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損害賠償的關系
工傷保險賠償制度與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相比,有兩大不同
一是法律價值內不同。侵權損害賠償容制度屬於私法領域的法律制度,其著眼點在於通過損害賠償等手段達到制裁、教育過錯行為人的目的。而工傷保險賠償制度屬於社會法領域的法律制度,其立法目的並不是追究誰的過錯,而是通過籌集保險費對受害人的損害提供補償。其著眼點在於社會整體利益,而非個體利益。
二是損害賠償范圍和標准不同。侵權損害賠償的目的是制裁侵權行為人,填補被害人的損害。各國立法基本上採納了全面賠償原則,即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賠償的標准也較高。工傷保險賠償是為了實現社會正義,保障職工最低生活水平,因此工傷保險賠償的范圍僅限於物質損失,而不涉及精神損害賠償。賠償的標准結合職工本人的勞動能力和社會最低標准確定,性質上屬於補償性,而不是賠償性。所以,一般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數額高於工傷保險賠償。
❷ 論述: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賠償制度的內容是什麼!
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賠償制度的內容是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版
知權識產權侵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中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過錯原則和無過錯而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無過錯原則。這部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雖然首次正式使用「知識產權」這一法學稱謂,也對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等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作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規定、
❸ 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適用規則
契約責任
侵權行為責任與契約責任
侵權行為法調整的是一般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即「一般保護義務」),與契約法調整的是特定的相對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即「特別保護義務」)不同,因此在大陸法系(尤其是德國法)的發展過程中,比起適用范圍不斷膨脹的契約責任(例如締約過失責任、保護第三人效力契約、附隨義務與積極侵害債權理論),侵權責任做為一般保護義務一直以來都被嚴格限縮。
侵權行為法中義務人承擔的多為消極的不作為義務,而契約法中由於當事人的接觸因而其所承擔的往往是積極的義務。另外契約法中通常需要保護當事人之間的信任利益,而侵權法則無。從現有的中國法律實踐來看,二者的區別還在於,契約法所引起的違約責任是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但是侵權可能會承擔精神賠償責任。
民事責任
侵權民事責任的概念和特徵
(1)侵權民事責任的概念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侵權民事責任的特徵
①侵權民事責任是法律責任,不是道義責任;
②侵權責任是民事法律責任,不是刑事、行政責任;
③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是財產責任;
④侵權責任以補償性為主。
❹ 侵權行為可以有懲罰性賠償嗎
民法上的賠償以填補損害為原則,使受害人恢復到損害發生之前的狀態,因此,對於專超出損屬害部分的請求數額是不予支持的。但是,對於某些情形,法律規定了加重的懲罰性賠償,對侵權人進行懲罰。在《侵權責任法》引入懲罰性賠償前,我國懲罰性賠償主要存在於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食品安全領域、商品房買賣領域。《侵權責任法》第47條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故,對於存在缺陷的產品,被侵權人有權向明知該缺陷並生產、銷售的侵權人主張懲罰性賠償,對於懲罰性賠償的計算標准,《侵權責任法》並未規定,實踐中由法官根據具體案情確定賠償數額。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七條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❺ 什麼是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
(1)它是復一種具體的民事製法律關系。什麼是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即指侵權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著作權或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造成了著作權人財產或者非財產損失,著作權人享有請求侵權行為人賠償損失的民事權利,侵權人有賠償損失的民事義務的民事法律關系。這主要揭示著作權的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即著作權人與侵權行為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同時又是一種債的法律關系。(2)一種具體的民事責任形式。當侵權人侵害他人的著作財產權或著作人身權,造成著作權人財產或非財產的損失,侵權人不履行賠償義務,法律即強制侵權人承擔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這種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就是侵害著作權的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著作權侵權行為首先產生損害賠償的權利義務關系,當義務人不履行應盡義務時,損害賠償的義務即轉變成為一種民事責任。(3)一種關於著作權的民事法律制度。任何人因自己的行為給他人財產造成損失,都應當予以賠償。這種損害賠償制度包括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制度、著作權違約損害賠償制度,以及不當得利損害賠償制度等等。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即是一種具體的著作權民事法律制度。
❻ 關於工業產權法的案例
(1)答:已經構成侵權。因為乙服裝商行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二專條屬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第五十九條 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答:不構成侵權。未注冊的馳名商標不進行跨類保護,相當於已注冊的普通商標進行保護。所以在飲料商品上使用不構成侵權。
(3)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六條 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前款所稱侵權人因侵權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