同於侵權責任,區別主要表現在:
(1)責任前提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發生於為締約而進行接觸磋商的當事人之間,雙方在締結合同為目的的活動中,產生了一定的信賴關系。而侵權責任的發生不需要當事人之間存在任何關系,侵權人與受害人只有在侵權行為發生時才會產生侵權損害賠償關系。所以,侵權責任不存在締約過失責任所要求的前提與基礎。
(2)違反的義務性質不同。締約過失責任是因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產生的先合同義務,例如:通知、保密等義務而產生,這些先合同義務獨立於合同之外。而侵權責任則違反了不得侵害他人財產和人身的一般義務。
(3)構成要件不同。締約過失責任以締約人一方主觀上有過失為成立要件,而某些侵權責任,不以過失為要件。
(4)賠償的利益損失不同。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是信賴利益的損失,不是現有財產的毀損滅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喪失,而是因為相信合同的有效成立導致的信賴利益的損失。而侵權責任保護的不是信賴利益,在受害人遭受信賴利益的損失的情況下,不能根據侵權行為要求賠償。
(5)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補充性的民事責任,是在不能適用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情況下所採納的一種責任。

G. 什麼是刑法中的意外事件 過失犯罪與意外事件的區別

過失犯罪是有過失,比如交通肇事罪,肇事司機都不是有意想撞人的(有意撞人就是故意傷害甚至故意殺人了),
意外事件連過失都沒有,是人無法預料或無法控制的事,比如一個人排隊站著,突然癲癇發作倒地,砸傷身後的幼兒。

H. 2.過失和侵權行為在法律上有何關系

法律中有過失的屬於超過了法律的許可權,有無意的成分;

侵權就屬故意,在法律上就有前者無意後者故意的區別 !這對於量刑就有明顯的區別。

請您採納!

採納後可繼續追問!

I. 過失侵權和故意侵權和嚴格責任侵權的區別與聯系

【出處】《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一)構造不同:「知」、「欲」上的差異

故意侵權與過失侵權實質性二分的理由之一,首先在於侵權故意與侵權過失二者的內部構造不同。就內部構造而言,可從「知」和「欲」兩點來界分故意和過失。在故意,行為人「明知」、「預見」或「確信」損害結果或危險性會或基本上會發生;且對結果「欲求」、「默許」、或「接受」。如梅迪庫斯曾指出,故意系指明知(Wissen)並想要(Wol-len)發生依法定構成要件(Tatbestand)為決定性的事態。[2]150英美法上的界定亦相仿。而在(一般)過失,當它作為主觀心理狀態時,意指行為人對損害結果或危險無認識也不欲求且不希望發生。這種構造上的不同,是二者最基本、最重要的差異;同時,也構成其他方面重要區別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重大過失。筆者認為重大過失是:行為人認識到損害或危險的可能(非必定)發生,或有意不去了解(willful blindness);同時,行為人也不希望結果發生。由此可明了,重大過失為何在法律上常與故意同等處理,因為它在認識因素上與故意同,而民法更重視對不當行為的防範(而非對意志的懲罰)(關於重大過失的界定與性質,參見葉名怡:《重大過失理論的構建》,載《法學研究》2009年第6期,第77頁及以下。)。

(二)性質有別:主觀過錯與客觀過錯

在侵權法的語境下,過失越來越有所謂的「客觀化」的傾向。所謂過失客觀化,指的是在概念界定上、而不僅僅是在判斷標准上,將過失等同於一種違反法定義務或注意義務、從而偏離一般理性人標準的(侵權)行為。英美法上negligence,其主要含義之一指的就是這種「過失侵權形式」,而非主觀心態上的疏忽大意。另外,法國法也基本走向了過失客觀化的道路。[3]302

這種過失客觀化的傾向很多時候甚至被稱作「過錯的客觀化」,對應的詞語是相對於「主觀過錯」的「客觀過錯」(代表性的論述參見張民安著《過錯侵權責任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相關部分。)。但始終要注意的是:當說到過錯之客觀化時,這里的過錯只能指「過失」,而不可能涵蓋「故意」。因為任何一個激進的「過錯客觀論」的支持者都無法將故意界定為「違反注意義務的行為」。在判斷標准上,過失有一般理性人的標准,故意則沒有,也不可能有。歸根結底,主客觀性的差異還是來源於二者基本構造的不同。

(三)特徵各異:可避免性與可預防性上的差異

由於故意侵權和過失侵權的構造不同,性質也有差異,因而,行為及其結果的發生與否即可預防和避免性也完全不同。在過失侵權,誠然,存在若干提高注意程度、加強預防措施便能有效減少事故發生的情形;但是必須承認,對於由於天生駑鈍而反應慢,或粗心大意、性情急躁或愚笨而導致的過失侵權,實際上是無法通過後天努力而得到真正抑制的。正是在此意義上,這種侵權的發生的確是一種「命中註定的悲劇」。另外,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提高預防措施還涉及到成本的支出是否有效率、是否值得的問題。簡言之,過失侵權的可預防和避免性是較有限的。

但故意侵權可以說完全兩樣。故意侵權是一種「計劃」行為。既有認識要素,又有意志因素。除了極其罕見的「不可遏制的沖動」所致故意侵權外,故意侵權行為的發生與否,完全操之在己(行為人)。因此,從純粹技術意義上說,故意侵權的可避免性、可預防性是很高的。過失侵權在可避免、可預防性上的這種差異,也為二者救濟制度設計的不同提供了理論依據。

