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被一個公務員和他的家人打了,該怎樣維權
你好,因你沒有表述詳細過程,所以要分清楚具體情況:
私人原因引起的民事糾紛產生打架行為的,談不上「維權」,我國行政法規定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是不會賠償的,簡單說就是,你與這個「人」發生爭端,與他干什麼職業的、是不是公務員無關;
該公務員進行公職、行使行政職權期間與你發生打架(但恕我直言,此種情況成立的話,為什麼他的家人也參與進來了)。
而根據不同情況,也要採取不同的措施:
上述第一種情況的話,就屬於民事訴訟。參照我國民法(情節嚴重的涉及刑法分則),向公安機關報案或向法院提起訴訟,後者會根據情節輕重決定立案與否,採取督促、調解、簡易程序、普通程序、開庭審理等程序;
上述第二種情況的話,參照我國行政法、公務員法及相關條例,申請行政復議,也可向公安機關報案。
總之,無論什麼情況,都要尊重事實、依法辦事,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自訴案件中誰主張誰舉證,所以要注意收集、保留、提供證據。
B. 公務員參加別人家庭糾紛算什麼行為
不算什麼行為
家庭糾紛一般不構成民事也不構成刑事
除非特別嚴重的構成刑事
C. 村民與公務員發生糾紛 怎麼處理
得看什麼糾紛喲。公務員是國家幹部,太運動棉發生糾紛肯定是,有錯的,弱勢農民護角蠻纏,妨礙了公務員的工作那個公務人員有權對他,處理。
D. 公務員考試,家人與別人發生糾紛,應該怎麼辦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報警。這個要看什麼事件了。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E. 跟公務員有民事糾紛到那裡反應
私人間糾紛只能去法院起訴,如果其有違反公職行為,例如不上班吃空餉,可以去紀檢監察局反映,如果是領導幹部職務任免有問題可以去市委組織部反映。
F. 請問一下我和一公務員有經濟糾紛,請問應該用什麼方式解決。或者換句話說用什麼方式他才會害怕。
必須找到證據,否則說什麼也沒用。
除了合同以外,買家手裡肯定有付款的收據能證明買家的實際付款數額,這是基本常識,找買家溝通,當然,你得給人家好處或分成,否則人家憑什麼幫你呢。
有了證據,找你合夥人要錢,他不敢不給的。
G. 公務員與他人發生糾紛,撕抓時受傷入院,對工作有影響嗎
公務員如果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責任,應當被開除公職;但是因民事糾紛承擔經濟賠償責任,不會被開除公職。
具所謂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可處分性的),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民事糾紛 。
民事糾紛分為兩大內容:一類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另一類是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其解決機制有自力救濟、社會救濟、公力救濟。
H. 家裡女兒是公務員,家裡父母要是和鄰居有糾紛會有什麼影響
你好,我覺得你女兒是公務員,然後你們和鄰居有糾紛,那麼就協商解決就好了呀,遠親不如近鄰吶,所以說你們最好還是和鄰居搞好關系。
I. 公務員之間相互打架怎麼處理
公務員之間相互打架,大多會受黨政紀處分。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規定:
國家公務員有違紀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或者雖然構成犯罪但是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給予行政處分;違紀行為情節輕微,經過批評教育後改正的,也可以免予行政處分。
處分國家公務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在規定的時限內做出處理決定。對於國家公務員的行政處分,應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處理恰當、手續完備。公務員在受處分期間不得參與晉升職務、職級和級別,其中受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處分的,不得晉升工資檔次。
(9)和公務員一家鬧糾紛擴展閱讀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一)結伙斗毆的;
(二)追逐、攔截他人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的;
(四)其他尋釁滋事行為。
第四十三條規定: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J. 公務員與單位發生用人糾紛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嗎
公務員不可以提起勞動仲裁。根據勞動仲裁《辦案規則》第二條規定適用的爭議的仲裁,其中不包括公務員,公務員是受《公務員法》管理。
勞動仲裁是指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申請仲裁的勞動爭議居中公斷與裁決。在我國,勞動仲裁是勞動爭議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必經程序。按照《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提起勞動仲裁的一方應在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一年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除非當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當理由,否則超過法律規定的申請仲裁時效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
《辦案規則》第二條 本規則適用下列爭議的仲裁:
(一)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之間,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因確認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二)實施公務員法的機關與聘任制公務員之間、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 (單位)與聘任工作人員之間因履行聘任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事業單位與工作人員之間因除名、辭退、辭職、離職等解除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四)社會團體與工作人員之間因除名、辭退、辭職、離職等解除人事關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五)軍隊文職人員聘用單位與文職人員之間因履行聘用合同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由仲裁委員會處理的其他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