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用證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一起信用證修改引發的爭議案例——其焦點是信用證修改的內容為增加200公斤,裝運期延展至4月10日,其他條款未修改。那麼,應該怎樣理解該修改的內容,是關鍵點。按理信用證的修改所使用的是「增加」這個詞語,其意就是總數由1300公斤改為1500公斤,且為此延展了交貨期,其意就是因為增加了數量,而為受益人增加備貨,或者增加收購的時間,所以延展了最遲裝運期限。
而受益人接受了信用證的修改,但沒有正確理解該次修改的含義,於是只按原信用證的交貨數量裝運了1300公斤貨物,由此引發了是否分批裝運的分歧。如前所述,實際上是受益人的錯誤,即只要裝運屬於未按信用證的要求裝運1500公斤,事實上是分批裝運。所以遭到開證行的拒付。而議付行關於這一點的辯解不成立。
至於是否轉運,如議付行的辯駁有理,所以開證行不再堅持。
所以,本案例的實際是受益人沒有正確理解信用證的修改的確切含義,以致造成交單不符而被拒付。好在開證申請人最後接受了不符點,並做了付款,致使本案能夠得到一個比較圓滿的結局。
因此,通過本案例應該得出的教訓是:受益人必須正確對待和理解信用證的條款及其修改的內容,不可不以為然或者想當然,否則就會造成操作失誤,甚至給自己帶來不應有的麻煩和損失。
② 信用證糾紛案例分析
1.未弄清與非商的關系。如果是老顧客可以考慮這么做,如果是新顧客,這樣做很冒險了!版信用證是結賬權的依據,銀行要擔當風險的,有瑕疵,銀行結賬都不利索了,更不要說有錯誤了!
2.發生這種事情後,應及時多方面與貨代、銀行、非商溝通,了解顧客的貨是不是很著急,如此的處理方式,開證行能不能接受。
3.信用修改問題,不單單是買方與賣方的商討事宜,要考慮的信用證,風險承擔方是銀行,而不是僅憑買方、賣方一方面的或雙方的電報協議進行獨自修改,一定要將修改意見反饋到開證行,詢問銀行的意見,並最好形成一定的記錄。
③ 信用證欺詐案例有哪些
國際信用證詐騙已經是國際貿易中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但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遭遇詐騙的案例時有發生,我國也不例外。雖然銀行根據UCP500的規定,只要完成對單據的形式審查,就不須為欺詐承擔任何責任。但是也有一些例子表明,如果銀行對UCP500缺乏清醒的認識,且未對法院的錯誤禁令給予及時的抗辯,就會遭受難於補救的損失。
國際信用證詐騙案情簡介:在A市的中國某進出口X公司與澳大利亞某貿易公司Y簽訂了一個貿易合同,由Y公司向X公司出口一批國內緊俏的物資,貨物擬於1999年7月15日運至A市。X公司向Z銀行申請開出跟單信用證,該信用證未指定具體的議付行。後來,貨運期將至,X公司懷疑Y公司有詐,要求銀行拒絕同意向議付行議付。Y公司找了個擔保公司,該擔保公司承諾,貨已經裝船並發往目的港。事後,申請人通知開證行授權議付行議付。議付行是U國際銀行,該銀行接到授權後,即按UCP500的要求於次日向受益人Y公司放款。後來,買方X公司一直未收到來自Y公司的貨物,於是以受益人欺詐為由向A地法院申請保全令,要求法院凍結Z銀行開出的信用證項下款項。A地法院經審理,作出裁決:Y公司的欺詐行為成立,Y公司應按其與X公司的協議履行其義務;撤銷Z銀行信用證項下的付款義務。後來,U國際銀行不服判決而上訴,上訴法院仍然維持了原判決,於是該銀行試圖在其所在地的外國法院起訴我國Z銀行。Z銀行接到U銀行的主張後,才意識到有可能在外國的未來訴訟中被裁決敗訴,並可能導致當地分支機構的財產被強制執行。
國際信用證詐騙案是一個典型的信用證詐騙案。但結果是詐騙的苦果並未歸屬於賣方而轉移到開證行身上了,其直接的原因是我國法院的「禁令」――撤銷開證人對信用證項下的付款義務。
從《跟單信用證國際慣例》的規定來看,銀行的義務是形式上的審核單據,而不是實質的審查是否有欺詐存在。
根據《跟單信用證國際統一慣例》的規定,信用證與可能作為其依據的銷售合同或其它合同,是相互獨立的兩種交易。即使信用證中提及該合同,銀行亦與該合同完全無關,且不受其約束。因此,一家銀行作出付款、承兌並支付匯票或議付及履行信用證項下其它義務的承諾,並不受申請人與開證行之間或與受益人之間在已有關系下產生的索償或抗辯的制約。受益人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利用銀行之間或申請人與開證行之間的契約關系。在信用證業務中,各有關當事人處理的是單據,而不是單據所涉及的貨物、服務或其它行為。
從開證行與議付行的償付關系來看,該案中的議付行只要得到了開證行的對價和同意議付通知,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索償。《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第十九條指出:開證行如欲通過另一銀行對付款行、承兌行或議付行履行償付時,開證行應及時給償付行發出對此類索償予以償付的適當指示或授權;開證行不應要求索償行向償付行提供證實單據與信用證條款相符的證明;如索償行未能從償付行得到償付,開證行就不能解除自身的償付責任。
