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本合同有效期間自雙方簽章之日起生效,至簽約作品完成之日起十五年止。這條有什麼問題嗎
你好,這項條款有點小問題,建議修改一下,可以分兩條寫明。
具體告知如下:回
前半句,本合同有效期間自答雙方簽章之日起生效,建議修改為「本合同自雙方簽章之日起生效。」即可。
合同的有效期間可以在協議中單獨另寫一項條款,即:「本合同有效期為本合同生效之日起至作品完成之日後第十五年的12月31日止。」
這樣,合同的有效期就非常明確了,否則會造成歧義。
可見,合同的簽訂必須時間明確唯一,否則會造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不相讓。
綜上所述,這個條款有點小瑕疵,建議分兩天寫,這樣就很明確了。
㈡ 經濟合同糾分的訴訟時效是從簽訂合同時起還是從發現被侵權時起計算
合同糾紛訴訟時效是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五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七條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第一百三十八條 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第一百三十九條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第一百四十條 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㈢ 著作權授權期限能否在合同簽訂日期之前文章轉發已經兩年了,能否告侵權
當然可以,你是合法代理人,他是詐騙,這毫無疑問,你當然可以起訴他停止侵權、賠償損失。如果數額較大2000元以上,他還涉及詐騙罪,可能會被公訴。
㈣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其中的「知道或應該知道」法律上有什麼具體解釋
“訴訟時效期間”才能進行訴訟是為了督促當事人及時的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也是為了防止時間太久造成雙方舉證困難,訴訟時效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的3年訴訟時效,一種是20年的長期的訴訟時效。
一、普通訴訟時效與長期訴訟時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
第一百九十二條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例如:甲要求乙還錢,乙說現在過了訴訟時效,這錢我不還了,乙的做法在法律上是成立的,法官是會支持乙的主張,這就是上述條款中的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又例如:甲要求乙還錢,實際上過了訴訟時效,但乙仍然同意履行義務,也就是答應還錢,然後乙就不能再以已過了訴訟時效為由反悔這個承諾;或者甲沒要求乙還錢,但乙主動把錢還了,此時乙就不能以自己還錢時超過訴訟時效為由要求甲再把這筆錢還回來。
㈤ 如何區分合同糾紛與侵權糾紛
本案當中確實存在多種法律關系,既有違約之訴亦有侵權之訴。
但是你要看清楚問題啊,問的是鋼材廠和運輸公司之間的糾紛如何解決,這兩個主體之間很顯然是個違約之訴。
另,這是某年的司考真題吧?
㈥ 侵權責任與合同責任的關系
1、舉證責任不同
根據我國民法規定,在一般侵權責任之中,受害人有義務就加害人有無過錯問題舉證,而在特殊的侵權責任中,應由加害人反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在合同責任中,違約方應當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違約責任。
2、義務內容不同
合同的義務內容往往是根據合同當事人的意志和利益關系確定的,在侵權行為中,不存在著法定的義務內容由當事人的利益關系決定的問題。
3、責任形式不同
根據民法通則第112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於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但侵權責任不可能通過此種辦法來解決。
4、訴訟管轄不同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同被住所地或者合同履生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6)知道受侵權之日起是合同簽約日擴展閱讀:
合同責任范圍包括有效合同,還包括無效合同,此外,還應當包括負責的締結階段,以及合同消滅之後的後契階段。這樣,就將整個締結、成立、生效、履行以及後契約義務的履行階段都包括在內了。
合同始終是在誠實信用原則上建立的從人們開始訂立合同而發出要約之日起,雙方便產生了相互依賴關系,認為對方會真實地進行意思表示,誠懇的進行合同磋商,會信守自己的要約和承諾,會履行自己在合同中約定的義務。
在合同訂立之日起,基於誠信原則履行合同義務,而合同生效後則當然履行合同約定中的義務,合同履行完畢後,也基於誠信原則,當事人之間還負有後契約義務,比如在一定時期內的免費保修義務等。
因此,可以說從合同締約之日起到履行完畢都應該屬於合同范疇。基於以上認識,合同責任范圍應該包括:締約過失責任、預期違約責任、違約責任、後契約責任這四種形態。
侵權責任的法律特徵表現在:
1、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因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民事義務有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法定義務是通過法律的強制性規范、禁止性規范設定的義務。這種義務對於每個自然人、法人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違反此種義務,即構成侵權行為責任。而約定義務則是特定當事人之間設定的某種義務,違反約定義務,構成違約責任。
2、侵權責任以侵權行為為前提要件
侵權責任產生的基礎是侵權行為,沒有侵權行為則不存在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侵權責任正是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3、侵權責任的形式具有多樣性
侵權責任的行為人或責任人除了要承擔賠償損失、返還財產等財產責任外,在很多情況下,還可能同時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非財產形式的責任。
㈦ 合同保全情求權中撤銷權期限是自知道之日起一年(訴訟時效)但自侵權之日起5年不行使則消滅(除斥期間)
你好,你對撤銷權理解有錯誤。
首先,合同保全情求權中撤銷權期限是自知道之日起一年,這里的撤銷權你應該認為是請求權了,所以說是訴訟時效。不可否認有部分人認為這里的撤銷權需要向人民法院提出請求才能實現所以是請求權,但這只是部分人認為。
通說是,形成權依訴訟行使僅僅是要求當事人通過公力救濟的方式來主張形成權,法院的判決是對形成權的一個程序上的確認,並沒有對形成權的行使提出其他附加條件,因而沒有改變形成權以單方意思表示變動法律關系的特點,所以這里的一年應該是形成權,適用除斥期間。
這句話的正確表述應該這么認為:合同保全情求權中撤銷權期限是自知道之日起一年(除斥期間)但自侵權之日起5年不行使則消滅(這里的5年不屬於任何權利,只是法律的對上面一年的限制,即5年內權利人都沒有知道自己享有撤銷權,則撤銷權消滅)
所以債權人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的贈與合同的權利,屬於債權請求權的一種,適用的是除斥期間,而不是訴訟時效。
全手打的,好累:)