(四)有責性的差異:明顯的道德可責難性vs.逐漸發展的道德無涉性

「勿害他人」乃「最低限度的自然法」。在侵權法中,此黃金法則所蘊含的道德價值、公平正義思想是首要的價值目標,而效用或效率(efficiency)雖然也是侵權法的價值目標之一,但「必須在道德正當的框架之內尋求;因此,我們必須問、並首先就要問,在施加侵權責任時什麼樣的目標是道德可欲的、正當的」。[4]74

過失侵權,由於日益客觀化的傾向,其道德可責性也越來越弱。一個人只要沒有達到一般理性人的注意程度,哪怕他完全是因為天生性急、笨拙或反應遲鈍的原因,他也要承擔過失侵權責任。正是在此意義上,Honoré說,「盡管名義上該責任是過錯責任,但那實際上被告承擔的是嚴格責任」。489故意侵權則不同。當某人打算(intend)給他人人身或財產造成傷害時——哪怕他不情願但只要計劃中包含此種效果,用最直截了當的方式表達,就是在「剝削或壓榨(exploit)別人」;「無論行為人的動機是自利、報復或怨恨、政治目的,其效果都是:受害人的現實和實現(reality and fulfillment)都在根本上受制於行為人的現實和實現」。[5]244僅此而言,故意侵權便顯然違背了上述最低限度的道德戒律。這種反道德性深層次地體現於行為人的認識和意志上:對「惡」的認識是基礎,意志上的追求或縱容「惡」是根本。

有學者堅持認為,(主觀)過錯也不具有道德的責難性,「因為,如果過錯責任真的有這樣的作用的話,則許多同類的侵權案件不會驚人重復地發生」。[6]243這種反駁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按此邏輯,刑事案件的發案率也總是維持在一定的水準,難道可以進一步認定,刑事犯罪構成中的過錯認定也不具有道德的責難性嗎?該學者的問題在於將「行為的道德定性」與「不當行為的預防和降低發生率」兩個不同的問題纏繞在一起,並且強行要求二者發生因果聯系所致。

(五)歸責根據的差異:意志瑕疵vs.行為瑕疵

由於故意侵權和過失侵權二者所具有的道德可責性有根本不同,這也導致二者的歸責根據有別。

故意侵權的歸責根據在於故意侵權人意志的瑕疵。黑格爾對「故意和責任」曾有過精闢的論述:「在行為的直接性中的主觀意志的有限性……行動使目前的定在發生某種變化……所以意志一般說來對其行動是有責任的。」[7]118這表明主觀意志對於客觀事態改變的作用力,使得責任成立。他補充說,「行動只有作為意志的過錯才能歸責於我。這是認識的法」。[7]119這句話清楚地揭示,意志(故意)和歸責的關系。在故意侵權中,歸責根據恰恰在於行為人意志的瑕疵。

在過失侵權,如今情形已有所不同(這里的不同僅限於實行過失客觀化的區域。如普通法、法國法以及很大程度上的德國法。德國侵權法已基本實現了過失(判斷標准)的客觀化;唯一的例外是《德國民法典》第828條第3款規定的未成年人之過失判斷。)。侵權責任的存在已經不再依賴於道德上的可責難性;其唯一的歸責理由是:行為人沒有盡到一般理性人的合理注意義務;至於是何原因,則在所不問。從最寬泛的意義上說,雖然外在的、客觀的過失侵權行為有時也是行為人內在的「意志」實施的,但由於其主觀意志並不具有道德可責性,因而,過失侵權的歸責依據必須從主觀意志的瑕疵轉移到「未合一般理性人注意標准」的外部行為上來。

J. 意外事故和安全責任事故有什麼區別

1、定義

① 意外事故,是指是人(個人或集體)在為實現某種意圖而進行的活動過程中,突然發生的、違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動暫時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② 安全責任事故,是指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因而發生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行為。

2、定性

①意外事故根據《刑法》第16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②安全責任事故是明知其可能發生危險而不予防範的,或防範不夠的,未按規定操作或監督的過失。是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行為。

3、判定標准

① 意外事故盡管行為人的行為已造成損害結果,但行為人在主觀上既無故意也無過失,如果意外事故認定為犯罪有悖於主客觀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的刑法要求。

②安全責任事故依據國家頒布的各種有關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上級管理機關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包括工藝技術、生產操作、技術監督、勞動保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規程、規則、章程、條例、辦法和制度。實踐中為職工所公認的行之有效的操作習慣和慣例等。

(10)意外事故與過失侵權的區別擴展閱讀

意外事故的賠償條款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就有關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 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二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第三條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第四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第五條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

第六條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七條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八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第十條 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責任事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意外事故

閱讀全文

與意外事故與過失侵權的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
經濟糾紛起訴狀ppt 瀏覽:235
馬鞍山有絲足的嗎 瀏覽:24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瀏覽:520
彩電的折舊年限 瀏覽:102
無損檢測證書 瀏覽:825
創造的名句 瀏覽:365
陌聲聚投訴 瀏覽:389
成果照片圖 瀏覽:332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