④ 信用證支付方式的產生背景
信用證是19世紀發生的一次國際貿易支付方式上的革命,這種支付方式首次使不在交貨現場的買賣雙方在履行合同時處於同等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重新找回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現場交易所具有的安全感,解決了雙方互不信任的矛盾。我們知道,採用匯付進行預期付款,是買方處於不利地位,而採用匯付進行遲期付款則是賣方處於不利地位,而採用托收方式,即使是即期交單付款方式,對賣方來說,也是一種遲期付款。因為,賣方必須在裝運後,才能獲得全套收款的單據。一旦買方拒付貨款,即使貨物的所有權還在賣方手裡,賣方的損失還是難以避免的。
為了使買賣雙方都處於同等地位,人們發明了信用證支付方式,由銀行出面擔保,只要賣方按合同規定交貨,就可拿到貨款,而買方又無須在賣方履行合同規定的交貨義務前支付貨款。信用證是有條件的銀行擔保,是銀行(開證行)應買方(申請人)的要求和指示保證立即或將來某一時間內付給賣方(受益人)一筆款項。賣方(受益人)得到這筆錢的條件是向銀行(議付行)提交信用證中規定的單據。例如:商業、運輸、保險、政府和其他用途的單據。 信用證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已成為國際貿易通用的結算方式,也是重要的融資方式,在國際貿易結算和融資中倍受青睞,近年來結算份額保持在40%以上並呈上升趨勢。在經濟發達國家信用證結算量更是佔到國內外貿易結算總量的60%以上。國內信用證在我國國內貿易中的應用卻不盡如人意。改革開放之初,國內信用證與商業匯票同時推出,由於不適應當時國內信用和經濟發展環境,1989年4月實行《銀行結算辦法》時一度沒有被規定為一種結算工具,8年後再度復出仍遭遇市場的冷落。有此遭遇的還有基於商業信用的商業承兌匯票。僅有為數不多的企業發行的商業匯票能得到市場的認可,甚至由銀行提供保證或保貼的商業匯票,由於法律關系比較復雜,市場熱情也不高。這說明我行商業匯票的發展離不開銀行信用,一定意義上銀行信用代替了商業信用。
⑤ 信用證案例
合同上的規定不等於信用證的規定. 合同是買賣雙方定的, 基於商業信用的, 信用證是銀行開具的, 基於開證行的信用.
按照信用證的慣例, 沒有規定交單期視同為21天的交單期, 沒有效期好像也視同為最遲裝運期後21天內. 但是如果你的實際裝運日期早於最遲裝運期, 那麼就以實際裝期為准. 舉個例子:
信用證上最遲裝期是6.1, 那麼交單期最遲是6.22, 效期也是6.22.
但如果你們的實際出運日期是5.20, 那麼要在6.10之前交單, 信用證效期也到6.10.
信用證上這三個日期非常重要, 違反任何一個日期都會使信用證失效.
⑥ 信用證案例
S公司沒有違約,也沒有違反信用證。根據UCP600,同一個運輸工具,同一航線,同一目的地,即使裝運港不同、裝運時間不同,也不視為分批裝運。
⑦ 信用證的案例
本案合同規定按信用證付款方式成交,而信用證是獨立於合同之外的一種自足的文件,在信用證付款條件下,銀行處於第一付款人的地位,他對受益人承擔獨立的責任。由於銀行開出的是不可撤消信用證,而且按一般慣例規定,銀行只管單證,不管貨物,當銀行通知買方付款贖單時,只要單證一致,作為開證申請人的買方就必須付款贖單。本案合同項下的買方,以上一批交貨質量有爭議為由而拒絕向銀行付款贖單,是毫無道理的。因此,法院判決正確。
⑧ 關於信用證的案例
1.客戶能否向該公司提出索賠?簡述理由。
可以。
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中的規定,賣方的義務主要包括:(1)交付貨物。交付貨物是賣方的主要義務,根據公約的規定賣方應依合同約定的時間、地點及方式完成交貨義務。
出口商的裝運期與合同要求的不同。進口商可以憑雙方簽署的合同向出口商提出索賠。
2.該公司做法是否妥當?
不妥當。
從貨款方面來說,出口商的做法符合信用證的要求,即單單相符,單證一致,他可以從銀行那取得全部貨款。
因為信用證是依據合同規定開出,一旦開出了就是獨立於合同之外單獨存在的,出口方只要完全按要信用證要求提交單據就可以從銀行取得貨款。
但是如果進口商援引合同條款,出口商顯然處於理虧地位。
希望採納
⑨ 信用證欺詐案例求判決書
我高民院於20061月1起施行《高民院關於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規定回》該規定信用證欺詐例外答原則認定實施程序都做規范使我院處理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依 所謂例外原則指:信用證與買賣合同兩同交易銀行般情況遵循信用證獨立性原則賣實施欺詐行銀行拒付貨款買要求征行拒付或向院申請頒發禁止令銀行付款或承兌予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